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

关于将进酒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将进酒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将进酒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将进酒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将进酒》的教案3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我安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将进酒教案10篇

  •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阅读全文]...

2022-06-19 04:02:39
  • 《将进酒》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字词,进行必要的词语积累。

      2、能力目标

      声情并茂的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素养教育目标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乐观自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悲而欢而愤而狂放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步骤 自主地带 互动空间 教师站点

      导入新课

      回忆*古典咏酒诗,以酒与诗的“缘分”导入新课。

      诗歌初读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讨论并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个别诵读,可集体诵读。

      1. 校正字词。

      2. 个别诵读,教师指导。

      3. 齐读。

      4. 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适当指导,各组代表各抒己见。情感脉络如下: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适当引导,并相应补正。

      诵读指导

      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掌握诗歌朗诵的相关技巧,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适应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朗诵时,可注意以下技巧:

      1、 注意节奏: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节奏要适当加快。师范读,生跟读。

      2、 读重音: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须重读,要读得铿锵有力。生读,师范读,生集体跟读。

      3、 读四声:例,“将进酒”,三字声调要读足,饱满,教师示范。

      4、 拖长调:例,“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节奏要加快,“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两字一顿,并加长音调。师范读,生自读。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对于上述经典诗句,你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适当结合自己的专业)

      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引申发挥。

      学生思考:

      本首诗歌哪些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言黄河源头之高。

      2、会须一饮三百杯:言饮酒之多。

      3、斗酒十千自欢鳕:言酒价之高。

    [阅读全文]...

2022-01-07 01:18:02
  • 将进酒诗歌

  • 诗歌
  •   君不见中华辉煌文明史,

      越发创造之魅力。

      君不见芸芸众生如水滴,

      孕育民族精神高峰之传奇。

      风雨几经壮中华,

      雄魄更是压五洲。

      九天星月*可摘,

      万里惊涛为我开。

      暖心春风扫浊尽,

      共创旷古盛世来。

      好儿郎,壮志酬。

      天地阔,争风流。

      千载难逢好时机,

      谁人不惜却袖手?

      通天广路谁还归去来?

      大势所趋引领世界富强万春秋。

      龙孙雄起精神抖,

      举杯欢庆同梦筑神州。

      受人钳制岂是中华气节之所苟!?

      喜看巨龙高昂首。

      世人齐拥中华远谋之伟岸,

      同命同运同安守。

      兴风作浪葬于浪,

      正义必斩罪恶手。

      罔法乱者速下囚,

      英雄浩气永存留。

      伟哉中华朴为美,

      何时成风宠奢靡?

      污吏蛀虫倍唾弃,

      高风仁德人扬之。

      谁若触动民族大厦之根基,

      终为泡沫化沙泥。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3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李白的生*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赏析与讨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唐诗是*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写作背景

      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三.诵读感知

      1.诗中一会儿“高堂明镜悲白发”“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会儿又“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底是“悲愁”还是“欢乐”?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于豪放不羁之中深蕴情才不遇、时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读的时候要于狂饮纵歌之中把握好诗人深沉的愁绪。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慨时光流逝,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深沉悲怆,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有气势。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应该怎样读?

      这几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体现,于深沉的悲绪中洋溢着暂时的欢乐,应读得充满喜悦,而且是稍带夸张的'喜悦。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字句,酒酣之时,喜悦之至,短句叠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得充满喜悦之情,节奏要快,声音有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字词,进行必要的词语积累。

      2、能力目标

      声情并茂的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素养教育目标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乐观自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悲而欢而愤而狂放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步骤 自主地带 互动空间 教师站点

      导入新课

      回忆*古典咏酒诗,以酒与诗的“缘分”导入新课。

      诗歌初读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将进酒》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字词,进行必要的词语积累。

      2、能力目标

      声情并茂的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素养教育目标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乐观自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悲而欢而愤而狂放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步骤 自主地带 互动空间 教师站点

      导入新课

      回忆*古典咏酒诗,以酒与诗的“缘分”导入新课。

      诗歌初读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讨论并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个别诵读,可集体诵读。

      1. 校正字词。

      2. 个别诵读,教师指导。

      3. 齐读。

      4. 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适当指导,各组代表各抒己见。情感脉络如下: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适当引导,并相应补正。

      诵读指导

      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掌握诗歌朗诵的相关技巧,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适应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朗诵时,可注意以下技巧:

      1、 注意节奏: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节奏要适当加快。师范读,生跟读。

      2、 读重音: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须重读,要读得铿锵有力。生读,师范读,生集体跟读。

      3、 读四声:例,“将进酒”,三字声调要读足,饱满,教师示范。

      4、 拖长调:例,“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节奏要加快,“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两字一顿,并加长音调。师范读,生自读。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对于上述经典诗句,你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适当结合自己的专业)

      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引申发挥。

      学生思考:

      本首诗歌哪些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言黄河源头之高。

      2、会须一饮三百杯:言饮酒之多。

      3、斗酒十千自欢鳕:言酒价之高。

    [阅读全文]...

2022-03-21 10:25:33
  • 李白将进酒全文翻译

  • 翻译
  •   《将进酒》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全文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将进酒思想感情

  •   《将进酒》中作者的情感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欢畅淋漓,忽而愁上心头。李白,醉卧于世间,酾酒高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的水流不也是无法向后的吗?直奔大海,没有人能让她回流;明镜中的高堂的青丝朝暮间不也白发苍苍了吗?时间如梭,也没有人能让回头。如今,时间已然度过许多年,李白在此举起酒杯,大声感叹时间没有等待他,等待他大展宏图。

      不被重用又如何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李白的特有的自信,早晚有一天,他会大展胸中之志,挥舞长剑,报效国家。于是,散尽钱财的他,举杯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时的欢饮已经变为了狂放,“会须一饮三百杯”。情感升华,李白也微有醉意。

      突然,四个短促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使全诗略作停顿,李白借着醉意劝酒:“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是愁涌上心头,而且是“万古愁”,不光是在借酒浇愁,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还是一种深沉的无奈,被与不被重用自己无法左右,只能用酒来缓解,聊以宽慰自己。身为七尺男儿无法报效国家,自己除了前面的愤懑,还多了一丝无可奈何。

      李白的诗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所想着的事情,极其夸张,一旦诗兴大发,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一生酷爱饮酒作乐,与酒为伴,内心中所渴望的是“但愿长醉不复醒”,是醉话,是无奈之语,亦是激愤之语,又有谁能够了解呢?

      他的`满腹才华,不得舒展,他的放浪不羁,无人欣赏,但他的乐观自信,以及他一生所感而写下的千古名句,就在我面对前方岔路,迷惑彷徨时,给我带来力量去面对选择,不再逃避,看清前方的道路。

      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表达作者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矛盾与浪漫,铸就了李白的“诗仙”美誉。

      1、李白在对社会不满及个人不得志的矛盾中坚持浪漫,以对生活向往的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

      2、李白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

      3、然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是一种愿望,“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只是“举杯消愁愁复愁”。但李白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了。李白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饮酒的诗句。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将进酒》诗词3篇

  • 诗词
  •   《将进酒》原诗词文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的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金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

      业书法《将进酒》季深业书法《将进酒》

      恣(zì):纵情任意。谑(xuè):戏。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尔:你。销:同“消”。

      【赏析】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将进酒》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作者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抑扬顿挫的吟诵方式。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4、教学重点:诗歌的吟诵方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吟诵法。

      一、导入新课

      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赠汪伦》《静夜思》《行路难》《秋浦歌》……李白诗歌的基本特点:豪放、潇洒、飘逸、清新……

      二、整体感知

      (一)诗人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35岁,不得志下与朋友饮酒而作。

      (二)学生朗读全诗,共同为诗歌正音。

      三、设计要点

      情感大起大落的四个阶段:

      (一)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

      1、两个“君不见”领起两组天风海雨似的排比长句

      诗人落笔从空间上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基调悲壮;顷刻间黄河流程万里“不复回”,基调又是悲。由此,从时间上联想人生:高堂之上,对镜自视,两鬓斑白,流光易逝,人生如朝暮间短促!悲意甚浓!

      2、吟诵“天上来”高亢,水天相接、滔滔而来之壮阔;“不复回”短促,现势不可回之斩钉截铁般慨叹;“悲白发”“青丝”“成雪”缓重低沉,叹鬓发斑白之巨人式感伤。

      (二)豪情自信、痛饮高歌的欢乐。

      1、李白胸中没有喁喁而泣的纤弱,消极中深藏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政治上不“得意”,朋友间的聚会同样也是人生中的快事;此时不得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

      2、吟诵“得意”“必”读得坚定,凸显李白之自信与坚定;“散尽”“还”“三百杯”读得潇洒,极尽“散*三十余万”“斗酒诗百篇”之豪情。

      “将进酒,杯莫停”读得舒缓,双重否定为后文高潮的到来蓄势。

      (三)不屑富贵、有志难展的愤激

      1、李白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憎恨他们卑污之行径;他不仅为一己遭遇,还想到“古来圣贤”怀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所用;表面赞曹植豪华酒宴,其实为子建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

      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2、吟诵

      “谪仙人”已醉,表现愤激之情亦有其特殊方式。此阶段“醉”读何如:“长醉”是真醉,“饮者”即是*间你我,“陈王盛宴”,笑中含悲,“欢谑”不免放浪,悲而能壮。

      (四)反客为主、恣意妄为的狂诞。

      1、诗人已酩酊大醉,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这样将宾作主,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一切不免让人想象,诗人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浪形骸。诗已至此,情已至此,意犹未尽,戛然而止。突然,又如神来之笔,迸发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将与仙人同悲、同乐、同醉、同狂的读者拉回,悲凉而深沉。

      2、吟诵

      整体语速加快,甚至不留缝隙,表现诗人大醉后的“发狂吟”;一气呵至“换美酒”,作大停顿,三至五秒亦可,为收束全篇蓄势;尾句是全诗的终结,诗人即便大醉发狂,亦挥之不去“皆寂寞”之惆怅,反之,更浓、更烈、更厚、更重。读时可缓进促收!

      四、本课设计构想

      1、基调

      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它的理解过程常表现为,由直观感知到分析领悟。这首诗,初读豪气十足,深入探究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主导。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如“古来”二句,“圣贤”不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又可理解。诗人再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明示了。

      2、吟诵

      吟诵是学*诗歌最好的方法,它要运声发气,它要情通古人。中学生学*大量的古今诗词,放声吟诵必不可少。但多数的吟诵限于诗词背诵、考试得分,如此功利抹杀了诗词吟诵的浸染、熏陶目的。本课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的第一篇,我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明白,朗诵、吟诵诗词绝不是背课文,它是情发于声,声凝于情;它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它要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摆身,它可模仿学*,更可自成曲调。就课堂来讲,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就*惯来讲,长期如此,可披文入情。

      五、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1、在于让学生明白,诗歌原来“可以这样读”,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较热烈,为下一步诗歌教学的展开起到良好的领起作用。

      2、进一步了解了李白诗歌的特点,以及朗诵其诗歌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对教师能示范朗读而不是录音听读学生反响较好,特别是诗歌首尾的处理,让学生耳目一新。

      3、对吟诵的方法进行了宏观指导,使学生明白诗歌吟诵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诗歌。

      (二)但本堂课也有缺憾,一些地方处理不是很到位

      1、节奏稍显拖沓,时间有些超出规定。

      2、学生读的还是少,教师说的还是多。

      3、课堂气氛的渲染烘托还不够,如再热烈,效果会更好。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4-27 21: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