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 说说(39) 名言(35) 诗词(5k+) 祝福(10) 心语(367)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四十四字,*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像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阅读全文]...

2022-07-08 20:13:52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 诗人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译文二】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评点】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却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易浅*。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二: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主要影响

      词

      辛弃疾造像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他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词中说:“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比较突出地表现这种思想。他青年时期曾直接参加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后来在词里还经常想起这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战斗生活。而且每每以“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鼓励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韩元吉、陈亮等。在历史人物方面,他称赞为*开创长期统一局面的“西都人物”,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邮”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请谈误国的王衍,同样是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他对南宋荷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他讥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学人言语得人怜”的秦吉了(《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甚至还骂他们为瑟缩在堆的冻芋与寒瓜,比他们为透过一线壁缝所看到的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这不但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说,都有它的典型意义。他在隐居带湖、瓢泉时热爱陶渊明的诗,但他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那样称许他为司马氏一姓守节,而特别看重他和当时没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强性格。他的《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词:“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漫爱重九,胸次正崔巍。”他的`《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词:“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风雨东篱依旧。陡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这是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这一面性格的夸张,同时更好地显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

      第三表现在他志业、才能上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上。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他晚年写的《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词更羨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可是由于他的志业、才能在南归后一直不能实现和发挥,这就不能不在词里表现他的愤慨和不*。他和汤朝美的两首《水调歌头》词:“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鳌杯。”“短灯繁,长剑铁,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而象“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词句,虽然对现实政治流露了消极情绪,依然含蕴着作者满腹的牢骚,反映封建社会一些有志之士在饱受打击后的精神状态。

      辛弃疾的作品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些要求振作有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时形成他在词史上的杰出地位。辛弃疾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统治集团里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对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上英雄人物时,就不能不激发他的豪情壮志。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特别擅长,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两首词中可见他这方面成就的一斑。

      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流连诗酒、啸傲溪山,表示与世相忘的作品,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其中有部分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的小词,如《清*乐·村居》。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的独特成就是他创造了一种恢宏苍茫和阔大的词境,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辛词雄浑苍茫的意境相对应的是其意象的壮观飞动与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方面最成功、最得心应手的是他笔下的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同时他的婉约词也写得独到精致、典雅妩媚。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云:“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13]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阅读全文]...

2022-04-01 07:10:03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6-27 15:11:42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的诗句鉴赏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的诗句鉴赏

      【诗句】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

      【出处】唐.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意思】残雪笼盖着 荒山野岭,白茫茫一片。流落他乡的游子独对孤灯,思乡之情绵绵不 断。今夜是除夕,却不能与家人欢聚,共享天伦之乐,只好把这亲情转 到随我漂泊的童仆身上。诗人羁旅他乡,除夕夜感怀,一 “乱”一 “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全诗沉郁,有凄冷之气。

      【诗句】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译注】冬夜乱山参差,残雪未融, 屋里一支孤烛陪伴着异乡人。乱山:指 山峰重叠参差。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雪夜或寒夜 客居山乡的孤独情景。[例]在阳明山 上徘徊了半天,冷雨凄风中,远行人的 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回来的时候,山下 已是万家灯火。想起了唐人诗句:“乱 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两个时代,一 样心情,不知道穿得像冬瓜的朋友也有 同样感触否? (郭嗣汾《雪人与冰屋》)

      【全诗】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①除夜:除夕晚上。②迢递(tiao di条递)高险的样子。三巴: 巴郡、巴东、巴西。羁危:在艰险中飘泊、跋涉。

      【译文】 我在遥远的三巴路上飘泊,旅途艰险,离家万里,孑然一身。今夜除夕,在这乱山丛中寄宿,窗外残雪未消,寒气凛凛,一盏昏黄暗淡的孤灯,伴着我这个异乡人。同骨肉亲人越离越远呵,转觉与僮仆更加亲*。尽管孤独中有这一点温情,又怎能忍受飘泊的艰辛。明日开始又是岁华一新,何时与家人团聚在故乡园林?

      【鉴赏】

      这首诗的核心皆围绕颔联“孤烛异乡人”而层层渲染。首联“迢递”二 字写出当日赴蜀之路的艰辛,“羁危”则交代出此时自己心中的凄怆,两句 总写自己离家之远,从而产生孤独之感。

      颔联写到眼前。岁值除夕之夜,而自己这个“异乡人”却像这雪夜里 孤独的烛光一样,渺小,黯淡。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然对于崔涂来说, 却是“每逢佳节倍孤独”。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呼应首联中的“万里身”,因离家万 里,与家人联系少,渐渐似乎有了隔膜;而终日陪伴自己的童仆,本是疏远 的,反倒日复一日地亲切了起来。在这一“远”一“亲”的反差中,则又落实 到自己的孤独。

      尾联*乎呐喊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谁能忍受这漂泊的日子呢! 想 到过完今夜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尽管对前路茫然无措,但仍道出了内心 的`美好期望:希望明天是新的一天! 但这种期望又是多么的无奈。

      身罹漂泊,离家万里,所以像“独行”、“孤舟”、“故人”、“乡心”屡见诸 崔涂的笔尖。就像他在《孤雁》中所感慨的那只“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 之”的孤雁一样,找不到同伴,也寻不到归家的路。

      律诗固然像戴了镣铐跳舞一样,然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如果既能规行 矩步,又能匠心独运,那一样能跳出美好的舞姿。而崔涂“身遭乱梗,意殊 凄怅”(《唐才子传》),付之笔端,无须刻意锤炼,字字已浸透人心。

    [阅读全文]...

2022-04-09 01:52:36
  • 山水风光的古诗名句

  • 风光,山水,励志
  • 山水风光的古诗名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水风光的古诗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6、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30、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阅读全文]...

2022-06-22 16:03:51
  • 辛弃疾:清*乐·博山道中即事

  •   《清*乐·博山道中即事》

      作者: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赏析: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阅读全文]...

2022-06-15 22:23:50
  • 诗名含有奴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奴字的诗词

  • 念奴娇(上章乞休致,戏作念奴娇以自贺)

    杨万里〔宋代〕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念奴娇(亲情拾得一婢,名念奴,雪中来归)

    史浩〔宋代〕

    枝头蓓蕾,褪红绡微露,江南春色。多谢东风吹半朵,来入骚人瑶*。粉脸轻红,芳心羞吐,别有真消息。妆台帘卷,寿阳著意留得。好是雪满群山,玉纤频捻,泛清波文鹢。深院相逢人尽道,标格都从天锡。梦蝶徒劳,霜禽休妒,争奈伊怜惜。高楼谁倚,寄言休为横笛。

    念奴娇(次陆务观见贻念奴娇韵)

    韩元吉〔宋代〕

    湖山泥影,弄晴丝、目送天涯鸿鹄。春水移船花似雾,醉里题诗刻烛。离别经年,相逢犹健,底恨光阴速。壮怀浑在,浩然起舞相属。长记入洛声名,风流觞咏,有兰亭修竹。绝唱人间知不知,零落金貂谁续。北固烟钟,西州雪岸,且共杯中绿。紫台青琐,看君归上群玉。

    丑奴儿慢 隋常丑奴墓志,次蔡友古韵

    吴湖帆〔清代〕

    风姿绝世,秀骨停匀潇洒。看细笔、游丝缕缕,散采如霞。

    伴侣飞琼,美人轻把蛾眉画。崔邕声价,张玄品第,萧敷流亚。

    烹焙赏碑,味泉评帖,夜窗清话。想当日、隋疆勋业,六朝豪华。

    逞雄兵、将军白发老天涯。崇宁壁败,开皇石泐,片纸传家。

    念奴娇·念奴玉立

    蔡松年〔宋代〕

    念奴玉立,记连昌宫里,春风相识。云海茫茫人换世,几度梨花寒食。花萼霓裳,沈香水调,一串骊珠湿。九天飞上,叫云遏断筝笛。老子陶写*生,清音裂耳,觉庾愁都释。淡淡长空今古梦,只有此声难得。湓浦心情,落花时节,还对天涯客。春温玉碗,一声洗尽冰雪。

    念奴娇 其十一 《念奴娇·柬冒辟疆、陈散木》

    曹尔堪〔清代〕

    风尘燕市,与渐离诸客,垆头击筑。放逐归来停锦缆,烟景苍凉满目。

    晓埭趋鼯,荒畴骨葛,赋语应难读。故人重见,自伤髀已生肉。

    华发镜里萧森,瘦筇短褐,羞对东篱菊。二十六年缘底事,偏记西湖僧屋。

    杨柳堤长,芙蓉溪冷,且饱芜菁粥。红桥客散,日斜同倚修竹。

    战掉丑奴儿 本名添字丑奴儿 紫极宫加持,

    马钰〔金朝〕

    莱州道众修黄?,各各虔诚。无不专精。邀我加持默念经。救亡灵。奈何邻舍屠魁刽,不顾前程。宰杀为生。猪痛哀鸣不忍听。最伤情。

    念奴娇(约友中秋游长桥,魏倅·邦式不预,作念奴娇,和其韵)

    朱敦儒〔宋代〕

    素秋天气,是登山临水,昔人悲处。我遇清时无个事,好约莺迁鸿翥。旋整兰舟,多携芳酝,笑里轻帆举。松江缆月,望云飞棹延伫。别乘文雅风流,新词光万丈,珠连锦聚。恨不同游,指浩渺、玉宇琼楼相付。桂子收香,蟾辉采露,暂辍尊前舞。丝囊封寄,倩他双翠衔去。

    答僴奴、重阳二甥(僴奴赵氏甥伉,重阳崔氏甥播)

    韦应物〔唐代〕

    弃职曾守拙,玩幽遂忘喧。山涧依硗瘠,竹树荫清源。

    贫居烟火湿,岁熟梨枣繁。风雨飘茅屋,蒿草没瓜园。

    群属相欢悦,不觉过朝昏。有时看禾黍,落日上秋原。

    饮酒任真性,挥笔肆狂言。一朝忝兰省,三载居远藩。

    复与诸弟子,篇翰每相敦。西园休*射,南池对芳樽。

    山药经雨碧,海榴凌霜翻。念尔不同此,怅然复一论。

    重阳守故家,僴子旅湘沅。俱有缄中藻,恻恻动离魂。

    不知何日见,衣上泪空存。

    念奴娇 其九 “念奴娇·舟中携酒同西樵送荔裳入都”

    曹尔堪〔清代〕

    临江洒酒,叹萍踪聚散。惊鸥骇鹭,湖上牙墙客舆处,正是樱桃初熟。

    恰又成三,扬州重见,醉看今宵菊。短歌酬酢,依然身在迈轴。

    匆遽送别宦河,雁行先起,万种离情簇。弹铗且无鱼可饱,安向渠渠夏屋。

    小雨昏鸦,发船鼓,赛唱何年续。明朝相忆,板桥茆店人独。

    [阅读全文]...

2022-07-03 12:54:10
  • 李白写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四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 李白,读书
  •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往往写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但你知道李白不成熟的诗作是怎样的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李白还不成熟的一首诗。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成熟,仅仅是与李白后期的诗相比较,还不够豪迈奔放与清新飘逸。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就写得不好,反而它还赢得了历代诗论家和人们的交口称赞。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再如《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

    然而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却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据《李太白年谱》载,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便是那时所作。至于诗的内容,则如题所说,主要描绘了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李白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语言*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即潺潺流水回荡着犬吠声,繁盛的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戴天山,也就是道士的修行之地,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同时这两句还表明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的路线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以及点出了李白入山的时间是在“带雨浓”的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其实已经突出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主题。它的意思是说,李白在深林中的小道上行进,时常能够看到出没的麋鹿,到了正午时分,却没有听到道院的打钟声。很显然,李白听不到钟声,便说明道士此刻不在山中,那么此行李白自然就会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了。至于这里的“时见鹿”,还凸显了环境的清幽。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则是李白对道士修行之地的景色描写。从颔联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这位道士不在道院中,那么李白自然只好欣赏起附*的自然景色了。即绿竹分开青色的云气直穿蓝天,一道飞瀑挂在碧绿的山峰之上。同样这里也是凸显了环境的清幽,以及暗示了这位道士的淡泊与高洁。那么李白没有见到道士,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即没有人知道道士去了何处,李白只好依着古松,排遣此次不遇的愁思。其实从李白的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得知李白是崇尚求道寻仙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愁倚两三松”,所体现的正是他对求道寻仙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虽然我们不会求道寻仙,但是李白在读书时所拥有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探索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的。

    综上所述,李白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在这幅图中,存在着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从写作手法来看,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也无一字说“不遇”,但句句却是“访道士不遇”,可谓是一首切题绝妙的佳作。总的来说,即使还不成熟,李白的这首诗,也依然令人交口称赞。

    [阅读全文]...

2022-06-15 15:33:41
  • 泰山的名诗佳句 描写泰山的古诗名句

  • 泰山
  •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泰山吟

    谢道韫.魏晋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峨峨东岳高”一句,开门见山,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既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又把静止的山峰写得生气蓬勃,富含动态之美。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唐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登泰山

    张养浩.元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泰山

    李梦阳.明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阅读全文]...

2022-05-23 09:34:34
  • 关于中元节的古诗名句

  • 中元节
  •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竟把清河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水调歌头· 天地有中气》

    宋·刘辰翁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

    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

    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阅读全文]...

2022-03-20 09:19:27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句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语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说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名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诗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祝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诗的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