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上古诗的视频讲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池上古诗的视频讲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池上古诗的视频讲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池上古诗的视频讲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池上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翻译:
译文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译文二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注释①撑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③解:明白,懂得。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那*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白居易的池上是写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吧,欢迎借鉴!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是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的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写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古诗词朗诵技巧讲解
想要把一首诗歌朗诵好,就需要正确的诗歌朗诵的技巧。要朗诵诗歌,就应对诗歌的种类、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朗诵技巧讲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般来说,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从内容上,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一种是从形式上,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诗歌的特点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主题鲜明,具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朗诵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知背景,明确目的。朗诵诗歌前,应搞清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解了背景和目的后,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内容,朗诵时有利于唤起自己的激情,从而很好的表达诗人的意志和胸怀。
二、运用想象,大胆设计。一首诗写情、写景、写人、写物,虽是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形象,诗人往往在抒发感情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我们在进行诗歌朗诵时,要运用形象思维,以“诗情画意”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同时还要大胆的运用联想进行设计。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古堂国学网学*。
三、节奏和谐,语言流畅。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音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言或七言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诵后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
学*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古堂国学网学*。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诗歌朗诵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古诗文朗诵技巧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古诗词朗诵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创新的形式,最*接触古诗词朗诵的教育任务比较多,我就自己朗诵的经验,谈谈对朗诵技巧的把握,与大家共勉:
1、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无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来自于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儿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
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前两句写景已然非常出色了,但更为精彩的是由前两句所引出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前人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钱钟书先生也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可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yì)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百度汉语:藐姑射,读音miǎo gū yè,基本意思为神话中的山名。和郦波老师的读音有所不同。《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植则说洛水的女神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洛神赋》的名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非常之多,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与友人畅游西湖,小酌尚景,同时用因人喻物的手法写出了这首名作。湖光山色之间,初晴后雨之际,东坡先生并没有止步于对具体实景的描摹,而是更钟情于烟雨迷蒙的湖光山色。此时此刻,诗人仿佛看见了绝世佳人一般,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是如何将佳人之美与西湖之美结合起来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效颦”也是个著名的成语,它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时候会犯心口痛。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个模样,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据说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东施就长得不那么待见了。她非常羡慕西施的漂亮,觉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也是那么优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每日的在外头表演,行为艺术。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俱觉其丑,丑不堪视。东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着胸口、蹙着眉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说西施无论在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这个病态之美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态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态也极具美学的意义。
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这首诗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这对西湖晴景与雨景的同等赞赏中,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回头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其一与其二其实是一个有所关联的整体。其一云:“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前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初晴后雨,“朝曦迎客”写的是晴,“晚雨留人”写的是雨。第三句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指什么?不会又是谁不会呢?一般来说游客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尤其是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总是会令人扫兴而归的,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苏轼则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苏轼把下雨解读为留人,这就给雨赋予了人的感情,从一个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价值,然而普通的游客并不能领会其中的好处,也只有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够尽享西湖各式各样的风光。
美人如画,画如美人。绝代佳人已逝,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西施的美貌,却能从东坡先生的诗句中想象一二。更令人叫绝的是西湖那多侧面的丰富美感,也被使人通过西施之比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雨落苏堤后的西湖令人沉醉,也许只有湖畔庙中供奉的水仙能够尽情领略,那么东坡先生还有哪些对西湖的赞美之词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第二首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尽享西湖风光的并不是那个在虚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谁呢?当然是苏轼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是源于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苏轼这种心态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态,这首吟咏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了,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是因为,苏轼与西湖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理还深的关联。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到1091年,分别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那是非常显著的,得到当时老百姓的赞扬的,也是为后世所称颂的。那时候的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怎么样?他就招募民工,前后共用了二十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堆筑起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还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桥。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十景的苏堤,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那是和东坡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印月”,那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了防西湖淤塞而下令建立的。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得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能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回看这首小诗,既饱含深刻的哲理,又与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这一首诗,真可以称得上是情、景、理的水*融,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诗歌极高的境界。苏轼本人对唐代画家吴道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实这两句评价,同样适用于苏轼本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那生动空灵的景物描写、那新鲜又充满表现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不印证着苏轼作为一代大诗人所具备的惊世奇才。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tǐng),
偷采白莲回。
不解(jiě)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今天的古诗名为《池上》。“池”是指池塘,那么这首诗题的意思就是“池塘上边”,看起来可能会是描写池塘上边的景、物、人与事的小诗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池上》的作者是白居易,他也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诗人,不过他比李白、杜甫这些盛唐诗人要晚,比杜牧、李商隐这些晚唐诗人又要早一些,白居易出生于中唐时期,晚年进入晚唐时期,他一生大多数时候还是处于中唐时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
白居易在29岁时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随后走入官场,终生为官,直至晚年。虽然白居易的主要工作是做官管理政事,但他同时也是唐朝影响极大的诗人,我们提到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则被称为“诗王”和“诗魔”,小朋友们可以记住这些诗人的“外号”哦。
白居易还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指写诗主要是因为诗人有想表达的观点、想抒发的感情、想记录的场景,诗歌应该写得真实可信、浅显易懂。这是白居易和其他诗人很大的不同。
这首《池上》是白居易在63岁时所作(白居易于75岁时去世),当时白居易在河南省洛阳市任官职,此时的白居易年岁已高,对于小朋友而言,已是一位老爷爷。
这位老爷爷有一天到池塘边游玩时,偶然看到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撑着小船的经过,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写下这首《池上》。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和现代意思相同,指小娃娃、小孩子。
撑:“撑船”的“撑”。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电、也没有汽油,所以没有我们现在的电动船和汽油船,那小船怎么划动呢?可以用桨,桨上端是细细的木棍,下端是宽宽的木板,伸入水中划动,通过向后划动小船旁边的水流,让小船前行,此时,我们叫“划船”。那“撑船”又是什么呢?有时我们还可以用竹竿来帮助小船划行,撑船的人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从小船旁边插入水底,以此作为支点,将小船撑向要去的方向,这时,我们就叫“撑船”。
小艇:“舰艇、潜水艇”的“艇”,所以“小艇”就是小船的意思。
偷:和现代意思相同,指偷偷地。
采:和现代意思相同,指采摘。
白莲:白色的莲花。
回:返回。
这一整句的意思是: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去采了白色的莲花回来。
第二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解”在古文中有很多种含义,这里意思同“理解”的“解”,意思是理解、懂得;“不解”就是不懂得、不知道的意思。
藏:隐藏。
踪迹:和现代意思相同,指行踪、走过的痕迹。
浮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在池塘里很常见。
一道开:“一道”意思和我们今天说的“一道彩虹”一样,表示一条、一路的样子;“开”指分开;“一道开”就是指前边说的浮萍分开出一条水路。
这一整句的意思是,小孩子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划过,池塘里密密的浮萍被分开,形成长长的一道水路。(也就暴露了小船的行踪)
这首《池上》整首诗歌的用词都很通俗易懂,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小朋友去偷采莲花的过程。
小朋友们背诗时,想象一下诗人白居易,作为一位老爷爷,看到调皮的小朋友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色的莲花,既然是偷偷去采,肯定是不想让别人发现,可是呢,小朋友太小,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自己以为是偷偷去采,却没想到小船划开的浮萍形成的水路,早就暴露了自己。按照整个故事的发展,就能顺利地记下这四句小诗啦。
《》是一首对春雨的描述,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池上古诗的视频讲解
古诗池上的视频讲解
古诗二首池上所见的讲解视频
池上古诗讲解的动画
小池的古诗的讲解视频
池上古诗的视频播放
古诗的讲解视频
池上古诗反复朗诵的视频
古诗梅的讲解视频
古诗画的讲解视频
讲解古诗蜂的视频
古诗山行的讲解视频
古诗风的讲解视频
古诗中的视频讲解
关于古诗的讲解视频
八上必背的古诗文讲解视频
池上的古诗配画视频
咏柳古诗的讲解视频
古诗鹿柴的讲解视频
古诗的小视频讲解
望月的古诗讲解视频
古诗梅花的视频讲解
古诗答陆澧的讲解视频
绝句古诗讲解的视频
梅花古诗的视频讲解
咏柳古诗的视频讲解
优秀的古诗视频讲解
古诗曲江的视频及讲解
落花古诗的视频讲解
墨梅的古诗视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