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 说课稿
  •   一、学情分析(教学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对比阅读,体会四首词作的异同点。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学*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5篇

  • 教学设计
  •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常人。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阅读全文]...

2022-03-20 22:18:17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菁选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读正音、听读名义、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本文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三分诗七分吟”, 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文学是语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诗歌就应该是文学中的极品。诗的凝练、形象、隽永、丰富、博大与智慧,是普通文本无法企及的。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大量的诗词作品,所以语文诗歌教学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以前我的诗歌都是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教学,通过这次国培活动各位优秀教师的指引,给我的诗歌教学带来了迷途的指引。下面我来谈谈我在执教《江城子 密州出猎》后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重朗读——其义自现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咀嚼体悟,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简单的让学生读而读,不仅容易造成倦怠,而且难以到达读的目标。无以实现对内涵的真正体悟。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我在教学中采用“四读法”:初读,朗读,互读,品读。

      (二)重联想——匠心独运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在充分的讨论,想象。描述过程中,对这首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抓文眼——绝妙高境

      所谓“文眼”,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是这样认为的“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应。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此文之“眼”。如《背影》,朱自清先生这一引起许多人共鸣的名篇,其题目即文眼。本课的文眼即“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这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理解其在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种种关系,从而欣赏、借鉴作者巧设“文眼”的匠心。同时也就更快、更全面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精神所在。

      (四)抓主旨——柳暗花明

      对于古诗词学生们既要把握诗描写的主要内容,还要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

      二、不足之处

      (一)背景插入要适时、适当

      课堂上不要为了完成某些环节而完成,而要做到适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紫藤萝瀑布》在讲解重点段时再插入社会背景的介绍,学生们理解的.会更好。而且学生们马上就能理解中心句的意思。本课我应该在疏通译文之后,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不断的渗透背景介绍。孩子们更容易进入意境,理解的更透彻。

      (二)小组活动要有序、充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局面,而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小组合作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学生学*方式。课堂上要想让小组合作发挥作用,就要合理的帮助学*小组明确分工,同时要给小组充分的研讨时间。我在这方面还需反思,改进

      “语文是民族的根,文化的脉,智慧的源。”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在诗词教学的道路上,我愿与同行们一道向更深处远行!

      古诗词教学必须坚持诵读为主、整体感知为主、积累为主。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古诗词教学如何才能既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符合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呢?毛秀蓉老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因“放”而活。这堂课开放性很强,老师没有预先设置套路,引生入瓮,而是让学生在自己预*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质疑,在自主阅读中生成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这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但本堂课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在理解词的主旨和典故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活而不乱。这正是课程标准倡导的。

      二、因“合”而深。这里的“合”,侧重于合作学*,即学生带着疑问到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毛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并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整堂课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师生之间的探讨和谐自然,教师成为学*的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由于“合作”,对诗歌的挖掘较有深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在“诵读”这一环节中,教师持合作的态度的'“示范”,通过取长补短,师生共同进步。

      三、因“引”而高。诗言志,词言情。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情”,就可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中,毛教师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导向重难点,抓住词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领会词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只有70字,但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毛教师通过背景引导、诵读引导、词眼引导、典故引导,拉*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从感性的层次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了苏轼的报国之志,从而落实三个维度目标。

    [阅读全文]...

2023-03-13 00:00:00
  •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二、检查预*

      1、谁在哪里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三、学法指导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
  •   如果说文学是语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诗歌就应该是文学中的极品。诗的凝练、形象、隽永、丰富、博大与智慧,是普通文本无法企及的。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大量的诗词作品,所以语文诗歌教学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以前我的诗歌都是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教学,通过这次国培活动各位优秀教师的指引,给我的诗歌教学带来了迷途的指引。下面我来谈谈我在执教《江城子 密州出猎》后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重朗读——其义自现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咀嚼体悟,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简单的让学生读而读,不仅容易造成倦怠,而且难以到达读的目标。无以实现对内涵的真正体悟。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我在教学中采用“四读法”:初读,朗读,互读,品读。

      (二)重联想——匠心独运

      *古典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在充分的讨论,想象。描述过程中,对这首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抓文眼——绝妙高境

      所谓“文眼”,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是这样认为的“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应。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此文之“眼”。如《背影》,朱自清先生这一引起许多人共鸣的名篇,其题目即文眼。本课的文眼即“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这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理解其在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种种关系,从而欣赏、借鉴作者巧设“文眼”的匠心。同时也就更快、更全面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精神所在。

      (四)抓主旨——柳暗花明

      对于古诗词学生们既要把握诗描写的主要内容,还要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

      二、不足之处

      (一)背景插入要适时、适当

      课堂上不要为了完成某些环节而完成,而要做到适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紫藤萝瀑布》在讲解重点段时再插入社会背景的介绍,学生们理解的会更好。而且学生们马上就能理解中心句的意思。本课我应该在疏通译文之后,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不断的渗透背景介绍。孩子们更容易进入意境,理解的更透彻。

      (二)小组活动要有序、充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局面,而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小组合作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学生学*方式。课堂上要想让小组合作发挥作用,就要合理的帮助学*小组明确分工,同时要给小组充分的研讨时间。我在这方面还需反思,改进

      “语文是民族的.根,文化的脉,智慧的源。”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在诗词教学的道路上,我愿与同行们一道向更深处远行!

      《江城子密州出猎》本堂课我主要突出了“读”的环节。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因为读的不够理想,让学生听了录音示范后,再让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

      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

      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生朗朗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如果这一时的朗读能够在整堂课上细水长流,那么他的效能既可帮助理解文意,又可加深词句的赏析印象,更能体会词的意境与情感。

      其次这样的朗读指导过于强硬,无论是教师关于高低、轻重、快慢的指导,都非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即便学生能够读出一点感觉,也决非来自他们真实的体会。如果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不是齐读,而是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体会后再来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引导学生在初步的了解与体会后再来朗读,那样的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本周,学校安排了我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识苏轼、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

      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进而将课堂推向对苏轼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赏析上。

      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

      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

      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一个……的太守”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

      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最后由对词的赏析转换到对词人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的赏析上。

      失:

      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

      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到位,稍微有点拖堂,这也是一个大遗憾。

      这一次公开教学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阅读全文]...

2022-01-05 21:11:48
  • 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菁选

  • 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

      在学*、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江城子

      李好古

      *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亊,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曹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阅作者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那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产徒感概,表班了作者对历史兴袭,英雄巳逝的探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借景抒情.作着描写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盛迷的龙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优、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弑名王.扫沙场”“击排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堆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杯徒感概,浸悲凉”‘空怅觉”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阅读南宋李好古的词《江城子》,然后回答问题。(7分)

      *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④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即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汉文帝时宦官,后投降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

      ②馘guó: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功。

      ③治安:指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

      ④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1)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2) 从全词来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沙浅草”“路”“波”等景物描写,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

      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抒发出壮志未酬之慨。(答到两种就OK)(3分)

      (2)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就表达出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便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4分)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阅读答案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阅读全文]...

2023-03-21 00:00:00
2022-10-28 00:00:00
  •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3篇

  • 说课稿
  •   一、学情分析(教学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1)听视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齐读。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3)整体感知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3、品词以入味

      (1)理解体味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论词以识人

      总结本词主旨,理解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豪放风格

      1、亲射虎,看孙郎: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

      3、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决心。

      九、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本节微课紧紧围绕学生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通过朗读——探究——品味——感悟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应再增设激发学生对诗词想象力的环节,体味作者如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风。

      一、学情分析(教学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词。初三的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已培养了初步的能力,但对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赏析较为欠缺,所以本微课设计就是针对学生这一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三、教学重点:

      理解本词通过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这两种手法抒情言志。

      四、教学难点:

      感悟苏东坡豪放的词风

      五、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品味——感悟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词以入境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江城子》诗词鉴赏3篇

  • 诗词鉴赏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岗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词牌名 题目

      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用典的作用是:委婉含蓄。

      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7、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下阕重在_______。

      叙事(描写)、抒情

      8、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2分)

      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 )(1分)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1分)

      倾城

      1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缓的山冈上*卷而过。

      1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13、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________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

      狂豪放举止神态胸怀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14.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15.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答:角度一: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任选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古诗原文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间,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译文翻译

      画楼上卷起了幕帘,展开一片新晴,清晨的寒意很轻微,我掩紧银白色的屏风。坠落的一片片花瓣飘来淡淡的清香,天天都令人产生愁情。暗暗地计算着十年间西湖上往返行程,有几次能遇着美丽姑娘的钟情,能与佳人幽欢尽兴。

      我徙然感到韶华易逝,容华凋零,终日在春酒中留连光景。没有知心的人可以交谈,对谁人也用不着清醒。天大地大,无处可以再次寻找那悠扬欢乐的箫声。即使也跟年轻时那样买花携酒,但是却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心情。

      注释解释

      江城子:词牌名。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韵。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银屏:镶银的屏风。

      娉婷( pīng tíng):姿态美好貌。这里借指美人。东坡词:“如有意,慕娉婷。”

      酲(chéng):醉酒。

    [阅读全文]...

2022-05-16 1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