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渔的诗句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渔的诗句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渔的诗句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渔的诗句古诗大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江上渔者古诗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江上渔者古诗,希望有所帮助!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其《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 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拓展: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君:你。
4、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5、风波:风浪。
6、爱:喜欢。
7、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8、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译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夜小小渔船,
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渔歌子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 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 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 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鉴赏】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地起风波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王安石《渔家傲·*岸小桥千嶂抱》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浣溪沙·渔父》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苏轼《渔父·渔父醒》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神仙一曲渔家傲。——晏殊《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桃花流水鳜鱼肥。——苏轼《浣溪沙·渔父》
*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王安石《渔家傲·*岸小桥千嶂抱》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欧阳修《渔家傲·*日门前溪水涨》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庵寺桃花》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高适《封丘作》
傲**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白朴《沉醉东风·渔夫》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关于渔歌子的简析]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父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译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渔父词二首·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注释
谿:同“溪”。
重钓:深水中钓鱼。
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翻:反而。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创作背景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鉴赏
诗篇在*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明·唐寅
淮河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白浪滚滚的淮河水面,有白发渔翁以船为家。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老渔夫刚刚钓得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白茫茫的荻花丛中忙着生火做饭。
船家的生活,明代另一位诗人唐之淳也写过:
八尺长竿一具罾,前船相唤后船应。
得鱼换米兼沽酒,更取鱼油作夜灯。
基本是写实了。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江上渔者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江上渔者的诗意
《江上渔者》
作者:范仲淹
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诗意: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为北宋着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在宋仁宗时,他主持了庆历新政,终因旧势力的阻挠,新政失败,遭贬外调,但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轰鸣的巨涛,强烈冲击着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笔诉渔民疾苦。
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见风浪中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从而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古诗江上的译文。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先者也是在此,发出这千古感叹。是啊,无际的荒漠,无尽的狼烟,和,那无休止的泪。
边塞,埋下累累白骨,洒遍殷红热血。这曾经令多少英雄驰骋不休,又令多少母亲泪尽屋头的地方。如今已是深秋,凤怒号着,翻卷着战旗,鼓动着散出微光的青纱薄帐,也卷残了清寒月光下那呼黑的狼烟,也将士们唯一的睡意带走了。伴随着发号施令的擂鼓,战士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黑夜。
东边,曙光微妙。这是极为短暂的边塞日出。头上,除了黑烟,就是密不透光的乌云;脚下,除了什物,就是血染的胭脂般的泥土。将士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意。因为这边塞的意境,真的,真的太荒凉。可是在这条血筑的长城之内,诸侯已在府里点上御赐的金烛。
勿而转来阵阵鼓声,将士们立刻登上城顶,抽出宝剑,如兵俑一般屹在那儿。望着批批迁徙的大雁,铁铸的脸上满是泪痕。
城门早早地关了,好似一天得以安全*息的过。可是,角声不断,大雁不停,泪水不止。潇潇暮雨,打湿了黄土。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卷尽毕生的沧桑,然后融入一杯浊酒之中,被战士一饮而尽。转首望去,家在千里之外的那个角落。在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从家带来的黑胡子早已泛白。到底何时才可还乡,可是还没登上燕然山记叙功绩呀。
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不知从何处转来悠悠羌笛声,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圆月,和这满地白霜,显得格外凄凉。飘然的青纱帐内,将士们难以入睡,满头苍发的将军抚着母亲送来的信件安静地淌泪。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沧桑,说不完的边塞人生!
这一天,正是中秋。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好像是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期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光的古诗句
渔的诗句
古诗渔夫的诗句
带渔的诗句
带渔网的诗句古诗
带渔的诗句古诗大全
渔翁的诗句
渔舟诗句
渔夫的诗句
有关渔舟的古诗句
关于渔民的古诗句
关于渔的诗句
渔船的诗句
关于渔夫的诗句古诗
关于渔火的古诗句
关于渔船的诗句古诗
渔民的诗词古诗句
描写渔港的古诗句
描写渔人的古诗句
描写渔乡的古诗句
海滩渔船的古诗句
形容渔家的古诗句
写渔翁的诗句
写渔夫的诗句
描写渔村的诗句古诗
渔家傲古诗中描写渔翁的诗句
关于渔民的诗句
渔樵耕读的诗句
有关渔翁的诗句
关于渔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