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关于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73) 语录(14) 说说(43) 名言(1) 诗词(1k+) 祝福(3) 心语(145)

  • 过年饭菜的寓意象征

  • 过年
  • 过年饭菜的寓意象征

      过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是*最传统的节日,新年那大家一般都准备很多的食物,那么春节食物的象征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食物的象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鱼:代表着年年有余。

      除夕夜的饭桌上,鱼肉是不可少的项目。因为鱼的谐音,就是年年有余。而且鱼肉的做法很多,或清蒸,或红烧,或炖煮。如果小朋友不喜欢河鱼的乱刺,那么家长可以拿带鱼或者鲅鱼来代替。味道鲜美,好吃不腻!


      鸡肉:代表吉祥如意。

      鸡肉谐音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简单的做法,就是买来一直整装烧鸡,拿微波炉或者锅热一下即可食用。也可以改变一下做法,比方说红烧鸡块、辣子鸡、大炖鸡块等。


      火锅:代表红红火火。

      春节的年夜饭,讲究就是一个团聚和热闹。吃火锅,不仅有红红火火的寓意,还会因为火锅散发出的热气,让每位食客都感觉很热闹、很温馨。另外,火锅的食材非常丰富,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口味而随意调节。


      虾:代表招财进宝。

      为了让年夜饭的品种更加丰富,还是应该准备一些海鲜的,比方说元宝虾。做法也是很多种,可以清蒸元宝虾,或者爆炒元宝虾。盛盘以后,呈现出弯弯的好像一个个金元宝的形状,非常增加食欲。


      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年糕年糕,代表着年年高升的意思。在除夕夜的饭桌上,不能少了年糕的身影。可以从超市商场购买一些韩式的年糕,也可以去小摊点购买一些老式的糕点。拼盘以后,就是一道很不错的甜点。


      水饺:代表团团圆圆。

      年夜饭中,可离不开水饺的。北方人有吃水饺的*惯,而南方人有吃汤圆的*俗,这都代表着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愚人我的老家,有除夕夜晚上吃素水饺的传统,代表着旧的一年素素静静中度过;大年初一起来吃肉水饺放鞭炮,代表着新的一年在红红火火中拉开序幕。


      1、年糕

      农历新年必吃年糕,这也是绍兴人的一个*俗,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汤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2、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在自己家做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汤圆的做法很多,也比较简单,买上糯米粉、芝麻馅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3、粽子

      绍兴人*惯在春节包裹粽子,绍兴人一般用箬竹叶片(也叫粽叶),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有浓浓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纯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现在还有不少味道好的鲜肉蛋黄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为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4、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俗,不过现在不少绍兴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5、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6、糖茶

      在绍兴城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一进门主人总会给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时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两颗蜜枣,意为甜甜蜜蜜。


      饺子:我国春节吃饺子的*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地方会在饺子里放上硬币、花生等东西,谁吃到了就代表着新的一年里运气会很好,是一个好兆头


      年糕:春节吃什么传统食品,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年糕的做法有许多种,每个地方的年糕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元宵: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俗。吃元宵在我国已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了,明朝的时候,元宵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食物了,并且做法也和现在的元宵没有什么两样


      鱼:春节饮食讲究好寓意,当然少不了鱼。鱼一般为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有些地方这道菜基本留下来不吃的,意为“年年有余”。鱼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物,春节时候的鱼,对鱼的种类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种类的鱼,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馄饨:在江苏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都一定要吃馄饨。在除夕的早上,各家各户就开始包馄饨了,包好的馄饨可以放在冰箱里,留着慢慢吃。在靖江,春节的时候人们吃馄饨要吃很长一段时间,从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面:传统*惯要吃面条, 这样可以保佑老年人健康长寿。 也有一种说法,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要吃面条,正月初七吃面条“绊小孩腿”保小孩*安;正月十七吃面条保中年人*安;正月二十七吃面条保老人*安。 祝你新年快乐!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32:17
  • 蒹葭在古诗里象征意义128句

  • 意义,经典
  •   原文:

      蒹葭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我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蒹葭》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蒹葭》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蒹葭》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蒹葭》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蒹葭》为本改写的。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36:30
  • 象征爱情的古诗

  • 爱情
  •   爱情都是自私的,有的人哪怕爱情已成陌路,也不愿放爱一条生路。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楚辞·山鬼》

      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阅读全文]...

2021-12-22 11:26:45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 文学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带月的古诗句

      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春夜》

      6、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8、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0、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1、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1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14、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15、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阅读全文]...

2021-11-30 18:50:32
  •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诗歌是文学上的一种文体,是人类内心情感所释放的窗口之一。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感受到藏在诗歌深处的灵魂的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

      诗歌;飞鸟;意象

      纵观*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

      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这在全篇中遣词巧妙,在文首以孔雀作为意象抒发对爱情可悲可叹的情感。而在文末“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鸳鸯双飞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结尾,抒发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而“飞鸟”的出现不仅渲染气氛更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在传统诗歌中,相爱之人不能相守,我们则称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恰恰是这种悲欢怨爱无法聚首的离别典型。

      此时的“飞鸟”正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起兴对象,所兴之物对全诗起到了联想、想象的作用。无论是雎鸠、孔雀还是鸳鸯,无一不是以飞鸟来展现爱情,或凄苦、或幸福、亦或是哀怨的.情感。恰恰正是这一振翅的盘旋,一低头的眼眸,一哀伤的浅叹,才造就无数爱情题材里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情飞鸟。

      满腔抱负的大鹏鸟

      不同时代放飞不同的“飞鸟”。早在先秦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飞鸟”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中的这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身上背负着却是寻常鸟儿无法想象的远大抱负,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自由与理想有极度的渴望与追求,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于充满奋勇向上精神的唐朝,满怀抱负的他以大鹏喻己,畅快淋漓的写出:“其辞曰:……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此辞赋中的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虽与庄子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同样是理想之情下的产物。

      李白深刻描绘了“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想要振翅高飞的崇高人生理想与实现自身伟大抱负的宏伟愿望。后来的仕途中,李白在官场失意,受到朝中权贵排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也没有心灰意冷,在其诗歌中仍运用大鹏展现自身拼搏抗争的精神。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时的大鹏鸟虽然已经不再似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但是仍然带着希望东山再起的的昂扬斗志。到了晚年,当真是力不从心,但临终之际,他仍在高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辞赋中的大鹏鸟带着壮士未酬的决绝直冲九霄云外,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即使被折断羽翼,仍热报国情深!

      从以上辞赋中我们看到,大鹏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他能感受到大鹏恢弘的翅膀与绝尘而去高飞的背影。大鹏鸟即是李白,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振翅高飞、神游天外的鹏鸟形象无疑不是李白上下求索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大鹏鸟始终是奋勇向上、满腔抱负的最好传达者,代替他用自己的羽翼在历史上化作一曲千古绝唱。

      乱世悲歌的惊心鸟

      “飞鸟”的意象汇集着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人生、历史、现实丰富而复杂的思考与反映,不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颇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古典文学创作的大河中仍然闪闪发光。飞鸟一面飞出了当时世人对实现伟大抱负的强烈情感,另一面也飞出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坎坷的命运与长存的国仇家恨。

      在大家所熟知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作者何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杜甫当时所处山河依旧,但长安不在的社会现实里。困于时局,见花开时落泪,听鸟鸣却更加揪心,内心百感交加,以“感时”、“恨别”花鸟更添迷惘忧愁,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怨恨的意境之中,以乐景写哀情来表现自己强烈的国恨家仇。诗中哀怨的飞鸟意象,尖利的鸟鸣使诗人更添悲苦之情,这才道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句!诗者多舛的命运与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使他不由得又陷入无尽的哀怨悲伤中来,埋怨无情的鸟鸣更使人心惊。

      这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飞鸟意象,也深刻体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当时时局动荡不安,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诗者内心彷徨幽怨。虽与清风,明月做伴,但孤鸿的哀嚎,翔鸟的尖鸣却更添愁苦。独自彷徨徘徊,更是以孤鸿,翔鸟作为自身真实的写照。是独自徘徊无人可诉的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还是在当时黑暗的统治下,以尖利的鸣声来表达内心的不羁与对虚伪世事的蔑视!又如其《咏怀诗》之四十三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此诗以鸿鹄作为感情强烈的喷发点,道出对现实的不满、孤寂处境的苦闷,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天空下徘徊飞翔。阮籍一生写鸟的诗歌数量之多,通常都是以比兴来借“飞鸟”抒发其惊惧苦闷的心境,“借鸟达情”也是他一贯的手法。

      杜甫与阮籍二人诗中的“飞鸟”在一鸣一翔中喻己、喻人、喻情、喻景中成为千古绝唱,在诗歌中自成一体。我们在诗人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世间万物中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乃至身临其境的深处在当时社会的局势中,从中读出了诗人的愤懑,读出了诗人的温度,读出了诗人的生命。

      向往自由的田园鸟

      “飞鸟”有时也是归隐田园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后来世人所崇仰的一种人生追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早期诗歌中,“飞鸟”意象多用来表达对“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在《杂诗四首》其三云:“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就表达了积极入仕的理想追求。当时局势复杂,陶渊明受到官场上的强大冲击,于是将自己比作羁鸟,不禁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后对官宦生活的无尽矛盾令他开始充满了对田园的向往与依恋,最終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写下了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其后期作品主要以田园诗歌为主,涉及飞鸟意象的多达三十几首。

      隐居后的陶渊明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此鸟非彼鸟,困于官场的羁鸟化作了自由象征的飞鸟。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山林中充斥着朝霞与雨露,在傍晚黄昏时分,鸟儿轻快的结伴回巢,鸟声啁啾,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最终道出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心声。而诗中的“归鸟”正是这样一种从容自得的生命归属,更显诗人陶醉其中,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能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

      总结

      在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史上,以飞鸟意象作为当时诗人所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诗歌中有如爱恨情仇的爱情鸟,壮志难酬的大鹏鸟,忧虑不安的乱世鸟,再到向往自由的田园鸟,都是不同的“飞鸟”意象,它们在起兴的同时又承载着诗人本身的情感,无论是以“飞鸟”咏全诗的通体比兴,以鸟喻己,借以言志;还是仅以“飞鸟”作为陪衬,直抒胸怀,点缀全诗;都是在创造着情与鸟的相互融合的鲜明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与表达的诗意密切相关。愉悦时,看崇山飞鸟万物生机盎然。乱世时,阴山凄雨尖鸣万念俱灰。诗人以“飞鸟”传情,情又反衬“飞鸟”,恰恰是情景契合无间的诗的境界。飞鸟是一种本原的生命,它既是合乎自然法则,又是展现内在之美,独具个性的诗化形态。每一种鸟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感情,代表着众生万象的情怀,这无疑不是诗人抒**感最好的诗歌意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更是其展现的人生意义与人格价值,在史诗中仍然闪现着无尽的光辉。

    [阅读全文]...

2022-06-19 08:17:06
  • 象征秋天的古诗大全

  • 秋天
  •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布景。一勾一画间都溢满了美丽的色调。秋天的也韵味十足。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秋思》

      唐·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客亭》

      唐·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秋芸有春绿》

      宋·范成大

      秋芸有春绿,疏篱照孤芳。

      清霜早晚至,何草能不黄?

      宁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

      及时且自好,来日殊未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子夜秋歌》

      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阅读全文]...

2022-07-18 22:34:33
  • 龙的象征意义

  • 生活,意义
  • 龙的象征意义

      龙是*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龙的象征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的象征意义

      对“龙”的象征意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是把龙看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子孙因而是龙的传人;另一种观点是把皇帝喻做真龙天子,龙的形象因而被当成为封建皇帝的象征。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处,但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看待,才能准确把握“龙”的象征意义。

      中华民族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古代图腾和传说。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和自己的氏族有一定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因而也被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龙是*特有的图腾崇拜的产物。据考古研究,以蛇身、马头、鹿角、鹰爪、鱼鳞等附和升华而成的龙图腾,是远古以来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各种以马、鹿、羊、鹰等为图腾的各少数民族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共有图腾。在上古时代,龙就已经浓缩、沉积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期望信仰,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随着历史的进展,龙不断地演变和升华为一种共同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也就和龙联系在一起。于是,围绕龙产生了“感天而生”的传说,黄帝、炎帝、尧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成了龙的化身,这样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就成了龙的传人。

      至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又是怎样与皇帝结下缘而变成封建专制皇帝的象征呢?这固然与通天神兽的龙作为神的助手而被先民们崇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封建社会皇权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古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制的社会,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龙又作为中华民族和古代*的象征,因而在专制主义封建社会中,自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汉初刘邦时“龙”正式作为皇帝的代称出现后,历代帝王都认为“龙为君像”,于是他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代表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把自己开始称为“真龙天子”,龙的形象便因此成为了皇帝的代表和象征。随即一些带龙字的词汇也逐渐成为皇帝的专指词汇,如帝王未即位或在民间时(多指开国之君)称“龙潜”,新王朝创立称“龙兴”,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容貌称“龙颜”,皇帝死亡称“龙驭宾天”,即乘龙升天。还有一些帝王热衷于以龙为年号,据研究者统计,在*历史上,以龙字作年号的君王大约不下20位。

      为加强专制统治,确保自己的权威不受到挑战,帝王们另外还挖掘龙的利用价值,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龙纹的把持和垄断上,集中地体现在对带有龙形象的服饰的使用上,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服饰,任何其他人随意的使用都被认为是僭越行为,至于对龙的不敬言行,更是被视为对君主和专制皇权的冒犯,这就是被韩非子神化的所谓的“逆鳞”。明清以降,*封建专制主义皇权政治极度膨胀,达到鼎盛,封建帝王的猜忌心极强,对皇权有意无意的冒犯都是犯龙鳞的行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血案和*之类的思想文化专制行为。这样龙的形象日益变成为封建专制皇帝的象征。

      好在“龙”并不能为专制君主帮什么忙,随着农民革命的的熊熊烈焰,“真龙天子”不断被否定,到*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发生后,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了,龙的形象也失去了作为封建专制皇帝的象征意义,重新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的历史起源

      古生物学家曾长期认为,长角的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说之中。但 1996 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17-18]

      该化石收藏于贵州省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七点六米,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贵州关岭新铺的“新*龙”化石的`“龙角”,为*首次发现,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19]

      新铺“新*龙”

      由此可见,或许“龙”形体上有真实或大体真实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话了。

      龙作为一种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同,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这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远古神话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动物-图腾。原始人分不清人与动物的界限,认为某种动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这就是图腾。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标志,一般是单一的某种动物,氏族部落发生兼并战争,胜利者在俘虏对方之后,往往同时消灭其图腾,新产生的部族拥有的还是单一的图腾。[20]

      *古人最早体悟到人性,舍弃弱肉强食的观念,在龙图腾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了这种人性。这就是:为了团结、亲*那些被吞并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灭了这个氏族、部落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的图腾,而是将失败者的图腾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图腾身上。所以龙的形象就是一种和合团结的象征,表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祖先的一种极其宝贵的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源头。

      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说。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20]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龙的人文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多姿多彩的龙文化中,从中也可看出古代*人的人文精神。

      创新精神。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21]

      综合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化的龙王,丰富了*龙文化的内涵。

      进取精神。从古代*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独立精神。*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21]

      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其中确实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如祭龙求雨、祭龙求子、祭龙求*安和“真龙天子”等观念,应予以抛弃。但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舞龙灯、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在当代,还应当发挥龙文化的凝聚作用。龙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历史上,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传和弘扬龙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6-29 11:11:14
  •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 文学
  •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5莲

      爱情

      6梧桐

      凄凉、悲伤

      7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9、红豆

      爱情、相思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 美好

      二、动物类

      1蝉 :

      (1)品行高洁。

    [阅读全文]...

2022-04-19 22:52:05
  • 牛的象征意义

  • 生活,意义
  • 牛的象征意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动植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牛的象征意义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牛的象征意义

      牛的第一个象征意义:吃苦耐劳

      牛在*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

      牛一直都是劳动人民勤勤恳恳的象征。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工作时任劳任怨,收获时也从不要求主人给予更多的赏赐。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文明不远征”的关键因素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劳动力之一就是耕牛!

      牛的第二个象征意义:力量与倔强

      牛的力气大,勤劳苦干的人被称为“老黄牛”,“牛高马大”常用来形容高大强壮的汉子,清朝曹寅有“丹黄横扫八十一,万夫谁敌此牛力”的诗句形容牛的力大无比;倔强执拗的脾气则被称为“牛脾气”。

      牛的第三个象征意义:财富

      牛在西方文化中则往往是财富的象征。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从埃及出奔不久,沿袭在埃及耳濡目染的*俗,利用黄金打造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金牛犊因此成为金钱和财富的象征。牛的活动亦象征生产与增值,故股票价格持续上升称为“牛市”。

      牛的文化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俗,称为"献牛王"。贵州的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这一天,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别挂在两个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祈祷耕牛*安健壮。

      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耗牛的风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如果耗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如果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此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

      在汉族交际风俗中,有"结牛财亲"一说,流行于湖南一带。在当地,一头牛几户公用的称为结牛财亲,并视作亲戚,牛的所有权一旦换成别人,其"亲戚"关系也到此结束。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的"牛王会",是为老人做寿的称谓,因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为名给老人祝寿,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抢牛牛尾的婚姻风俗,流行贵州西北一带。男女订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婚礼那天将牛牵到现场,用两根绳索绊住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会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牛的物种来源

      常见起源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原牛的遗骸在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都有发现。

      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和亚洲。亚洲是野牛原种的栖息地,迄今仍有许多在原地生活于野生状态中,而在欧洲和北美则除动物园和保护区尚存少数外,野牛已绝迹。*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许多地方发现,如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此外,在东北的榆树县也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

      驯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野牛体躯高大(体高1.8~2.1米)、性野,毛色单一、多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产乳量低、仅够牛犊食用。经驯化后的牛体型比野牛小(体高在1.7米以下),性情温驯,毛色多样,乳房变大,产乳量和其他经济性能都大大提高。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冠归农,剑买牛。繙图史,凿田畴,睢阳世世如金瓯。”

      其他起源

      关于其他牛种的起源问题,凯勒(1909)曾认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驯化而来,但据*代对颅骨类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对瘤牛与普通牛杂交能产生后代并育成新品种的分析,证明瘤牛也起源于原牛,其在南亚驯化的时间大致与普通牛相同或稍迟。

      *古*载的“牛”,即现代的瘤牛*水牛的毛色、颅骨和角形等特征同印度野水牛极相似,故以前学者都认为*水牛起源于印度的野生*角水牛──亚尼水牛(Bubalus arne)。但对华北、东北、内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时期地层中发掘出的不下7个水牛种的化石研究,可证明其中至少有1~2种后来进化而成为现代的家水牛。

      *水牛起源于南方。这可能是由于更新世晚期亚洲北部受冰川侵袭,使原属热带性气候的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变得高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动物被迫向南方迁移的结果。*牦牛系由野牦牛驯化而来。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区和藏北高原海拔4000~5000米高山峻岭之间,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北部仍有野牦牛分布。

    [阅读全文]...

2022-01-27 02:57:14
  • 荷花的象征寓意

  • 荷花
  • 荷花的象征寓意

      荷花象征君子、洁净无染.荷花又称“花中仙子”、清纯高洁.*传统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

      

      

      荷花象征什么荷花的象征寓意

      荷花象征

      一、*自古热爱莲花,作为中华本土宗教的道教,莲花自然是道教的象征之一。莲花在道教象征着修行者,于五浊恶世而不染卓,历练成就;《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中:救苦天尊步摄莲花,法身变化无数,忽而女子,忽而童子,忽而风师雨师,忽而禅师丈人!莲花被人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翩翩君子。

      二、莲花冠,又名:玉清莲花冠。道门三冠之一。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冠。唐时已在世间流行,宋沿袭其制。以美玉来制,以黄金来饰。外形优美、色泽艳丽。为世人喜尚,一直很流行。

      三、七宝莲花

      荷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认为荷花从淤泥中长出,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香洁,表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花藏世界”之义。按佛教的解释,莲花是“报身佛所居之“净土”。可见莲花已成为佛教的象征。所以菩萨要垫以莲花为座。佛教中的莲花,包括了荷花和睡莲的不同种类。只有大乘佛教的佛像座用荷花。

      莲花在佛教与印度教中,象征神圣与不灭,印度的国花是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种,故有“七宝莲花”之称。实际上,七种荷花只有二种是荷花,即白莲花(芬陀利花)和红莲花(波头摩花),其它五种都是睡莲。在植物学中,荷也称莲。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荷花则是佛经中常提到的'象征物和吉祥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与佛教主张的处世人格相合。正是因为荷花代表佛教,而佛教又来自印度,所以荷花在印度被视为尊严的神圣的象征。

      四、步步生莲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经典里众生可以借由“莲花化生”,乘着莲座进入净土,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由水中深处冒升至水面的睡莲,像造物主潜藏的生命力,暗示着创造的本源,不仅许多神话与莲花有关;崇拜太阳的埃及王国,也出现太阳神以童子之姿坐莲花之上的图案。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

      五、五种天华

      莲花有五色:白、青、红、紫、黄,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生长于佛国,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有之华”。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叶狭长,*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为“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关于荷花的传说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荷花简介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阅读全文]...

2022-03-30 11:31:28
当前热门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句子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语录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说说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名言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诗词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祝福
古诗雪的意象及象征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