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汀州的古诗

关于有关汀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汀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汀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汀州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3) 语录(2k+) 说说(1) 名言(474) 诗词(96) 祝福(1k+) 心语(51)

  • *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_生日向好友讨红包句子

  • 好友,生日,红包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作者:*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注释:

    1、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翻译:

    六月时候,红军征伐腐败的恶势力,人民要用长长的红缨把鲲鹏捆缚。赣水那边根据地红旗高展,这都是依靠黄公略的努力。所有的工农们要踊跃与敌人争斗,让革命*卷江西,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一曲悲伤的国际歌,好比是正在进行的革命风暴一般。

    赏析:

    这首词词风十分豪迈,运用了许多比喻,将革命风暴卷**得迅猛,工农们非常踊跃进入红军队伍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赞扬了将领黄公略的勇敢和机智。这首词中出现了国际悲歌的国际歌的概念,显示*革命的风暴与世界无产阶级的**运动联为一体,更加增加了诗的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蝶恋花唯美伤感句子。

    [阅读全文]...

2021-12-14 11:48:11
  • 《临江仙·绿暗汀州三月暮》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 阅读,三月
  • 《临江仙·绿暗汀州三月暮》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时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临江仙·绿暗汀州三月暮》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1.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2.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分析:春末汀 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 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2.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 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二:

      1.试分析首句中“绿暗”的表达效果。(5分)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绿暗”二字,浓墨重彩,为这个特定的时空背影涂上一层阴沉的底色,使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凄迷的画面,(3分)奠定感情基调,营造出一派清幽的气氛。(2分)

      2.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2分)词的上片通过落花、风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物象,结出一个“愁”字。(2分)下片将“愁”具体化,“灞桥”、“青鸾”,不仅表达了游子的江湖漂泊之感慨,而且传达出怀念情人、音信难通的愁苦。

      注释

      ①汀州:汀指水边的*地,州指水中的沙洲。

      ②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称。

      ③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④灞(bà)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

      ⑤青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

      ⑥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楚峡即指巫山。

      译文

      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赏析:

      《临江仙·绿暗汀洲三月暮》是北宋晁补之的一首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词之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寓情。下片承前“愁”字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之,求之,写出低徊往昔、憧憬来日的复杂情怀。全词情景交融,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复杂情感,物象婉丽,笔调潇洒,余韵深长,思绪绵绵而情韵清幽。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景;风已*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14.(8分)(1)(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阅读全文]...

2022-01-15 21:17:31
  •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作者:*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1、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2、天兵:古称王师为天兵。扬雄《长杨赋》:“天兵四临。”李白《塞下曲》:“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这里是指红军。

      3、长缨:很长的红缨。

      4、鲲鹏:古时传说中一只巨鸟的名称。

      5、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革*据地。

      6、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7、黄公略:人名。一九二八年参加*江起义,一九三零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十月战死于江西吉安。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8、国际悲歌:指国际歌。

      9、飙:暴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

      翻译:

      六月时候,红军征伐腐败的恶势力,人民要用长长的红缨把鲲鹏捆缚。赣水那边根据地红旗高展,这都是依靠黄公略的努力。所有的工农们要踊跃与敌人争斗,让革命*卷江西,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一曲悲伤的国际歌,好比是正在进行的革命风暴一般。

      赏析:

      这首词词风十分豪迈,运用了许多比喻,将革命风暴卷*中国得迅猛,工农们非常踊跃进入红军队伍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赞扬了将领黄公略的勇敢和机智。(m.ju.51tietu.net)这首词中出现了国际悲歌的“国际歌”的概念,显示中国革命的风暴与世界*的*运动联为一体,更加增加了诗的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

    [阅读全文]...

2022-07-27 03:37:32
  • 马的古诗《凉州词》

  • 对于马的古诗,实际上我认为有关马的成语很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马的古诗,虽然说在我们的学*过程中,学*马的古诗要比学*马的成语很复杂,但是我们能够从马的古诗中,体会出不一样的意境。

    马的古诗赏析系列(二)《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听到常常在马背上弹奏的琵琶曲,曲调铿锵激越,仿佛在催促我上前线作战。喝醉了躺在沙场上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活着回来?

    诗是咏边塞荒寒艰苦情景之名曲。全诗描摹了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中一次难得的盛宴,将士们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

    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忽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眼前展现出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景象使人惊喜,为全诗抒情创造氛围、定下基调。第二句“欲饮”二字渲染出美酒佳肴不凡的诱惑力,表现出将士豪爽开朗的性格,进一层描写热烈场面。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美酒加音乐”欢快的宴饮场面。

    三、四句描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历代评注家颇有争议。有的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赏析笔者:婧喆

    《凉州词》

    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

    古地名,在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战争的主要战场。

    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琵琶

    胡人乐器。作战时用作出发号使用,这里指欢快的琵琶曲。

    催人出征。

     

    [阅读全文]...

2022-03-25 17:24:33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翻译及赏析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漳:漳州;汀:汀洲。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飐(zhǎn):吹动。《说文》:“风吹浪动也。”

      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俗。文:通“纹”,用作动词。《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名句注释

      惊风:狂风。

      飐:吹动。

      芙蓉水:荷花池水。

      密雨:细密的雨点。此处可作暴雨解。

      斜侵:横斜着飘洒过来。

      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藤木,蔓生植物,常爬生在墙壁上。

      译文1: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译文2:

      从城上高楼向旷野远望,心中愁思像海天般苍茫。猛烈的风掀动荷花池水,狂暴的雨斜打薜荔围墙。山树重重遮住千里望眼,江流曲折犹如九曲愁肠。我们同被贬来到这南方,虽在一地音讯也不通畅。

      译文3:

      站在城楼上向辽阔的荒原望去,引起我像海天相连那样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的愁思。惊风乱吹着开满荷花的水面,密雨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危墙。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了视线,看不到千里外你们所住的地方。那弯弯曲曲的江水就像我的愁思一样千回百转没有尽头。我们一起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译文4:

      登上柳州城的高高的城楼,前面是无边无际的旷野大荒。我的愁思就像大海一样宽,像长空一样阔,无穷无尽,迷迷茫茫。狂风胡乱地吹拂着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丝斜着侵湿长满藓苔的古墙。山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我瞻望远方朋友的视线;大地上的江流曲曲弯弯,好像是我忧思百结的寸寸柔肠。唉,我们几个人屡受打击,又都被发配到这荒蛮的穷乡僻壤,偏偏又都不通音讯,各自孤苦伶仃地独处一方。

      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处所见。惟其是*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阅读全文]...

2021-12-10 05:23:02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7-20 09:19:34
  •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没有比喻用典、大肆铺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视做初唐诗歌之绝唱,也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在这首短诗中,蕴涵着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沧桑的吟咏。

      怀才不遇,忧郁的陈子昂登台赋诗

      如果不介绍作者,我们从这首有着“金石之音”的短诗中不难想象,能作出如此高音远律的诗人必定是位顶天立地的奇男子、伟丈夫。不错,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陈子昂出生于富贵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子昂是性情中人,好意气用事,年轻时他非常向往仗义勇为,打抱不*的侠义之气,并且在那时他便已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关注社会现实,留意*大事。他入仕伊始即不顾人微言轻,以政治家的气魄,屡屡向武则天进呈各种建议,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武则天是知道陈子昂的才气的,据说她也颇有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美名,但多疑猜忌的女皇始终把陈子昂当成自己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华美却始终空悬着的饰物,并不真正相信重用他。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陈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是个*庸无能之辈,仗一开打,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陈子昂虽是军中微职,却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但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武攸宜非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反而恼羞成怒,把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这大大伤了这位热血志士的心。眼看着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心情忧伤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他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悲愤之余,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老臣郭隗当“马骨”,燕昭王搭起了黄金台

      幽州是古代十二州之一,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幽州台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燕昭王修建黄金台的目的是招纳贤才,因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的老师郭隗,成为燕昭王的第一位贤才。

      燕昭王立黄金台招贤图,出自古典小说《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版画

      齐宣王七年,燕国发生内乱,起因是燕国国君哙突发奇想,想效仿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把自己的王位让给相国子之。燕太子*自然不服,他联络了一位将军去攻讨子之,战乱的烽火在燕国的国都燃起,老百姓死伤无数。齐国国君齐宣王见燕国内乱,觉得自己有机可乘,就命他手下的将军率军进攻燕国。燕国猝不及防,根本无心应战,连都城城门都没关。齐军长驱直入,俘虏子之,把他剁成肉酱,还杀掉了燕王,燕国几乎快要灭亡了。在燕国老百姓的强烈*下,齐军退出燕境。燕国人立太子*为燕国国王,他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时刻不忘齐国攻燕之仇,他想广招天下贤才,辅佐自己完成强国复仇的心愿,可燕国地理位置偏僻,国力弱小,如?才能吸引真正有治国之能的良才呢?燕昭王去拜访本国的老臣郭隗,跟他谈了自己的想法,郭隗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对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他就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国君很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皇上您肯花钱买死马骨,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来吗?’国君就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老臣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回去后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然后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居住,而且每天都前去探望。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礼物,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各国有才干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国人乐毅,乐毅来到燕国后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后来,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占了大部分的齐国领地,报了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进剿之仇。大诗人李白在其名篇《行路难》里曾谈到这段史事: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燕昭王礼贤下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强国复仇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自己也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幽州台上,陈子昂怆然泣下为哪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我们仅将陈子昂悲怆的呐喊看做是其胸怀抱负未能实现的一己之私,就未免小看了这位大诗人,这首诗也不会受到历代读者如此盛赞了。小小的金丝雀啼鸣只是为自己的渺小与悲欢,而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陈子昂者,他们的心境是不可以俗视的,用忧国忧民这样的词也不能概括陈子昂当时的心境。

      生逢盛世的陈子昂没有得遇像燕昭王这样的君主,他因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勇于犯上直谏,上书皇帝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压,曾两次被派从军出塞。他才华不得施展,最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诗人死了,诗作还活着。这也许是上苍给诗人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报答!

      知识堂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故址在北京市大兴区,今尚存“金台夕照”古迹。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其先祖乐羊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乐毅来到魏国任大夫,后来听闻燕昭王立黄金台招贤,遂借出使之机来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燕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后来乐毅联合赵、楚、韩、魏之兵共同伐齐,大败齐军,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几乎使齐国亡国,为燕昭王报了国仇家恨,受封为“昌国君”。

    [阅读全文]...

2022-05-07 01:20:15
  • 池州翠微亭岳飞古诗(池州翠微亭古诗解析)

  • 陈熙珵 – 关山月来自唐诗宋词品鉴00:0002:00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古诗今译: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

    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注释解说:

    ⑴池州:今安徽贵池。(2)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3)经年:常年。(4)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5)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6)寻芳:游春看花。(7)翠微:指翠微亭。(8)看不足:看不够。

    品鉴鉴赏: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作于池州,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

    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1140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4-02 04:54:25
  • 雷州立冬古诗

  • 立冬
  • 雷州立冬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雷州立冬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2、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

      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5、北风其喈,雨雪其霏。——《诗经·邶风·北风》

      6、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雪》

      7、天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8、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9、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0、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1、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2、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13、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14、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5、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陆。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宋·苏辙《立冬闻雷》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宋·陆游《立冬日作》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传·昭公四年》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

    [阅读全文]...

2021-11-25 04:27:46
  • 《秦州杂诗》古诗词鉴赏

  • 《秦州杂诗》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州杂诗》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一、白话释译:

      ①陇右之地,自然环境适宜广养良马。这里养马风盛,养得烈骏万匹,已是由来已久的事。/南使,唐置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②如今逢战乱,马群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连阵,阵战连着阵战,言战事频多;没,即殁,战死;因马多战死,故山草徒长。

      ③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骕骦(sūshuang)古代良马名。

      ④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骕骦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迥,音jiong,远,遥远。诗里为马的立姿壮气氛。

      二、赏读简语:

      这是一首关于陇右良马的悲壮之歌。诗人借马赋感抒怀,取材角度小,立意掘进深,具有新耳目、憾心魄的艺术功效。

      首联交待此地由来已久的养马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丰茂的水草,养得万匹的强骏,为劲健之马的赴战,铺就壮色。次联写战马的壮烈赴难的神勇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投射出的是诗人含而不露的杀敌献身的壮怀,抒发出对马死山空草徒长的悲切之痛。第三联深进一层,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十个字,从马身上艺术地再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和英雄气概。它让我们想到了《百岁挂帅》里的佘太君,她虽为国献出了七个儿子,但要使杨门帅旗不倒,即使率孀媳幼眷,也要为国再建功劳的英雄气慨;也想到了《石壕吏》里的普通农家老妪,她不计牺牲的一句“请从吏夜归”,道出的是虽妇流也知为国生死以赴的深明大义。这就是诗人笔下“真龙种”和“老骕骦”丰富的精神内涵。末联的哀鸣而思战斗,迥立而向苍苍,是对这种马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阐发,并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悠长,昭示壮烈以图强的主题。

      所以,写出一种浓郁厚积的悲剧气氛,也是这首诗独具魅力的一大特色。

      三、读杜集粹:

      ①《杜诗详注》释首字“西”曰:张远作西,旧作南(《读杜心解》、《杜诗镜铨》均作“南使”)。而评五章曰:“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骕骦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

      ②《读杜心解》释“南使”曰:犹言汉使,张骞通西南夷,可言西,亦可言南。

      ③《杜诗镜铨》释“南使”曰:南使犹汉使。《汉书》:张骞使西域还。得乌孙天马。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阅读全文]...

2022-03-21 06: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