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罗浮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罗浮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罗浮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罗浮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好不好玩
罗浮山,是*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处处流泉”。千万不要来罗浮山,你会恋上这里!依依不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好不好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随着旭日发出的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放眼望去,白云*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狮子峰,位于冲虚古观的右侧,从远处看,此峰有如威猛的雄狮在蹲伏,伺机扑跃,因此叫狮子峰。据传唐朝天宝初年,麻姑仙人曾降临此山。由于这个传说,所以狮子峰历来被视为是神仙的云游之地。
飞来石,地处一定斜度的石崖旁,石头上大下尖,耸立的姿势显得特别险竣!曾有不少游客看过之后,都担心这块石头会滚下来。然而,它已在风雨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无数游客的攀爬,仍一直巍然不动。
瀑布6米落差,潭深5—6米,水清见底,石壁上冲出石舂深坑。瀑布在浮山东北,其东石壁有道士黎应钟所题的'“艮泉”石刻。
黄仙黄仙古洞瀑布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黄仙古洞景区。黄仙古洞有着独特的景观,其茶山幽谷至今人迹罕至,仍保留着少有的原始生态风貌,其峡谷、深涧、飞瀑流泉、峭壁摩天、古木遮日、野藤空悬,如世外洞天。
白莲湖位于朱明洞景区中心,因往昔遍植青莲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朝祝枝山曾记述白莲湖的白莲“千万计,花过巨,中大如盖,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湖中建有湖心桥和湖心亭,现湖内有锦鲤四万多条,使游人在此娱乐、放生、观景的理想之地。
会仙桥位于白莲湖边,是座单拱石桥,相传苏东坡在此巧遇仙人。桥宽2.9米,高3米,桥面为青麻石条砌成,柱头均雕有花纹承四方体,栏板高52厘米,桥板正中刻有“会仙桥”三字,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于清宣统三年所书。
黄龙观位于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的黄龙洞中,是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是罗浮山现存寺观中,建筑规模很宏伟的宫观。也是华南一带道教全真龙门派,宗教文化氛围很浓的主要道观之一。
华首寺也叫华首台,它位于罗浮山的西南面,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有500真人汇集此地而得名于华首寺,明万历年间,罗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华首寺被列为“美丽禅林”。
罗浮山上的千脚虫随笔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浮山上的千脚虫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次局新闻中心举办期刊新闻培训班,我有幸第二次被单位推选去绵阳安县罗浮山培训中心学*,第一次学*是今年四月的视频新闻培训班。年轻人应该珍惜每一次学*的机会,这是我们单位领导临行前的嘱咐,不敢辜负领导的期望,抱着虔诚之心再一次踏上了学*的路程。
抵达罗浮山后,一切安顿就绪,和同事闲聊于寝室。同事提议说晚饭后想去山上转转,主要想去找找千脚虫,其它地方都没有这类虫,只在罗浮山上见过。千脚虫?这对于从小就生活在被钢筋混泥土包围的城市里的我来说,可谓是相当陌生,听着这名字都感觉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人往往就那样,对越是新鲜、刺激的事物就越能表现出好奇的欲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让我对千脚虫多了一分期待。
晚饭后同事们相约培训中心大门,一起漫步在罗浮山下的道路上。夏秋之交是一年丰收季,听着荷塘的蛙鸣,望着天边的霞光,脑海顿时浮现出一片硕果累累的景象。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山脚下,在这天然氧吧尽情的呼吸着,此时摒弃一切的烦恼,忘我地享受着这闲暇时光。
“注意脚下!”同事大叫一声,一条约莫十公分长的“毛毛虫”在我脚边蠕动着,我立马就石化了一秒钟,随即身体又像是触电般弹开了一米之远,在同事们的嘲笑声中我满脸通红地感觉自己弱爆了,原来我在灵魂深处对这类节肢动物是如此的恐惧,这恐怕就是网络传言的密集恐惧症吧。
我惊魂未定地看着爬行的它,背部红褐色,脚下密密麻麻的长满了类似触须一样的东西,乍眼看像是一条蜈蚣,但是又不像蜈蚣那样是“扁”的,而它算是一个“椭圆体”,不看它的'外表,发现它肉肉的慢慢的爬着还挺可爱,随即反映过来,这应该就是同事口中所说的千脚虫吧。仔细看看路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千脚虫,有在远处“闲庭信步”的,有在我们附*一动不动装“死”的,还有只顾着看美景不顾看脚下被踩成“一滩烂泥”的。于是乎一路上我们都非常谨慎,时不时地看看脚下,生怕踩着它,粘在脚上非常恶心不说,如果是益虫破坏生态就不好了。
回到寝室,为了搞清楚千脚虫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我上网查了查它的资料,千脚虫学名马陆(Millipede),又称千足虫、千脚虫,倍足纲节肢动物,陆生。身体有多节,头部有触角,生活在潮湿地方,大多以枯枝落叶为食。有时会啃食植物幼苗,因此可能会被认为是害虫。部分种类遇袭击即假死片刻(把自己蜷缩起来)。马陆味臭,令鸟兽都不爱吃。马陆体内有一种药物,可以起到驱蚊作用。马陆能喷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热带雨林中的马达加斯加猩红马陆喷出的液体能使人双目片刻失明。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虫是巨人马陆,可达38厘米长,身围直径有4厘米。身体黝黑光亮,有时还有红色条纹,被触碰后,它的身体会扭转成螺旋形。其实,它根本没有1000条腿。事实上,它的脚足不到300对,但这已经是一个不少的数目了。我们国家的马陆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境内。
千脚虫喜聚群活动,繁殖极快,多以枯枝落叶为食。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枯枝落叶堆中或瓦砾石块下。专吃落叶、腐殖质;也有少数种类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农业上的害虫。在*的大部分南方地区均可以看到,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千足虫繁殖快,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创造了它们繁衍的好条件。
千脚虫是不会咬人的,但是如果不小心触摸到它,其表面会分泌一种毒素,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等。
千脚虫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记载:马陆有破积;解毒;和胃之功效,主治,症积;痞满;胃痛食少;痈肿;毒疮等。而且科研人员还发现千脚虫对癌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般用于外敷。有临床实验证明,在一般的肿瘤处外敷千足虫,3—4次以后,肿瘤表面可见坏死腐脱。可能与其分泌物相关,能够杀死一定的坏死细胞。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出自三国?魏?曹囧《六代论》,用来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比喻被打倒或镇压的*或敌对势力,余孽尚存,如不彻底肃清,还会兴风作浪。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这里的“百足之虫”就是指的千脚虫。
千脚虫一方面被指在农业上是害虫,加之又有丑陋的外表,还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种贬义的典故。那它应该是绝对意义上的“残渣余孽”了,然而我们却遗漏了它在药用上的价值这一点。这无疑印证了任何事物都有着他的两面性,人们往往对美好的事物都是趋之若鹜、如蚁附膻;对其糟粕就凛然难犯、敬而远之,这是大家的共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能忽略*与假恶丑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终究不是千脚虫,千脚虫会为生存而日复一日的做着同样的事,它是被惯性带动着生存,抑或说为了生存所产生惯性。然而人却不同,人是有思想、有认知、有情感的高等动物,是从思想上来决定行动的,所以就产生了人性的复杂化与多元化。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命运往往又造化弄人,于是归根结底为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又有人大肆宣扬人性本恶论,在这里我不发表过多的观点,我始终相信孔圣人的人之初,性本善,善于发现人性中的闪光点,好过总纠结于某人某事的阴暗与丑恶。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悲惨世界里的贫苦农民冉阿让,搭错车中的退伍老兵哑叔。这些人都是外表与人格都不被世人看好的,但最终都给我们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发人深省。
如若还有机会到罗浮山,我定会再去看看那令人心惊肉跳的千脚虫,只因他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洗礼,注重了人生要像千脚虫那样不停奔走的实效,坚定了我人心向善的人生导向。
罗浮山下书逸人壁原文:
海上亭台山下烟,买时幽邃不争钱。莫言白日催华发,自有丹砂驻少年。渔钓未归深竹里,琴壶犹恋落花边。可中更践无人境,知是罗浮第几天。
罗浮山下书逸人壁注释:
【优哉游哉】游哉”。亦作“优哉游哉”。形容从容自得,悠闲无事。《诗·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优哉游哉,爰居爰处。”宋苏轼《观棋》诗:“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罗浮山下书逸人壁赏析:
我每次读到《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日益成长,才能够读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因为我当时刚刚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什么才能可以进见诸位先生,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自负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而得意,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能代替这种快乐啊!《左传》上说:“不埋怨天,不责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天年”。先生名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面色温和而不恼怒;文章宽厚质朴而没有怨言。这必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诲啊。
整理:zhl201609
罗隐《蜂》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隐《蜂》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翻译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蜂》注释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尽:都
甜:醇香的蜂蜜
《蜂》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有蜜蜂的出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六浮阁歌题所画六浮阁歌图(有序)
李流芳〔明代〕
十年山阁不得就,却负青浮日夜浮。故人一见豁双眼,何日三闲销百忧。冰花琪树乱槛外,银山雪屋排檐头。百年有钱作底用,一朝卜筑偕行休。君家西湖我震泽,往经冬夏来春秋。十千到手即可办,非我求君君自谋。
次韵林缉熙游罗浮四首 其四 登罗浮
陈献章〔明代〕
拔地决起瘦鹤躯,插天壁立东南隅。眼中非子不能到,海上何山可与俱。
便从往种扶桑树,即将写入方舆图。群仙未用誇三岛,一览还应隘八区。
卧游罗浮 其四 望罗浮
陈献章〔明代〕
山大必有灵,土高岂无异。翠浮几千丈,日月东南翳。
我寻五岳来,未问仙家事。绝顶望九州,衡山正西峙。
潘浮碇明府解印绶去归罗浮山中作邀月楼伏龙苑于双湖之阳作此寄简
邱云霄〔明代〕
仙人本自好楼居,勾漏归来发懒梳。开苑伏龙丹鼎静,栽松巢鹤翠堂虚。
藤蓑蕉笠双湖钓,水月山云万卷书。寄语东山高卧处,苍生消息*何如。
次和惠州王子千太守初入罗浮宿冲虚观用东坡同子过游罗浮韵并以为寿
屈大均〔清代〕
朱明曜真仙人京,太守入山天乐鸣。洞天日月一沐浴,碧鸡红翠生光明。
天教太守主双岳,神君元是长庚生。药市酒田暮治事,琪花瑶草朝省耕。
仁爱使民尽眉寿,岂徒一身聃与彭。东浮西罗恣攀陟,车轮蛱蝶同身轻。
鲍女飞猿尚蹩躠,葛公哑虎徒狰狞。铁桥自可到银汉,玉柱何用探金庭。
踏穷四百三十二,一峰一峰图且经。泉源福地置飞阁,真一法酒留丹铭。
金马且复隐星宿,玉蟾岂必辞公卿。冲虚玉简多秘祝,先为苍生求太*。
季春游浮邱小集喜叶化甫至自罗浮谈四百峰之胜
郭棐〔明代〕
春风骀荡锦云稠,相拉寻芳作胜游。予恋鹿裘回栗里,君飞凫舄自罗浮。
朋簪集处埙篪合,杯酒吟边紫翠浮。四百峰峦春好在,德星今聚粤江头。
行香子·题罗浮
葛长庚〔宋代〕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上作
陆游〔宋代〕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苏轼〔宋代〕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傜新唱,谁谓古今隔。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宋代〕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酌酒与裴迪》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浮生长恨欢娱少。——宋祁《玉楼春·春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人珍我弃、人弃我取——《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杜甫《可叹》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几处溪桥。——晏几道《诉衷情·小梅风韵最妖娆》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纳兰性德《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苏轼《行香子·述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佚名《行行重行行》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罗浮山诗句
写罗浮山的古诗
古诗中的罗浮山
有关罗浮山的古诗
罗浮山下的古诗词
描写罗浮山诗词
浮山的古诗
浮山中学的古诗
罗浮生经典语录
罗浮生经典台词
罗与之的山歌古诗
高山与浮云的古诗
关于游浮来山的古诗
罗霄山脉的古诗
罗山瀑布的古诗
古诗刘长卿写的送浮鲁山主人
浮花的古诗
读古诗山行后脑海浮现的画面
古诗雨过山村眼前浮现的情景
带浮的古诗
浮梦的古诗
古诗中的浮
浮须欧的古诗
有浮生的古诗
浮萍的古诗还
带浮字的古诗
浮桥的古诗
浮水的鹅的古诗
含浮云的古诗
罗与之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