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经典句子

关于玄学经典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玄学经典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玄学经典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玄学经典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6k+) 说说(78k+) 名言(6k+) 诗词(6k+) 祝福(3k+) 心语(9k+)

  • 什么是玄学

  • 什么是玄学

      很多人可能对玄学都是感觉一知半解的,也不太了解像我这样的命理师,法师都是做什么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什么是玄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

      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

      拓展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鉴于自汉至晋*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无变化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可能凭空冒出一个与儒学对立并引导当时观念形态的玄学。事实上,被后世认为的"玄学家",彼时都自认为在致力于经学,并做出很多成绩,"玄学"之名是在魏晋之后出现的。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有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并以伦理纲常为自然之道。后来佛学也属两晋谈玄的内容,因此把玄学简单地称作"新道家",是一种误会。[1]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

      学术要旨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夏侯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哲学在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简要介绍

      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玄学与先秦子学、隋唐佛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并称*古代的重要学术思潮。"孔老之辨"最初产生自《庄子》内外杂篇,表现为扬老抑孔,而魏晋玄学认为老子不及圣人孔子,其代表人物王弼更以易会通孔老,以易学"寂感"说为圣人观,使得孔、老、易三系的不同圣人观统一于玄学。此后,玄学发展趋势由易入佛,以易学"寂感"说为特征的圣人观影响了六朝庄学、佛学、易学,乃至影响于理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玄学是*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儒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还用他们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维系儒家的“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祖述老庄”,调和儒道。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梦觉、本迹、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道家所具备重视,而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郎擎霄《庄子学案》概述说: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如王弼、何晏、山涛、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王济、王衍、卢谌、庾数、庾亮、桓石秀、司马彪、崔馔、李颐,宋戴顺、李叔乏、祖冲之、徐白珍,梁江轿、伏曼客、掼埸、严植之、刘昭、庾曼倩,周弘正、徐陵、全缓、张讥、陆瑜,程骏、邱晏,杜弼其最著者也。这是一个不小的名单,但并非全部。社会各阶层*《庄》之风蔚为大观,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两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说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现在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通常意义上说,一个时代思潮在宏盛过后便会日渐式微,即使留些余绪,也不过气若游丝。而玄学思潮经历几百年的绵延,入唐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取得新一轮发展的恢弘气势。

      演变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恰是魏晋风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剳记》称,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晋书》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谈风气。

      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其后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任自然"(《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并"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非汤武而薄周孔"(此句也是出自《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篇文采斐然权不谈,一般来说可以算是嵇康的宣言书,甚至是当时魏晋二三子的宣言书,但窃以为,依当时历史情势来看,嵇康其意并非真的"越名教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而是作文明志而已,说地明白点,便是让那司马家知道自己的心思,而事实上显然不是真的坚决"越名教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在嵇康其它文章中可知一斑)。其后完成于郭象,其作《庄子注》,此书一出,玄学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晋书·郭象传》)。

      从嵇康、阮籍、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等玄学家的思想可以看出,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养生可谓是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此,汤用彤早已指出:“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牟宗三先生也说过:“道家工夫自心上作,而在性上收获。无论是‘不离于宗’之天人,或不离于精不离于真之至人、神人,皆是从心上作致虚守静之工夫。从此作虚静浑化之玄冥工夫,始至天人、至人、神人之境,而养生之义亦摄于其中矣。”这一论断甚为精透。道家本体的实体性、实在性,透过养生、长生说即可转化为神仙术。他又说:“通过修炼之工夫而至长生,成仙,则是顺道家而来之道教,已发于第二义。当然第二义亦必通于第一义。”他认为:“原始道家并不自此第二义上着眼,嵇康之《养生论》却正是自此第二义上着眼,而向、郭之注庄,却是自第一义上着眼。”东晋时期,佛学蓬勃发展起来,玄学与佛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论佛,成为一时风尚。言其合流,固是当时学术发展之大趋势。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逐渐合流,并被佛学所取代。

      在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特盛,因玄学与般若学相*,当时僧人也高谈玄学。佛教到东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寺僧,渐具规模。般若之学大行,谈玄说妙。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什之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时北方世乱,道安高足慧远隐居匡庐,研究般若,毗昙,提倡弥陀净土,一时名贤大集,成为江南佛法之重镇。后有真谛之译唯识诸论,罗什法显等又译十诵、五分、四分等律。诸宗经论于是大备。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5]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的一种思潮,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仅就《高僧传》中的僧人就有支遁、道安、僧肇、佛图澄等64位名僧都有极高的玄学水*。从中不难看出东晋南北朝玄佛合流的盛况。东晋时,玄学家虽然精通佛教,却不在注老庄列中运用佛教理论。南北朝道教也开始大量吸收老庄玄学理论构建神学。玄学衰落后分别被般若、理学、禅宗所继承。

    [阅读全文]...

2022-06-11 03:50:52
  • 玄学是什么

  • 玄学是什么

      导语:每个时代都有占据主流的思想内容,玄学就是魏晋时期最主要的思潮。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玄学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在*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其内涵被扩充到了极致,一切不可知的、不可思议的,科学不能解释不能涉及的,似乎都被包揽进了玄学的范畴。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玄学是*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还用他们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祖述老庄”,以道家为主调和儒道。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梦觉、本迹、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道家所具备重视,而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郎擎霄《庄子学案》概述说: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如魏王弼,、何晏、山涛、阮籍、嵇康、向秀、郭象,晋王济、王衍、卢谌、庾数、庾亮、桓石秀、司马彪、崔馔、李颐,宋戴顺、李叔乏、齐祖冲之、徐白珍,梁江轿、伏曼客、掼埸、严植之、刘昭、庾曼倩,陈周弘正、徐陵、全缓、张讥、陆瑜,北魏程骏、邱晏,北齐杜弼其最著者也。这是一个不小的名单,但并非全部。社会各阶层*《庄》之风蔚为大观,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两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说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现在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道举尊崇《老子》、《列子》、《文子》、《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2] 。通常意义上说,一个时代思潮在宏盛过后便会日渐式微,即使留些余绪,也不过气若游丝。而玄学思潮经历几百年的绵延,入唐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取得新一轮发展的恢弘气势。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阅读全文]...

2022-05-26 15:13:37
  • 玄学与隐逸人生论文

  • 人生,哲学
  • 玄学与隐逸人生论文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玄学与隐逸人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玄学家们通过“六经注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本体以及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在玄学所讨论的问题之中,名教与自然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研究者将其定为魏晋玄学研究的中心。但在对待名教与自然的态度上,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等主要玄学人物都各有所异。此文将打破以时间贯穿观点的方式,从文献入手,论述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问题的概念范畴、各自的发展状况以及归宿、地位等问题,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把握名教与自然问题。

      关键词:

      魏晋玄学名教 自然 发展

      一、引言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1](P498)作为新兴思潮,魏晋玄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形成。

      对于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时代,为了明哲保身,人们流于清谈,“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成为玄学的前身。时代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又意味着对意识形态束缚的减少,于是人们不再局限于汉代儒家经学研究,道家清淡无为思想因此而被重新发掘。同时,人们也不再迷信汉代那考证繁琐、甚于谶纬的经学,转而寻找另外一种可以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此外,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郭象等人,关注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论著提出提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或为政治原则寻找理论依据。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学独立并进行自觉创造的时代中,产生了魏晋玄学这种后起于经学,具有高度思辨性的哲学。

      根据余敦康先生的《魏晋玄学史》,魏晋玄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正始玄学为第一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玄学;竹林玄学为第二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自然论玄学;西晋元康玄学为第三期,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玄学和以郭象为代表的独化论玄学;第四个时期为东晋佛玄合流思潮,以张湛和僧肇为代表。至于魏晋玄学到底应该如何划分,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见解。对于魏晋玄学所探讨的主题,更是有有无之辩、才性问题、名教与自然问题、圣人有情无情等多种类别。在不同的时期,玄学家们探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正始时期的何晏、王弼等人,多探讨有无这样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到竹林时期,阮籍、嵇康则更关注现实性强的名教与自然问题;到东晋时期,更是“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2](P114)

      本文对于魏晋玄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名教与自然问题。但不同的是,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论述名教与自然的发展脉络,即并不是从玄学史的角度论述王弼到嵇康再到郭象的名教与自然观。而是从具体成文文献入手,通过分析文献重新整合,看玄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哲学理论论著本身论述名教与自然的含义、发展以及归宿。因此选择了王弼的《老子指略》、《老子注》,嵇康的《释私论》,裴頠的《崇有论》以及郭象的《庄子注》等典型论著为代表来进行分析。

      二、魏晋玄学总论

      (一)魏晋玄学及其产生原因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思潮。从形式上说,是玄学家们通过对《老子》、《庄子》、《周易》进行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研究阐发自己的玄学观。从内容上说,他们谈论的并不是现实社会政治,虽然也有“内圣外王”的主张,但主体是宇宙本体等抽象意义上的思辨。从时期上看,玄学家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何晏、王弼多关注《老子》,到郭象时代却更关注《庄子》,之所以如此,还是看哪一方面更契合自己想要阐发的思想。总的来说,魏晋玄学是一种儒道融合的,通过对宇宙本体问题的辨名析理而对个体精神与社会产生指导意义的思辨哲学。

      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多元而复杂,既有时代因素,也有思想本身发展的结果。

      首先是因为汉魏易代之时经学衰落,人们思想领域动荡而急需他种学说或思想来填补精神空白。汉代时期阐释经学成为学术主流,但这种对经学的过度追捧本身存在很大问题。一是经学研究的古板化。汉代学者局限于儒家经典章句而不能从更广阔的领域中阐发,尤其忽略了经典本身传递出的内在思想性特征。一是经学作为一种思潮性学术研究,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社会的思想外衣。周予同先生在《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中说“经学是历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披着‘经学’外衣,发挥自己思想进行斗争的一种形式”,甚至有了一种宗教性质。但是在汉末,随着统治阶层的混乱与崩溃,作为统治工具的经学也受到冲击并一蹶不振。其次是在动荡的社会中清谈风气的兴起。曹魏时代,用人举士唯才是用。这种选人标准在曹操的《求贤令》(《全三国文》)中可见一般: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采用刑名法术之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笼络人才,但直接后果便是社会道德支柱被破坏。到司马氏统治天下时,人物品评之风转向了谈玄论虚。清谈所讨论的问题,贺昌群先生认为“发引于新旧经解之问题”[3](P61),已经大致可以看出与后来玄学相关的宇宙本体、圣人之情等主题。第三是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自先秦时代起,儒家与道家在思想领域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只是经历过动乱的春秋战国来到统一的大汉时,儒家获得独尊的地位。但大汉将尽之时,儒家的名教被统治阶级异化变成维护统治、残害人们的工具。于是,道家斗争之风再次兴起,只不过,此时的学者并不是对老庄道路的单纯复制,而是通过“六经注我”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与思考。

      (二)魏晋玄学的时期划分及主题

      对于魏晋玄学的时期划分,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出现了三分法、四分法等多种分类方法。如冯友兰先生以有无为标准的三分法和方立天先生以名教与自然问题为标准的三分法。康中乾先生在《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思想再解读》中将魏晋玄学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的何晏、王弼贵无派;展开期自正始至元康年间,阮籍、嵇康放达派与裴頠崇有派;完成期为郭象独化派;后玄学期是张湛与僧肇。如果从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或圣人有情无情等角度进行划分,太过于单一局限,不如从最大的、包含内容最多的框架入手,以历史时间顺序为轴,将玄学家们串联起来,作为魏晋玄学分期的划分方式。至于他们在玄学主题方面的发展,可以另论。所以,笔者认为采用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正始、竹林、元康、东晋四个时期比较妥当。

      魏晋玄学的主题非常复杂,除了比较明显而公认的有无之辨、言意关系、名教与自然问题、圣人有情无情等方面,还有是否可以划入其中的体与用、名与实、养生等问题。由于魏晋玄学的产生有社会和思想本身的双重原因,因此在所讨论的主题方面也有精神和现实之分,精神又可分为社会性精神和个体性精神两个方面。有无之辨,重点探讨的是宇宙本体论问题,如王弼通过《老子注》、《老子指略》所表达的“无”为本的思想,以及裴頠感于世风的颓废而写的《崇有论》。他们并没有太多关切个体内在精神,而是对世界本源及社会进行思考,当属于社会性精神方面。自先秦时代起,言与意便成为了讨论的话题,《庄子·外物》的“得意忘言”,《易传·系辞》的“言不尽意”。到魏晋时期,欧阳建、王弼、嵇康、郭象都对此做了探讨。

      “言”指言语之类用来表达自己内在思考与体悟的实践性工具,很明显属于现实所用;“意”指内在的、抽象的所思考到的“道”或体悟出的“理”,划归精神意识领域。但是,言能否尽意的问题,并不是对“意”之本身的思考与探讨,而是对从“言”到“意”的过程进行关切,“言”能否尽“意”。这就不属于精神本身,更无法划入个体精神,又没有涉及社会领域的人事、物事,因此当属现实一派。名教与自然问题,也是贯穿魏晋玄学的一条主线,从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到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郭象的名教即自然。粗略地讲,“名教”代指了社会规则,而“自然”则代表了个体精神,对名教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多是对个体对名教与自然选择的探讨,代表了一种个体内在的价值观、人生观、认识论的选择。因此,当属个体性精神一派。

      (三)魏晋玄学的地位与影响

      从思想上说,魏晋玄学家通过对宇宙本体等问题的探讨,将儒道相结合,为*哲学在本体问题上的思考做出了自己时代的贡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按照*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4](P21)

      从价值观上说,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人们内心普遍充满了出世入世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在他们所思考的哲学问题中显现出来。如嵇康,用自己内心的矛盾诠释了时代给予的痛苦,并通过对名教与自然的探讨表现出来。所以,魏晋玄学深入到了人内心深处。不仅如此,还通过对如才性等问题的探讨,对个人修养产生了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方面,玄学虽为“三玄之学”,探讨的都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问题,但从实际上看,他们之所以探讨这些抽象的问题,正是在为现实政治寻找合理的方法,或为某种政治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尤其是对“圣人”所为问题的探讨,如郭象“游外冥内”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指导作用。

      三、魏晋玄学文献中的名教与自然分析

      (一)名教与自然的理论概念范畴

      什么是名教与自然?李建中、高华*在《玄学与魏晋社会》中说:

      所谓”名教”,就是以”名”行”教”,也就是将正统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则立为名分、号为名节,并施之于人格的教化。”

      所谓”自然”,就是顺乎自然,顺乎人的自然天性,其间既有反抗礼教张扬个性的一面,亦有狂放任诞利其纵恣的另一面。”

      而康中乾先生则认为:

      所谓”名教”,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等文化的总称。

      “自然”就是玄学家们所主张的”道”,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方面。[5](P489)

      由此看来,“名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以及人的‘名誉’等心理问题,指的是一种后天的人伦关系”[6](P727),“自然”代表的是人内心的本来天性。但在魏晋玄学家们眼中,“名教”与“自然”的概念范畴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王弼主张的“名教出于自然”、嵇康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郭象主张的“名教即自然”呢?“名教”与“自然”概念到底是什么性质的?

      《老子注》等文献表明,王弼的名教与自然观是通过他的`“有无之辨”表现出来的。王弼是典型的“贵无论”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即“无”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那么这个“无”又是什么呢?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不!王弼的“无”并不是具体的、现实的“没有”,而是哲学抽象意义上的概念性“无”。“无”是自然无为之性,正因为“无”是一切的本源,那么“自然”也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所以现实一切之物,包括“名教”在内都来自于“无”,来自于“自然”,所以“名教”是出于“自然”的。在王弼的论述中,“名教”并不是具体指现实中的施政方略与统治原则,而是整体意义上的、与“无”作为本体相对的哲学概念。自然也不是指现实的、具体的大自然,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与“无”相对应的哲学性自然。因此,王弼的“名教”与“自然”的概念是哲学性的。虽然如此,但王弼眼中的“名教”与“自然”还是有现实概念范畴的。既然“无”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说“自然”是“本”,那此“自然”必定指的是“真自然”,也就是王弼主张的“无为”状态。那“名教”呢?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但他“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主张具有两面性,并没有明确表示出对“名教”的态度。因此,态度不明确的王弼的“名教”,便是一个中性概念,其中有他支持的“真名教”,也有他反对的“伪名教”。

      在嵇康眼中,名教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就是他所处的社会展示给他的、司马氏所用的礼法政治。所以对于见过在名教的幌子下进行杀戮的嵇康来说,“名教”的内涵就是“伪名教”,也就是“名教”概念下束缚人性的部分,尤其是在司马氏把“名教”作为压制异己的工具之后,“名教”在内涵上就更有了现实政治性。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用“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来表达自己对礼法的不满,正是他对“伪名教”残害人心的*。而“自然”,则指顺应人的本性、本心的思想与行为,即所谓的“方达”。从概念范畴上讲,当属“真自然”,即人世间真正的自然之心。虽然元康放达派貌似模仿阮籍、嵇康,但他们已经没有了阮、嵇二人的顺应自然本性之心,更没有了他们在乱世所具有的时代忧郁感。

      裴頠之所以著《崇有论》,正是有感于元康放达派“伪自然”的作风。《晋书》卷十五《裴頠传》中记载: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

      虽说把浮虚放诞的风气归罪于何晏、阮籍实属不当,但在此之后形成的虚玄放诞之风的确为世人所疾。在裴頠眼中,“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无”是虚无无本的,根本不会是世界的本源,本身现实的“有”才是世界的本源。对于“名教”与“自然”的概念,“名教”正对应“有”,是现实中应该崇尚施行的,而“自然”是“无”,是虚无虚诞的,应该摒弃。裴頠之“名教”的概念范畴实为“真名教”,也就是“名教”所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中真的、人们需要遵守的仁义礼法的部分,因此才提倡作为反对虚诞的工具;“自然”的概念范畴则是“伪自然”,即任由心性的放纵虚诞,因此才用“有”之“名教”反对“无”之“自然”。

      郭象不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源,但也不完全赞同“有”,而是主张物自“独化”。在《庄子·齐物论》注中郭象说: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即世间万物不是“无”所生的,也不是“有”,而是“自生”。由此可见,“名教”是自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自然而然的需要仁义礼法的名教来约束自己,所以自然而然而生;“自然”也是自生的,顺应人之本性,按照天然之规律行事。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崇有”、“贵无”的差别,“名教”与“自然”也就没有了差别,“名教”即“自然”。在郭象这里,虽然“名教”即“自然”,但实际上“名教”与“自然”还是有概念范畴上的意义的。此“名教”实指“真名教”,否则就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自然产生的“名教”。此“自然”实指“真自然”,否则也不会是顺应人性产生的自然了。因此郭象在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综上所述,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眼中的“名教”与“自然”的概念范畴不同。使得在名教与自然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也正是因为沿着不同的概念范畴之路走下去,让他们在各自的思考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视角和闪光点。

      (二)“名教”的发展

      在魏晋玄学中,由于“名教”与“自然”的概念范畴不同,导致了玄学家们产生了对其或支持,或反对,或融合的发展观。

      裴頠是一位典型的“名教”支持者。在裴頠看来,“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无”是空虚的,什么都没有,不仅不能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更无法指导人们的现世行为。虽然在《崇有论》中,裴頠一再从批判“贵无”派的不足入手,如“若乃淫抗陵肆,则危害萌矣。故欲衍则速患,情佚则怨博,擅恣则兴攻,专利则延寇,可谓以厚生而失生者也。”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实践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志无盈求,事无过用,乃可济乎”。世间万事万物都为“有”所生,而此“有”在实际上又指代了现实的政治与礼法制度,也就是“名教”,且所指的是“名教”范畴中的“真名教”,因此,我们应该尊崇此“名教”下的规则,各司其职。所以,裴頠认为,当作为本源的“有”产生了万物之后,也就是我们应该在现实之中尊崇名教的时候。在名教的发展观上,裴頠是积极的支持者。

      嵇康是一位典型的“名教”反对者。在《释私论》一开始,嵇康就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正因为嵇康在自己的遭遇和周围人的境遇中看到了“伪名教”,也就是司马氏所利用的、被异化了的“名教”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所以在“名教”发展问题上激烈地主张“越名教”,也就是放弃人为的“措”,放弃非自然之性的“矜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性情。

    [阅读全文]...

2022-06-09 14:23:14
  • 玄幻小说角色说的句子32条

  • 1.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悟空传》

    2.如有来生,希望不再是悲剧。——唐家三少《斗罗大陆》

    3.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长如夜。——《雪中悍刀行》

    4.这一去,便是刀山火海不回顾;这一去,便是九死一生江湖路; 这一去,便是傲笑天下从此始,这一去,便要直上九霄莫回头。 这一去,管叫苍天从此逆;这一去,定让命运再轮回。 这一去,伴你轻舞笑红尘,这一去,必将掀翻九重天。

    5.他终其一生想守护的东西,却最终如指间流沙一般滑落无痕。护花铃

    6.道可道,不可盗。能取一道,能容百道,但却不能攫取无尽道。总有先天一道在天地之外,一道不尽,生生不息,变化无尽,再衍无尽道。

    7.《斗罗大陆》——作者|唐家三少

    8.手舞苍穹,轻笑风云;掌握天下,乾坤在心!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天骄热泪流。

    10.这一去,便是刀山火海不回顾;这一去,便是九死一生江湖路;这一去,便是傲笑天下从此始,这一去,便要直上九霄莫回头。

    11.为得钢骨洒热血,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蚕土豆《斗破苍穹》

    12.少年时立下凌云志要踏破这九霄山河!——净无痕《绝世武神》

    13.永远不要小瞧对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遮天》

    14.我本心无樊笼,樊笼如何拦我?我道心光明,光明如何拦我?——《将夜》

    15.世界无限广阔,男儿切莫故步自封。——《紫川》

    16.很多时候,你骄傲的以为你已经掌控了命运,其实,一直以来,你根本依然还在被命运掌控着!恶魔法则

    17.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18.有朝一日龙得水,定叫长江水倒流。有朝一日虎归山,定将血染半边天。

    19.历千劫万险,纵使魂飞魄散,我灵识依在,战百世轮回,纵使六道无常,我依然永生。

    20.压力这种东西,说着说着就没有了。——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21.闭上眼睛,用力的想,全宇宙都是你的,你就是主宰,你就是世界,这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

    22.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我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我要这诸佛都烟消云散。悟空传

    23.轻盈如梦梦亦飘,血海骨山舞妖娆;仗剑千里君莫问,生死相随到九霄!

    24.武夫**,血溅五步;纵然百千人伏尸;却最终仍是以命偿。但权谋**,上下嘴唇一动,便可白骨盈山,烽火万里;苍生哭号,生灵涂炭!

    25.我要让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的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悟空传》

    26.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仙逆

    27.修我战剑,杀上九天;洒我热血,一往无前。

    28.苍天逝世,黄天立,王道不衰青天起;泣血生,浴血唳,怨魂怒魄洒血雨;神识难灭地难葬,湮灭轮回弑天地!

    29.众神吟,仙乐起,九天之上诸神聚;厉鬼啸,怨魂嚎,九幽之下阴魂绕;亿万生灵俯称军,百万神魔甘为将!

    30.没有一颗心朝向你,没有一个人会想起你,天地之大,也无你的立锥之地。

    31.九劫空,苍天逆,旭日腾,圣族兴!

    32.因为,守护需要力量。——天蚕土豆《大主宰》

    [阅读全文]...

2022-01-25 15:51:10
  • 文学家林清玄经典语录

  • 语录,名人
  • 文学家林清玄经典语录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录吧,语录是言论的实录或摘录。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语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学家林清玄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我们只有一条命,要卖给识货的人。

      2、对于一个不相干的,不了解的事情,所有的言说都是自心的显现与投射。为别人心理的投射而生气,不是太不值得了吗?

      3、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

      4、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5、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6、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7、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8、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

      9、关键是觉悟,人生的快乐痛苦都是觉悟。

      10、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11、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12、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13、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地穿过泥泞的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14、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15、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16、第一流的人物看白云虽是至美,却不想拥有,只想心领神会。今生今世,情如白云过隙,物则是梦幻泡影。

      17、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18、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

      19、茶若相似,味不必如一。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此后,再好的茶也索然无味。诚似人生五种,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壮年回香,老年无味。

      20、所有的束缚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惟一的道路。

      21、既生而为人,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

      22、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23、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

      24、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25、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26、每个人都有伤心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伤心都不一样。

      27、没有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28、你有想过到办公室的顶楼看一夜的星星吗?

      29、凡是心灵具足的人,都是善于沉默的。

      30、在浩淼的宇宙的宇宙里,无边的虚空中,最大最有力量,或者最小最卑下的,就是你自己的心,没人可以让你更庄严,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更卑陋,除了你的心。

      31、感悟:万事万物就看你的心怎么想,事情的好坏无所谓,心想的好坏才可以使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想要快乐人生,心就先快乐!

      32、因缘固然能使我们相遇,也能使我们离散,只要我们足够明净,相遇时就能听见互相心海的消息,即使是离散了,海潮仍然涌动,偶尔也会记起,海面上的深夜,曾有过水母美丽的磷光,点缀着黑暗。在时间上,在广袤里,在黑暗中,在忧伤深处,在冷漠之际,我们若能时而真挚地对望一眼,知道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也就够了。

      33、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34、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让湖光山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来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只要用四个手掌,围成一个小小的谷,纯粹只有我们自己的风雨暗中,我们的世界里唱着一首暖暖的歌

      35、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为什么爱你,可是我找不到,因为我不能把对你的爱只限定于一个理由。

      36、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37、记忆是不可靠的,遗忘也可能是美好的。文学家与科学家不同,文学家不去寻找增加记忆的魔药,而让记忆自然的留下,记在文字上,或刻在心版上,随时准备着偶然的相遇。与十年前的美相遇了,就有两次的美;与二十年前的善相遇了,就有加倍的善。

      38、总有无价的东西,在我们没有到过、永远不会去、不会遇到的人那里,这是创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写作的理由。或许,一辈子也到不了;或许,一生也遇不到;但因为我们见过彩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会看见更美的彩虹。当然,在追寻彩虹的日子,我们也不会忘记每天面包出炉的时间。

      39、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1、我也愿学*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2、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3、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

      4、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5、再温柔*和宁静的落雨,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

      6、“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7、花若相似,香不必远流。海风中的天人菊难得一见,烈日下的.马鞍藤顽强攀爬,遍生的酢浆花粗服不称奇,湖畔的布袋莲淡美不嚣张。那经霜的篱菊入词,不懂澎湖无人岛的空绝;那温室的马蹄兰无常,只成葬礼丧仪上的簇拥。花常因繁盛而失色,多因丛生而见弃,物以稀为贵,错会了多少可堪吟咏的万象。两袖一挥,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生;布履一双,山河踏遍;心有明珠,山河明媚。

      8、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9、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10、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阅读全文]...

2022-03-13 07:38:11
  • 玄幻小说心碎的句子

  • 心碎
  • 1、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2、修我战剑,杀上九天;洒我热血,一往无前。

    3、燃我不死躯,散我不灭魂,一腔战血尽流去。

    4、喝一口忘川的水,再喝一口记川的水,忘记了一切,又记起了一切。

    5、跨马持刀闯天下,刀山剑林趟来回,尸山血海搏功业,赤手空拳到公卿。

    6、历千劫万险,纵使魂飞魄散,我灵识依在,战百世轮回,纵使六道无常,我依然永生。

    7、穿越了宇宙洪荒,凝练了天地玄黄……纵使摆脱了六道轮回,也难逃那天地动荡……

    8、即使是最*的两颗星辰,他们之间也隔着毕生也无法到达的距离... 既然猜不透这开始,何不忘了那结局

    9、千重劫,百世难,亘古匆匆,弹指间不死躯,不灭魂,震古烁今,无人敌!待到逆乱阴阳时,以我魔血染青天

    10、我要让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的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11、世上谁人能不死?任你风华绝代,艳冠天下,到头来也是红粉骷髅;任你一代天骄,坐拥万里江山,到头来也终将化成一抔黄土 。

    12、我是一个百战不死的人,天难灭!地难葬!即便魂飞魄散,灵识也永不寂灭,如今我重聚魂魄,再塑肉身,我终于回来了……

    13、隔了百年的光阴,万里的迢梯,浮世肮脏,人心险诈,割裂了生和死。到哪里,再去寻找.纯白如羽的华衣,还有那张莲花般的素颜

    14、朝阳照射到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我,而我也将拥有它直到直到最后一颗星辰陨落。 如果所有星辰都坠落了 这片土地上还有什么呢? 还有你和我,与日月同在。

    15、等到那一刹那,黑暗的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闪电划开. 孙悟空一跃而起,将金箍棒直指向苍穹."来吧"!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6-25 01:44:23
  • 房玄龄名言

  • 名言
  •   房玄龄名言

      1、掷地,当作金石声。

      2、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3、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4、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5、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6、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7、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8、喜怒不形于色。

      9、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10、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11、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12、并官省事,静事意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

      13、人性无涯,奢俭由势。

      14、当官者能洁身修己,然后在公之节乃全。

      15、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16、穷猿投林,岂暇择木。

      17、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18、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19、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无由。

      20、貂不足,狗尾续。

      21、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22、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23、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24、功业必由人所成。

      25、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26、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27、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28、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29、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30、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3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32、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阅读全文]...

2021-11-26 02:39:22
  • 林清玄经典语句

  • 经典,语句
  • 1、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2、在生死轮转的海岸,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这是人最大的困局,然而生命就是时间,两者都不能逆转,与其跌跤而怨恨石头,还不如从今天走路就看脚下,与其被昨日无可换回的爱别离所折磨,还不如回到现在。

    3、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4、我们会认为阳光是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里幽暗的时候,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是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光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相互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便在最阴影的日子,也会温暖有生命力的品质。

    5、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6、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

    7、每天我走完了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

    8、天下没有最好吃的食物,饥饿的时候,什么食物都好吃。天下也没有最好的处境,好心情的时候,日日是好日,处处开莲花。天下没有最能开启觉悟的情与境,有清静心,*等看待生命的每一步,打破分别的执着,那就是觉悟最好的情境!

    9、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扮演了种种不同的角色,演出种种虚假的剧本,最后又哭着离开这世界。

    10、无常是时空的必然进程,它迫使我们失去年轻的、珍贵的、戴着光环的岁月,那是可感叹遗憾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如果无常是因为人的疏忽而留下惨痛的教训,则是可痛恨和厌憎的。

    11、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12、我们只有一条命,要卖给识货的人。

    13、每个人都有伤心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伤心都不一样。

    14、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15、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16、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17、万事万物就看你的心怎么想,事情的好坏无所谓,心想的好坏才可以使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想要快乐人生,心就先快乐!

    18、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温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19、所有的束缚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惟一的道路。

    20、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21、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顾望。前者不顾后,后者不顾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来,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后不相顾望。

    22、因缘固然能使我们相遇,也能使我们离散,只要我们足够明净,相遇时就能听见互相心海的消息,即使是离散了,海潮仍然涌动,偶尔也会记起,海面上的深夜,曾有过水母美丽的磷光,点缀着黑暗。在时间上,在广袤里,在黑暗中,在忧伤深处,在冷漠之际,我们若能时而真挚地对望一眼,知道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也就够了。

    23、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24、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地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25、由于流逝的岁月,似我非我;未来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个今朝,尽其在我的珍惜每一个因缘,并且深化、转化、净化自己的生命。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出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

    26、因缘的散灭不一定会令人落泪,但对于因缘的不舍、执著、贪爱,却必然会使人泪下如海。

    27、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28、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29、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30、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为什么爱你,可是我找不到,因为我不能把对你的爱只限定于一个理由。

    31、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让湖光山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来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只要用四个手掌,围成一个小小的谷,纯粹只有我们自己的风雨暗中,我们的世界里唱着一首暖暖的歌

    32、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地穿过泥泞的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33、自心的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不正是像云,捉摸不定吗?念头的生住异灭,不正是像梦一样,忽远又忽*吗?无常与因缘的现象,不正是像谜一般,总是看不清吗?我们不敢靠众生太*,不是我们不慈悲,而是怕不能负担对众生的深情!我们看到人生的爱别离,知道那是生命必然的结局,只有暗暗的伤心……

    34、在浩淼的宇宙的宇宙里,无边的虚空中,最大最有力量,或者最小最卑下的,就是你自己的心,没人可以让你更庄严,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更卑陋,除了你的心。

    35、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36、总有无价的东西,在我们没有到过、永远不会去、不会遇到的人那里,这是创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写作的理由。或许,一辈子也到不了;或许,一生也遇不到;但因为我们见过彩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会看见更美的彩虹。当然,在追寻彩虹的日子,我们也不会忘记每天面包出炉的时间。

    37、我们应该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38、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39、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40、在时间上、在广大里、在黑暗中、在忧伤深处、在冷漠之际,我们若能时而真挚地对望一眼,知道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也就够了

    41、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阅读全文]...

2021-12-30 22:04:45
  • 鱼玄机的诗

  •   1、《送别》

      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

      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

      2、《折杨柳》

      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3、《卖残牡丹》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4、《句》

      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

      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绮陌春望远,瑶徽春兴多。

      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

      云情自郁争同梦,仙貌长芳又胜花。

      5、《访赵炼师不遇》

      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

      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

      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

      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

      6、《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

      住处虽同巷,经年不一过。

      清词劝旧女,香桂折新柯。

      道性欺冰雪,禅心笑绮罗。

      迹登霄汉上,无路接烟波。

      7、《暮春有感寄友人》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8、《迎李*仁员外》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

      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9、《和人》

      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

      宝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暖麝烟微。

      多情公子春留句,少思文君昼掩扉。

      莫惜羊车频列载,柳丝梅绽正芳菲。

      10、《江陵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11、《闺怨》

      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12、《寄子安》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阅读全文]...

2022-04-29 15:25:26
  •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释:

      1、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

      2、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3、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

      4、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

      5、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译文: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

      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

      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赏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阅读全文]...

2021-12-08 04:27:57
玄学经典句子 - 句子
玄学经典句子 - 语录
玄学经典句子 - 说说
玄学经典句子 - 名言
玄学经典句子 - 诗词
玄学经典句子 - 祝福
玄学经典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