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关于《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阅读全文]...

2021-12-03 14:14:54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阅读全文]...

2022-01-11 04:44:38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5、 问题研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 有能与 奇者 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29:53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荟萃2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阅读全文]...

2022-11-11 00:00:00
  • 答谢中书书复*教案

  • 教案
  •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 备( )沉 鳞( )竞 跃( )复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

      1、走*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阅读全文]...

2022-06-24 12:09:13
  • 答谢中书书里的成语

  • 成语
  •   发 音 bàn shí zhōng shū

      释 义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出 处 《宋史·胡铨传》:“孙*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示 例 人有投匿名诗云:“文章声价斗山齐,~日又西;回首湘江春水绿,鹧鸪啼罢子规啼。”★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李西涯》

      用 法 作主语、宾语;比喻碌碌无为的官员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答谢中书书复*重点

  •   一、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1、五色交辉 2、交辉: 3、 四时: 4、俱: 5、 歇: 6、夕日欲颓: 7、沉鳞竞跃: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2、交相辉映。3、四季。4、都。5、消散。6、太阳快要落山了。欲:将要。颓:坠落。7、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8、参与,这里指欣赏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石壁,五色交辉。译:*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视的句子:*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文理解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②“*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 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至

      3、相与: 4、中庭: 5、 空明:

      6、藻、荇: 7、但少闲人: 但: 闲人: 8、寻张怀民 : 9、欣然起行:

      答案: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 考虑,想到 2、遂:于是。 至:到3、共同,一起。4、院里。5、形容水的澄澈。6、水生植物。7、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8、寻找 9、高兴地 三、一词多义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答谢中书书改写500

  •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景风物之情曾经引起多少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思。南方山水之灵秀犹如人间天堂,令人神往!那巍峨的山啊,奇峰突起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侣;游鱼细石,清澈见底。波光荡漾,清澈得如明镜一般。*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劈,奇形怪状。当阳光直射过来,赤、黄、青、黑、白,斑斓缤纷,交相辉映,蔚为大观。山黛篁碧、树绿林青翠,此处竹林,青翠欲滴,泛出层层嫩绿,风轻轻的吹拂着竹林,竹叶在微微颤动起伏……无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亲吻着蓝天,问候着大山;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海市仙境。最后雾气美云飘洒不见,晨曦初现了。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清风徐来,众鸟嘤嘤,刹是美妙。傍晚之际,红日西坠,暮霭笼山,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更显苍茫;绚烂的气象,大自然绘就了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一跃而起,水面呈现一曲空中舞蹈,偶尔一道瑰丽的彩虹竞相西天。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呵,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峰高水清,明媚悠然,此情此景令我陶醉其中;我现在将这里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答谢中书书》练*3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⑵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

      颓(tuí) 与(yù) 歇(xiē)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交:交相 2、四时俱备  时:四季 俱:都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竞:争相 6、古来共谈  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实在  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石壁,五色交辉。 **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