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溶液的浓度的教案

关于初三溶液的浓度的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初三溶液的浓度的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初三溶液的浓度的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初三溶液的浓度的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 教案
  •   第二课时

      [复*巩固]

      [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

      取100 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 g×37%=37 g

      n(H2SO4)= =0.37 mol

      V(液)= =78.12 mL=0.078 L

      c(H2SO4)= =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解法二:

      取1 L溶液来计算

      V(液)=1 L

      m(H2SO4)=V[H2SO4(aq)]·ρ·w=1000 mL×1.28 g·cm-3×37%=473.6 g

      n(H2SO4)==4.8 mol

      c(H2SO4)==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为:

      。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c=

      [练*]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 =18.4 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w=

      [投影]例2.已知75 mL 2 mol·L-1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

      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 mL 2mol·L-1 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 mol·L-1×0.075 L=0.15 mol

      m(NaOH)=n(NaOH)·M(NaOH)=0.15 mol×40 g·mol-1=6 g

      w(NaOH)= ×100%= ×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教师]根据以上的计算,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学生们完成上述关系后]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设问]溶液在稀释前后,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时所遵循的规则来分析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溶液练*题

  •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一定是浓溶液 B.无色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一定是固体溶于水形成的

      2.20℃时.在一支试管里盛10g水,放入0.1g熟石灰,搅拌,有白色固体沉降到试管底部,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的液体,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的溶液 B.属于稀溶液 C.是饱和溶液 D.属于浓溶液

      3.20℃时将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下列因素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4. 在某温度时,4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10g,则A物质在诙温度的溶解度是(B )。

      A.40g B.10g C.5g D.2.5g

      5.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B.20℃时.100g食盐溶液里溶解有20g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20g

      C.某物质在l00g水中溶解20g,恰好达到饱和,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D.20℃时,72g食盐溶解在200g水里,恰好达到饱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6. 能证明一杯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B )。

      A.蒸发5g水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把温度降低到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后搅拌,加入的硝酸钾晶体的量不减少

      D.加入少量硝酸钾后升温,硝酸钾晶体溶解

      7. 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D.其他条件不变,不断加溶质

      8. 将70℃的KNO3,饱和熔液降温冷却到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的质量不变 B.溶剂的质量不变

      c.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D.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

      9. 图9—6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

      (1)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

      (2)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现有下列方法:

      A.升高温度 8.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E.蒸发水

      (1)能使接*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___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

      11.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_________。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从瓶口逸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列有关硝酸钾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将31.6g硝酸钾放人100g水中,形成硝酸钾饱和溶液,其溶解度为31.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100g硝酸钾溶液里溶解了24g硝酸钾刚好达到饱和,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4g

      D.20℃时,50g水里溶解了15.8gKNO3,达到饱和状态.在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

      1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一定温度下,同一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敷一定会变小

      15. t℃时,50g水巾溶解了10gNaCl,诙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为( )。

      A.10g B. 20g C.25g D.无法计算

      16.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B.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C.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能够溶解溶质的质量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初三政治教案5篇

  • 教案,政治,初三
  •   主要内容:学会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第一节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我是集体的一员

      【活动一】为什么毕业20年后仍能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

      答:因为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即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活动二】某校九年级3班,许多同学:只关心自己的学*,很少有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有人讲话,影响老师教学;卫生打扫马虎,教室脏乱;……

      ○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答: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思想涣散,无心学*,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道德品质败坏等等。

      ○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

      因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每位同学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做到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二、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活动三】李泽群是多管闲事吗?

      答:不是,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1)、 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因为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活动五】小铭豫为什么犹豫?他该怎么办呢?

      答:因为小铭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2)、 如何关爱集体?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⑶、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活动六】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答:因为集体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菜油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答:因为他们不团结,也没有协作。更不能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不能团结他人,无法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第二节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一、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活动一】这些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吗?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答:是。因为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列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向警予 “为了国家之前,为了民族自强”

      ………….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活动二】○外企员工遇到了什么考验?

      答: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外企员工,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答:因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作为一名外企员工,怎样做才是对民族和国家负责?

      答:a、增强法律意识,关心*;b、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c、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d、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公民为什么要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1)、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2)、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我国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阅读全文]...

2021-11-29 23:56:59
  • 《溶液》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
  •   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 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本节课我从熟悉的大海引入,大海表面看来清澈透明,但是却又苦又咸,这是因为海水中溶解有许多其它的物质,这就是一种溶液。继而

      提出问题1:同学们所见过或用过哪些溶液,大家想不想知道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向学生展示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溶液(颜色不同,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接着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1](为形成溶液的概念做对比铺垫)提出讨论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2)蔗糖、氯化钠、硫酸铜到哪里去了?最后形成了什么?3)后2组实验与前几组有何不同?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和特征,重点强调溶液均一性、稳定性这两个特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此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为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出问题2: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水能溶解所有物质吗?溶质都为固体吗?一种溶液中溶质只能是一种吗?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2] [实验9-3]再增设一组实验:向溶解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学生观察完实验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溶质与溶剂的3个关系。使学生了解到通常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不论水的含量是多少,一般都把水作为溶剂。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溶剂。所以,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汽水中溶解的许多物质,如糖、柠檬酸、二氧化碳气体等,它们都是溶质。汽油、酒精能象水一样溶解其它物质(比如碘)。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水不是万能溶剂。

      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和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最后通过几道练*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我又布置了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演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太快,有些学生课下说没有看清楚实验现象,今后要引起注意。

      初四化学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确定从书上的知识看太简单无味,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部分同学感觉不宜理解,不宜找出溶质是什么?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因此,我今年试着在讲完溶液的组成后,练*:将铁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刚开始,部分同学认为此时的溶质是铁,溶剂是稀硫酸,但通过讨论分析后,90%的同学明白了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物理变化,溶质、溶剂如何确定;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变化,则溶质、溶剂如何确定。紧接着又练*石灰石放入稀盐酸溶液中溶质、溶剂如何确定?再进一步分析比较溶剂的量如何?

      由于对溶液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节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并为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越到后边会越湖涂,所以情愿暂停脚步,先缓一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功,收效是不错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区别与联系。要学生学得好,记得牢,最好的方法是知识点间形成网络,知道同与不同。在溶液的这两个课题里,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有了溶液的概念后,条件缩窄,要规定温度,而不是任何时候;有了饱和与不饱和,为了比较能力的大小,又再增加了一个标准,大家都在100克水里溶解,于是就有了溶解度的概念,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了使表达更形象,我还用图形加以说明,大圈就是溶液,里面分成两部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饱和溶液中又画出一个小图图,就是溶解度。这样下来,学生基本懂了,加以练*,得以巩固。

      第二个地方是饱和与否与浓稀的关系。我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三眼仔”来说,他的饭量经人,往往是以“桶”来计算的,吃得可谓极多,即“浓”,可是如果只给他吃一桶,也很多,很“浓”啊,可是,他并不饱,即“不饱和溶液”;学生开始理解了。然后我又问同学,你们吃多少啊。就以两碗来算,吃饱了,是饱和溶液,可是,比起刚才的“桶”,可谓是稀溶液了。再佐以 练*,学生对于这一难题基本能迎刃而解。

      总之,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效果只会越来越好。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溶液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引入,学到知识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建构概念后,提取本节课相关知识,完整的体现了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思路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采用提问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形式多样,通过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引出概念,学生形成多方面认识,分析引导,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逐渐完善饱和溶液的定义,并结合实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转化,深化概念。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流程,应用概念,并从应用中回到本节知识点,进行课堂回顾,体现活动价值与意义。

      1.溶液的酸碱性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有酸、碱的电离的问题、还有盐的水解问题,学生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而产生混淆。该内容是复*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2.溶液的酸碱性尽管复杂多变,但都和水的电离有关,水的电离是溶液酸碱性的基础、母体和载体。离开了水的电离谈溶液的酸碱性,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抓住了水的电离,不管外加物质对水的电离*衡的如何影响,但水电离的氢离子一定等于氢氧根离子,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策略。

      3.高三的复*是再学*的过程。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复*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理解后要及时归纳、建构知识体系和运用。知识在建构后才会变的厚重,扎实,知识在运用中才会变得鲜活,才会有生命力。重视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也是高三复*必须重视的问题。

      4.高三很多问题教师讲了多遍,学生还是记不牢,用不活。其原因是教学中过多运用了刺激——反应手段,学*传输的通道单一狭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偶尔加入一点实验,可以变换一下复*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的主动性。

      5.教师的教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练,多总结。教学不赶进度,不赶时间,不急着下结论,给答案。教学中不仅要知道教过什么,而且要知道学生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掌握,下阶段如何补救。

      通过修改本节课教学设计,我简化了实验方案,因此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更明确、清晰。选取情境材料时,更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匹配。对海水晒盐资料的处理上,我对使用书上所呈现的信息有了不同的认识,充分开展学生活动,更能深化理解概念。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符合当前形势下专心倾听,有效表达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我校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3篇

  • 教案,语文,初三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学*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艺术特色。

      3.学*品读人物的方法,能够运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5.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梳理小说的叙述线索,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3.通过对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4.提供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情感目标

      1.学生能够体会“我”重回故乡所见所思时的悲凉感受,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与追求。

      2.学生懂得闰土悲剧的深沉和忧郁,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状况。

      教学重点

      1.分析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学*品读人物的方法。

      2.学*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方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的议论语句,探讨小说的主题。

      2.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自主、合作讨论

      教具运用

      课时安排

      3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

      1、学生回忆此前学过的鲁迅作品,如《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让学生回忆所熟悉的鲁迅的作品

      3、检查学生遇袭情况,请同学读字词、简要介绍鲁迅、小说集《呐喊》以及20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提示其把握好介绍重点。

      4、转入课文的教学,请学生浏览课文,提问:(1)“我”是何时回故乡的?在故乡呆了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这么长时间,作者对每天都做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4、进行学*方法指导:阅读应抓住课文中时间或地点等转换词,可帮助你把握文章脉络。

      二、设置问题,梳理小说情节线索。

      1、提示:既然能从文章中分析出“我”在故乡呆了大约半个月,说明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那么小说按时间叙述了哪些主要情节?

      2、提问:回故乡的活动是叙述的主要线索,但中间还穿插了什么故事情节?

      3、讲解分析:作者不仅仅描写了“现在”的故乡,还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来解答。

      三、朗读教学,体会故乡景色的变化。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提问:这几段景物描写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乡?你读后有何感受?

      3、肯定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并分析:描写“回忆”中的故乡都用暖色调,深蓝、金黄、碧绿,给人静谧安详的美;描写“现实”中的故乡时则用冷色调,苍黄、深黛,让人心感悲凉。

      4、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可描绘情境,烘托人物心情。

      第二课时

      一、分析杨二嫂形象,指导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4-20 11:39:46
  • 初三语文杨修之死教案3篇

  • 教案,语文,初三
  •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热烈颂扬仁政。

      三、

      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语文《公输》教案设计3篇

  • 语文,初三
  •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尽自己所能为和*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练*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下册中的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能说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流派吗(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兵等)?由“墨家”导入课文。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

      2、墨子和《墨子》介绍:

      (1)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信息。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今天我们就学*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板书:《公输》)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孤独之旅》初三语文教案3篇

  • 语文教案,初三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板题】: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与课文标题有关的主要信息。

      2、注意下列汉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测量的

      温度

      /℃

      温度的

      变化(与

      水相比)

      水

    [阅读全文]...

2022-04-22 15:34:45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