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关于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71) 语录(152) 说说(751) 名言(2) 诗词(1k+) 祝福(119) 心语(16)

  •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 九月,重阳节
  •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残菊》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赋十月菊》金·元好问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

      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

      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

      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俗。

    [阅读全文]...

2022-03-06 08:02:08
  • 关于九月九日古诗欣赏

  • 九月
  •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九月九日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5-29 08:17:56
  • 九月九月东兄弟的古诗大全 九月九日忆兄弟的诗意注释

  • 九月,兄弟,诗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品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古人特别钟情于阳数组合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九”为阳数,又是“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地之极为“九泉”,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又名为“九州”,王权至高无上视为“九鼎”。“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亦称“重九”,同时,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久久”寓意健康长久,所以在今天,我们又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被传承且名列前三的主要风俗活动。深秋时节,登高祈(q í )福、头插茱萸驱邪避灾、欢饮菊花酒祝愿长寿安康,寓意深远,历代诗词中有不少相关的佳作名篇。而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避开俗套,从手足情深落笔,把一个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出来,无高歌溢美之词,不煽情却直抵人心,把思念的深沉绵延至今。

    写下这首诗作时,王维才十七岁,却已经是混迹于帝都长安的著名“京漂”。两年前,翩翩少年和弟弟满腔热情,怀着复兴家族的愿望,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初入长安,才华横溢的王维就写下四首《少年行》,其中有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此后的王维意气风发,凭借自己在诗画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大唐文艺界也是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后来,弟弟返乡,只留下他一人在京城打拼。*常日子还好,出入于王公贵族府邸(d ǐ ),喧哗于诗歌酒宴之中,可到了过年过节,看到家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不免心生悲凉,一个人走在孤独的十字街头,无所适从。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和京城长安隔山难望。于是这座山,成为横亘(g è n )在诗人心头一缕无法撼动的乡愁。题目中的“山东”,就是指这座山的东面,而非今天的山东省。卖了这么多关子,这座山到底是哪座山?谜底揭晓,它就是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西岳华山。蒲州和长安,一个在华山之东,一个在华山之西,诗中所说的“兄弟”,就是指华山之东的兄弟,家乡蒲州的兄弟。

    诗人仅仅在重阳节思念家乡吗?诗人仅仅思念山东的兄弟吗?让我们回到诗歌中找寻答案。

    全诗前两句是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首句直入自己的处境,没有先聊聊天气之类的寒暄,足见其倾诉孤独的迫切。“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 独自,两个“异”——  异乡、异客,说明在王维内心深处是非常凄苦无助的,完全没有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非京籍”就像一道冷冷的秋风,时时提醒诗人只是个外来客,叶落归根才是人之常情,根在何方?只在家乡。

    重阳佳节,王维听着门外扶老携幼、呼朋唤友的热闹,怎能不“倍思亲”?本来一个人就够难受了,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秀团聚,所以是很多倍的思念。续集来了,一个节日的感怀绵延为“每逢佳节”,意境被强势推开,金句就这样诞生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们心头共享的一张明信片,每到过节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奔涌而去,因为那里有儿时玩伴、有父老乡亲,还有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画面的拼接。地图的左下角是京城长安,王维正蜷缩在角落里暗自伤神,镜头一闪,右上角出现了家乡蒲州“兄弟登高处”的场景。“遥知”是诗人在头脑中回忆往年的重阳盛况,本应兄弟同乐,而今日,君在山之东,我在山之西,画面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们一定也很落寞,感叹佳节“众乐而少一人”。

    诗人从直接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到逆笔写兄弟们对自己的惦念,更见彼此情深。这种逆笔写法叫“对面落笔”,常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等诗文中,起到表意丰富、含蓄委婉、韵味深远的效果。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许多年后,当我们达彼万方,乡愁,又将何处安放?

    [阅读全文]...

2022-04-12 17:37:23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 兄弟,九月,写作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阅读全文]...

2021-12-16 17:55:05
  • 九月九重阳节古诗

  • 重阳节,九月九,文学
  • 九月九重阳节古诗

      我们都知道王维有一首著名的`古诗是关于九月九重阳节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其他诗人又是如何写重阳节的呢?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寄行简【唐】白居易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九日【唐】杨衡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九日【唐】李群玉

      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

      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

      九日言怀【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九日得新字【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闰九月九日独饮【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重阳【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寄韦舍人【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九日登高【唐】王昌龄

      青山远*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庚午岁九日作【唐】齐己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

      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唐】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感怀【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义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

    [阅读全文]...

2022-07-14 08:57:27
  • 九月九日忆兄弟的诗意注释(九月九月东兄弟的古诗大全)

  • 九月,兄弟,诗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品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古人特别钟情于阳数组合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九”为阳数,又是“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地之极为“九泉”,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又名为“九州”,王权至高无上视为“九鼎”。“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亦称“重九”,同时,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久久”寓意健康长久,所以在今天,我们又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被传承且名列前三的主要风俗活动。深秋时节,登高祈(q í )福、头插茱萸驱邪避灾、欢饮菊花酒祝愿长寿安康,寓意深远,历代诗词中有不少相关的佳作名篇。而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避开俗套,从手足情深落笔,把一个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出来,无高歌溢美之词,不煽情却直抵人心,把思念的深沉绵延至今。

    写下这首诗作时,王维才十七岁,却已经是混迹于帝都长安的著名“京漂”。两年前,翩翩少年和弟弟满腔热情,怀着复兴家族的愿望,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初入长安,才华横溢的王维就写下四首《少年行》,其中有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此后的王维意气风发,凭借自己在诗画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大唐文艺界也是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后来,弟弟返乡,只留下他一人在京城打拼。*常日子还好,出入于王公贵族府邸(d ǐ ),喧哗于诗歌酒宴之中,可到了过年过节,看到家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不免心生悲凉,一个人走在孤独的十字街头,无所适从。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和京城长安隔山难望。于是这座山,成为横亘(g è n )在诗人心头一缕无法撼动的乡愁。题目中的“山东”,就是指这座山的东面,而非今天的山东省。卖了这么多关子,这座山到底是哪座山?谜底揭晓,它就是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西岳华山。蒲州和长安,一个在华山之东,一个在华山之西,诗中所说的“兄弟”,就是指华山之东的兄弟,家乡蒲州的兄弟。

    诗人仅仅在重阳节思念家乡吗?诗人仅仅思念山东的兄弟吗?让我们回到诗歌中找寻答案。

    全诗前两句是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首句直入自己的处境,没有先聊聊天气之类的寒暄,足见其倾诉孤独的迫切。“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  独自,两个“异”——  异乡、异客,说明在王维内心深处是非常凄苦无助的,完全没有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非京籍”就像一道冷冷的秋风,时时提醒诗人只是个外来客,叶落归根才是人之常情,根在何方?只在家乡。

    重阳佳节,王维听着门外扶老携幼、呼朋唤友的热闹,怎能不“倍思亲”?本来一个人就够难受了,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秀团聚,所以是很多倍的思念。续集来了,一个节日的感怀绵延为“每逢佳节”,意境被强势推开,金句就这样诞生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们心头共享的一张明信片,每到过节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奔涌而去,因为那里有儿时玩伴、有父老乡亲,还有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画面的拼接。地图的左下角是京城长安,王维正蜷缩在角落里暗自伤神,镜头一闪,右上角出现了家乡蒲州“兄弟登高处”的场景。“遥知”是诗人在头脑中回忆往年的重阳盛况,本应兄弟同乐,而今日,君在山之东,我在山之西,画面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们一定也很落寞,感叹佳节“众乐而少一人”。

    诗人从直接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到逆笔写兄弟们对自己的惦念,更见彼此情深。这种逆笔写法叫“对面落笔”,常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等诗文中,起到表意丰富、含蓄委婉、韵味深远的效果。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许多年后,当我们达彼万方,乡愁,又将何处安放?

    [阅读全文]...

2022-02-02 22:15:44
  • 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 重阳节,九月九,文学
  • 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3)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4)一年最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5)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6)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8)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9)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0)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4.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定风波·重阳》

      5.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6.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7.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凄凉不道身无寿,九日还无旧会人。——司空图《歌者十二首》

      10.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司空图《重阳阻雨》

      12.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3.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司空图《旅中重阳》

      1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15.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8.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9.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0.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李嘉祐《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1.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刘商《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1.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2.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赋》

      3.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王绩《北山》

      4.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5.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

      6.重九仍重岁渐阑,强开病眼更登攀。——司空图《歌者十二首》

      7.尉佗城下两重阳,白酒黄鸡意自长。——苏辙《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尉佗城下两重阳》

      8.家人欲酿重阳酒,香麴甘泉家自有。——苏辙《酿重阳酒·家人欲酿重阳酒》

      9.重阳试新酿,谓子当不速。——苏辙《次韵王巩见赠》

      10.九日郊原望,*野遍霜威。——王勃《九日怀封元寂》

      11.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王维《偶然作六首》

      12.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13.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14.且餐山色饮湖光。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苏轼《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15.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16.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17.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18.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阅读全文]...

2022-07-26 03:08:27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 九月,兄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08:33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 兄弟,九月,写作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导语:重阳节,诗人在外感到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遗憾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阅读全文]...

2022-06-27 11:52:31
  • 九月九重阳节古诗词

  • 九月九,重阳节
  • 九月九重阳节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重阳节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东观*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

      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

      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

      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丁巳重阳》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作者: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龙山饮

      作者: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阅读全文]...

2022-05-14 00:26:40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句子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语录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说说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名言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诗词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祝福
九月九日的相关古诗3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