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关于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60) 语录(18) 说说(237) 名言(2) 诗词(438) 祝福(2) 心语(2)

  • 悯农其二古诗解释意思(悯农其二古诗赏析)

  • 解释
  • 远看山有色①,*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②。

    【词语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

    【诗意体悟】

    从远处看,高山颜*翠,走到*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仍在争奇斗艳,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也没有因害怕而飞起。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阐述禅理的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是不同于普通思维心对于境界之观察的。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

    悯农①(其二)

    【唐】李 绅

    锄禾②日当午③,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④,粒粒皆⑤辛苦。

    【词语释义】

    ①悯农:对农民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哀怜。悯,怜悯,同情。②锄禾:用

    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③当午:正午,中午时分。④盘中餐:碗里的饭食。餐,

    饭。⑤皆:都是。

    【作者名片】

    李绅(772 ∽ 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谥(shì)号“文肃”。元和进士,与元稹、白居易是好朋友。他的诗篇反映现实和人民疾苦,代表作品有《悯农》诗二首、《莺莺歌》等。

    【诗意体悟】

    盛夏的正午 , 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锄地,汗水滴到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 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诗歌鉴赏】

    诗歌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阅读全文]...

2022-03-21 18:38:09
  • 悯农古诗二首译文、赏析

  • 文学
  • 悯农古诗二首译文、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悯农二首古诗诗人是怎样描写农民的辛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悯农古诗二首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朝代:唐代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阅读全文]...

2022-07-24 10:28:57
  • 悯农古诗的意思翻译(悯农其二古诗的意思翻译)

  • 悯农(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喵一下,锄禾是给禾苗除草,大中午的应该不会傻傻地再松土,当然,要是理解成把禾苗锄掉,那就算你赢了。禾苗可能是麦苗或者豆苗,最可能是小米苗,但肯定不是玉米苗,玉蜀黍直到明朝才会传入中国给老百姓加餐果腹。

    汗滴禾下土,与首句重叠一个禾字,为诗家所忌,但也突出了禾苗的形象,侧面强调了对农民伯伯的悲悯之情。

    如果只知“民以食为天”,不见“正午汗滴”之艰,难免会造成思维错乱,发出“何不食肉糜”之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中餐食来之不易,每个小米粒都是辛苦所得。

    化肥农药除草剂,农机良种高科技,今天的粮食生产远不是古时一把锄头所能想象的。所谓“一人耕而九人处”,粮食的增收还是要靠工业化大机器。

    颇为讽刺的是,写出此诗的李绅大人,后来官居宰相,却大摆排场,挥霍无度。往事越千年,而今吃饭要光盘,莫学当时悯农李绅士,只会说来不会干。

    [阅读全文]...

2022-01-25 17:59:36
  • 悯农古诗二首原文(悯农二首的全文鉴赏)

  •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解说: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品鉴鉴赏: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阅读全文]...

2022-07-17 01:03:45
  • 中班阅读活动:古诗《悯农》

  • 活动,阅读,文学
  • 中班阅读活动:古诗《悯农》(精选10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阅读活动:古诗《悯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念念、玩玩、唱唱中初步了解古诗《悯农》的含义及意境,并能大胆地随乐吟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懂得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师幼共念《大馒头,哪里来》

      师:孩子们,大大的馒头是从哪里来的?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

      师:农民伯伯种地辛苦吗?那儿歌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二、变换方式诵读古诗

      1、观察图片理解诗意

      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你们仔细看一看,画面上有些什么?

      师: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自主回答)

      师: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呢?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怎么劳动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天气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谁知道盘子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哪里来的?

      师:秋天到了,农民伯伯辛苦种的粮食都丰收了。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2、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们的唐代大诗人李绅写下了一首很好听的古诗《悯农》,就藏在这几幅画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好听的诗句?

      3、多种形式熟悉诗句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试着来念一念。

      师:会了吗?接下来我领诵第一句,你们接下面几句,题目我们一起说。

      师:你们念的真好听,下面我来请一位小诗人来领诵,谁愿意自告奋勇?

      师:你们真像小诗人,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来试试看。杨老师念第一句,你们接第二句,杨老师念第三句,你们接第四句,我们轮流念,好吗?

      师:接下来,我们男孩和女孩来PK下,看看谁念的又清楚又好听,好吗?谁先来?男女小诗人们表演的旗鼓相当,为你们精彩的朗诵鼓掌。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四个小朋友一组,每组诵读一句古诗,看看哪一组朗诵得又清楚又好听。

      4、捡米粒游戏有节奏诵读

      师:秋天,农民伯伯种的粮食丰收了,可是在收割的时候地上掉了好多的米粒,怎么办?那请你们看一看、听一听,我是怎么捡的?(教师示范有节奏边捡米粒边念古诗)

      师:我是怎么捡米粒的?让我们跟着熟悉的音乐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这边有好多米粒,我们一起帮助农民伯伯捡米粒吧!天快黑了,我们得加快速度捡哦(速度放快)

      三、吟唱古诗情感升华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还可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可以跟着这段熟悉的音乐配上我们新学的古诗一起轻声地唱一唱(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哼唱)

      师:看来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唱了,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这次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哦!(吟唱古诗)

      师:你们唱得很动听,那我们集体来表演这首古诗,给后面的客人老师演一演,跟着音乐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哦。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

      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古诗《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活动目标:

      1、在反复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学*用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悯农》情景剧

      3、节奏卡农游戏经验

    [阅读全文]...

2022-05-09 22:25:31
  • 杨万里的诗悯农

  • 诗人
  • 杨万里的诗悯农

      杨万里是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杨万里的诗悯农,欢迎阅读参考!

      【原作】

      悯农——[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

      悯农:同情农民。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

      [1]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黄:成熟。

      [2]“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3]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4]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不雨”,说的是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长期不下雨造成的。“荞麦空花早着霜”这一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自然灾害的深重。在我国民间历来就有这样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白菜,三伏前后抢种荞麦。”这意思就是说,荞麦生长期很短,在一年之中就连种菜都来不及的时候,仍可种荞麦,以保证一年之中能有个最低的收成。在 “稻云不雨”这眼看要面临欠收难以度日的危急之时,实指望抢种点儿荞麦以度过灾年,这一年却又偏偏秋霜来得特早,使那些正在开花还还没来得及结籽的荞麦活生生地被冻死了。“空花”说明还没来得及结果实就遭到早霜的摧一残。“早着霜”,交代了绝产的原因,即提前遭受了严霜。水稻因天旱而严重欠收,荞麦又因早霜而绝产,农民们该怎样挨过这一年中余下的.时光啊!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同时在结构方面又是对作品题目的照应,主题的揭示。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两句是由前两句引发而来,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水稻、荞麦都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喜农民们的怨哀乐均由此而决定。然而,如今却因干旱而“不多黄”,因“早着霜”而“空花”。面对这双重灾荒,农民们早就料到一家老小不可避免地要忍饥受饿挨日子了,可谁又料到今年又闰了一个月,痛苦难捱的岁月就更长了,真是雪上加霜啊!“闰”、“添”两字用得巧,“闰”是“添”的原因,“添”是“闰”的结果。这一个“添”字极有力地渲染了庄户人苦难深重的程度,从中也不难透一视出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

      这首诗语言朴实*白,不着修饰。通过*实朴素的语言再现了当时自然灾害年份里农民们的悲惨遭遇,折射一了宋王朝时期的社会实质,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简析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阅读全文]...

2021-11-23 00:28:03
  •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悯农古诗的意思和翻译)

  •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09:26
  • 悯农二首

  •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诗意: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m.ju.51tietu.net)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阅读全文]...

2022-06-14 00:26:12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句子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语录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说说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名言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诗词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祝福
给我搜出来悯农其二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