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古诗长恨歌》,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长恨歌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长恨歌中用比喻抒情的句子,请您欣赏。
长恨歌古诗翻译
我们都知道长恨歌,很出名诗歌,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长恨歌古诗翻译,欢迎大家查看!
译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唐明皇身边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父母都改变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车队走走停停,西出长安才百余里。
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叛乱*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
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脸,柳叶儿好似她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仙山。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
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杨贵妃。
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使者到,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轻柔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舞姿,袅袅婷婷。寂
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长恨歌》的主题
诗歌也是有主题的。《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讽喻说
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 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
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 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
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
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
长恨歌:歌是文体。恨:遗憾。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
整首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封建社会几千年,哪个国王没有三妻四妾,更何况“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羞花美女――杨玉环,如何不令玄宗为之倾情?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表现玄宗在得到玉环后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便是佐证。这不能不说作者是在极力赞美二人的爱情。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作者只用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就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轻轻带过,重点写了玄宗无奈痛失贵妃的极度撕心裂肺之感。
第三部分诗人用大量笔墨,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来渲染李对杨的忠贞思念之情。去蜀地,黄土飞扬,秋风萧瑟,栈道曲折,高入云霄,山高行人少,旌旗无光,天色暗淡。这是作者用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李隆基的哀情。在蜀地,水碧、山青、月明。走便巴山蜀水,无心赏景。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这是诗人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哀更哀。回到长安,作者更是写了李对杨的思念之情。从春天思念到秋天、从白天思念到夜晚、从夜晚思念到天亮。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作者不厌其详,由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忧伤无度。写出了李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洪都客”到完,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了李杨二人虽天上人间,却彼此思念痴心不改。特别是仙境中的杨贵妃,见到汉使,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说明二人心心相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进一步深化了爱情说的主题。
总之,《长恨歌》以独特的情感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不断地去欣赏,去品味,去挖掘。
长恨歌,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的意思,长恨歌赏析 -诗词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古诗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言古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古诗《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望天门山古诗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的*,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现指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的。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名家点评
《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长恨歌原文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长恨歌的原文及译文,学*过程有困难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长恨歌》原文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长恨歌》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创作于806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希望大家喜欢。
对《长恨歌》中的“恨”字,历来人们只是普遍认识到如何理解“恨”字,关涉到对这篇作品主旨(或曰主题)的理解,因而关系重大,正如饶芃子先生所言:“‘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1](P871-872),但对“恨”字的具体内涵,诸如谁“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而且“长恨”,虽然间或有人提及过其中一两个问题,但或众说纷纭,或言之不详,都缺乏具体深入的探析,更谈不上取得共识了。这里想就此做一点比较具体的探析,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首先,是“恨”字的含义。
《辞源》对“恨”有两种解释:一是怨恨、仇恨,如《荀子·尧问》中说:“处官久者士妬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二是后悔、遗憾,如《史记·商君列传》中道:“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那么《长恨歌》中的“恨”,作者究竟是在哪一个意义上使用的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已有的说法,如有人说:“唐玄宗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长恨’的原因”;“诗人对这篇诗的主题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讽刺,又特别哀怜”,“最后无可奈何地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示悼惜,说明了作者……对帝王的这种‘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诗中对玄宗的同情多于批判,有惋惜而无谴责”,“白居易一方面对玄宗惑于女色以致误国、误己表示痛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赞赏他的爱情,同情这位太*天子的不幸”,“而对玄宗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盛唐的怀念与惋惜”;“诗中也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人公”,既曰“哀怜”、“悼惜”,又曰“同情”、“憾恨”,这“长恨”之“恨”,自然应是后悔、遗憾之意了。但有人似乎又不这么认为,“白居易对这位先朝皇帝唐玄宗的荒淫生活进行批判……对唐玄宗由于奢欲而酿成的‘安史之乱’,几乎弄得国将不国,怎么还会去歌颂所谓‘李杨爱情’呢?”既非歌颂,而是批判,何言惋惜、痛悔与遗憾?所以“长恨”之“恨”,又似乎应是“怨恨”之义了。我们客观地来看,说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没有对李、杨的同情,是不符合这首诗浓郁的伤感惋叹的事实的。作者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无正声”,白居易显然主要是把这首诗当作男女风情诗来写的,怎么可能不在其中寄托或表达自己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看法呢?造成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来不值得那么歌颂的所谓“爱情”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表达了人们在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赋税繁苛的情况下对这位开创盛唐繁荣兴旺局面的所谓“四十年太*天子”及其所代表的那个国泰民安的时代的怀念;二是出于人们对这位曾经很有作为的帝王晚年不幸的同情,而这两点都显然淡化了人们对他误国过错的认识和谴责;三是作者在汲取有关民间传说时,显然继承了民间传说中人民通过李杨故事寄托的自己美好爱情的理想;四是诚如人们所说,此诗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情爱自伤”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文本事实看,还是从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学界大多数的观点看,将《长恨歌》之“恨”释为“遗憾”或“痛悔”都是比较合适的。
二其次是谁“恨”?“恨”什么?
诗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但“谁恨”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这两句的前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看,“恨”的主人公似乎确然无疑是李、杨二人,但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寄托的人们的爱情理想、对盛唐的怀念、对玄宗的惋惜以及文本所流露的强烈悼惜之情来看,显然“遗憾”的主人公也应包括作者以及诗所感染的读者在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说:“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受到心灵的震憾。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因此,在我们看来,《长恨歌》中“长恨”的主人公,固然主要是李、杨二人,但也包括了作者和受强烈感染的读者。
至于“恨”什么?即“遗憾”和“痛悔”的具体内涵,就笔者所想到的而言,至少可能有四:一是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二是造成国危民艰的遗憾和痛悔;三是未实现诺言的遗憾和痛悔;四是自酿苦果的遗憾和痛悔。以下试作阐释。
《长恨歌》有无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回答是肯定的,但却显然不能涵盖该诗及李、杨二人“恨”的全部内容,甚至不能代表其主要内容。因为:一,诗中表达的李、杨二人那么沉重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痛苦,显然不是仅仅“遗憾”和“痛悔”二词可以概括和表达的;二,诗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的,既然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而他们二人虽一在仙山,一在人间,还思念得那么痴情而专一,那么,天上人间总会有相见的一天,为什么还会“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遗憾和痛悔的主要内涵绝不是生离死别。
是不是遗憾和痛悔自己的行为导致国危民艰呢?似乎也不是。诗的前半部分,诚如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作者充分描写了李杨二人一人“占了情场,误了朝纲”,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的描写即是;另一个恃宠骄奢,所谓“姊妹兄弟皆裂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之类的描写即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二句,对比中所暗示的因果关系和讽刺之意更是至为明显。若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必然就要写到“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但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不仅没有写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危民艰,而且“天旋地转回龙驭”一句转折之后,作者全力以赴描写李、杨人间天上的苦苦思念,不但没有写到唐玄宗一念及此,作者亦无一笔写到,可见诗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的内容,都丝毫不包括两位主人公行为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忧患在内。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此事的见解不仅比不上写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的袁枚,也比不上比他稍后的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那么,是不是遗憾和痛悔未实现“世世代代作夫妻”的诺言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认为不仅作品的主人公是如此,作者的主要情感也凝聚于此。从诗的两位主人公来看,他们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代代作夫妻的,但结果却一世还未到头就被迫生离死别了,怎么会不“此恨绵绵无绝期”?从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大肆渲染李、杨人间天上的相思之苦来看,作者的最大遗憾和痛悔似乎也是凝结于此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倾向,也因为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传达给了读者,因而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似乎也淡化了对“安史之乱”严重后果的关注,而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两位悲剧主人公的同情之上。
至于如何看待主人公遗憾和痛悔自酿苦果呢?笔者认为,这只是后人的一种看法,而不是作品主人公的自觉意识和作者的主要意图。因为在作品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如果“恨”可释为“怨恨”,那就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恨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判乱?恨陈玄礼手下的六军逼迫玄宗让贵妃自缢于马嵬坡?恨玄宗面对六军压力而不能挽救贵妃一死?这三点虽在诗中找不到证据,但不是没有可能,尤其是第三点,则又回到了遗憾和痛悔未能实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理想上来。所以说,所谓的因自酿苦果而“恨”而且“长恨”,只能是后人的认识,是作品的一种客观效果。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种看法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觉得,这毕竟是作品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作品文本的内涵,不是作者的创作主旨。
三最后,我们想谈谈对作品的主人公、作者及后人对这种“恨”的看法的态度。
要谈对作品的主人公李、杨二人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玄宗未能实践诺言以致造成二人生离死别的看法,就首先不得不把作为历史人物的李、杨和作为文学形象的李、杨区别开来。但事实上,二者却是难以分开看待的。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李、杨是很难有真情可言的,即使他们有真情且因玄宗未能遵守诺言而感到遗憾和痛悔,也不值得人们去同情。因为众所周知,杨玉环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即李隆基的儿媳,李隆基看中了她,虽然经过了杨玉环先作女道士后进宫的过渡,但仍改变不了它的宫庭乱lun丑剧的性质。再从年龄看,据考李隆基比杨玉环要大三十多岁,古人结婚又早,也就是说杨玉环几乎可以作李隆基的孙女了。唐玄宗爱杨玉环可能是真的,但要杨玉环真正爱唐玄宗,恐怕就比较难了。这还不说帝王家是否有真情的问题--宫中有那么多的美人,要一个帝王完全钟情于一人,像诗中所写的那样,实际上也是难乎其难的。马嵬之变中李隆基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惜让杨玉环作替罪羊,就是他这种感情虚伪性的最好注脚。因为,若要追究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那么首先应受到罪责追究的是玄宗自己,而不是杨玉环,所以即使到后来不论玄宗是怎么懊悔,怎么怀念杨玉环,要让人同情都是很难的。再就杨玉环而言,她的恃宠骄奢也是无庸讳言的。以陈玄礼为首的六军必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固然有“女人祸水”观误导的一面,但显然也是和她以及杨氏姐妹兄弟*常不得人心相联系的。因为前一点,人们对她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比较难。就作者而言,要表达人民群众和自己对美好爱情的理想和感情,如果不另起炉灶,而要借助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名人效应”而取得思想艺术上的双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作为历史人物,这两个人物已被定格在历史上,关于他们的基本事实框架和人物思想性格,是不能随意虚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费了很多的力,历史上以至于现在许多人都用这个题材进行写作,虽用尽了种种办法,仍避免不了人们所谓的“主题矛盾性”的原因。但鉴于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创作心理,较之作品的主人公,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之情,还是可以被读者所理解的。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作者把这种惋惜和遗憾之情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这是造成这首诗巨大艺术感染力的核心因素。因为如果说在诗的前半部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帝王形象和一个恃宠骄奢的宠妃形象的话,诗的后半部分则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刻骨铭心地互相思念的男女主人公形象。诚如一些学者所言,作者在他们身上的确寄托了人民群众和他自己对于美好爱情的理想,或者换言之,在诗的后半部分,李、杨二人已经完全脱离历史,成为人们和作者心目中爱情这一人类美好感情的象征。而人们的这一美好感情,总不是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有情者终成眷属”,却因某种原因而分别以至两地相思,更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因如此,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了进去以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首诗其所以千古以来人们虽对历史人物李、杨不无非议,但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使无数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的原因。也正由于此,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对既作为历史人物,又作为文学形象的矛盾心态将永远存在,这是这首诗以具体历史人物李、杨为基础虚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理想的爱情所造成的一种必然,而且不可能解决。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观照一下后世“自悔情孽”说或“自酿苦果”说。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古人的“自悔情孽”说或者今人的“自酿苦果”说,在有关史籍和作品文本中都是缺乏依据的。就作者而言,不管在作品之外还是作品之中,也都缺乏这一方面的表示。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后人或今人对这一作品的理解。这中间,有作品的客观效果,也有对作品内容的现代评价,还有作品成功地引起人们对作品主人公悲剧的情感体验等复杂的历史和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所以,在我们看来,说到《长恨歌》主旨或主题的这个“恨”字,还是应当把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作者寄托的感情和后世人们的感情体验严格区别开来,否则,我们就难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长恨歌》原文如下: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原文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原文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长恨歌》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古诗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恨歌诗句
古诗秋浦歌的思想感情
还思想感情的古诗
长恨歌最长的古诗
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与长恨歌有关的古诗
长恨歌节选的古诗
长恨歌古诗的字数
我要看长恨歌的古诗
长恨歌古诗的全文
有比长恨歌还长的古诗吗
月的思想感情古诗
长恨歌古诗的图片
长恨歌古诗的诗意
长恨歌的名句
古诗蝉的思想感情
古诗峰的思想感情
含思想感情的古诗有
古诗梅的思想感情
古诗苔的思想感情
长恨歌里有孤字的古诗
古诗长一点的长恨歌
古诗写情的思想感情
感慨昔盛今衰的古诗长恨歌
古诗长相思中的思想感情
长恨歌常考诗句
思想感情的诗句
李白写的长恨歌古诗
长恨歌是不是最长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