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君子很温柔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君子很温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君子很温柔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君子很温柔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君子兰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君子兰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1、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2、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
3、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
4、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
5、冰根碧叶杂荒芜,晓露*晖缀宝珠。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
6、昨日寻春出禁关,家家桃柳却无兰。市廛不是高人住,欲访幽宗定在山。
7、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
8、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搞笑口头禅
9、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当户已愁锄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10、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11、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12、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
13、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14、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15、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
16、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17、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门径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
18、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繁蕊争开修禊日,游人正是到家时。
19、兰花不是花,是我眼中人。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
20、淋漓如此写芳菲,只少盆栽与石围。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21、许多含蓄意,不肯露春情。待过清明后,精华入夏清。
22、秋兰一百八十箭,送与焦山石屋开。()晓月敲门传简贴,烟帆昨夜过江来。
23、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痗。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24、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25、山顶兰花早早开,山腰小箭尚含胎。画工立意教停蓄,何苦东风好作媒。
26、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一从弱质辞空谷,冶叶倡条尽可怜。
27、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兰离披,兰有香,松枝拂之松风长。
28、雨过深林笔砚凉,女兰开处却无郎。柔笺骈穗多纤态,不数金陵马四娘。
29、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30、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不纫亦何伤,已胜当门托。辇至逾关山,滋培珍几阁。
31、兰香不是香,是我口中气。描述兰花的优美古诗句。难将湘管笔,写出唇味道。
32、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33、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34、西江绝妙赣州兰,曾买盆花几上看。画里不知还得似,故乡风露未全干。
35、荆棘以慰其根,风露以畅其神。素心不形喜怒,众草亦沾余春。
36、虽然不及幽兰品,百亩齐栽愿亦奢。
37、青楼人去笔床空,往事西州说谢公。犹有秦淮芳草色,轻纨匀染夕阳红。
38、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39、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40、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41、迷离萧艾露风寒,千古英雄泪不干。搁笔沉吟谈往事,横琴未必调猗兰。
【拓展阅读】君子兰古诗
1、《兰花诗》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2、《浣溪沙》
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及寓意
导语: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花中四君子的相关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一、梅
*原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寓意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二、兰
唐李白《古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寓意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三、竹
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寓意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四、菊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寓意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及寓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及寓意,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梅
*原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二、兰
唐李白《古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三、竹
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四、菊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易经》 乾 卦一 乾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 卦二 坤为地 坤上坤下。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仅作参照使用
仅作参照使用
仅作参照使用
仅作参照使用
“浪哥,你解一解吧,我认识字但不咋知道意思。”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不咋知道’,这么’好面’嘛?”
人的头顶上是“天”,相较于山可挖可犁能生长东西的即为“地”:这是古人认知事物造字时给出的“象形定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中的“天”,既含有古义,又兼具引申出的“天体”的意思,因此,翻译该如此—-天自立运行,君子(具有或想具有特殊社会身份、地位的人)也应笃依自强,永不停息。
类比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理解为:地坚定地成长事物,君子也该笃依厚德,容承任何事物。
“’健’是’自立’?’势’是’坚定’?’自强’与’厚德’咋不进一步解释?”
健,根字是“建”即旋转打桩立柱(建设房屋等),加个“人”旁即引申成“自立”。
势,上“执”下“力”,意即双手用力持拿,因而引申为“坚定”。
“自强”就是“自我强大(强调’不依赖’)”;“厚德”也就是“博大精深的道德(注意’厚’具有时空立体的含义)”;它们俩可翻译也可不翻译,依此,洒家就直承了。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瞥惊鸿温柔古诗句子,希望大家喜欢!
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一白居易《问刘十九》
2、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辛弃疾《念奴娇·梅》
3、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
4、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7、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
8、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晏几道《木兰花》
9、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
10、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11、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
1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3、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14、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张泌《蝴蝶儿》
15、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君子的诗参考
作者:水树雪莲
记得那个午后
暖暖的天
淡淡过眼云烟
花瓣轻舞
连衣服上
都沾着
阳光和肥皂的味道
你走了过来
帮我理理发梢上的阳光
你温柔的叮咛
时常在我耳边回响
忆起在你的身旁
我的枕边早已泪裢裢
你把我想的太坚强
为什么要这样
一个解释也不留下就
悄然离去
你曾经是我的太阳
给了我温暖
而又轰然离去
乌云遮住了我
期盼以久的蓝天
为什么
不能还我
我的太阳
作者:雨行
爱竹的人也不少
爱得不离不弃
刘禹锡就曾发出
高人必爱竹的断语
东坡居士有名言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每日里写竹
画竹
种竹
养竹
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白居易也极爱竹
曾写养竹记曰
竹似贤
何哉
竹本固
固以树德
君子见其本
则思善建不拔者
苏门六君子
苏门六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苏门六学士是在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也有人称为苏门六君子。
秦观
人物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来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人物作品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
黄庭坚
人物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人物成就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陈师道
人物简介
陈师道(1053~1101),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人。16岁时跟曾巩学*,元祐初年,任徐州教授,后为太学博士。他仰慕苏轼,经常以诗文唱和,成了“苏门六君子”之一。受人弹劾,改任颍州教授,不久又罢官回乡。为人耿直,不趋奉权贵,一生清贫。爱苦吟,以诗著称。初学黄庭坚,后*杜甫,作诗态度严肃,炼幽锤邃,精深雅奥,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中,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同尊为江西诗派“三宗”。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诗话》1卷、《后山谈丛》6卷、《长短句》2卷等。
人物成就
陈师道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他自己说:"于诗初无诗法",后见黄庭坚诗,爱不释手,把自己过去的诗稿一起烧掉,从黄学*,两人互相推重。江西诗派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列为"三宗",其实陈师道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学*过黄庭坚的诗风,其后就发现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因而致力于学杜。对于他学杜甫所达到的境界,黄庭坚也表示钦佩,曾对王云说,陈师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王云《题后山集》)。
大体上说,陈师道的诗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不免显得竭蹶。而在学杜这一方面,也仅仅专致于形式格律,所以虽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却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他学杜比较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诗,例如"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窝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至今容有未开花"(《春怀示邻里》)。前者可以看出他在追步杜诗的句法上所下的工夫,后者则*似杜诗中的遣兴体格。他的五古用力刻画,要求辞意独造,但生硬处仍不脱江西派的*气。他也有一些感情朴挚的诗,如"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哂"(《示三子》);"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虑"(《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刑》)。后一首诗对外舅提出规劝,方回评为"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瀛奎律髓》)。他的诗也有写得恬淡而有味的,如"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也有写得风流华美的,如:"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放歌行》),可惜不多见。相传他做诗用力极勤,*时出行,有诗思,就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有时**累日,恶闻人声,所以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但他的诗作思想深度不够和时见拗涩。
陈师道于词颇自推许,自称"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书旧词后》)。但他现存的作品,很少精彩之作,不能和他自己的估价相称。他的散文较有成就,纪昀评为"简严密栗,实不在李翱、孙樵下"(《四库全书总目》)。
陈师道有《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依然和黄庭坚的主张一脉相通。又说:"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抟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论奇正的关系颇有见地,可惜他的创作实践和自己的理论不尽相符。由于此书中对苏轼、黄庭坚、秦观都有不满之词,《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殊不类师道语",则似失之拘泥。但书中有陈师道死后的事情,当出于后人的增补。
人物作品
陈师道《后山集》,原为其门人魏衍编。集中诗6卷,文14卷。《诗话》、《谈丛》别自为书。宋代任渊有《后山诗注》,析原诗6卷为12卷。清代冒广生作《补笺》12卷外,又增入《逸诗笺》上下两卷。又有明马暾所传、清赵鸿烈刊本《后山集》24卷,计诗8卷,文9卷,《谈丛》4卷,《诗话》、《理究》、《长短句》各1卷,有《四部备要》排印本。
李廌
人物简介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人物经历
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作品。《师友谈记》1卷,记载了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关于治学为文的言论。为研究宋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赵令畤(德麟)元符元年(一o九八)官襄阳。行槖中诸画,廌皆为评品之曰德隅斋画品。赵序有"鉴裁明当,语胜理诣,翰墨娟秀"之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其"妙中理解"。卒年五十一。《四部总录艺术编》诗歌以七古和七绝为佳。内容多写山水和羁旅,亦有赠答、题画等作品。风格雄健奇丽。
人物作品
著有《济南集》20卷,已佚。今本8卷是从《永乐大典》辑出。《师友谈记》有《丛书集成》本。
张耒
人物简介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晚年居陈(今河南淮阳),陈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称其宛丘先生;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作品风格
张耒*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可他从未忘怀操写诗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为《柯山集》、《张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孙通海、傅信三人的《张耒集》,收诗约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论、议论*三百篇,真可谓洋洋大观矣!其诗早年体制丰腴,音节浏亮,东坡称之“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晚岁落其华,趋务*易,酷肖白乐天(居易)、张文昌(籍),一时独步吟坛;其文则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蔚然成家。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等等。也正因为其“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粜官粟有感》)的悯农意识,才使他在政治观点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在实践中则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与司马光等人纯粹的因循守旧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与此同时,面对辽、夏对北宋的侵凌,他也积极主张开边御敌,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张耒对诗文创作亦有他自己的观点,其核心则是以理为主,辞情翼之。“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蚊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水之初,岂若是哉!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传)。又云:“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一时之学者奉为至言。*心而论,强调在创作过程的发抒真情、笔随意驱,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的确也是把握了文艺创作的规律,但一味地否认构思、修饰、琢磨、锤炼等在创作过程中的必要性,则又不免矫枉过正。作者本人的创作也正因了其自立的樊篱,因而多少显得肌理有余而文采不足,略嫌枯槁相。其创作成就前未及东坡(苏轼),后不如放翁(陆游),痼或即是。
人物影响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赠张耒集英殿修撰,诰词说:“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既概述了张末等人的影响,又肯定了其文学成就,终于使张耒等巨名昭彰,流芳千秋。
晁补之
人物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人物作品
《宋史·气文志》曾录有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庆元五年黄汝嘉本、明崇祯八年顾凝远诗瘦阁依宋本重刊本、四部丛刊本。另补之间现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旧钞《鸡肋集词》一卷本、旧钞《晁补之乐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孙贻端刊《晁氏丛书》本、涵芬楼刊林大椿七卷本、吴昌绶煦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等。
八月四君子组诗
记梅
鲜红的蕊沿着冬天的方向盛开
金属般的骨骼,铿锵作响
吟唱一首伟大的史诗
这一刻,大地倾斜
见惯了疏影横斜
见惯了满目芬芳
沉重的雪花,克服寂寞和忧伤
镀亮诗人放逐的诗行
我用阳光的.姿势摸遍全身
碎了一床的流星
记兰
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
人不知而不愠
用锈墨渲染时光的纹饰
在历史的装订线上,大写意
剥落立根破岩的伪装
是一双空洞的等待救赎的灵魂
冲破远古图腾的姿势
摇落满山谷的沽名钓誉
说什么忠贞不渝,讲什么仁义道德
不过是,自渐形秽
记竹
与石头牢固相连的爱情
托起了另一面的舒展
紧贴着大地的胸膛
也向往蓝天饱满的风景
一层层的包裹与拥抱
一次次的突破与撕裂
记载着君子的一种品格
构思着上升的旋律
我深刻的沉思,有风
路过,一首歌
记菊
不需要背影,不需要飞翔
我是命运的傀儡
不需要舞蹈,不需要堕落
你是整个美洲的轮廓
我把奔放继续泼洒下去
把矜持依旧收在怀里
把爱情送给秋天做聘礼
让爱情随着梦的情节起伏
一切的幸福
从头到尾,覆盖
1、莫君江南佳公子,才华秀拔春兰馥。少年意气壮虹霓,豪迈不入时人目。——郭印《送莫少虚赴省试》
2、公子春衫桂水香,远冲飞雪过书堂。——李群玉《喜浑吉见访》
3、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苏轼《失题三道》
4、公子春衫桂水香,远冲飞雪过书堂。——唐·李群玉《喜浑吉见访》
5、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红楼梦》
6、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李白《古风》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8、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
9、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10、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经·小戎》
11、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曹植《美女篇》
12、鸢肩公子二十余,齿编贝,唇激朱。——李贺《荣华乐》
1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
14、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白石郎曲》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6、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诗经·野有蔓草》
1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8、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周邦彦《鹤冲天》
1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2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21、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22、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韦庄《思帝乡》
23、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鸢肩公子二十余,齿编贝,唇激朱。——李贺《荣华乐》
24、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七首·其四》
25、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26、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微子城东面,梁王苑北边。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单父闻相*,家书早为传。——岑参《送楚丘麹少府赴官》
27、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2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
29、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李隆基《好时光》
30、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柳永《集贤宾》
31、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3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33、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曹植《洛神赋》
34、获人歌挃挃,公子骑翩翩。——黄庭坚《次韵庭诲按秋课出城》
3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
36、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曹植《侍太子坐诗》
37、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
38、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39、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
4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4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乐·村居》
42、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岑参《送楚丘麹少府赴官》
43、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白石郎曲》
44、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小戎》
45、公子风流嫌锦绣,新裁白纻作春衣。——唐·雍陶《公子行》
46、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淇澳》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6.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袖才杨柳》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0.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1.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
1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5.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唐孟郊)
16.春风骋巧如剪刀,先栽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
17.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19.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2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3.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24.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25.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新城道中二首》之一
26.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宋王禹称
2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春思》
29.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宿太原寒甚》
3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春风骋巧如剪刀,先栽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
关于君子很温柔的古诗
温柔的句子
温柔句子
带温柔的古诗
很温柔的句子
句子温柔
写温柔的句子
带温柔的句子
温柔的小古诗
温柔很仙的古诗
温柔的古诗全首
超温柔的句子
温柔的小句子
温柔以待的句子
温柔点的句子
极温柔的句子
温柔的诗词
温柔的短句子
关于温柔的句子
有关温柔的句子
温柔温暖的句子
温柔简短的古诗
温柔极致的古诗
温柔旖旎的古诗
优美温柔的古诗
温柔语录
温柔的短句
短句温柔
六字的温柔古诗
温柔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