关于赞美栏杆的诗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栏杆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栏杆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赞美栏杆的诗句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第一节古诗,我们讲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给学生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开始了对辛弃疾的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在我的印象中,能与苏轼并称“苏辛”,豪放派词人,南宋爱国词人……这是大学时期我对辛弃疾的印象,很模糊,便渐渐淡忘。再次捡起,我却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思路,这得益于老公推荐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着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阅读这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查阅资料,补充知识,而是与作者的一种对话,与辛弃疾的一种交流。有种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走进那个时代的感觉。
下面说说本书的主人公——辛弃疾。辛弃疾是*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第一人。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梁衡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了解过辛弃疾。
从初中课文中学到,他能文能武,是绝世的爱国之才,却从未深想他倾注于笔尖的,是满满的忧国忧民;他宣泄于刀尖上的,是对敌人的愤恨和宁死为国的坚定决心。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政途沉浮不定,却不动摇那耿耿爱国心。当时的国势不定,掌权者都选择要听命任之,只有一个辛弃疾,还如此满腔热血,一心救国救民,收复失地。好一个鲜明的对比!
而历史却只留他抚上栏杆时那轻轻一声叹息。
事实上,辛弃疾很单纯,满心的为国为民,满腔的热血激情,只为了能安定祖国,一门心思地为国家着想。朝廷任用他,他必然倾覆所有予以答复;朝廷弃他,他仍心系朝政,自省待命,以便于下一次任用时能更好地回复。可是,愈卖命,却愈招国家的冷落。在朝廷百官乃至天子都认定一切再没有意义,灰心堕落时,辛弃疾炙热血红的爱国心,为国捐躯的'忠心和执著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太过耀眼,刺亮了天空,却穿不破朝廷众人心中的阴暗。于是,他每一次发出光芒,还未唤起人们的热情,就又重新投入了密闭的暗室,只剩他仰空长叹,拍杆叹息。
那一拍,只轻轻一声,却拍出一个绝世*那无限的惆怅,不能言语的愁绪,孤单的苦闷,无可奈何的悲痛。
我能想象到,辛弃疾夜半犹不能眠,对酒浇愁愁更愁,他缓步走出楼阁,抚上那早已斑驳的木栏杆,仰头看那邃蓝天上一轮孤月,只照得地上一片萧条,怎能不愁?怎能不忧?敌军*在眼前,自己却仍被朝廷弃之一边,只能眼睁睁看农民百姓饥荒逃亡;只能听奄奄一息的村落民众被侵略者夺去性命时痛苦的哀叫;只能如今与孤楼相依,抚栏空想,无能为力。一声轻叹,小的听不到,轻的可以忽略,却真真实实地,从那能文能武的臣子嘴边叹出,忍下几声鸣咽。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啊!
这样一个辛弃疾,不得不让我钦佩。他的骨气,决心,伴着无奈和愁绪,就这样穿过历史,随那在栏杆上的轻拍,一声声,传到我心里。
好一个伟人。
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的的确确是生动美妙。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泯然典型的“*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达到,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氛围。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还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读文章好比看“场中美色”(当然不是“一眼即过”)。若要看一个美人是否真美,当然要看未经过任何修饰的样子喽!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纤细,可若直接扔给你一段细腰、柳眉,和一只骨碌骨碌转的眼珠子,这可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呵!
说得太激动了,有些言过其实。不过我觉得,文章不应该剪,像《晋祠》这样的好文章,更不应该剪。担心课时的话,老师们哪怕略过这些没有什么知识点的句段,也应该保留学生们观赏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权利,无论美丑。你瞧,《晋祠》原文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读时便能能够结合着这些典故去“游”晋祠,那树、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显得活灵活现。可是课文中,却删去了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晋祠变得单薄了许多,单薄到只剩下一页书纸。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剪后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让我们这群年少无知的“蜂蝶”们怀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课本之外的地方呢?
尧尧的话:也是育才的作业。要求读文章,写笔记。我从来不知道“读书笔记"该怎么写,跑到新生群上一问,有一个姑娘答:“边读边写呗。”然后我便意识到读书笔记就是“读书时的笔记”——这样解释可能有点古怪,不过的确给了我启示。我就把自己的在读时的思绪整理,归纳起来,便形成了这篇文章。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诋毁,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诋毁,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精选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一位女性,在*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在我看来,韩愈是*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满腹经纶,下笔成章,而且一心为国,清正廉洁。为人则面对困境,泰然处之。
韩愈为官时期,因为勇于向唐宪宗提出不同意见而被贬潮州,在潮州期间,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哀叹怀才不遇,也不像苏东坡那样无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尽其所能为民办事,八个月时间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芜之地潮州焕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以分为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
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
四曰生命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亦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
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
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历史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时说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想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四年级第一节古诗,我们讲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给学生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开始了对辛弃疾的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在我的印象中,能与苏轼并称“苏辛”,豪放派词人,南宋爱国词人……这是大学时期我对辛弃疾的印象,很模糊,便渐渐淡忘。再次捡起,我却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思路,这得益于老公推荐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阅读这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查阅资料,补充知识,而是与作者的一种对话,与辛弃疾的一种交流。有种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走进那个时代的感觉。
下面说说本书的主人公——辛弃疾。辛弃疾是*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第一人。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以前读散文,总觉得有点太“散”,抓不住重心,但是我自从读了这篇散文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我准备把辛弃疾通过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不是给他们介绍一本书,而是介绍一个爱国词人的多舛的命运,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我认为*外国各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便是玛丽·居里。
看过小学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认识了她——一位为寻找“镭”元素的美丽女科学家,但细细品味,她的美丽可不仅于此。更是在于她的伟大精神。
赞美雪的诗句古诗(精选130句)
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雪的诗句古诗(精选130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孟郊《洛桥晚望》
4、残雪压枝犹如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6、残雪楼台,迟日园林。——韩疁《高阳台·除夜》
7、问弄雪飘枝,无双上亭,何日重游。——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9、百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冰层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0、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5、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16、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1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18、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9、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20、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
21、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25、大雪北风吹,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27、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28、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9、白地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30、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3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3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3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3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36、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3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3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9、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雪赋》
40、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1、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42、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4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4、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45、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飞雪过江来》
4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47、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48、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紫骝马》
49、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屈原《九章》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导语:把栏杆拍遍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精选11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有一位女性,在*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我认为*外国各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便是玛丽·居里。
看过小学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认识了她——一位为寻找“镭”元素的美丽女科学家,但细细品味,她的美丽可不仅于此。更是在于她的伟大精神。
她可以不顾名利:当她得到很多很多具有非凡意义的奖牌时,她并没有珍惜这些名利,而是更上一层,去探究更深奥的科学知识,当她的奖牌被她的女儿玩耍时,她并没有斥责她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将许许多多的奖金捐出去,去捐给科研事业的法国。
她可以不顾外貌:莫泊桑说过:“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门庭的标志!”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当她找到“镭”元素时,她本大大的美丽的眼睛早已凹陷身体虚弱。早已没有了姿色,妩媚。但她为找到“镭”而高兴,为人类付出而高兴。
现在“镭”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人们不仅记住了“镭”——略带蓝色荧光,还会自动放热的伟大元素。更记住了“那个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的驾驭规律,而永保美丽”的美丽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也许这个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个山住了15年,与许多人一起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与风沙抗争,虽已经81岁了,但他依然留在这里,准备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也许他没有**的为人民服务,即使生病也在病床上批改文件的令人感动,也没有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道别的隆重,有的只是在山沟中绿化便留在这绿色遍野的山沟中,等待死亡。他用这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山沟里的树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街旁边树的公整如一,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冲刷的七零八落,但他们所在的山坡上,已经形成了一层一层的梯形。老人说:“这些树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树便像老人一般坚守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从中年到老年,身体渐渐虚弱,拄着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门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时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动的锄头与树苗,一种下,浇水。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坚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务。并还将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全给大家,一冬天,便为村民一人买下了一个彩电。
山,绿色与微风相映成趣,满山的翠绿,生机勃勃,老人已与这山融为一体。他的生命更已经转化成了青山,永远不老。
在我看来,韩愈是*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满腹经纶,下笔成章,而且一心为国,清正廉洁。为人则面对困境,泰然处之。
韩愈为官时期,因为勇于向唐宪宗提出不同意见而被贬潮州,在潮州期间,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哀叹怀才不遇,也不像苏东坡那样无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尽其所能为民办事,八个月时间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芜之地潮州焕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以分为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
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
四曰生命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亦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
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
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历史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赞美祖国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赞美祖国的古诗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4、《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10、《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1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3、《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14、《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想信您读完赞美祖国的古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赞美祖国的古诗,愿您喜欢。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赞美青松的诗句古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1、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景云《画松》
2、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成彦雄《松》
3、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吴芾《咏松》
4、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陆惠心《咏松》
5、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皎然《戏题松树》
6、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李商隐《高松》
7、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戴叔伦《松鹤》
8、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9、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
10、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白居易《松树》
11、此木韵弥全,秋霄学瑟弦。空知百馀尺,未定几多年。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何当抛一干,作盖道场前。曹松《僧院松》
12、虽过老人宅,不解老人心。何事斜阳里,栽松欲待阴。耿湋《观邻老栽松》
13、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烧烟。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
14、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韩溉《松》
15、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咏松》
16、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17、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
18、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19、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白居易《涧底松》
20、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李峤《松》
21、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
22、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23、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廖匡图《松》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赞美祖国的诗句古诗。
关于赞美雪的诗句 古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下文是有关赞美雪的诗句以及古诗,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踏莎行》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对雪》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秦中吟·歌舞》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雪诗》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阮郎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饮马长城窟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军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唐 ·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靖康耻,犹未雪 —— 宋 · 岳飞《满江红·写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代 · *《卜算子·咏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南秦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上林春令》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投宿侵侵征骑,飞雪满孤村《南浦·旅怀》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苦寒吟》唐·刘驾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晋·陶渊明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咏雪联句》晋·谢道蕴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便都道、江神堪恃。——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山之下,江流永。——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只有江梅伴幽独。——孙道绚《滴滴金·梅》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轩窗坐临江,烟影浮轻翠。——刘道着《湘江秋晓》
载鸱夷、烟江一舸。——吴文英《水龙吟·送万信州》
江山重叠倍销魂。——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旧江山、浑是新愁。——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陈孚《咏永州》
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静诺《咏秋兰》
几时期信似江潮。——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苍江依旧绕斜阳。——刘基《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宋征舆《忆秦娥·杨花》
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
不知迷入江南去。——真德秀《蝶恋花·*月桥花半吐》
望断江南音信绝。——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魏禧《登雨花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西风斜日,东帝江山。——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乔吉《小桃红·春闺怨》
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吴信辰《咏虞美人花》
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辛弃疾《上西*·送杜叔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毛文锡《柳含烟·章台柳》
奏玉龙、江梅解舞。——吴文英《水龙吟·过秋壑湖上旧居寄赠》
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彭元逊《六丑·杨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毛文锡《柳含烟·隋堤柳》
江边鸥鹭莫相猜。——张元干《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
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家铉翁《念奴矫·送陈正言》
他年江令独来时。——元好问《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天涯路,江上客。——赵鼎《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
屏山掩梦不多时,斜风雨细江南岸。——晁端礼《踏莎行·萱草栏干》
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尘缨。——赵彦端《瑞鹧鸪·榴花五月眼边明》
我辈登临,残山送暝,远江延醉。——邓廷桢《水龙吟·雪中登大观亭》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赞美栏杆的诗句古诗
拍栏杆的古诗
有栏杆的古诗
倚着栏杆的古诗
带栏杆的诗句古诗
关于栏杆的古诗
靠着栏杆哭的古诗
读古诗的三栏杆
带飞燕栏杆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栏杆
带栏杆的古诗词
倚靠栏杆的少女古诗
把栏杆拍遍摘抄
找独倚栏杆的古诗词
禁止爬栏杆标语
学校栏杆标语
警示栏杆标语
把栏杆拍遍摘抄好词
把栏杆拍遍摘抄好段
把栏杆拍遍好段摘抄
古诗中有倚栏杆意思的句子
古诗词中的栏杆意向的来源
赞美山麻杆的古诗词
赞美山麻杆的古诗词句子
赞美赞美山的诗句古诗
赞美古诗的诗句
赞美赞美春雨的诗句古诗
赞美草的古诗句
赞美塔的古诗句
赞美霜的古诗句
古诗词王维的书法
关于我喜欢的生活的古诗
小学生开展古诗欣赏的作用
你喜欢古诗还是现代的诗
尾字为桑的古诗
五色琴弦的古诗
传统节日的*俗加古诗
送别这首古诗的思想感情
期末考试会考的古诗
描写长相依的古诗
关于劳动的古诗和故事
宝宝古诗启蒙秋天的森林
有中秋赏月的古诗词吗
夏风鸣蝉暑渐至的古诗
里面有乡字的古诗
有冻笔的古诗
坐如松的古诗
我要买一首佛的古诗
请写出含有佑字的古诗
古诗《上山行》的全诗
形容余生潇潇洒洒一个人的古诗
歌颂友谊可贵的古诗
类似随州的古诗
以古诗庆祝的方式
形容梅花拟人的古诗
古诗草的国学抖音文案
带更年期的古诗词
蒋勋先生讲述古诗词的意义
带有优秀学生的古诗词
中秋劝导学*的古诗
描写秋霜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