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摩崖造像,摩崖造像高清佛像,,设计目录:明造像 |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念珠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的旅行家,不是佛经念诵者,禅修爱好者,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素食小资主义者,避世的隐居者,俗世的慈善家。而是心相续训练者,因果敬畏者,轮回厌倦者,菩提心践行者,万缘放下自在者,无我空性修行者。-- 索达吉堪布南北朝 北朝 北魏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高27厘米此头像为高肉髻,面相清秀,眉眼细长而舒展,嘴角两侧雕刻成浅凹状,传神地表达出佛像惬意、睿智微笑的神态。山东青州是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中心,这里不但有云门山、驮山等石窟,而且兴建了很多寺院,龙兴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寺院。1996年在寺院原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余尊,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的作品最多。这些佛教造像地域特色明显,采用线刻、浮雕、透雕、*雕等多种技法,并辅以贴金、彩绘等装饰技术,技艺精湛。南北朝 北朝 北魏1994年山东青州酒厂工地出土高134厘米,宽92厘米此像主尊为彩绘佛立像,头略向前倾,头后为莲花式头光,高肉髻,面部贴金,略带微笑。内着僧祇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位胁侍菩萨以缯带束发,面相清秀,呈微笑状。菩萨的帔帛下垂,略带动感,下着彩绘长裙,裙结系于腰部,裙摆重叠。这类带有背屏的一佛二菩萨造像样式是青州地区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的主要造像风格:舟形背屏高大,背屏顶部是宝塔或龙,两侧有 飞天环绕;主尊多为彩绘佛立像,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跣足立于莲座上,左右胁侍菩萨立于莲叶托起的【尼泊尔地区佛教造像】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高35厘米14世纪高35厘米此像头戴五叶冠,面庞秀美,体态圆润,呈舒坐姿势。度母上身袒露,腰肢圆润,着贴体薄裙,裙上錾刻精巧细密的花纹。度母的头冠、璎珞、臂钏、手镯、戒指皆镶嵌绿松石。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施与愿印。此像制作精细、美观,表现了尼泊尔工匠喜好嵌饰、重视细节制作的特点。【尼泊尔地区佛教造像】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11世纪高11.5厘米此尊造像左手结禅定印, 右手施触地印, 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金刚宝座中间刻地母证佛成道、摩罗阻止失败的场景,两侧有象、狮子护法。此像双肩宽厚,胸部饱满,双腿敦实厚重,具有尼泊尔造像的特征。袒右肩式袈裟仅在边缘处刻画衣纹,是印度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风格的延续。【尼泊尔地区佛教造像】 铜释迦牟尼佛立像11世纪高19厘米此尊造像右手施与愿印,左手上举握衣缘。袈裟轻薄贴体,只在袈裟边缘饰以凸起的线条,这是印度笈多风格的延续。【东北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铜阿弥陀佛坐像12世纪 高18厘米此尊造像为高发髻,头戴三叶冠,冠带上扬。肩披帛,帛带沿臂上扬,身饰项圈、璎珞和臂钏。双手结禅定印,捧宝瓶,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下为折角高须弥座,这种须弥座样式源于犍陀罗地区,常见于东北印度地区造像中。阿弥陀佛在五方佛中居西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属莲华部,主妙观察智,佛教中的长寿神多与其有关。【东北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铜毗卢佛坐像11世纪高12厘米毗卢佛头戴宝冠, 双手结智拳印, 坐于莲花座上。佛像两侧各有一塔状装饰,像背是波罗风格中常见的拏具形式:正上方是金翅鸟,与肩*行的横梁上方各有一只摩羯,横梁下方是相背而立的狮羊。毗卢佛的出现代表印度佛教密教思想体系已经形成。密教创立之初, 一直秘密流传, 直到7 世纪以后, 密教影响扩大, 得以公开传播。密教体系完善的标志是以五方佛为核心的神系建立,五方佛以毗卢佛为中心, 阿閦佛居东方, 宝生佛居南方, 阿弥陀佛居西方,不空成就佛居北方。五佛【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铜宝冠释迦牟尼佛坐像11世纪高15厘米释迦牟尼佛头戴三叶宝冠,双目和白毫嵌银。身着天衣,衣褶流畅,身饰华丽璎珞。双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矩形台座上。台座正面有四根柱子,中间为力士托举,两侧是狮子护法。佛像身后有头光和背光,背光外缘为火焰纹,内为梅花纹;头光外为火焰纹,内饰联珠纹。造像的嵌银技法与葫芦形背光形式是克什米尔地区造像特点。这类宝冠佛的出现与密教形成有关。密教是印度佛教、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融合的产物,以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主要特点,宣扬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