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名句

关于拟咏怀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拟咏怀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拟咏怀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拟咏怀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9) 语录(5) 说说(1) 名言(6) 诗词(61) 祝福(153) 心语(82)

  • 拟咏怀诗诗歌名和赏析

  • 诗歌
  • 拟咏怀诗诗歌名和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拟咏怀诗诗歌名和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拟咏怀诗 三

      作者:庾信 朝代:南北 俎豆非所*。

      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

      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

      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

      空伤年鬓秋。

      拟咏怀诗十八南北朝庾信原文、注释

      [南北朝]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释:

      [①]万户侯:汉制,有大功勋的人,封万户侯。这两句是说,一想起自己没有能够为梁朝建功立业,便感到遗憾,所以夜里忧愁而不能入睡。

      [②]这两句是说,自己每日只是弹琴读书,但琴书并不能消愁。陶潜有“乐琴书以消忧”的话。

      [③]《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这两句是引用《庄子》中的故事来说明,自己虽然也想象庄周梦蝶那样放达,但实在又做不到,因为自己不是庄周那样放达的人。

      [④]这两句是说,光阴变换而自己的处境依旧,无聊之至。

      [⑤]这两句写滴露飞萤,是写眼前之景,也有感叹人生短暂的意思。

      [⑥]这两句是说,如果我能够乐天知命,就可以不忧愁了,但何时能够做到呢?《易经·系辞》有“乐天乃知命,故不忧”的话。

      拟咏怀诗五南北朝庾信全文及原著赏析

      [南北朝] 庾信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常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作品赏析:

      第 425 页[①]这两句是说,自己既为庾家之子、又为梁朝之臣,惟应尽忠尽孝,不应背弃家国。

      第 425 页[②]这两句是说,自己的子道臣节都已亏损,人事已无可为,立身扬名都谈不到了。

      第 425 页[③]吴起:战国魏人,初为鲁将,后为魏将,驻守西河。因受魏相公叔谮毁而离魏奔楚。韩非:战国韩之诸公子,奉命入秦,被害而死。这两句是用吴起辞魏、韩非入秦来比自己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第 425 页[④]壮情:豪情。雄图:指复兴梁朝的谋划。这两句是说,自己的豪情壮志已经消磨完了,雄图大略也不可能施展了。

      第 425 页[⑤]华阴:县名,在今陕西省东部。关:函谷关。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这两句是说,自己无功于梁,被留在魏、周,等于作“关外人”,深以为耻。作者在《率尔成咏》一诗中曾说:“倘使如杨仆,宁为关外人”。意思是说:倘使我能象杨仆那样为国立功的话,则长为“关外人”也是愿意的。

      【说明】

      本篇原列第五首。

      这首诗是说自己离家背国,不忠不孝;远事异朝,身败名灭。如今豪情壮志都已消磨净尽,再也没有什么雄图远略了。想到南归终于无望,不胜感叹。

      拟咏怀十一庾信的诗原文赏析

      南北朝

      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阅读全文]...

2022-06-13 22:27:48
  • 濂溪咏怀

  • 身到濂溪已*贤,清风盈袖月盈肩。千红万紫皆看尽,独爱心中那朵莲。 (责任编辑:副主编)

    [阅读全文]...

2022-05-17 10:28:09
  •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鉴赏

  • 诗经
  • 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鉴赏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阮籍咏怀诗经典名句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阮籍《咏怀诗》

      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篡权。战乱。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

      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对天咄咄,发为诗文”。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

      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

      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在这指窗帷。

      鉴:照

      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举头望明月。“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清:凄清

      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

      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

      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

      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1-02 10:50:46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阅读全文]...

2022-01-14 09:06:47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4-08 00:02:52
  • 阮籍咏怀诗

  •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昔闻东陵瓜。*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

      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阅读全文]...

2022-07-01 08:27:25
  • 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故事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拓展资料:

      主要成就

      儒学成就

      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宋史·道学一》的排列次序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

      文学成就

      同其他北宋四子相比,邵雍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的影响和对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偏见,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化,诗歌总量冠居宋儒之首的邵雍作为理学诗创作的典型个案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伊川击壤集》在东亚文化圈内也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都曾多次刊刻,现今亦有朝鲜刊本与和刻本传世,虽然《伊川击壤集》不是宋诗中的正格,但他却以自身的文学实绩切实地参与了宋诗精神的创建,对于宋诗风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易学成就

      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邵雍的哲学思想受到《列子》、《庄子》的影响,在吸收道家易与汉代《易》学思想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的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以天地之数和圆方之数作为天地源起之象征,并以此二数分为*位,以穷究天地体用之变化。其次,以阴阳奇偶之数作为天圆地方之数的基础,并以阴阳刚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干支之数,参以天地变化之数和体四月三之原则,以导出象征生灵万有之动植通数。再次,结合前两部分所探讨之天圆地方变化十六位数和阴阳刚柔奇偶动植通数,以呈现出一体用生物运行具象之数,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运行,地主生化》。再次,将天行刚健之数进一步具体细分为元会运世之数.以成就邵雍独创之历法纪年。同时,将地生柔顺之数进一步体现于律吕声音之多元性和差异性来表现动植生物之不齐与参差。最后,以此五类大数施行、旁通而统贯于自然界与人文界之一切万有,以作为邵雍易学中穷理之学的终结。

      后世纪念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隆十七年(1742)嵩县知县徐玑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伊川县人民*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阅读全文]...

2022-03-11 09:56:02
  •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咏怀诗其一原文及翻译)

  •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乌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阮籍是魏末正始时期的著名诗人。《咏怀》是阮籍所作诗的总题,类似“杂诗”。《咏怀》集中地反映了汉末正始时期社会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阮籍生活在魏晋*交替之际,曹爽被诛之后,司马氏为乱朝纲。阮籍目睹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和恐怖政局,内心充满痛苦和忧闷。《夜中不能寐》这首诗是全部咏怀诗的序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司马氏集团专权杀戮的愤懑,对曹魏统治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静夜沉沉,诗人虽已上床但时至半夜也辗转难眠,于是起床坐在琴桌前以手轻抚琴来消遣时光。这两句是化用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而来的,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重压下忧世忧生的苦闷心情。作者以写实的方法,通过“夜中”这一万籁俱静的典型环境和自己“不寐”“起坐”“弹琴”三个连续动作,构成了一个高远幽凉的意境,勾勒出一个不届服于威慢而又无能为力的志伤气结的诗人形象。作者采用以动写静的方法,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高悬,流光辉映,银辉照在薄薄的帐慢上,清风**,吹拂起我的衣襟。这两句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夜景。明月清风,美景良夜,本来很可法赏心悦情。但是诗人坐起弹琴,并不是为了欣赏月夜的清景而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借美景写忧情,造成了情景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以上通过清风、明月、吗琴与诗人长夜难眼的物我对立,构成一幅静夜感物伤怀的动人画面,幽含“夜中不能寐”的烦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诗人夜半不能入睡,起坐抚琴也排遣不了胸中的烦闷,突然又听到野外孤鸿哀叫,北林翔鸟悲鸣,感到有生之物都难以适性自安,渲染了一种表面*静而实际险恶的环境气氛,衬托并加深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孤独忧伤

    最后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总贯全诗。诗人在房内坐卧不安,可见心情无比沉重。全诗虽已写了他的所见所闻,却用一反诘句,说什么也没有看见。这是诗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为避免迫害,箴言不语的自我表白。“忧思独伤心”明白交代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真正原因,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诗歌中不管是叙述起坐、弹琴的动作,还是描写明月、清风、孤鸿、翔乌等景物,都带上了主观的感*彩,体现了作者在时代重压下形成的孤独心境。

    《咏怀诗》是阮籍的发愤抒情之作。李善在《文选》注选中说它“志在讽刺”,钟嵘的《诗品》评它“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言在耳目之内、情奇八荒之表”。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阮籍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托物寄兴,从多方面描写了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抒写了诗人与司马氏集团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意境深远,个性鲜明,形成一种曲折隐的风格。这首诗取材朴实,构思自然,语言清新,写人、叙事、描景毫无雕琢、藻饰,但饱含着诗人的深厚感情,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和巨大冲突。诗歌中写诗人静夜不寐和不安的神态,暗示世道艰险。夜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带有浓厚的悲凉色彩,强化了诗人的恐惧与孤独。作者由人及物,以景衬情,形象鲜明而寄兴深远,感情真挚而又难以揣测。感物兴叹,“言*旨远”,耐人寻味。

    《咏怀诗》远承《风》《骚》,*接曹植,在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读诗第十二》中对阮籍给予了高度评价:“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阅读全文]...

2021-12-26 22:02:02
  • 杜甫:咏怀古迹·其四

  • 杜甫
  •   《咏怀古迹·其四》

      作者: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屋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庙长年在附*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抒发了无限感慨。

    [阅读全文]...

2022-05-09 03:37:04
  • 《咏怀古迹其二》的诗词评析

  • 《咏怀古迹其二》的诗词评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咏怀古迹其二》的诗词评析,快来看看吧。

      《咏怀古迹·其二》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

      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簦旦为行云,暮

      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

      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

      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韵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阅读全文]...

2022-02-07 1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