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关于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8) 说说(126) 名言(2) 诗词(4k+) 祝福(194) 心语(7)

  • 古代中秋的*俗介绍

  • 中秋,古代,放假
  • 古代中秋的*俗介绍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秋的*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二、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二、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三、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四、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六、玩兔儿爷

      *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七、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八、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俗。

      九、吃鸭、螺、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阅读全文]...

2022-06-06 02:07:53
  • 古代中秋*俗

  • 中秋,古代,中秋节
  • 古代中秋*俗

      说到中秋节大家都会想到赏月、猜灯谜、看灯花还要合家团聚一起吃月饼但传统中秋*俗,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秋*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扩展资料: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Festival)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节日起源

      起源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4]”。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假期

      2008年开始*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阅读全文]...

2022-04-11 02:51:49
  • 古诗《中秋》四句古诗

  • 中秋
  •   中秋是中国一年一度的团圆日,在这天里月亮会变成一年中最亮最圆的样子,然后家人们齐坐一堂,谈天说地,吃着甜甜的月饼,喝着清新的茶,赏着玉盘似的月。古诗《中秋》四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1、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3、《月》(唐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6、《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7、《月夜》(唐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11、《中秋夜不见月》(唐罗隐)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12、《中秋》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13、《中秋玩月》明·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阅读全文]...

2022-05-11 15:58:49
  • 中秋节的诗句和*俗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诗句和*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节节日*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阅读全文]...

2022-07-19 12:55:05
  •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_中秋节古诗四句五言

  • 中秋节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1、《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6、《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7、《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8、《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9、《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10、《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1、《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12、《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13、《十五夜抵建宁》

    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14、《舟次中秋》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15、《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16、《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17、《八月十五夜玩月》

    [阅读全文]...

2022-05-28 02:23:04
  • 有关于中秋*俗的诗句

  • 中秋
  • 有关于中秋*俗的诗句(精选70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于中秋*俗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元好问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苏轼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中秋月》晏殊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中秋月》齐已

      10、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1、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陈羽

      12、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月夜思乡》佚名

      13、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关中秋夕》薛能

      14、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5、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曹松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17、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中秋待月》陆龟蒙

      18、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陆龟蒙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20、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八月十五夜》徐凝

      21、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尾犯·中秋》曹勋

      22、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中秋月·凉霄烟霭外》方干

      23、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八月望夕雨》徐凝

      24、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25、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26、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27、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28、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2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30、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31、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念奴娇·咏中秋月》曹冠

      32、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

      33、娥何事太多情,今宵故误年时约。——《踏莎行·中秋不见月》陈德武

      34、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35、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36、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念奴娇·中秋对月》文征明

      37、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38、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丘崈

      39、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陈着

      40、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白居易

      41、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4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43、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1、声直上,蟾蜍窟。

      2、人道是、清光更多。

      3、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

      4、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5、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6、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阅读全文]...

2022-01-23 09:05:32
  • 中秋节诗句古诗大全四句五字

  • 中秋节
  • 关于中秋节的四句古诗:

    1、《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释义: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释义: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释义: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5、《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宋-杨万里

    才*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释义:刚刚接*中秋,月已清圆,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忽然间,觉得今夜的月亮,独自行进在,与天隔离的空间。

    6、《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阅读全文]...

2022-02-14 15:28:41
  • 有关中秋节的*俗

  • 中秋节,放假,中秋
  • 有关中秋节的*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除此之外,说起中秋节,大家一定并不陌生的就是吃月饼。那么有关于中秋节都还有哪些*俗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各地中秋节的*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有关无锡中秋节的'*俗

      农历八月半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是月圆人团、合家欢聚的日子。在无锡,除了吃月饼、吃团圆夜饭外,还有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八月半为何也称“中秋”呢?唐代欧阳詹曾在文中记载,秋天介于夏、冬之间,八月十五又恰在三秋之中,故名“中秋”。

      无锡人过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俗规矩的: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极了。有些人家中午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重点在于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

      除此之外,无锡人还有一个*俗至今仍保留着,那就是在中秋晚饭后每家每户都要在天井或院子里“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暮色降临后,家家户户把茶几搬到屋前,摆放上月饼、栗子、白果等干果点心,桌子中央放一只用香“筑成”口大底小的方斗形香斗,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燃烧。有些人家还将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化掉。香斗燃烧时间很长,点燃的线香在夜空中星星点点,瑞气氤氲,香随风飘,映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

      据老人们说,“烧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赐给人间太*安宁,保佑亲人永不分离。因为无锡地区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妇女儿童拜月。烧天香后,大人就将月饼、干果分给孩子吃,一些顽皮的孩子还会从村头跑到村尾,向邻居讨些自家没有的果品尝尝。

      摸秋,走三桥

      赏月、烧天香等*俗一直在民间延续着,我们依稀可以在其中体会古人的中秋意趣,而“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俗,如今却只存于文稿记载或老者的记忆里了,我听章教授说来感到分外新奇。在无锡古老的风俗中,中秋之夜与元宵节一样,也有“走三桥”的风俗。所谓“走三桥”,就是从跨出家门到回家只能经过三座桥,不能重复。这是一项女孩子的游戏,姐妹们三五成群地比智慧、比谁最熟悉地形,选择的路最*,最早到家。由于八月半“走三桥”时月色皎洁,也有一些地区称“走三桥”为“走月亮”的。

      中秋之夜,除了“走三桥”的游戏,无锡一些地区还有“摸秋”的*俗。所谓“摸秋”,就是摸瓜求子,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麦饼:农村月饼

      至今,很多农村地区中秋节还家家户户做麦饼,用面粉加糖、油和成面团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薄饼,饼面上撒上芝麻,再放在铁锅上烤熟,香脆可口。一些讲究的人家会将麦饼做成芝麻馅、菜猪油馅,那就更美味了。八月半下午,街头巷尾四处飘散着麦饼的香味,很多人家一做就是几竹篮,用于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也借以拉*彼此间感情。

      说到麦饼,因为农村人很少能吃到月饼,大家只在中秋节里吃麦饼,所以麦饼也被称为“农村月饼”。不过,现在的麦饼在做法和用料上精细了很多,还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倒成了一些年轻人寻觅、追捧的健康食品了。

    [阅读全文]...

2022-07-15 07:42:59
  •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俗

  • 中秋节,文学
  •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节节日*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阅读全文]...

2022-03-02 19:35:56
  •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四句简单(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 中秋节,简单
  • 哈喽,大家好,我是婷妈。马上就中秋节了,说到中秋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婷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一首诗中的一句,我把这首诗放在下面了。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之时,兄弟俩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戌鼓和孤雁声中诗人观赏着秋夜月露,思念家乡的亲人。

    每到节假日的时候,都是大家思念亲人的时候,尤其是中秋节,这种思乡之情更浓。古时候因为交通不便,诗人们只好用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暑假的时候,婷婷的语文老师要求他们每天背一首古诗,所以睡前的半个小时,就是我们的“特别时光”,一起读诗。

    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并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真的是很别样的体验。

    下面婷妈挑了几首跟中秋有关的古诗,大家不妨带孩子一起来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吧。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文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至今,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皮日休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文学家。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诗。

    所谓的咏物抒怀,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的感染与启迪,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好,寄托自己的胸怀抱负。

    诗中“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洁白如玉”,非常美好, 结合当时皮日休所处的环境, 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关心民间疾苦,有对于社会民生深刻洞察和思考在里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他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王建是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曾经从军入仕。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运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展开了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这样特定的环境气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深思情长的意境,将别离诗句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学就已经学到这首诗,诗的前面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千古名句,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吧。

    诗翻译过来就是: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亲人怨恨夜太长了, 长夜漫漫,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着月亮。 夜已深,感受到一丝凉意,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相聚。

    张九龄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代贤相, 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当然,跟中秋有关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很多人说,孩子还太小的时候,读诗,估计也不太懂吧。那你一定听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吧,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那一篇篇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反复吟诵。

    这一本《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诗中部分经典,都是唐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作品,包括乐府、古诗、律诗、绝句等,涉及唐朝的市井风俗、田园美景、生活琐事、塞外风光、朝政更迭等各个侧面,全方位展示了唐朝丰富又复杂的社会环境。

    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在诗作后面,还附有赏析和译文,让小朋友能够从各个角度欣赏唐诗的优美意境与动人情感。

    小朋友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文学兴趣,还能获得更多文化熏陶,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除了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可取代的,这一套书不仅包括《唐诗三百首》,还包括《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一起带回家,陪孩子一起读吧。

    [阅读全文]...

2022-05-29 00:52:37
当前热门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句子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语录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说说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名言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诗词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祝福
关于中秋*俗的四句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