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刘家渡的古诗

关于含刘家渡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刘家渡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刘家渡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刘家渡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1) 说说(5) 名言(974) 诗词(2k+) 祝福(2k+) 心语(89)

  • 诗名含有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刘字的诗词

  •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诗

    萧纲〔南北朝〕

    碣石临乐海,峨嵋距西候。两杜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和刘伯温秋怀韵(四首。刘《旅兴》五十首中

    宋濂〔明代〕

    我家潜溪曲,正面溪上山。揉桂作阖庐,文杏为重关。新栽二尺松,毳毳杂黄管。白鹤寄书来,问我何当还。移之万仞冈,瘦骨撑孱颜。

    以石芥送刘韶美礼部刘比酿酒劲甚因以为戏

    陆游〔宋代〕

    长安官酒甜如蜜,风月虽佳嬾举觞。持送盘蔬还会否?与公新酿问端方。

    夏弹琴(一作刘希戬诗,又作刘希夷诗)

    刘戬〔明代〕

    碧山本岑寂,素琴何清幽。弹为风入松,崖谷飒已秋。

    庭鹤舞白雪,泉鱼跃洪流。予欲娱世人,明月难暗投。

    感叹未终曲,泪下不可收。呜呼钟子期,零落归荒丘。

    死而若有知,魂兮从我游。

    送刘十(一作刘十一)

    李颀〔唐代〕

    三十不官亦不娶,时人焉识道高下。房中唯有老氏经,

    枥上空馀少游马。往来嵩华与函秦,放歌一曲前山春。

    西林独鹤引闲步,南涧飞泉清角巾。前年上书不得意,

    归卧东窗兀然醉。诸兄相继掌青史,第五之名齐骠骑。

    烹葵摘果告我行,落日夏云纵复横。闻道谢安掩口笑,

    知君不免为苍生。

    时人为刘劭刘骏语

    佚名〔隋代〕

    遥望建康城,江水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次韵刘时可刘将赴宣州幕

    饶节〔宋代〕

    我客汴之滨,梦寐大刀头。幸逢刘伯伦,衣冠少其流。

    胡床白羽扇,语稳气不浮。异时果下马,彷佛遍九州。

    每思张翰鲈,为登王粲楼。食贫节益苦,异哉居拙谋。

    宣州虽多贤,禄仕恐未优。长女嫁及时,大儿婚可求。

    长才不自献,澹与众人俦。君其吏隐欤,吾亦沧海游。

    次韵刘元亢读白乐天与刘梦得书

    周紫芝〔宋代〕

    香山天下士,直道可事君。口语作奇祸,后来成积薪。

    巨栋虽已捐,白璧原自珍。百年付春梦,千载期斯人。

    可怜肉食子,议者空反唇。文华一照耀,今古无搢绅。

    才高固不世,盛德终少邻。鹿鹿数馀子,琐琐非公伦。

    丰盈与名誉,讵可钟一身。暮年林壑意,觞咏全天真。

    君子与小人,两者自此分。寄言颜巷徒,勿语伤哉贫。

    次韵刘*寄刘齐庄并见寄

    刘才邵〔宋代〕

    吾宗富清制,学海无漘湄。洪涛驾三山,逸兴不可羁。

    抱此未获骋,造化真小儿。迩来二十年,奸谀取世资。

    枭鸢志气满,鸾翮戢固宜。皎皎空谷姿,谁复咏来思。

    上天既悔祸,威命方飙驰。远裔复干纪,危涂动噫嘻。

    我生落世纷,备尝忧与疑。敌帐如鬼国,漂堕惊渺瀰。

    苍苍安可问,泯然空自知。脱身垂涎口,生死争一釐。

    [阅读全文]...

2022-03-21 18:08:26
  • 诗名含有渡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渡字的诗词

  • 自乐*阅视渡舟取道太阳渡宿地藏院

    严粲〔宋代〕

    康山问民涉,阳渡*地讼。朅来招提宿,疏峰结飞栋。

    研丹启囊书,点勘自成讽。佛香触深悟,僧茗来清供。

    阳颓岚气生,鸿没天宇空。向来山中乐,忽忽岂其梦。

    渡蒲村河并三十六渡水

    张天赋〔明代〕

    蒲村渡口唤舟人,此去何劳更问津。一分渡分三十六,游人到此倍伤神。

    渡黄河舟子作难久之乃渡

    陆文圭〔元代〕

    四渎水中大,寻源河最长。未必通汉津,支机事荒唐。导流始积石,以西入要荒。龙门久东狭,横溃走徐梁。奔流俟其定,势可一荒舫。我来源桃渡,浑浑流浊黄。舣舟不肯济,奈此黄帽郎。石濑投千金,贞女可怜伤。

    渡莲花洋抵短姑渡上岸

    姚燮〔清代〕

    水天一气浮鸿濛,远目直注榑桑东。榑桑之树一万丈,高下尽作珊瑚红。

    飞瓢可挂不须酒,桂露如浆泻珠斗。当携古剑屠白龙,那用长绳絷苍狗?

    十帆五帆齐出关,我舟自在中流閒。片叶犹沈善财礁,群花已拱金钵山。

    霞虹空际交丹碧,回首人间黯然夕。松虬离世成墨云,兰蟾出劫鍊贞魄。

    我不愿妙鬘璎珞垂缤纷,枯灰吹醒天地春。只愿乞佛百年假,枕琴高卧穷厓垠。

    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

    陈著〔宋代〕

    卧如龙奋亮当贵,射可猿通广欲飞。谁料舟人为敌国,只应山鸟怪儒衣。

    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

    陈著〔宋代〕

    唾来不拭如师德,怒至无迁不子颜。浅眼方知有沧海,恶声宁复到薇山。

    重五日至西峡渡邂逅闽帅王侯盛称山川之壮余谓可以为知矣亦复有赋渡*方山之下

    范梈〔元代〕

    系马西峡间,朝曦射厓赤。城中见方山,江上成乱石。

    缘流感重险,揽势得钜敌。不有歌咏怀,徒困驰骤役。

    因之窃歔欷,美哉此叹息。尊醑清屡注,盘荔朱新摘。

    纷厖异方俗,卓荦同门客。去去无久留,薰风荡南国。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易水歌

    佚名〔先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阅读全文]...

2022-04-07 01:18:18
  • 含有渡字的古诗词 带渡字的诗词名句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乐·留人不住》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 渡桑干》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潮落江*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杜审言《渡湘江》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利州南渡》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刘皂《旅次朔方 / 渡桑干》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宋琬《渡黄河》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辛弃疾《祝英台*·晚春》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阅读全文]...

2022-05-20 18:53:55
  • 渡易水古诗

  • 爱国
  • 渡易水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易水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渡易水原文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

      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①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②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③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④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⑤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⑥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人一开章暗用了一个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刀剑录》也说,乌孤宝刀“有敌至,必鸣”。*代鉴湖女侠秋瑾也用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身边佩刀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山西一带地区。诗题中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曾出现过荆轲、高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人说“悲歌最不*”,意思是:他们热血刚肠,疾恶如仇,面对强敌,敢于拔剑而起,还不是因为心头块垒难*?

      《经世编序》里说,陈子龙“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中进士,如今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心,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大的精神原动力。今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一腔热血,急于投入战斗,效命疆场呢?

      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人出语犹如悲叹,又绝非无病**,庸人自扰。崇祯以来,后金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二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年(崇祯九年)三次入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人《辽事杂诗》之一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二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阅读全文]...

2022-07-24 02:47:32
  • 诗名含有家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家字的诗词

  • 送章邦杰移家余杭包家山

    贺铸〔宋代〕

    九江贤令尹,千载两相望。昔也陶彭泽,今之章瑞昌。拂衣置五斗,高兴挹羲皇。避俗陶无悔,达生吾与章。渊明三迳荒松菊,我携一瓢寓僧屋。渊明乞食踵人门,我卖神丸办蔬粥。渊明为酒接休元,我每移书谢州牧。渊明纸笔课儿曹,我子长歌紫芝曲。萧闲门户十三年,尚畏尘缘生处熟。行将卜隐包家山,誓与苍生链大还。愿君门外诛榛菅,来者勿拒容跻攀。镜湖遗老老且孱,犹堪护鼎诃神奸。功成拔宅自仙去,唯余井臼留人间。

    小舟过吴江风雨大作夜泊三家村翌日风回到家

    孙应时〔宋代〕

    短篷仅容坐,一滴不通雨。不料西南风,滂沛遽如许。荡摇首屡觞,跧弯背欲偻。笔经四桥侧,心动不敢语。茫洋万顷天,一叶纵掀舞。翻思田舍乐,甚念稿人苦。黄错随意泊,古木荫灵宇。小作鸡酒愿,欲祷辞未吐。觉来风回东,快便谁所与。*明八十里,到家日未午。万事一翻覆,戚欣何处所。舟定稍按摩,起身试步武。一室有余宽,洗杓命儿女。门外风涛急,闭门良可御。

    韩干画郭家师子花此画本江南故家

    周紫芝〔宋代〕

    神驹堕地无渥洼,象龙不复来流沙。开元画手老韩干,为作郭家师子花。

    当年故物不堪看,踣铁四蹄俱脱腕。英姿逸态犹精神,仿佛风鬃血流汗。

    龙眠画足不画蛇,意象异世同一家。由来四大各假合,得此三昧无等差。

    中郎名高自年少,画工如山不同调。人间意气惊薾云,笔下风流尔得妙。

    王家人物小安丰,作诗论画公所同。一洗万古凡马空,九原谁唤杜陵翁。

    送章邦杰移家馀杭包家山

    贺铸〔宋代〕

    九江贤令尹,千载两相望。昔也陶彭泽,今之章瑞昌。

    拂衣置五斗,高兴挹羲皇。避俗陶无悔,达生吾与章。

    渊明三径荒松菊,我携一瓢寓僧屋。渊明乞食踵人门,我卖神丸办蔬粥。

    渊明为酒接休元,我每移书谢州牧。渊明纸笔课儿曹,我子长歌紫芝曲。

    萧闲门户十三年,尚畏尘缘生处熟。行将卜隐包家山,誓与苍生鍊大还。

    愿君门外诛榛菅,来者勿拒容跻攀。镜湖遗老老且孱,犹堪护鼎诃神奸。

    功成拔宅自仙去,唯馀井臼留人间。

    和裴库部诸家雪 猎家

    刘攽〔宋代〕

    寒事轻杯酒,晨装急制衣。狐麋寻去迹,鹰隼竞横飞。

    沙路浓随马,风毛盛合围。兴酣生鼻火,狂发会忘归。

    和裴库部诸家雪 樵家

    刘攽〔宋代〕

    山木琼瑶合,溪风虎豹哀。旧林迷处所,破斧独归来。

    世路深泥滓,生涯半死灰。谁怜廊庙语,正复此遗材。

    和裴库部诸家雪 侯家

    刘攽〔宋代〕

    裘马寒逾壮,歌钟暝未閒。排云朝象阙,踏冻猎黄山。

    上客珠装履,妖姬玉缀鬟。园林通夜赏,洞户不须关。

    和裴库部诸家雪 山家

    刘攽〔宋代〕

    云暗峰疑断,林长路稍迷。庭隅时卧鹿,旁舍远听鸡。

    隐几添樵火,应门倚杖藜。儿童别村至,薄酒自提携。

    移家返沙亭赋赠家泰士兄 其一

    屈大均〔清代〕

    亲年若流水,喜惧两交心。身许须他日,家移且旧林。

    君能衣彩笔,我亦食瑶琴。一自为高节,穷秋共至今。

    移家返沙亭赋赠家泰士兄 其二

    屈大均〔清代〕

    二月沙亭好,家家有蜀茶。閒持一尊酒,遍赏四邻花。

    哀怨伤天性,沉酣答岁华。贤兄见春草,丽句辄相誇。

    [阅读全文]...

2022-06-13 03:18:55
  • 渡黄河古诗

  • 黄河
  • 渡黄河古诗

      古诗原文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译文翻译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解释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创作背景

      宋琬曾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族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联系,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三年后才出狱,又放废了八年。在这期间,他对于人情的反复,世途的险恶,有深刻的体会。此诗即写于宋琬释归之后,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故亦借渡黄河而慷慨悲歌。

      诗文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阅读全文]...

2022-06-19 04:31:57
  • 赠刘景文古诗赏析

  • 秋天
  • 赠刘景文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刘景文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及注释】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5-26 16:28:34
  • 刘禹锡的古诗

  • 刘禹锡的古诗(精选25首)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咏史》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2、《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5、《竹枝》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6、《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7、《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8、《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9、《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0、《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1、《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2、《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3、《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4、《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5、《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阅读全文]...

2022-01-03 17:28:55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16 11:53:44
  • 含春的古诗

  •   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充满生机。难怪许多诗人和作家会赞美春天,把春的美好写进之中。

      春风

      唐代: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别曲

      唐代: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叹花 / 怅诗

      唐代: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春山夜月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落日忆山中

      唐代: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钓鱼湾

      唐代: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春夕

      唐代: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阅读全文]...

2022-05-03 08:37:26
含刘家渡的古诗 - 句子
含刘家渡的古诗 - 语录
含刘家渡的古诗 - 说说
含刘家渡的古诗 - 名言
含刘家渡的古诗 - 诗词
含刘家渡的古诗 - 祝福
含刘家渡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