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关于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61) 说说(123) 名言(142) 诗词(9k+) 祝福(62) 心语(2)

  • 古代官员的座右铭

  • 古代,座右铭
  •   影视剧里常看到紫禁城朝会的场景,百官云集,政务纷纭,仿佛古代官员的日常工作就是上朝。以下是关于古代官员的座右铭,希望大家喜欢。

      1、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

      2、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

      3、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明·于谦)

      4、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矣(宋史·岳飞传)。

      5、官要露,露则清高;财要藏,藏则*厚。

      6、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明·冯梦龙)。

      7、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南朝·刘义庆)

      8、在官惟明,莅事惟*,立身惟清(汉·马融)。

      9、为政者,廉以洁已,慈以爱民(清·王夫之)。

      10、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11、知府望见府,银子二万五。

      12、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13、大官不要钱,不如早归田;小官不索钱,儿女无姻缘。

      14、千里做官只为财。

      15、州官不如县官,县官不如差官。

    [阅读全文]...

2022-01-04 21:21:00
  • *古代官制全解

  • 古代,智慧
  • *古代官制全解

      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官制全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设置,战国时各国沿置,或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职。唐以后多作为实际担任宰相者的尊称,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丞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职,*全国政务。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末至南北朝,或称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于中书省设立左右丞相,明初沿置,不久即废。

      宰相:古代对在朝廷上总揽政务的最高长官的泛称,并非具体官职。如秦汉时的丞相、相国为宰相;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仆射以及参于政务的重要将军均为宰相,随君主指定而任事,无定员亦无定名。隋唐定制,以三*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实际上仍要君主为其特选其它官职加上个“同*章事”,方成为实际上宰相。宋以后,遂直接以“同*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与次一等的“参知政事”合称宰执。明代为加强独裁,废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处理政务,而以内阁之大学士协助,所以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清代在内阁之外又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内阁大学士仍拜相,称为外廷,军机处则称为内廷。可见由先秦到明清,随着皇权的加大加重,宰相的权力逐渐减弱。

      尉:春秋时晋国始在上、中、下三军设置,主发众使民。后来各国皆在将军下设尉,秦以后朝廷设太尉,为武官之长。历代多沿置,但从汉以后逐渐变为一种官阶虚衔,无实权。宋徽宗时定为武官最*阶。元以后废用。

      大良造: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柱国:亦称上柱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武官,地位次于令尹。唐以后作为勋等,沿至清代始废。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景、屈三姓贵族。

      皇后:秦设置,皇帝的正妻,历代沿用。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以后历代沿用,称在世的皇帝之父为太上皇。

      皇太后:皇帝之母,历代沿用。

      太皇太后:皇帝之祖母,历代沿用。

      昭仪: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为嫔妃中第一级。后历代沿置至明,

      婕妤:嫔妃的称号,汉武帝时始置。后历代沿置至明,但颇少用。

      美人:西汉嫔妃的称号。后历代沿置至明。

      贵人:嫔妃的称号,东汉光武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后历代沿置,但地位已下降。清代的贵人在妃、嫔之下

      贵嫔:嫔妃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地位仅次于皇后。晋、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嫔妃的称号,晋武帝时始置,后历代沿置至明,唐代的“才人”为宫官之正四品。

      贵妃: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地位仅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夫人:周代称诸侯的妻子,帝王的妾为夫人。另外也是命妇的封号,如唐代文武一品及国公的母亲、妻子皆称“国夫人”,三品以上的朝臣母亲、妻子皆称“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之妻皆封“夫人”;明代一品、二品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并封宗室贝勒和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魏晋至唐多沿用。

      太子:又称皇太子、储君。御定的皇帝继承人。一般是皇长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历代王朝往往在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作为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代称皇帝之女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历代沿用。

      驸马:汉武帝置驸马都尉,原为*侍之官,掌副车之马。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称。清代称“额驸”。

      御史台:封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西汉时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时改为御史台,又名兰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历代多相沿不改。明初改为都察院,清代亦称都察院。

      九卿:封建国家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历代的内涵均不同。秦汉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魏晋以后,设三省六部分主行政,九卿专掌部分事务,任职较轻。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大九卿为礼、户、吏、兵、刑、工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太常:秦代设置,称奉常,汉景帝时改为太常,为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郎中令(光禄勋):始置于秦,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汉末建安十八年又称郎中令,六朝以后废止。九卿之一,为皇帝左右亲*的高级官职。掌守卫宫殿门户。所属有大夫、郎、谒者及期门、羽林宿卫官。

      卫尉:始置于秦,汉景帝时一度改名中大夫令,后又恢复旧名。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从隋代起﹐改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与汉制截然不同。南宋并入尚书省工部。元代一度恢复卫尉﹐旋罢。明﹑清不设。

      太仆:官名,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革,至清废。为九卿之一。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车府、骑马、丞等。其中车府主管皇帝乘坐的车辆,其余皆为主管马厩之官。

    [阅读全文]...

2022-03-27 14:23:50
  • 古代清官的“拒礼诗”

  • 古代
  • 古代清官的“拒礼诗”

      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都能严于自律,守持廉德,常常赋诗拒礼。

      况钟为苏州知府时,人称“况青天”。明正统五年,况钟赴京述职,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赠礼送行。可况钟全部拒收,并作诗一首,倾吐心声:“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明人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一次,他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人暗中馈赠两根金条,李汰厉声斥责,并在礼品盒上题诗回绝:“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古代诸多清官“作诗拒礼”,并非“作秀”,而是口心一致、表里如一地“袪贪戒贿”。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为官时,一天,太子舍人张某当面送给他一条华贵的锦褥。杜甫吟诗曰:“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透迄罗水族,琐细不足名。”张某见杜甫不为所动,便说:“睡在这锦褥之上,定会神清气爽,延年益寿……”杜甫见对方仍不想收回锦褥,又吟诗一首:“领客尊重意,顾我非公卿,留之俱不祥,施之混柴荆。”那人只好收起锦褥怏怏而去。

      还有一些清官更是高明,为了防患于未然,干脆“张贴告示,有言在先”。清代康熙年间,张伯行任福建巡抚。面对官吏臣民送礼,他或婉言谢绝,或拒之门外。尽管如此,拜谒者仍然络绎不绝。于是,张伯行便写了一则如诗如歌的'檄文,张贴于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送礼者看罢檄文,一个个汗颜离去。

      送礼者与拒礼者“诗来诗往”的佳话,更有意思。北宋清官包拯六十大寿时,皇上念其德高望重,劳苦功高,要给他做寿。包拯推辞不过,只好从命。但他再三声明“拒收寿礼”。张奎是包拯的同乡好友,又同殿为臣,心想,我的礼他总该收吧。于是前去送寿礼,并赋诗一首:“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包拯看后提笔写道:“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看罢,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

      行文临尾,笔者有感“拒礼诗”,拟作一首打油诗:“古代清官世人颂,吟诗拒礼实高明。今日公仆明镜鉴,反腐倡廉当用功。”

    [阅读全文]...

2022-07-17 02:25:02
  • 古代喝茶的古诗

  • 喝茶,古代,文学
  • 古代喝茶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喝茶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

      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

      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

      晚铛宜煮北山泉。

      《雪煎茶》

      元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

      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圆影落银河水,

      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俗,

      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

      分付蓬莱顶上人。

      《咏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阅读全文]...

2022-02-22 04:59:13
  • 古代励志古诗

  • 古代,励志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莫道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阅读全文]...

2022-01-14 14:01:08
  • 古代立春古诗

  • 立春,古代
  • 古代立春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立春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 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2、立春——宋 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3、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4、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 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5、立春——唐 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6、人日立春——唐 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7、汉*·立春——宋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8、卖花声。立春——清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9、腊里立春蜂蝶辈出—— 宋 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10、立春—— 宋 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阅读全文]...

2022-02-14 21:48:26
  • 古代感恩父母的古诗

  • 古代,感恩,父母
  • 古代感恩父母的古诗

      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让我感受到幸福与甜蜜,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一起来看看感恩父母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阅读全文]...

2022-04-05 10:35:54
  • 古代描写山的古诗

  • 古代,文学
  • 古代描写山的古诗

      导语: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描写山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结语: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描写山的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7-21 13:12:38
  • 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

  • 欣赏,古代,古诗文
  • 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初心不改

      宋朝张之才在担任河南阳城知县期间,清廉爱民,很有政绩,特别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离任时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

      明代刘应麟,字芝阳,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官江苏巡抚,致仕返乡。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临行,在巡抚衙门墙壁上写诗—首:

      来时行李旧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心不染尘

      明朝永乐年间,吴讷巡按贵州,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吴纳挥毫在礼盒子上题诗回绝!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与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在地方为官时,每次议事京城,便有人劝他带点丝帕,线香和蘑菇之类的土特产。于讦举起双袖哈哈大笑说:“带有清风。”并作打油诗云: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生勤,廉生明,廉生威。

      明孝宗即位,依例颁诏外国,刘戬以侍讲身份出使交南。时当地正值动乱,他轻装简从,携二仆由南宁直抵其境,交南人惊为天人。到达之日即颁布诏书,次日宴毕就告辞返回。交南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甚多,刘一无所顾;交南王复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拦截,强行赠送。刘戬拿出他初入关时写的诗,诗曰:

      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溢。

      明人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个人送给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写诗一首斥之: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次离任时,其僚属在月夜里偷偷划船为他送来离别赠礼。对此,他作了一首诗作答: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随将赠物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官员在一个名叫三鸦的贫苦地方任职,那里百姓以藕为食。于是,这位官员也以藕作粮。在离任时,他写了一首小诗: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粮怎养家。

      一日二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吐莲花。

      这位官员官职卑微,只管辖了一个镇。但却能以苦为乐,与民同苦,以写诗打趣,这种胸襟,值得人们称赞。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胸有锦绣中华,放眼四海天下。

      古诗特点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阅读全文]...

2022-01-28 05:58:40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句子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语录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说说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名言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诗词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祝福
古代讥笶官员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