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名句

关于兰亭序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兰亭序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兰亭序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兰亭序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6) 语录(11) 说说(46k+) 名言(15) 诗词(23) 祝福(130) 心语(79)

  • 兰亭序歌词

  • 阅读
  • 兰亭序歌词

      《兰亭序》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钟兴民编曲,收录在周杰伦2008年10月15日发行的专辑《魔杰座》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兰亭序歌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有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RAP: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创作背景

      《兰亭序》的作词人方文山表示这首歌曲的灵感来源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

      歌曲鉴赏

      一边看着《兰亭序》的MV,一边听着这首歌,令人回味无穷。能够拿“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的摹本拓字典故,来与“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之心事密缝加以结合,已然是词作者的.一绝。而“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居然与“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的意境相吻合,令人拍案叫绝。这首歌词韵味悠长,令人品味再三。[5]周杰伦以京剧小旦吊嗓子的方式重覆唱一遍副歌,颇有剧中剧的感觉,更增添了《兰亭序》的古典美。

      《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可以说是*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也成了历代书法家临摹学*的范本,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它成为天下第一呢?

      《兰亭序》首先是文辞方式的一种标立,*在东晋以前所能发现的典籍文献遗留中、后人没有发现过此前的散文文学体裁,这篇文章是现存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叙事记,他改革了东晋以前疆化呆滞的诗辞类的古文言,首次运用口语化语辞格式,代表了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确立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

      其次是对书法发展上的探索的创新,王羲之改革了钟繇书法的笔法,吸取了当时群众书法中的精华,把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的发挥,是其即可识又书写流利,介于草书与楷书间的行书,创造了书法发展中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和字体“行书”他是自刘德升之后将行书体完善成为更为成熟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又是一篇炙人口、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以事言志,其文为历代所推崇。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禅述了深遂的哲学思想,给当时的官场名利的角逐者以思索,给后人以感触,正如文中所说:“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主观的讲唐代书法的盛行,也促使兰亭序位置的确立,据传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说,因《兰亭序》出的较早,在他之前没有行书流下来,汉末刘德升曾传创造行书但没有作品遗留,因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排列在历代法书的前列。

      这一早一前是《兰亭序》称冠的原因之一,唐太宗李世宗在位时,国家繁盛、文风浓郁、佛教流行,经文的抄写促使了楷书与行书的发展,而李世民本人尤擅书法,收集天下“王羲之”之真迹,后从他书法讲师虞世南那里得知传说中的《兰亭序》还在会智永偿索辩才和尚手中后设法取得,视为御宝,价同国玺,为使更多人见到兰亭序,唐太宗命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等摹刻翻拓赐于*亲贵臣,并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刻碑坚于学士院,以便更多人学*和观摹。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葬者遵诏将《兰亭序》真迹置于太宗枕边,一同陪葬,故传世未有真迹,由于李世民的崇爱使兰亭序在当时的环境下广为传播,同时也提高了兰亭序在文化艺术上的地位,也对称冠第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后学研究单纯说王羲之书法在兰亭序中如何的超绝,以及全文中十二个“之”字无一雷同,尽管不能否认王书的技法超绝,仅以收法就称其为天下第一,确实有一定的偏见。

    [阅读全文]...

2022-05-25 04:15:55
  • 兰亭序歌曲

  • 阅读
  • 兰亭序歌曲

      《兰亭序》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收录在周杰伦2008年发行的专辑《魔杰座》中。2011年,周杰伦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这首歌曲,并获得了2011年CCTV春晚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评选歌舞类节目三等奖。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兰亭序歌曲,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创作背景

      《兰亭序》的作词人方文山表示这首歌曲的灵感来源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

      歌词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歌曲鉴赏

      一边看着《兰亭序》的MV,一边听着这首歌,令人回味无穷。能够拿“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的摹本拓字典故,来与“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之心事密缝加以结合,已然是词作者的.一绝。而“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居然与“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的意境相吻合,令人拍案叫绝。这首歌词韵味悠长,令人品味再三。周杰伦以京剧小旦吊嗓子的方式重覆唱一遍副歌,颇有剧中剧的感觉,更增添了《兰亭序》的古典美。

      周杰伦简介

      周杰伦(Jay Chou),1979年1月18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台湾流行乐男歌手、音乐人、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淡江中学。

      2000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Jay》。2001年发行的专辑《范特西》奠定其融合中西方音乐的风格[1]。2002年举行“The One”世界巡回演唱会[2]。2003年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3-4]。2004年获得世界音乐大奖*区最畅销艺人奖[333]。2005年凭借动作片《头文字D》获得金马奖、金像奖最佳新人奖[6]。2006年起连续三年获得世界音乐大奖*区最畅销艺人奖[7]。2007年自编自导的文艺片《不能说的秘密》获得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奖[8]。

      2008年凭借歌曲《青花瓷》获得第19届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2009年入选美国*评出的“25位亚洲最具影响力人物”[9],同年凭借专辑《魔杰座》获得第20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10]。2010年入选美国《Fast Company》评出的“全球百大创意人物”[11]。2011年凭借专辑《跨时代》再度获得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并且第四次获得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同年主演好莱坞电影《青蜂侠》[12]。2012年登福布斯*名人榜榜首[13]。2014年发行华语乐坛首张数字音乐专辑《哎呦,不错哦》[14]。2021年在央视春晚演唱歌曲《Mojito》[149]。

      演艺事业外,他还涉足商业、设计等领域。2007年成立杰威尔有限公司[16]。2011年担任华硕笔电设计师,并入股香港文化传信集团[17-18]。

      周杰伦热心公益慈善,多次向*内地灾区捐款捐物。2008年捐款援建希望小学[19]。2014年担任*禁毒宣传形象大使[20]。

    [阅读全文]...

2022-07-26 17:13:38
  • 兰亭序的歌词

  • 兰亭序的歌词

      《兰亭序》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收录在周杰伦2008年发行的专辑《魔杰座》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序的歌词,希望大家喜欢。

      兰亭序 - 周杰伦 (Jay Chou)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编曲:钟兴民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拓展

      搁浅 - 周杰伦 (Jay Chou)

      词:宋健彰

      曲:周杰伦

      编曲:钟兴民

    [阅读全文]...

2022-01-01 00:53:26
  •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兰亭序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阅读全文]...

2022-01-04 01:34:08
  •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 阅读
  •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兰亭集序是*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文学上的地位。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阅读全文]...

2022-05-30 10:05:58
  • 集兰亭序古诗赏析

  • 集兰亭序古诗赏析

      导语: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集兰亭序古诗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阅读全文]...

2022-03-09 20:28:56
  • 《兰亭集序》基本风格

  • 阅读
  • 《兰亭集序》基本风格

      《兰亭集序》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结构上采用了国风的赋比兴手法,精到而潇洒,逸气洋溢于字里行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兰亭集序》基本风格,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兰亭集序》基本风格

      《兰亭序》为何能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魅力在哪?《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宋代米芾提出来的。米芾提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概念,与宋代是尚意书风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知道,唐代以后,主要流行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行书是最为日常化的书法。米芾自己,也是以行书著称的书法家,所以,他推崇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兰亭序》,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对《兰亭序》为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历来史学界也是各有各的褒词。有的说是唐太宗的夸奖,有的说是书法太美了,也有的说是书法文章双绝,这些说法都有道理。我就从*书法发展史的意义上说说《兰亭序》为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我的看法是一个字:超。王羲之的书法超越了历史,超越了自我,创造了书法史上的书法完美奇迹。

      王羲之时代的书法,总体上看还是一个隶书时代。但是,具有行书、草书和楷书的历史,也已经有一百年左右了。*第一个具有楷书意义的书法作品,是三国东吴时期的《葛祚碑》。现代的考古也发现,汉末三国时代,一部分隶书,在向楷书转化。这是个别书法家的努力。钟繇就是一位学*、研究楷书的书法家。同时,行书和草书也在发展。为什么会有行书和草书?因为用文字写文章,需要文思与写字尽量保持同步的速度。

      隶书也好,楷书也好,肯定没有行书和草书更适合写文章了。文人官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写文章,所以,学*一种快速的书写方法,这是求之不得的。汉末三国魏晋时代,喜欢学*书法,而且喜欢行书和草书,已经是一种风流韵事了。但是,这一时期的书法,比较“乱”,就是个性太强了,没有比较统一和大家都适合的书法。王羲之是一个书法狂热徒,对书法的爱好,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而且,他学*书法的趣味性很高,不断探索书法的真谛和妙趣。

      王羲之在魏晋时代,学*了几乎所有的书法字体和大家的作品。这就为他的书法,具有丰富的笔法美学奠定了雄厚的美学基础。再加上他追求个性的解脱,又有不拘一格的才情。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丰富自然的。可以这样说,王羲之穷尽了魏晋时代所有书法艺术的精华,创造了自然、流畅、雄健的书法风格和新的书法体制。王羲之时代,隶书也在变化,企图突破隶书的束缚。但是,只有王羲之系统改造了隶书、行书和草书,把书法的用笔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已经引领了书法的潮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经历了隶书与魏碑并列的南北朝,但是越来越与王羲之的书法不谋而合,这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时才发现王羲之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这就是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流行的原因。后代在寻找这个源头时,发现王羲之就是这个源头的发源地。《兰亭序》是行书这个体系最早最好的一个书法作品。所以,《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当之无愧的。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 怏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学之美

      古往今来,人们多关注《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美,往往忽视了文章本身的价值。其实,这篇散文短小精炼,审美价值颇高,也因此得到了教材编者的青睐,人教版与苏教版都列在必修课文中,文章具有文学与哲学之美,值得我们品味探究。

      一.文字凝炼 语言恬淡隽永

      《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等主义。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简直是天造地设,亘古难遇的好机会。这种阔大无比的景象其实就是作者王羲之胸襟的写照。虽然文中屡见“岂不痛哉”“悲夫”之类的悲慨感伤之词句,但是作者是从昔、今、后这样无限阔大的时间背景和天地之宽、宇宙之大的空间背景中来发感慨的,给人的却是豁达宽阔,无穷无尽的无限境界,是作者俯仰宇宙,巡察古今之后产生的人生之感,大哉壮矣!

      这种胸襟与境界是魏晋名士们,经过建安、西晋的玄学淘炼,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经历汉魏、魏晋、渡江等朝代、历史的.频繁更替和痛苦探寻之后,对自然、历史、人生有了极为透彻领悟之后的*淡与深刻,阔大与悲壮。

      三.瞬间永恒之间的深刻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 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曾多次向朝廷提出解决民族矛盾的建议,但未得到官员的重视、采纳,他虽有着儒家的入世精神,但现实往往残酷,他心中仍有着无法排解的苦闷与感伤,正如李泽厚所说:“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和躲避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仕途的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无可奈何,王羲之人生观的矛盾也就能够解释了。当然,文学批评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批评家自身所处的特定时期,郭沫若、宗白华的观点总是存在时代局限性的。

      《兰亭序》中体现的人生观虽不纯粹,却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艰难的生活现实。在现实中无力抗争动荡的社会现实,无奈死亡的不期而至,在精神上却始终追求自由达观,这是魏晋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而全文这种思考,升华了作品主题,给人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哲学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王羲之不仅以他的书法名扬后世,他的文学才能,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名家评价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阅读全文]...

2021-12-05 00:02:27
  • 兰亭集序繁体原文

  • 阅读
  • 兰亭集序繁体原文

      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是一部经典之作,被人们广泛的传诵着,影响极其的深远。而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也告诉我们一个宝贵的人生哲理,那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时光。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繁体版):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混乱,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纷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阅读全文]...

2022-04-11 07:21:59
  •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译文

  • 写作,文学
  •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译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蹔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怏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6-11 23:06:37
  • 《兰亭集序》“之”的用法

  • 阅读
  • 《兰亭集序》“之”的用法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之”的用法,欢迎大家分享。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文中的“之”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该文共出现二十个“之”字,几乎把文言文中的常用用法都用上了。

      一、 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我”“我们”,“他(他们)”“她(她们)”,“这”,或者代事。

      ①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用作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放浪形骸之外。

      ⑤向之所欣。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3、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后之视今。

      ④亦犹今之视昔。

      ⑤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暮春之初。

      ②晤言一室之内。

      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三、 用作动词,可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①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巩固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阅读全文]...

2022-07-25 16:50:52
兰亭序名句 - 句子
兰亭序名句 - 语录
兰亭序名句 - 说说
兰亭序名句 - 名言
兰亭序名句 - 诗词
兰亭序名句 - 祝福
兰亭序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