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90) 说说(226) 名言(28) 诗词(1k+) 祝福(16) 心语(2)

  • 古诗十九首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收有十九首古诗,后来称为《古诗十九首》。“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创作的诗,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又无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行行重行行

      【原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②。

      道路阻且长③,会面安可知④?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⑤。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⑥。

      浮云蔽白日⑦,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⑧,岁月忽已晚⑨。

      弃捐勿复道⑩,努力加餐饭。

      【注释】

      ①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含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生,硬的意思。②涯:边的意思。③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很远。④知:一作“期”,义同。⑤“胡马”两句:这两句用比喻来代替抒情,“胡马”、“越鸟”尚且如此,难道“游子”就不思念故乡吗?依,一作“嘶”,依恋的意思。“胡马”产于北地,“越鸟”来自南方。⑥“相去”两句:上句谓别离之久,下句言思念之深。久别思深,人一天天地瘦下去,衣带自然也就一天天地感到松弛了。远,指时间而言。日,日益,一天又一天,渐渐的意思。⑦浮云蔽白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浮云”是设想丈夫另有新欢,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⑧思君令人老:这句是承前“衣带日已缓”而说的。老,并不是说年龄的老大,而是指心情的忧伤、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⑨岁月:指眼前的时间。忽已晚:言流转之速,当做“年关将*”理解更合适些。⑩弃捐勿复道:这句意思是:不管自己如何申诉相思之苦,所思念的人不会因此而归来,那么说来说去有什么必要呢?“弃”和“捐”同义,犹言丢下。勿复道,不必再说。加餐饭:是当时*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回,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

      【原文】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①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②。

      娥娥红粉妆③,纤纤出素手④。

      昔为倡家女⑤,今为荡子妇⑥。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注释】

      ①盈:同“赢”。《广雅·释诂》曰:“赢赢,容也。”就是仪态万方的意思。②牖:窗的一种,用木条横直制成,又名“交窗”。“窗”和“牖”本义有区别:在屋上的叫做“窗”,在墙上的叫做“牖”。③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红粉妆:指艳丽的妆饰。红粉,原为妇女化妆品的一种。④纤纤:细也,手的形状。素:白也,手的肤色。⑤倡家女:犹言“歌伎”。倡,凡是以歌唱为业的艺人就叫做“倡”。倡家,即后世所谓“乐籍”。⑥荡子:指长期漫游四方不归乡土的人,与“游子”义*而有别。

      【译文】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人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赏析】

      诗的结构看似*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惊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因其几*无告的孤苦呐喊,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青青陵上柏

      【原文】

      青青陵上柏①,磊磊涧中石②。

      人生③天地间,忽如远行客④。

      斗酒⑤相娱乐,聊厚不为薄⑥。

      驱车策驽马⑦,游戏宛与洛⑧。

    [阅读全文]...

2022-01-31 15:06:30
  • 《古诗十九首》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下面为大家收集了古诗十九首,一起来看看吧!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阅读全文]...

2022-05-04 10:14:14
  • 古诗十九首全文及注释(古诗十九首的诗意美)

  • 诗意
  • 特指汉代无名氏所写十九首五言诗,其开创性的艺术成就使之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收载于《文选》,其因不知作者姓名,也不知具体创作时间,萧统泛题为“古诗”。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可见一斑”。

    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其称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薇竹生》等。

    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待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看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理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及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主要包括离情别绪,表现为游子的思乡和怀人,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则表现为文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等。

    [阅读全文]...

2021-12-13 11:33:28
  • 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

  • 语言,日语,意义
  • 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两国文化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文化。日本文化在引进汉文化之后才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对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语言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日本文化在吸取汉文化的语言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日本文化,特别是日语体系,在*代史中,随着欧美文化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在吸取欧美文化的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日语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汉语的积极引进使得日语丰富起来,日本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具有很强的融合色彩。从目前能够了解得到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引进汉语之前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在五世纪的时候才在金石文中发现汉字,进而被上层社会使用,以此为基础,日本才逐渐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1、汉语对日语发音的影响

      日本语言文化的产生受汉语的发音影响深远,汉语言在发音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音,同样日本在我国的各个朝代对汉语的发音都进行了引入和学*。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日语发音,但是从总体上看,在日本的汉字读音一般都是分为两种发音形式,汉语文化中,对日本语言发音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地区发音以及唐朝时期的汉语言发音,所以,日本语言中汉字的发音往往是一字二音。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汉语言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但是吴音在日本语言发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总体的汉音发音在不断增加。

      在日语中汉字的发音方面,由于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本身在汉语言发音方面随着历史朝代的不同就有着比较大的变化,同样汉语言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日本语言的发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日语中汉字的发音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直接按照汉语中的发音,另外一种就是在汉语发音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变化,进而形成特殊的发音方式。另外在日语的汉语发音中,虽然是按照汉语发音进行模仿,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时期的汉语发音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目前日语中的汉语发音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吴音,也就是我国最早流入日本的汉语发音方式,但是这种发音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日语发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第二就是汉音,历史上与日本交流最为密切的阶段当属隋唐时期,随着隋唐文化的盛行,汉语言文化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进入日本的汉语发音方式我们一般称为汉音,汉音主要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一带的发音。第三就是唐音了,唐音主要是在宋朝以后流入日本的,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发音方式主要是当时我国南方地区的发音方式。

      2、汉语对日语文字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两种文字的混合使用是日文的主要方式,在具体的文字当中,日文当中的假名主要包括*假名和片假名。*假名是从汉语中的楷书发展出来的,*假名主要是在日本进行日常的书写和正式的出版物中运用的,片假名则是在对外来文字进行标注的时候运用,我们从具体的日本出版物以及书籍中可以发现,汉字在进行具体的`记录的时候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就连日本的官方杂志也承认,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日本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日语形成的过程当中,汉字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本文化的日常应用当中还是其他的方面,汉字的影响都是人深远,在日本的初级教育中,学生通常被要求对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日语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汉语的吸收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整个日语体系中,汉语言文化都起着基础作用,我们在对日本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完全是用汉字书写的,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时至今日,汉语言文化特别是汉字的使用依然没有消失,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汉字文化的缺失将导致日本文化体系的崩溃。儒家文化在汉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低地位,同时日本文化也非常的信奉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字的书写方面,汉字的书写方式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日语中的*假名是在草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所以说日语在书写方面也具有着极高的书写要求。现在,日语中的书写主要是根据汉语中的行书、草书以及楷书发展而来的,并且在日语的书写过程中,同样有繁体和简体的区别,日本在进行初级教育的时候对书写的要求非常地严格,一些学校甚至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程对学生的书写进行严格的锻炼。随着两国的联系逐渐紧密,交流的逐渐扩大,我国的语言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文化的重要性。

      3、汉语对日语文字表达含义的影响

      在汉文化当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叫做*语,*语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语主要是语言中的一些成语以及俗语和其他的语言,这些*语具有音节优美,音律协调以及委婉含蓄的特点,*语的语言形式虽然简单但是包含着丰富的至理名言,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深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在日语中*语的数量也非常多,这些*语大部分是从汉语中直接借用的,例如“百闻不如一见”、“吃一堑长一智”以及“马马虎虎”等等。

      汉语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变得非常丰富多彩,很多时候,汉语的表面文字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千差万别,汉语言在进行表达的时候具有很大的技巧性,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把握汉语表达的意思。由于日语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汉语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日语中的一些句式以及语言中也受到了汉语的表达影响,在日语中也越来越简化句式的结构,尽量淡化语言的逻辑性,增强语言中感情的表达。

      4、汉语对日语书写格式的影响

      汉字的书写格式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书写规范,特别是在进行书信的书写的时候,不管是开头还是正文以及敬语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的敬语要不一样,书信的开头和结尾的称谓也不一样等等,这些内容的具体要求已经成为汉语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样的日本语言在这一方面也有着和汉语相同的严格要求。通常在进行汉语书信的书写的时候,开头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准确的称谓以及敬语,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真诚的感情,这些在汉语文化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在日本文化中,在进行书信的书写的时候也必须使用一定的礼貌用语,这不仅仅称为一种书写*惯,更是在书信中表达感情的一种具体的方式。日本语言文化中信电的表达在也具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我们通过对日本信电的调查研究发现,日本的信电表达方式语汉语中的表达方式有着非常多的相同点,在信电的封面,我们要书写详细的邮编地址以及收信人,这些都是汉文化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证据。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逐步取代了书信和信电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汉语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依然非常巨大,不仅仅在日语的书写方式上面,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们的具体生活当中,由于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所以日本的很多学者都非常醉心于研究*文化,这种研究也从另一种角度上传播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的发展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的更替,主流文化的不断演变,我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直没有中断,并且随着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汉文化在不断地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基础,由于日本的发展历史,日本文化非常地注重兼容并收,日本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融合特点,日本人民也非常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应用,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汉语成为日语发展的重要借鉴对象,并且对日语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日语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了解日本历史,了解日本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日语的学*、书写都有积极作用,也是两国深入交往的基石。

    [阅读全文]...

2022-05-06 07:10:38
  • 古诗十九首翻译

  •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翻译: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歌*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3、《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翻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麽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4、《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阅读全文]...

2022-04-10 01:08:58
  •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扬多悲风,萧萧愁*。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赏析: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四首。从题材范围、艺术境界以至语言风格看来,有些*似第十三首《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是出于游子所作。由于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问题上,愤激地抒发了世乱怀归而不可得的怆痛这感。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幻、世态无常、危机重重、祸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归宿又将是如何?

      虽说《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学家,然而极尽人间的忧患,促使他们耽于沉思,而道家的辽阔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的长期孕育,多方引导他们考虑生死存亡问题,终于把对人生奥区的探索和对世路艰难的悲歌二者相拌和。这是《去者日以疏》一诗的思想特点,也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

      当然,同是探索,同是悲歌,手法也还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篇作品的思维定势不同,因而表现这一种自我反思的核心观念的建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着意含情,有绵邈取胜;有的是一气贯注,而不以曲折见长;有的运用一层深似一层的布局而环环套紧;有的是发为挥洒的笔势,历落颠倒,表面看来,好像各自游离,而却又分明是在深层次中蕴藏着内在脉络。而《去者日以疏》这一首,就思维定势说来,则更有其异守崛起之势。请看,开头的“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起笔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经笼罩全诗,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兴手法,由自然景物形象之表层的揭示,逐步转为景物的社会内涵的纵深掘发。这种审美心态与其艺术处理,蔚为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因而古人说,诗有了“兴”,则“诗这神理全具”(李重华《贞一斋诗话》)。确有至理。但话又说回来了,诗的得力之处并不能局限于比兴。哪怕开门见山,只要处理得好,也未尝不可成为佳作。开门见山,可以用叙事手法,如“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由“涉长道”而转入四顾茫茫,展开人生如寄的怅触;也还可以用足以笼罩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为序幕,那就是接下来要谈的《去者日以疏》的开头两句了。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互为错综的这两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辅相成。天地,犹如万物的逆旅;人生,犹如百代的过客,本来就短促万分,更何况又是处于那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灾难重重的时代。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去的去了,来的来了。今日之“去”,曾有过往昔之“来”;而今日之“来”,当然也会有来日之“去”。这不仅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说的“昔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相似,此外也更说明一点:东汉末年以至魏晋文人,他们的心理空间的确宽广。他们喜爱对人生进行探索,对命运进行思考。按照这首诗的时间的逻辑顺序看来,作者应该是先写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开一笔,发挥世事代谢、岁月无常的哲理。可是作者偏不这样写,而是猛挥其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这样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的两句。从技巧上说是以虚带实,以虚涵实;从作者的思维定势说,则是在诗篇开头,已经凭宏观纵目,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洞察性的观照和内窥性的反思。

      足见开头意象的如此崛起,决非偶然。说明作者在目累累邱坟时被激直的对人生的悟发有其焦灼性。作者确是为眼前图景百触目惊心。也正因为这种悟发和焦灼来自眼前的严峻生活图景以及由此而联到的、长期埋葬在诗人记忆仓库中的决象,所以这开头的涵盖性就异常广阔,气势异常充沛,思维触角轩翥不群。这正是唐代诗僧皎然说的:“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诗式》)作者出了郭门以后,其所见所想,几乎无一而不与一“去”一“来”、一生一死有关。埋葬死人的“古墓”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了,然而死人也还是难保。他们的墓被*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人生,连同他们的坟墓,与时日而俱逝,而新的田野,却又随岁月而俱增。面对着这样的凄凉现象,面对着那一个“时”,却又偏偏是“世积乱离”(《文心雕龙·明诗》)、大地兵戈、生民涂炭之时,诗人对眼前一“去”一“来”的鱼龙变幻,不由引起更深的体会,而愁惨也就愈甚了。既然“来者”的大难一步逼*一步,他不能不为古今代谢而沉思;既然看到和听到白扬为劲风所吹,他不能不深感白扬之“悲”从而自伤身世。历来形容悲风,都是突出其“萧萧”声。为此,诗人不由沉浸到一种悲剧美的审美心态积淀之中而深有感发,终于百感苍茫地发出惊呼:白扬多悲风,萧萧愁*!墓前墓后的东西很多,而只归结到“白扬”;但写白扬,也只是突出了“萧萧”。荆轲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借用到这里来,却既成为悲风之声,又成为象征“地下陈死人”的像白扬树的哭泣之声。死人离开世界,是“亲者日以疏”了,然而他们的悲吟分明在耳,这就是“来者日以亲”。一“疏”一“亲”,表现在古墓代谢这一典型景象对比之中,更集中的化作为白扬的萧萧声。这结果,给予诗人的感召如何,这就不用说了。清人朱筠有云:“说至此,已可搁笔”;但他却又紧接着说:“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古诗十九首》)确有至理。

      所谓末二句,是这样的**淡淡,但它却饱含着无限酸辛: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表现看来,这两句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是朱筠说的“一掉”;介这一个大大的转折,却显示了诗歌的跳跃性,并非游离之笔,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谢不居,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那么长期作客的游子,则不能不为之触目惊心。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这时,老人该尚未因尽死而疏,而过去未曾见过的新生后辈,又复得以亲*,这将是无比美好的。不过,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这些故障尽管没有细说,而只是一笔带过,化为饱含着无限酸辛的二字:“无因”!但,这位凝神地谛视着满眼丘坟,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诗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见的。

      他只有让幻想委于空虚,把归心抛却在缥缈难凭的宇宙大荒之中。而与此同时,他也只有让长期生活无限延续下去,让还乡梦日日向枕边萦绕,让客中新岁月,一天天向自己逼来。

      在古今代谢这一个莽莽苍苍和流动不居的世界中,诗人的遭际是渺小的,然而诗人的心理时空却又非常辽阔。他把长期的游子生涯放在一“去”一“来”的时间顺流中,把异乡的“郭门”和故乡的“里闾”放在两个空间的对流中;而更重要的,则是宇宙的代谢引起他主观和悟解,而诗人的焦灼又加深了景物的愁惨气氛中,耸立着一位耽于沉思的、净化了和升华了的悲剧性格的佚名诗人。就这一点说,又可以看做心灵与现实的交流。

      顺流,对流,交注,一切都表明这首古诗作者,他有着炯炯双眸。他不止是“直视”丘坟,他面向的是茫茫宇宙中的奥区。他怀着愤激和焦灼的心情,进行观照和冥索。

    [阅读全文]...

2022-05-15 10:10:03
  • 希腊哲学对欧洲*代科学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论文

  • 哲学,科学,意义
  • 希腊哲学对欧洲*代科学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论文

      古希腊哲学(Graeco philosophy)指的是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希腊哲学对欧洲*代科学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是相铺相成,必不可分的,若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而哲学的兴旺,则需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去探索自然和万物,完善哲学体系。反之,哲学的衰落,必然导致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茫然,对权威的无条件认可,从而失去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意识,最终科学必将走向局限性,甚至畏缩不前。因此若要评析希腊哲学对欧洲*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则必须先从希腊哲学的发展历史来变化的看待这个问题。

      (一)希腊哲学的发展历程

      纵观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希腊哲学家苦苦追寻的是世界的本原,一部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与此同时一部分人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认为世界并非由物质性的元素组成,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存在是永恒的,不同的只是事物在不同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两种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看法以及哲学观念的冲突,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在承认运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古希腊哲学家,他们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事物是由理念与物质组合而成,亚里士多德还是第一个要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家,分别地研究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天文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

      希腊化和罗马哲学时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即位后建立了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虽然很快就瓦解了,但希腊文化以亚历山大里亚城为中心得到了广泛传播,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当时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均迅速发展,为这些科学成就作出哲学总结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他接受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指出原子的重量是彼此不同的,因而在运动中能够产生偶然性的倾斜。这样,他就比较正确地解释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并且猜测到了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古代希腊哲学充满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意识,文艺复兴及随后*代成就,从*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我认为都是源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观。

      (二)希腊哲学对欧洲现代科学的影响及意义

      在*现代以及中世纪以后,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是相铺相成,密切不可分的。诚然希腊科学技术对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台和扎实的基础,当时许多的科学成就均是在古希腊科学技术上,发展壮大、延伸;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在希腊哲学朴素辩证法的基础上,哲学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理念更是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人们开始从以往对自然界整体、直观考察和认识转变到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酒宴;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从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及认识论、方法论到*代前期以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想结合为主的认识论及方法论,并形成了与这一历史时期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水*相适应得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它不仅与神学自然观进行了斗争,并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从而有力的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则,再次证明了希腊朴素辩证法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然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便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加、位置场所的变化,事物没有质的变化,这种思想反过来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存在局限性。

      哲学思想的下一步进化究竟朝哪个方向走,希腊哲学的延伸方向在那儿?历史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的发展方向永远都是朝着最有利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发展的方向前进的。18世纪――19世纪马克思和*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众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的思想是: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2)自然界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运动之间、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4)人类的起源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正因为这些思想的启迪和广泛影响,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建立引起了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科学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科学实验普遍兴起和进一步深入的情况下,开始从分门别类为主的研究转入以系统综合研究为主。把以往积累的丰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把事物的演化、进化、相互转化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因为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主要科学领域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新突破,得到了更高一级的综合。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原理、光的波动学、经典电磁学、氧的发现、原子―分子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均是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各门科学的交叉研究所取得的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综上,*现代时期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所取得显著成绩与在古希腊哲学思想基础上发展演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密切不可分,而现代宇宙学、板块结构理论、新达尔文主义等理论的出现,从不同侧面充实了辩证自然观关于发展演化的思想,一些新的自然观,如系统自然观、演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也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三)结论

      如果我们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比作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支撑它燃烧得物质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那么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由希腊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不断思索中,探讨出的用于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养料,从诞生出西方古代自然科学文明、甚至是全世界文明的星星之火,随着古希腊哲学思想的不断演化、发展,它不断的催促着火势的增大,从而成就了现在的科学文明。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是哲学思想发展的终点,对这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萎缩等,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制约,这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将目前的哲学思想演化至更适合于生产力长远发展的方向,从而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或即将到来的危机。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曾言:“当代科学技术洪流的源头乃发端于古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家费耶阿本德认为,现在的那些优秀的理论、观点其实是早就含糊地包含在一些古老观念中了,任何科学都可以追溯到它们的原本状态,通过后退的方式,从中重新焕发青春光彩,这才是科学进步的唯一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早已意识到并且特别强调科学的发展与古希腊哲学的渊源关系。反思是哲学思考的方法基础和思维品格,从特征的角度诠释早期希腊哲学及其对后世科学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古希腊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对待现代科学的发展。

      一、早期希腊哲学产生的文化生态

      在古代所有的民族中少有能像希腊人那样对*代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不是指在物质文明方面,而是在精神文明方面。“他们热爱自由,不肯屈服于暴君;他们热爱生活,天性乐观;他们热爱真理,崇尚理性和智慧。”古希腊人探索的领域之宽泛,认识的程度之深远,研究的视角之特殊,使他们的自然哲学思想成为了后世哲学和科学的源头,也使他们在众多民族中脱颖而出。

      作为特定历史境遇下形成的意识形态,早期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古希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所综合体现出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对古希腊哲学起源的研究,必须以考察希腊人的文化生态为前提。

      希腊位于欧洲南部的希腊半岛和附*的一些岛屿,境内山峦叠嶂、土地贫乏,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其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其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因此航海业得到了繁荣发展。繁荣的工商业、广泛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使古希腊形成了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较早接受了*等互利的观念,加之古希腊城邦各居一隅,彼此独存,从未形成过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一切都有利于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确立。

      显然,如此文化生态必会使古希腊人探求智慧的活动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所有这些都可以从他们的文化成就中找到相关证据,例如对物质结构的深究、对数学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寻等。随着奴隶制在古希腊的长足发展,希腊人在吸收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也是*代科学技术的发祥地。

      二、早期希腊哲学的特征

      (一)早期希腊哲学的研究内容

      古希腊民族在当时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显得有些另类,他们很早就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束缚而对自然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了哲学的征程。

      最早是米利都学派,以后又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元素论者。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世界的统一,他们的思想中暗含着一个问题,即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没有深入研究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正好从两个对立的方面发挥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赫拉克利特强调“变”,认为只有变才是真正的存在,没有一直不变的东西;爱利亚学派则强调不变的方面,认为世界上只有存在而没有不存在,只有不变才是真实的。后期的元素论自然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基础不变,可是又不否认变,如恩培多克勒的“四根”、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变是这许多不变者的组合。

      (二)早期希腊哲学思想的特点

      第一,哲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自然。自然观最早来自宗教神话,当人们不再满足用幻想来认识自然的时候便开始了哲学思考。所谓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指一切存在的东西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它却始终如一。整个希腊哲学似乎都与本原、自然相关,从早些时候奥尼亚学派的本原学说,到后来的元素说,主要探讨的就是自然和本原。

      第二,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这时哲学与科学本为一体,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正如上文所述,古希腊人们的生存环境很艰难,因此,在其民族性格中就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关注自然、认识自然的倾向,而这个特点反映到哲学中就变成了哲学家们对科学的关注。

      第三,探索精神是希腊哲学的主导。在希腊哲学家看来,求知本就是人的天性,探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在不断的探究和追问中获得知识,获得自由。所以,学以致知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早期希腊哲学因其所处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缺陷。哲学家们采用绝对直陈的口吻得出了自己关于自然的结论,他们注重的是说明和理解自然,而不太重视对自然现象实际细致的考察进而支配和征服自然;他们大多善于滔滔雄辩,推崇理性思辨的结果,却很少亲自动手制作仪器,对各类手工作业更不愿问及,这使得希腊科学缺少实验精神,也缺少与实际相联系的传统。

      三、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后世科学的影响

      科学一词在英语里称science,它的含义为对自然现象、过程和发生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实际上其本来的含义不但包括有关自然万物的知识,即自然科学,也包括有关人类与社会的知识,即人文社会科学。不过,因为某些原因,现在人们*惯将有关自然事物的自然科学谓之科学,而将人文社会科学从科学中划了出去。在汉语里,日常所称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这也就是我们在此所称的“科学”。

      从对早期希腊哲学产生的文化生态和主要内容、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科学研究中所用的思维方法、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大抵可从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的宝贵遗产中找到相似的轨迹。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先提出“文化轴心”论,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摩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每个时代每一次的进步都要回到其文化的源头去找到起始方向,然后才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在后现代科学思潮活跃的今天,研究科学的成长轨迹,我们更要把目光聚焦于古希腊,追本溯源才能看清科学本身的发展脉络。

      从公元前599年左右开始,希腊人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有最早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有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等。几乎在每一领域、每一问题上,希腊人都留下了思考。希腊科学可谓*代科学的真正先驱,我们发现早期希腊的许多描述都被现代自然科学直接借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对后世科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不灭的理性科学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是希腊人首先形成了独特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第一次萌芽。许多古老的民族,或者止于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或者缺乏对自然界的系统看法,他们常常认为自然界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人在自然面前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而希腊人则表现地尤为不同:他们首先认为自然是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们把握的对象,而且他们发展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隐藏其中的自然规律。在这个方面,希腊人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理性科学精神经过历史的积淀,才使*代科学有可能蓬勃发展。

      这是早期希腊哲学对后世科学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响。

      (二)对物质结构的研究

      物质结构是一个年代久远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早期希腊哲学一直关注对物质结构的研究。伊奥尼亚学派和赫拉克利特大致以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指出“数”才是万物的本原;爱利亚学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多样性的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存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的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他们在科学进步的大背景之下继承并发展了前辈们的观点,展开了对物质内部构造的讨论。其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德谟克利特是位博学多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原子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但原子必须在虚空中活动,虚空是不存在什么东西的,它只是原子活动的场所,原子是永恒运动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运动中结合,万物就产生,原子在运动中分离,万物就毁灭。正是由于原子的结合方式不同,数量的多少不同,在虚空中的排列的位置和方式不同,因而组成的世界是多样的。无限的宇宙中包含着无限的原子和无限的虚空,有了无限的原子和虚空,就可以组成无限多的世界。虽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只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哲理思辨和天才猜测的结果之上,但它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探索科学规律

      在古希腊科学遗产中,“逻各斯”概念及其思维运作,则是另一桩值得喝彩的事件,因为它与日后标举揭示自然规律、把握科学真理为己任的*现代科学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关联。

      希腊科学史上率先提出“逻各斯”概念的是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意为火及万物变化所必须遵守的尺度或比例、*衡关系方面的规律。在他看来,“逻各斯”是火这个本原所固有的共同属性,所以,由火产生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必然普遍地遵循它。可见,“逻各斯”不仅是火燃烧的分寸、尺度和规律,而且也是支配一切、人所共有、普遍起作用的东西。“逻各斯”这一概念的发现和理论表述,揭示了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在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成为规律的概念,并作为逻辑、学科等词的词根。

      从其对后世科学的影响来说,我们可以把“逻各斯”的寓意归结为三层:首先,作为“一”的“逻各斯”,是万物的整体和统一,日后的自然科学以寻觅因果联系、发现统一不变的自然规律为己任,正是出于对“逻各斯”这层意义的继承;其次,作为“真理”的“逻各斯”,实际上讲的就是自然规律,作为万物的根据,也就是内在于万物的某种规则与法度,日后自然规律和科学真理成了它的代名词;最后,作为“本原”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曾主张火是万物的本原,但他又认为火是按照一定的分寸即“逻各斯”燃烧和熄灭的,火的生灭要有分寸和规则,规则才是更为基本的东西。寻找本原即寻找“逻各斯”,也就是寻求事物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其过程,这也是后世科学揭示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阐发自然变化的过程性的主要任务。

      四、结语

      我们要重视古代先哲们的优秀思想遗产,伴随着后现代科学思潮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时代是科学和哲学不分的时代,那时候的哲学家讨论哲学问题自然包括所有的科学问题,我们要回眸古希腊,向先哲们探寻怎样表述哲学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学*他们特有的解答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探究科学在最初的境遇和状况。人类思维文明的火花,应该在现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阅读全文]...

2022-03-18 11:34:05
  •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 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

      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现在一般认为大抵出于东汉末年,然亦非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一、来源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有说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二、文学性质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

      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

      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

      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四、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明白,“**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在*诗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超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五、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44:36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结远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

      1、冉冉:柔弱貌。

      2、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阿:山坳。这两句是说,柔弱的孤竹生长在荒僻的山坳里,借喻女子的孤独无依。

      3、为新婚:指订婚,非出嫁。

      4、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女子的丈夫。这句是说二人都是弱者。

      5、宜:适当的时间。这两句是说,菟丝及时而生,夫妇亦当及时相会。

      6、悠悠:遥远貌。山陂:山坡。这二句是说路途遥远,结婚不易。

      7、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这二句是说,路远婚迟,使她容颜憔悴。

      8、蕙、兰:两种同类香草。女子自比。

      9、含英扬光辉:花含苞待放。英,犹“花”。

      10、萎:枯萎,凋谢。这四句是说,蕙兰过时不采,它将随着秋草一同枯萎了。这是对婚迟的怨语。

      11、亮:同“谅”,料想。

      12、贱妾:女子谦称。这两句是说,君想必守志不渝,我又何苦自艾自怨。这是*之词。

      赏析:

      此诗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这是女子的自喻。“泰山”即“太山”,大山之意。“阿”是山坳。山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诚是。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兔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兔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正如清方廷珪《文选集成》所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自喻,既然兔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蕙和兰是两种香草,用以自比。“含英”是说花朵初开而未尽发。“扬光辉”形容其容光焕发。如要采花当趁此时,过时不采,蕙兰亦将随秋草而凋萎了。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张玉谷说:“代揣彼心,自安己分。”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阅读全文]...

2022-06-16 14:06:06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7、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9、还顾:回头看。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

      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阅读全文]...

2022-05-01 05:55:24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句子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语录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说说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名言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诗词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祝福
古诗十九首的意义影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