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关于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8) 说说(18) 名言(1) 诗词(1k+) 祝福(2) 心语(341)

  •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 艺术,写作,阅读
  •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琵琶行》作者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 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 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4、叙事抒情水**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5、形象类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艺术手法

      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音乐画面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

      (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使人能够再次听到琵琶声一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带入到文字和音乐无法描述的空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表达了至高乃无的学问,短暂暂停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

      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凝炼优美、叩人心扉。

    [阅读全文]...

2021-12-16 18:27:05
  • 长恨歌的写作手法特点

  • 写作,阅读
  • 长恨歌的写作手法特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长恨歌的写作手法特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长恨歌》在描写情的这一点上创立了两种结构模式:一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增加“情”的深度,通过时空的延续增加情的强度,二者形成一种立体结构模式;二是既描写情的伤感、缺憾,又虚构了“情”在幻想世界的愉欢、圆满,二者构成对立互补。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学,《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作品的体裁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的深刻影响,是模仿《长恨歌》而创作出来的。

      一、在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上独具匠心:《长恨歌》中描写心理活动细腻入微。“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苦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伤心断肠”;“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之“梦牵魂魄”等等,描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相思与爱怜,其悲凉与寂寞之心境与窗外的夜雨声、古寺的钟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又催下了泪千行。

      在描写情感上《长恨歌》宣扬的是“至情至爱”,深刻地表达了对“至情至爱”幻灭的沉痛与无奈。而《红楼梦》受《长恨歌》的影响,宣扬的也是“情爱”精神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之后的伤痛与悲哀。唐明皇与杨贵妃和宝玉与黛玉一样,都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长恨歌》宣扬的是情爱至上,乱了法度,弥了朝纲,以至君王不早朝。而《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呢!唐明皇与杨贵妃、宝玉与黛玉都追求的是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结局都是悲剧。两部体裁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品,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展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们的痴情和爱情悲剧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与歌颂,在*古典文学史上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

      二、作品结构上的相似:采用的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故事的悲剧发展过程。《长恨歌》中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芙蓉帐暖度春宵”,“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朱唇轻起,仙乐飘飘的甜蜜生活。《红楼梦》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一见衷情”,“溪边相许”,“花下赏西厢”,“闺中女儿惜春暮”的彼此相恋的浪漫生活。作品以白描为主,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长恨歌》中的后半部分,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果。《长恨歌》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恋”,二人在“死别”后的伤心难眠,在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尽了两人之间生死相隔、天上人间,爱虽冷,情却难断。《红楼梦》中的后部分,也是描写了宝玉与黛玉的被迫分离,黛玉的“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后,宝玉看到的是“竹梢风动影移墙,潇湘馆内烛泪滴”,哀伤相思不已,乞求梦中相见,“泪洒相思地”,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

      由此可见,《长恨歌》所写的“情”,既有层层铺垫,又有人物的心理刻画;既有共处时的两情相悦、山盟海誓,又有离别后的相思怀念、长恨绵绵。《红楼梦》中对“情”的描写不仅继承了《长恨歌》的这一特点,而且还发扬光大。在佛道的感召下,相信灵魂不死,搭建起人间天堂,相信有来生,突破现实中只有一生一世的时空局限,从而使爱情更加惊天动地。

      《长恨歌》通过幻想的艺术把“长恨”的凄惨、哀伤、缺憾最后化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请记住七月七日,长生殿,我们相会在人间。《红楼梦》继承了这一写作特点,把个人的悲剧命运与社会、文化、朝廷、家族的衰败、颓废结合起来,从而使宝黛的爱情悲剧显得更凝重、深刻,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7-26 10:20:16
  •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其特点

  • 写作,方法
  •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其特点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及其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9、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10、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11、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12、先叙后议法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13、先议后叙法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14、夹叙夹议法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15、以物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16、以人为线索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18、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19、写生法

      学*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我们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物品用文字描绘出来,读者看了文章,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转动法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均使用力量。

      21、剥笋法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22、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23、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24、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25、运用“五觉”法

    [阅读全文]...

2022-01-25 04:07:22
  • 诗歌的特点有哪些表现手法

  • 诗歌,知识
  • 诗歌的特点有哪些表现手法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歌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诗歌的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诗歌的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阅读全文]...

2022-01-25 20:28:45
  • 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手法

  • 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手法

      寓意是象征的一种方法,是对于不能达到的超越时间限制、超过时空认定、超过物质基础要求、超过感觉思想内容的另外的一种意识思想,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舒婷《致橡树》象征手法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致橡树》受到了一致的认同,随着诗的发表和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朦胧诗体的舒婷,她的《致橡树》表现出女性的柔韧性格和坚韧抉择,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个性,内容扣动心弦,犹如心灵的净化,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喜爱。象征的手法是将事物的深刻内容表现出来,采用“树”来表达出来的情感,使象征的内容深刻的体现出来,体现诗的感染力,描绘出作者想要说明的,想要暗喻的东西。象征性是一种启迪,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本文将针对朦胧诗的象征特点和舒婷的《致橡树》结合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朦胧体诗的表现含义,抒发内心的情感。

      舒婷的诗构思较为新颖,富有浓烈的情感色彩,语言表达深刻,表现出其个人的创作风格。《致橡树》是一首优美的、内容深刻的抒情诗,表达出的爱不是单纯的爱,不是热烈的爱,而是具有高尚情感伟大的爱,它以橡树表现爱情的思想,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共同体现。

      2、舒婷《致橡树》的特点

      舒婷的诗具有自我内心的自省作用,通过捕捉文字之间中内心的情感,变现出一位女诗人的独特的敏感思想内心。复杂的情绪,丰富的内涵,句句透着深刻的思想,将这种思想赋予极具逻辑性的表现方式。从这样的方面分析,她通过多种的暗喻、隐喻、象征手法和局部暗喻完成直抒胸臆的表现,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意象表示。《致橡树》中深刻的抒发了诗人深刻的人格思想内涵,表现出极具诗人性格的内容,描绘不同特点的独立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橡树与木棉的关联,从而表现出极具象征思想意义的内容,这种象征意义否定了传统的“青藤缠树”形式的关系,超越了自我牺牲的范畴,增加了二者互敬互爱的关系表现,从而丰富的描绘出具有现代爱情观念的思想内容,体现出具有完美的人文特点的现代爱情品质,即真诚、高尚的爱情,独立自主的不离不弃思想,在新时代的爱情观念下,超远了传统的束缚,跨越了自我的地位。诗歌通过对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手法表现出具有爱情理想思想的独立的、高尚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全诗一共36行,先是采用自然无得象征类比,以凌霄花的表现描绘出一方压制另一方,另一方萎缩、牺牲的爱情观念,深刻的否定这样的爱情,从而逐渐的树立反对的爱情价值观念,表现出诗人推崇的爱情理想思路,诗词中间描绘了爱情中注重尊重与*等关系的思想,这即使要保证各自的独立特点个性,又要表现出具有相互扶持,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思想内涵,诗词后部分描绘了诗人眼中真正的爱情观念,是爱的理想的生化,是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内涵。《致橡树》中的“橡树”主要描绘的是具有刚强毅力体魄的男子,而“木棉”则代表具有温文尔雅,柔情似水气质的女子。“木棉”的蜕变充分的象征了具有独立自主女青年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采用内心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木棉追求的独立的、真诚的真挚爱情,这种哲理性的爱情具有强烈的可亲可感性,是生动的、诗意化的描绘。诗歌的强烈哲理性更加的深入化,表现出具有强烈理性气质的教育韵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3、舒婷《致橡树》的象征手法

      3.1朦胧诗中象征手法的基础定义

      象征手法起源于希腊,是将类似的物体放在一起,两种物体虽拼合在一起却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从而表达出整体东西的意思,象征是表现文字内容中更加深刻含义的意思。象征可以定义为用某种物品来代替深刻含义的内容,既是表达出它所具有的内容含义,又深刻的表现出其内在的意境,象征是事物的影像,是事物之间的借喻手法,亦是真正的暗示与表达。象征是有形的无形喻,以有限的内容变现出无限的可能,抓住其中永恒的思想内涵,象征的内容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象征体,是有形的事物,人们所熟知的具体内容,一种是象征义,是大于象征体内容的另外一种永恒的东西,可能是某种情感,也可能是某种观念,它是在象征体的.后面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读者认真的揣摩和思考的。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朦胧诗作品,作者以橡树为描述的象征体,以爱情为象征义,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于爱情的炽热、坚决、坚韧。诗词中的橡树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相中的爱情人物,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出诗人自身的热烈的爱情思想,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具有爱情理想的思想信仰。通过对橡树的具体亲密描写发挥其具有的内心形象,具有托物言志的意境。是表现出一种可以比翼齐飞,风雨同舟,共患难的难得的爱情观念。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为一株木棉,是矗立在橡树傍边的矮矮的小树,这两棵树的枝叶紧密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犹如两个鼻翼同轴的并肩爱人一般,表现出诗人希望的爱情是可以长相厮守,比翼齐飞的观念,橡树与木棉坚定的站在一起,风吹不散、雨浇不烂,二者摇摆着枝叶,相互示意,表现出心意相通的意境。以物比人,好像二者都具有了人性一般,在二者的世界中相互的沟通,找寻心灵的默契和慰藉,这是一种没有语言的意会,无需更多的语言和文字。为读者的脑海呈现出一幅没有声音的动感画面,深刻的挖掘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寻求与舒婷诗人之间的思想共鸣,从而完成诗词的文字内容表现。

      3.2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出处

      象征手法多由情感起源,从审美的角度将物化为人,以人的思想表现物的状态,设身处地的描绘物的意境,将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生命化,带给读者一种具有魅力感觉思想的意境,从而达到人与物的有效化共鸣,人与物的感情沟通,形成同一境界的效果,表现出具有的美感。物体原本没有思想内涵,人之所以会对这些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是因为将这些感情置身于这些物体上,倾注自身的感情。象征艺术的目的是让作者忽略象征的本例,例如,橡树、木棉,而是将象征体后面的丰富思想内涵不断的扩大化,寻找适合作者感受的,带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感觉、意志,从而完成朦胧的象征意境,这是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完成朦胧诗题材的主要目的,这样可以让诗人的思想直接表达给读者,读者又不会因为直接接受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没有合理的思考,是思想转移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美学创作手法。

      3.3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类别

      第一种类别是感受象征的整体,感受作者整体诗词的意境。

      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种似远非远,似*非*的感受,变现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关系没有因为距离而带来感情的遗失,而是因为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刻感情思想,为朦胧诗带来了一种确定的关系思想,是一种具有淳朴感受的思想理论,象征了感情不会因为远*而变得淡然的意思。第二类是单纯形象的事件象征,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用木棉进行象征,将树根、树干以及枝叶比喻成情侣直接的爱情相拥的状态,注重表现互相的爱情思想,富于充分的两性关系认识,合理的采用新时代的人格思想变现出超出自我的爱情理想认识,加深极具爱情思想认识的相关联系,从而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内涵,认识到诗人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情的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相互信任的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各自抚育极具道德理想的意义,加深诗人作品的思想意境,表现出诗人极具个人魅力的思想行为艺术。

      3.4舒婷《致橡树》的抒情象征的转换

      朦胧诗人对于抒情的表现会采用抒情表达的方式完成,放弃相关景致的描写,采用自我思想的描绘,对相关的象征手法进行合理的运用,为诗人带来抒**感的表现机会。抒情诗主要是通过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从事物的描绘开始,对相关内容、物品进行描述,以象征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完成抒情的有效表达。作为抒情诗的代表作家,舒婷《致橡树》中抒发到“我们都互相致意”,“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都是以诗词抒发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心情的抒发,以各种合理的方法完成相关象征物的创作。舒婷的《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抒发了作者自我的感情思想,象征手法在抒情角度完成了有效结合,合理细致的捕捉到她全面的敏感思想。

      复杂的情感通过合理的假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明丽的音韵,流畅的实体过程思路,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合理的逻辑结构,直抒胸臆,表现出多种的情感。“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则是映衬出具有贞洁主义思想的,象征着橡树与木棉之间的情感,这些手法的合理化运用,加深了诗歌的整体艺术感情氛围,保证了其具有鲜明反差色彩的意境表示,启迪人们对于现实的思索,更加鲜活的表现出诗中抒发的情感,悲伤的与欢乐的对比,更加突出悲伤的痛苦与沉重。

      4、象征在舒婷《致橡树》中的作用

      4.1象征手法增加了舒婷《致橡树》抒情的理性情节作用

      舒婷《致橡树》采用具有哲理美的思想,合理的运用象征的手法加深理性抒情的韵味,是一首具有意象美的哲理性诗,用“橡树和木棉”比喻成具有思想的性格的人,橡树和木棉是不变的,具有事物了的原本艺术特征,更加深了诗人要表达的意境。诗中写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利用“橡树和木棉”象征了这种情感的交融,突破无法逾越的传统诗词表达形式。诗人用具有哲理性的语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变现出诗人的情感态度,这是事物的象征抒情描写。

      4.2舒婷《致橡树》具有的寓意特点

      寓意是象征的一种方法,象征主义者认为,合理的文学艺术不是描绘现有的生活,而是对于不能达到的超越时间限制、超过时空认定、超过物质基础要求、超过感觉思想内容的另外的一种意识思想,这种感觉思想只有通过寓意手法,象征手法才能够表现出来。象征手法沟通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为二者建立良好的桥梁,人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诗歌认识诗人主观表达的思想,象征的内容不是事物的基础属性,而是主观意义上赋予的特点。拜托生活中的语言形式,采用脱俗的寓意手法,加深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意。象征的手法大多采用暗喻的方法,表现诗歌的意境,这与主观客体内容是相互契合的。象征手法带来的诗意是给予诗人内心时间的描绘,无意义的寓意不是朦胧诗,更不能成为诗。有寓意的诗才可以被成为具有思想内容的,是值得人们称赞的。这种称赞是极具独立性的、庄严而神圣的,没有多余的棱角和光环,是默默的长大,逐渐成长起来的真正的文化思想艺术。舒婷当时生活的年代正处理抗战时期,由于诗人具有的地下党身份,受到的教育是得到了“雨露的润泽”,可以坦然的面对“风雨”,《致橡树》中写道“树的位置”,它是“独立的”而并非“孤单的”,是“月光为它带来了光明和理想”,“月光”带给诗人理想的梦,是符合当时地下党工作所处环境的它的孤立、傲骨都表现出具有“美”的寓意。树的沉默和丰富随着风霜的锻炼,逐渐充实,它的默默无言,却比“夏蝉”还要有力,比“秋虫”的鸣叫更加悠久长远深刻。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沉默,是社会规律变化中的沉淀,在这样的抒情寓意中,逐步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刻的寓意。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艺术的特点,诗人写“树”却处处喻人,凸显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合理的认识象征中具有的可以贯穿的内涵,将“树”与“人”合理的结合起来,变现出具有强烈切合象征意义的双重韵味,增加了含蓄的寓意之美。诗的这种象征暗喻是极具朦胧诗的味道的。它不体现在直观的描绘上,而是体现在其深刻的象征体上,表现出具有强烈朦胧诗的内涵意境。

      5、结语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特点通过合理的隐喻、暗喻、象征等形式完成诗人的创作思路,合理的描绘诗人的情感,表现出具有不同情感意蕴的深刻思想,像“橡树”与“木棉”一样构建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象征意义,从而深化诗人的中心思想。通过舒婷《致橡树》的赏析,加强朦胧诗语言的学*和研究,促进我们对于诗人诗句的学*,更有利于运用这种语言特点完成文学素养的有效升华。

      参考文献:

      [1]杨克,陈亮.朦胧诗选——*文库·文学类[M].北京:*青年出版社,2009:15-107.

      [2]舒婷.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7-96.

      [3]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6-115.

    [阅读全文]...

2022-02-05 03:26:20
  • 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 诗歌
  • 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诗歌的特点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诗体。最初它的出现,是为配合音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初时也称“曲子词”。由于是按乐填词,每首词都有自我的词调。其乐曲来源,一般认为有四种情景:对民歌的加工和民间歌手的创制、根据大型歌舞曲或其他乐曲改制、少数民族地区或域外乐曲的袭用或改制、文人创制的乐曲等。(参见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名称的由来,一般也有四种情景:乐曲的本名、填写较早而影响较大的某首词的题目、与某词调的创制或有关人物及故事、与词调所据的乐曲有关。据不完全统计,词调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约有100多个。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从字数上大约讲出了这三类词的特点。词有“令”、“引”、“*”、“慢”等,“令”一般较短,“引”和“*”较长,“慢”又比“引”、“*”长。词除一部分小令外,一般都分为两段,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或下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称双调。也有少数词分为三段、四段。

      词的格律有其独自的特点,这也是词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依据。大体上说,其格律特点主要表此刻四个方面:

      1.词调规定字数。每个词调的字数都有自我的规定,短的如《十六字令》,仅有十六字;长的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词文如需增减,用“摊破”、“减字”来表示。

      2.押韵方式错综复杂。根据不一样词调,或在句中押(又分在逗断处押、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押),或上下句押,或隔一句押,或隔两句押,或隔三句押等,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句换韵的。

      3.讲究*仄。词的各类句子都有必须的*仄格式,由于句子字数不一(最短的仅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仄的格式也不一样。词不但讲究*仄,还要求区分仄中的上、去、入。但多有选择余地,如有时人声字可当*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声字用。

      4.对仗较为灵活。由于各词调句式的`不一样,所以词的对仗不那么严格,它不限于*仄的规定。有时是否用对仗,也要根据资料和表达的需要。

      诗歌的表现手法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2-28 08:21:28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3、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李贺的《马诗》

      10、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1、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12、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阅读全文]...

2022-07-15 03:16:18
  • 面点制作的基本操作手法

  • 面点制作的基本操作手法

      面点是*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面点制作的基本操作手法。

      一、和面

      和面就是把粉料与水等原料掺和的过程。和面是面点制作的最初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成品质量和其它工序能否顺利进行。和面时要求姿势正确,各种原料配比适当,和出的面团均匀、柔软、光滑、软硬适宜,不粘手、不粘案板,符合面团性质要求。和面的方法如下:

      1、 抄拌法:是将面粉放入盆内或案板上,中间掏一个坑,放足第一次水量,用一只手或双手在坑内由内向外抄,再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反复抄拌成雪片。抄拌时,要用力均匀,手不沾水,以粉推水,促使水粉结合。这时再加第二次水,继续抄拌成结块状,然后将剩下的水洒在面上,揉搓成团,达到 “三光”,即盆光(或案板光)、面光、手光。

      2、调和法:面粉放在案板上,中间掏个坑,掺入较多的水,用一只手,由内向外慢慢调和,使面粉与水结合,面成雪片后,再加适量的水,和在一起,反复揉搓成团。

      3、搅和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热水面团和烫面调制。

      A,在盆内或案板上和面:中间掏一个坑,一手拿小面棒,一手倒开水,边倒开水边用小面棒搅和,动作要快,使水、面、尽快混和均匀,然后再用手揉搓成团。

      B,在锅内和面:锅置火上,掺水浇沸后,一手拿小面棒,一手将面粉慢慢倒入锅中,边倒面粉边用小面棒快速搅拌,直至面粉全部烫熟,水气收干为止。

      二、揉面

      和面后,因面粉大部分吸水不均匀,不够柔软滑润,感到达不到制品的要求,故而需要揉面的过程。揉面的目的就要使各种原料混合均匀,使面粉中蛋白质充分吸水,形成弹性的面筋网络,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光滑、柔润。目前和面、揉面大部分单位已用机器搅拌代替人工操作,工效高,速度快,质量好。但即使是机器搅拌出来的面团,在制作点心的过程中还要反复揉一下。揉面时两脚分开,站成丁字步,上身稍弯曲,身体不要靠在案板上,便于用力。

      揉面的方法有五种:揉、捣、揣、摔、擦。

      1、揉:揉又分双手揉和单手揉两种,前者较多用。双手揉法是用双手掌跟压住面团,用力向外推动,把面团压开。一边向前推动压开面团时,一边将压开的面团揉透为止。

      2、捣:即是双手握拳头,在和面后的面团各处用力向下捣压,力量直奔越大越好。当面团被压开,折叠好再继续捣压,如此反复,至面团捣透上劲。

      3、揣:就是双手紧握拳头,交叉在面团上揣压,边揣、边推、边压,使面墨笔迥左右两边摊开,然后从外向内卷拢再揣。揣比揉对面团用力大,揉制大量的面团时,一般都要结合揣的动作。

      4、摔:是双手命令拿住面团的一头或两头,举起来,手不离面用力摔在案板上,摔匀为止,摔时,面团受力大,形成的面团筋力强。

      5、擦:主要用于干油酥调制。在案板上把面粉和油脂混和后,用掌跟把面团一层一层向前边推边擦,面团推擦开后,再回卷成团,重复推擦,至面团擦均,擦透。通过 擦可以增强物料间的彼此粘结。减少松散状态。

      揉面关键:

      ①必须使分料中的各种辅料均匀的分布在面团之中;

      ②揉面时用力轻重要适当,要用“浮力”,特别是发酵蓬松面团更不能死揉,否则成品将出现僵硬块;

      ③揉面时要始终保持一个光洁面,不要无规则乱揉,否则不仅外观不完整,无光泽,而且还破坏面筋质网的组成。

      三、搓条

      搓条是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的.一种方法。搓条时,要先将面团揉成长条,再用双手掌跟放在中间来回推搓,用力要均匀,使条向两侧延伸,成为粗细均匀的圆柱形长条。

      四、下剂

      是把搓成长条的面团,分成一定份量的面剂。下剂的方法有揪剂、挖剂、切剂、剁剂等。其中揪剂 应用最多。揪剂也叫扯剂,揪剂时左手握住剂条,让剂条从左手虎口露出相当面剂大小的截面,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顺势用力行为表现往下揪,就成了一个面剂。揪下一个面剂后,左手握住剂条向里翻转90度,再露出截面,右手顺势再揪。揪剂适用较细的剂条。

      1、搓条、下剂关键

      搓条要轻重有节,用力均匀;手法灵活、轻松自如。

      2、搓条、下剂要求

      要求坯条光洁、圆整、不粗糙地、不起毛,均匀一致。

      五、制皮

      面点中很多制品都要制皮,目的是便于包陷和进一步成形。由于品种不同,制皮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五种:按皮、捏皮、摊皮、压皮、擀皮。

      1、制皮关键

      用力要均匀、恰当。

      皮子在政治大小、厚薄应按成品要求而定。

      制皮后立即成形,不宜放置时间过长,否则干裂。

      2、制皮要求

      皮子圆正,用力恰当,厚薄适宜,大小一致。

      六、上馅

      1、上馅方法:有包馅、夹馅、卷馅、装陷以及滚陷等几种方法。

      2、上馅关键:馅心要居中。

      包馅时,左手四指略向上弯曲,收拢成碗形。用大块面团夹馅时,必须将馅心分布均匀,否则将影响成品的质量。

      3、上馅要求:速度快,分量准,居中心。

      七、成形

      用调制好的面团和坯皮,按照面点的要求,运用各种方法,制成多种多样的成品或半成品。

      拓展延续

      面点煮的种类和制法特点:

      煮是指把成型的生坯投入水锅中,以水为传热介质,利用水分子的热对流作用,使其成熟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的使用范围较广,它主要适用于面制品和米制品等品种的成熟,如:馄饨、汤圆、元宵、粥、饭、粽子等。

      煮的种类

      根据品种风味的不同,煮又可分为出水煮与带汤煮两种。出水煮主要用于半成品的成熟,成熟后加上烹调好的调配料、汤汁再食用,如抽面、水饺等,带汤煮主要指汤汁或清水连同主、配、调料一同煮制,或先后加入,使制品成熟。带汤煮主要用于原汁原汤的品种,如三鲜米粉、八宝粥等。

      由于煮的温度在100℃或100℃以下,所以,煮制品生坯的加热时间较长,成熟较慢,其表面皮易糊化,除体积上略有增大、色泽上有所改变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形”的变化。

      煮制法的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1-17 02:38:24
  • 现代诗歌特点及写作方法

  • 方法,写作,诗歌
  • 现代诗歌特点及写作方法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凡中看到不*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比如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追求。*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下面这几种物体的常用象征意义你知道吗?太阳、蜜蜂、苍蝇、蚊子、雪花?(光明、无私奉献、肮脏、剥削、纯洁)。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就是自由诗,指“五四”以来的诗歌。有抒情诗,有叙事诗,还有说理诗。诗歌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凝集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充满丰富的想象,语言形象、凝练,具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也有人把诗歌的特点概括为: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音乐性。

      阅读理解现代诗并不难,只要晓得“三扣”“四注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还是举例来说吧,比如解读郭沫若的《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一、扣主旨。

      主旨也可以叫作主题、主题思想、中心、中心思想等。《静夜》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扣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扣住了整个诗意的命脉,赏析的思维就不会出轨。

      二、扣意境。

      我们不妨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静夜》: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只要扣住了这个意境,我们就能从作品所描绘的有限生活画面里,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无限意味,获得美的享受。

      三、扣诗眼。

      “鲛人流珠”可谓《静夜》表意的重点。在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泣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沉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透过诗作闪露出来的这般晶莹的眼睛,我们就能走入作者的心灵,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

      四、注意领会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静夜》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的人和事,目的是与黑暗现实中不自由的生活和心灵相对照,以此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诗人的家国之思。

      五、注意理解诗作所描绘的灵动形象

      《静夜》中,诗人由月光疏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想象中的天河海雾迷蒙,想象中的天河岸边有鲛人,想象中的鲛人在对月流珠。作品不仅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还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创造出了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这种动人的形象正是意境的基础。

      六、注意品味诗作所锤炼的精致语言。

      《静夜》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宛如一首小夜曲,愉悦流畅地流过我们的心田。诗行中,叠词(“淡淡”“团团”“远远”)的使用,传说的引用,均营造了氛围。短句的多用,问句的连用,均给我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留下值得填补的空白。

      七、注意识得诗作所采用的韵律节奏。

      《静夜》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第一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二、三拍,每行的最后一拍均读重音,韵脚的字是“林”“星”;第二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三、二拍,前两行的第二拍和最后一行的两拍读重音,押“u”韵。朗读时,充分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自然地做到轻松、柔和、舒缓,则更能体悟作品的韵味和意趣。

    [阅读全文]...

2022-04-22 03:22:37
  • 关于立春特点的古诗

  • 立春
  • 关于立春特点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春特点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宋:黄庭坚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2、立春日

      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3、立春致语口号

      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4、立春后二首

      宋:戴复古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5、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6、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

      宋:范成大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草木沾云露,峰峦*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7、立春

      宋:范成大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阅读全文]...

2022-01-08 03:51:35
当前热门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句子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语录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说说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名言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诗词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祝福
古诗的写作手法特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