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教案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部编版三年级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部编版三年级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部编版三年级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一、学*“交流*台”。(板书)

      1.课件出示: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似。

      2.学生交流:*时学*中你是怎样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3.(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①写出了“我”理发时的难受程度。

      ②我的经历:我不愿意吃放,被妈妈抢拖到餐桌旁坐下,又是吃又是喝的,像受刑一样。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联系上文“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我发想,原来这个句子写的是采蘑菇的孩子们的样子。

      4.互相交流:还有理解句子的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查资料理解,《江上》一诗中“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作者为什么写到了“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上》一首,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作者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篆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篆竿一下重重地碰在作者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断,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

      1.读句子,完成练*。

      *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1)从词语 ,明白*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

      (2)联系下文庆龄没有去伯伯家,可以体会到庆龄为

      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阅读全文]...

2021-12-15 06:19:12
  •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生字。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师:学古诗就是要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为了更好地读出画面、读出情绪,让我们先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3.师:俗语常说“诗中有画”[板书:诗中有画],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过春节的*俗?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想来吟一吟这句诗?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4.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诵读)

      5.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板书:诗中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

      出示:王安石介绍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阅读全文]...

2022-01-02 04:02:26
  •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每个同学的课桌上老师提前发了一张正方形的大白纸。这张纸可以叠成一本书,书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谁先做成了这本书,谁就能读到这个有趣的故事。

      2.老师看得出来,有的同学产生了疑问,一张纸能折成一本书?这真的可以?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可以”,还很容易,只需要花费你几分钟的时间。下面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制作这本书的过程和方法,同学们根据课件的提示进行制作。老师提醒大家,老师设定了课件播放的时间,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件播放玩的同时完成这本书的制作。

      3.利用多媒体分布呈现将这张纸制作成折叠式口袋书的过程,学生看着步骤动手制作这本书。

      (1)让正方形纸白色的一面朝上。将纸对折,再次对折,然后摊开,三条折痕将正方形纸分成四等分。

      (2)换个方向将纸对折,摊开。这样正方形纸就被分成了八个等分。

      (3)将这条边对齐第一条折痕,对折,将纸翻过来,沿着折痕折过去。再次翻过来,对齐第二条折痕折过去。然后,另一边也同样的折三折。这样折成一个长条后,我们看到纸条中间有之前折过的折痕。

      (4)我们将长条的一端,折出长条一半的1/3的长度,压出折痕,之后将压出的三等分线对齐长条的中线,折45度角,另一边也同样处理。

      (5)将纸摊开。沿着刚才折的三等分线折,将白色一面朝上。接下来沿第二条折线凹进去,其它几条纸带也都同样用手凹进去。然后稍作调整,折好后的图形正面像折扇,侧面显示为两段纸条互相垂直的样子。

      (6)将长的纸条段折45度角,注意折的方向,并留出2mm左右的间隔。用力压出折痕。

      (7)将长的一段从中间打开,沿着折痕将折面压*,继续打开两边的折条,再次压*。翻过来,再次打开压*。

      (8)将纸翻折过来,使折痕略超过书页部分。翻过来,折下多余出来的长度。

      (9)将中间的书页部分翻到另一边,把右边的纸条向中间对折,可以留2mm左右余量。另一边做同样处理。

      (10)将较窄的纸条拉开,卡进外皮和书页层之间,这样书皮就固定下来了。

      4.好了同学们,时间到了,都停下手来。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正在翻来覆去的在“书”中寻找着什么?对了,应该是在寻找那个有趣的故事?看你那着急的样子,老师都替你着急。(板书:急性子)有的同学还没有做完,还在那儿慢条斯理的折呀叠压,老是真佩服你们的沉着冷静。(板书:慢性子)

    [阅读全文]...

2022-07-16 15:41:49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赵州桥》教案 (菁选3篇)

  • 教案,语文
  •   【教学内容】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教学目标】

      通过赏图入境──品读感悟──合作探究──美文赛读──拓展交流,感受赵州桥的悠久历史,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研究桥、创造桥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赵州桥”资料,学生认真预*课文,赵州桥图片。

      一、赏图入境──观桥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19课,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请看大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这座桥,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板书:赵州桥)。上节课我们学*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边看图边向你的小伙伴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第三自然段。

      二、品读感悟──赏桥

      小组内合作学*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选出代表班内展示。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6、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

      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三、合作探究──议桥

      小组合作交流学*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四、美文赛读──赞桥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这著名的古桥了,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

      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让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来美美地夸一夸赵州桥吧!

      五、拓展交流──梦桥

      师:夸得好!我看出赵州桥已进入你们的心中,想不想了解一下国内外现代化的桥?

      生:(异口同声)想!

      师:(播放国内外造型各异的现代化桥梁,配轻音乐)看了后能不能为这些桥设计一些广告语?大家真是妙语如珠,才思敏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石匠、雄伟、砌成、横跨、创举、冲击、冲毁、坚固、而且、图案、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赵州桥的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前查找的资料,对赵州桥的设计者及赵州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洨xiáo河,不要读作jiāo;

    [阅读全文]...

2022-10-20 00:00:00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教案3篇

  • 教案,语文
  •   【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1、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⑴“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⑵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⑶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后再“闯关”。

      2、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⑴“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⑵“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⑶“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1、“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2、“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本上写字。

      3、“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二、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二、品读课文

      1、紧扣主线,研读课文。

      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2、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⑴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⑵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⑶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3、上下联系,整合课文:

      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4、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5、熟读成诵,内化课文: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2、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四、提示综合性学*

      1、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2、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五、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10篇

  • 教案,语文
  •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2022-05-28 07:09:19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赵州桥》的教案 (菁选3篇)

  • 教案,语文
  •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

      (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zhàozhōu

      板书:

      赵州桥

      2.指导预*。

      (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

      (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

      3、检查预*。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

      (2)指名回答结果。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导学*第1自然段。

      (1)阅读本单元“学*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在图上指出赵州桥的位置。

      (3)课文是围绕哪个重点词语来叙述的?(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说说“世界闻名”的章思。跟这个重点词语有关的词语还有哪些?(“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

      小结:

      以上这些词语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

      5.练*作业。

      (1)抄写生字。重点指导“减、慧”书写的间架结构。注意“减”字的偏旁是两点,“慧”字上面部分中间不要加竖。

      (2)完成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二)教学过程

      1.复*生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3、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想】

      自主学*,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案3篇

  • 语文,教案
  •   第一课时

      一、学*“交流*台”。(板书)

      1.学以致用。(板书: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

      ①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②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③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④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

      ⑤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2)学生试着用上加点的词语说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寂静的夜晚我倚在窗前,只听得风儿在和树叶窃窃私语。

      ②香格里拉不但景色奇异,还有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

      ③美丽的花园里,菊花开了,千姿百态,芬芳迷人,争奇斗艳,颜色多种多样——红的,白的,黄的,粉的,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美丽极了!

      ④妹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可爱极了。

      ⑤透过雨丝我恍恍惚惚地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教师小结:在*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用上*时积累的词语。

      2.仿说比喻句。

      (1)课件出示。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2)自由读句子,小组交流,了解句子的特点。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句子把群星闪烁比作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像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在写作中要学会恰当地运用比喻句。

      (3)互相交流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比喻句,教师小结:

      ①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②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③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4)仿说比喻句。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说比喻句,师生评议。

      1.用上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就在鹿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2)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3)我用源源不断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4)北宋的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5)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2.读例句,用上下面的事物仿写比喻句。

      例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月亮

      (2)星星

      (3)太阳

      (4)白云

      (5)春雨

      (6)彩虹

      (7)树叶

      (8)花朵

      (9)水果

      二、学*“词句段运用”。

      1.仿说片段。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

      (2)教师出示范例:

      你可知道,落叶有多么奇妙吗?秋风一吹,千奇百怪的树叶就像蝴蝶似的漫天飞舞,飞累了,就回到妈妈身旁。它们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有大的,有小的,有单个的,有成串的,有红色的,也有黄色的……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语文教案5篇

  • 语文教案,语文
  •   教学要求:

      1.会用查字典的方式认生字。

      2.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3.掌握“假、几”等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熟悉引号的用法。

      4.积累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2.掌握“假、几”等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熟悉引号的用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你觉得预测有什么好处?

      (1)组内交流。

      (2)同学之间说一说。

      2.为了更好地做出正确的预测,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们先用字典查“典、基”等生字。

      2.同桌间相互检查、互相指正。

      三、词句段运用。

      1.读准加点的字音。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四个词语中的加点字。

      (2)小组交流:组内同学互相读一读。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

      (6)拓展练*。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你能举个例子吗?

      2.下列成语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这样的成语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列三个成语的特点。

      (2)小组交流:看看自己的发现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

      (3)指名朗读。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小结:这三列成语,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

      (6)拓展练*。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你能举个例子吗?

      3.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句子。

      (2)小组交流: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

      (4)教师引导小结: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有的提示语在中间。

      (5)拓展练*。

      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日积月累。

      1.小组合作,学*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2.小组朗读。

      3.师生对读,齐读。

      4.看谁最先背下来。

      5.背诵比赛。

    [阅读全文]...

2021-12-11 05:54: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