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崔颢最有名的古诗有哪几个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崔颢最有名的古诗有哪几个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崔颢最有名的古诗有哪几个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崔颢最有名的古诗有哪几个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黄鹤楼古诗崔颢
导语:《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古诗崔颢,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黄鹤楼》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有关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古诗黄鹤楼崔颢
崔颢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黄鹤楼崔颢,欢迎阅览。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这首诗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与“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与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提到唐七言律诗,一定会瞬间想到崔颢的那首让李白都膜拜的诗——《黄鹤楼》。
清朝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中的首篇,可见对后世影响。崔颢的诗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崔颢的十首诗,感受他笔下文字的魅力。
凭借一首《黄鹤楼》,崔颢绝对就能登堂入室。这首诗被誉为七言绝句中的桂冠,全诗音节嘹亮,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真不愧能让李白顶礼膜拜的七言好诗。
能写出流传千古的《黄鹤楼》,崔颢也绝非等闲之辈。在唐朝这个全民作诗的时代,崔颢的诗名气很大,但留世之作不多,仅存40余首。不禁让人想起边塞诗人王之涣,仅存世6首诗,但两首都是亘古烁今的佳作。
崔颢为人耿直,才思敏捷,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作品激昂澎湃,气势恢宏,首首都是佳作。相传李白与杜甫游玩岳阳楼的时候,刚要提笔作诗,抬头看到崔颢所写的《岳阳楼》,只说了两个字:绝妙,便搁笔不写了。
由于《黄鹤楼》太有名气了,而且诗太美了,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可见崔颢这首千古名诗有多大的影响力。
流传下来的40余首崔颢的诗,题材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描写妇女,其二为慷慨豪迈边塞游山玩水诗,其三则是赠言记事诗。
早年崔颢的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我国名山大川,途径边塞,视野大开,风格*,转为雄浑自然。
今天,在崔颢存世的40余首诗中,筛选出10首佳作,一起来欣赏他笔下激昂豪放,的文字吧!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入若耶溪》
崔颢[唐]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长门怨》
崔颢[唐]
君王宠初歇,弃妾长门宫。
紫殿青苔满,高楼明月空。
夜愁生枕*,春意罢帘栊。
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
《舟行入剡》
崔颢[唐]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赠梁州张都督》
崔颢[唐]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川上女》
崔颢[唐]
川上女,晚妆鲜。
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
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
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澄水如鉴》
崔颢[唐]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古诗黄鹤楼崔颢带拼音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珍品。下面是古诗黄鹤楼崔颢带拼音,请参考!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古诗黄鹤楼 崔颢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黄鹤楼》名气就更大。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那个时代登黄鹤楼人们常有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这个高妙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传说中,描绘黄鹤楼*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抒情中,描绘黄鹤楼远景,表现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晚景。诗篇所展现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有黄鹤楼*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七律。试看:首联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全是古体诗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规范七律早就有,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律诗有意自创别调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若是果有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原则去进行实践,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高唱入云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中间只不过是换一口气罢。这种似断实续连接,从律诗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绝唱,就是可以理解。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黄鹤楼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俚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小编收集了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供大家阅读。
huáng hè lóu 黄鹤楼
cuī hào 崔颢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
译文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译文二
前昔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荡。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这首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这首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作者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这首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作者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这首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这首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这首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这首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这首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崔颢《黄鹤楼》古诗解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崔颢简介资料
崔颢(704—754),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曾使李白叹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崔颢简介资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崔颢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
崔颢个人生*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与杜甫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作品赏析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一世诗名。《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精粹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之首,可见世人对此诗的器重。元代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注】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川,*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历历:分明的样子。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赠怀一上人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是日发西秦,东南至蕲春。风将衡桂接,地与吴楚邻。
旧少清信士,实多渔猎人。一闻吾师至,舍网江湖滨。
作礼忏前恶,洁诚期后因。因成日既久,事济身不守。
更出淮楚间,复来荆河口。荆河马卿岑,兹地*道林。
入讲鸟常狎,坐禅兽不侵。都非缘未尽,曾是教所任。
故我一来事,永承微妙音。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
早悔业至浅,晚成计可寻。善哉远公义,清净如黄金。
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入若耶溪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原文: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一、二句,叙写作者乘着小船进入若耶溪。“轻”、“去何疾”和“已到”这几个字,传达出诗人由于舟行迅疾、将入佳境而激起的欢快、惊喜之情。三、四句,描写诗人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溪*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甚至也没有写云门山和云门寺;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融合。“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变幻。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身心无拘无羁,与鱼鸟游翔,与山水嬉戏,完全与美妙的大自然契合无间。这两句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诗人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
五、六两句,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环境如此幽静,使诗人深深感叹“事事令人幽”。此时,即将没入西天的夕阳,将一束淡淡的光辉洒落在这缥碧澄清的溪水上,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船桨,面对着夕阳,让全身沐浴在残余的阳光之中。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阳光,却使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荫蔽天的山崖之间的清静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
《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作者: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释:
1、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译文:
我的家临*九江边,
来来往往在九江畔。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
从小不相识真遗憾。
赏析:
这两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悦的问答诗,恰如民歌中的对唱。第一首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起问;第二首是厚实纯朴的男子唱答。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划了一对经历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清脆洗练,玲珑剔透,天真无邪,富有魅力。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作者: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释:
1、长干行:乐府曲名。
2、横塘:现江苏江宁县。
译文:
请问阿哥你的家在何方?
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
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赏析:
这两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悦的问答诗,恰如民歌中的对唱。第一首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起问;第二首是厚实纯朴的男子唱答。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划了一对经历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清脆洗练,玲珑剔透,天真无邪,富有魅力。
崔颢最出名的十首古诗
古诗崔颢的诗
古诗崔颢的长
上巳崔颢的古诗
崔颢最有名的古诗有哪几个
崔颢写的古诗长干行
关于崔颢的古诗名句
黄鹤楼崔颢名句
写黄鹤楼的古诗崔颢
古诗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名句
李白写的关于崔颢的古诗
崔颢登楼远眺的古诗
黄鹤楼的古诗阅读崔颢
崔颢的古诗有哪几首
崔颢的黄鹤楼古诗
崔颢黄鹤楼的古诗名句
长干行崔颢的古诗视频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题
崔颢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诗句崔颢
黄鹤楼崔颢名句赏析
黄鹤楼的古诗词崔颢
长干行其二的古诗崔颢视频
上元夜唐崔颢古诗的含义
崔颢的黄鹤楼古诗改散文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帮我找一下崔颢的所有古诗
古诗黄鹤楼崔颢的写作背景
崔颢的古诗黄鹤楼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