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题实验设计方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课题实验设计方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课题实验设计方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课题实验设计方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一.实验目的
1、学*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琼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95%乙醇、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甲山校区药用植物园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6。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6、10-5、10-4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6、纯化从*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20xx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全面调查后,认为:“学生的肺活量、体能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小学生为62%;由于缺少足够的体育运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超过了50%中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各个学校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一生活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掀起了体育锻炼热潮。学校将体育活动作为贯穿教学和管理的主线,大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但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指导力量等条件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严重的影响着学生锻炼的兴趣,不利于“阳光体育”的开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制度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要有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试图对“体育场地设施对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影响”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理论依据:
*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重,部分体质测试指标逐年下滑。自20xx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素质自20xx年呈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包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不仅青少年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呈下降趋势,肥胖率也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伴有随年龄增加检出率上升以及向“低龄化”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xx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运动)。
造成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在执着地流行;从学校方面看,重智育、轻视体育的倾向还未能很好的扭转;从体育自身来看,大家仍然特别重视竞技体育,而对群众体育相对放松;从社会角度来看,伴随现代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能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就以淄博市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展开调查,从学校实地和体育教师、学生两方面充分全面的展开调查,分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的研究对策,使更多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包
括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进行深入的学*和研究,总结及分析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的内容。同时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法规文件、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依据。
2、问卷调查法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书籍,并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精心设计了学生问卷。在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100份。
3、实地调研法对随机抽取的六所学校,分别是张店二中、新城中学、沣水中学、湖田中学、傅家中学、唐坊镇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统计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学校给予学生锻炼的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6]。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等各种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论证,总结出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淄博市中学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的实际情况。
(2)了解学校安排学生锻炼的时间及学校场地对学生开放的情况。
(3)调查学生的参与锻炼方式,兴趣爱好。
(4)分析所得数据,提出解决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五、研究阶段安排
1前期工作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2)撰写开题报告。
2、中期工作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们学*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斐林试剂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
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鉴定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一、问题的提出:
20xx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全面调查后,认为:“学生的肺活量、体能等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小学生为62%;由于缺少足够的体育运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超过了50%中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各个学校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一生活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掀起了体育锻炼热潮。学校将体育活动作为贯穿教学和管理的主线,大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但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及指导力量等条件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严重的影响着学生锻炼的兴趣,不利于“阳光体育”的开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制度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要有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试图对“体育场地设施对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影响”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理论依据:
*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重,部分体质测试指标逐年下滑。自20xx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素质自20xx年呈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包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不仅青少年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呈下降趋势,肥胖率也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伴有随年龄增加检出率上升以及向“低龄化”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xx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运动)。
造成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在执着地流行;从学校方面看,重智育、轻视体育的倾向还未能很好的扭转;从体育自身来看,大家仍然特别重视竞技体育,而对群众体育相对放松;从社会角度来看,伴随现代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能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就以淄博市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展开调查,从学校实地和体育教师、学生两方面充分全面的展开调查,分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的研究对策,使更多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包
括期刊、专著、学位论文等,进行深入的学*和研究,总结及分析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现状的内容。同时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法规文件、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依据。
2、问卷调查法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书籍,并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精心设计了学生问卷。在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100份。
3、实地调研法对随机抽取的六所学校,分别是张店二中、新城中学、沣水中学、湖田中学、傅家中学、唐坊镇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统计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学校给予学生锻炼的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6]。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等各种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论证,总结出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淄博市中学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的实际情况。
(2)了解学校安排学生锻炼的时间及学校场地对学生开放的情况。
(3)调查学生的参与锻炼方式,兴趣爱好。
(4)分析所得数据,提出解决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五、研究阶段安排
1前期工作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2)撰写开题报告。
2、中期工作
(1)采集反映山东省淄博市中学学校场地、设施、器材的实际情况。
(2)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兴趣爱好。
3、后期工作
(1)整理并分析资料
(2)撰写论文,形成初稿
(3)修改论文,形成成稿。
1实验器材
低频信号发生器(EE1641C型),便携式电脑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贴),BNC转双鳄鱼夹线。
2演示方法
2.1演示声音具有“音调”这一特性
将仿真蝴蝶用胶水粘在音箱的纸盆上,用BNC转双鳄鱼夹线将低频信号发生器与音箱相连。通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按钮,使信号源的频率在“10”、“100”、“1K”三个档位之间进行切换。这时,音箱既可以发出低沉的声音也可以发出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音调变化十分显著。由此,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声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调”这样的特性。注意事项:实际上,在调节信号源频率时,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调的变化上,可以适当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为当声强大于85dB时,耳朵对各个频率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上相等。
2.2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将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选择在“10”,转动“频率微调”旋钮,对信号源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观察到:蝴蝶振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声音的音调也发生了变化。蝴蝶振动加快,音调变高;振动变慢,音调变低。这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作出合理猜想和进一步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频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项:一定要在“低频”档对信号进行“连续”调节。声音控制在低频是为了人眼能够观察到振动,对信号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使音调以及振动速度的变化更易察觉。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装置除了可以很好地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外,还可以演示其他一些声现象,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
3.1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箱发出声音的同时,蝴蝶也在振动,音箱不发声,蝴蝶振动停止。借助于这一现象,学生可以猜想到: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2演示“声音是一种波”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烛焰周期性的来回晃动,借助于此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引出“声波”的概念。
3.3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将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纸盆上,调节音箱的音量,可以控制小球的弹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较轻,在不同响度的`声音下,小球振动幅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现象可以演示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3.4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
从“0”到“10M”顺次切换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可以发现人耳并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借助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以上介绍的演示实验,现象新奇、直观,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希望能为教师们的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学*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每支4.5mL水)、烧杯、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搪瓷杯、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天*、滤纸、pH试纸等。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淀粉液、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红水染液、无菌水等。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1栋宿舍楼后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10、10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6、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0.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8、纯化从*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
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四.实验结果
五.个人总结
1、在分离实验中,原土样的10-3g/mL浓度中得到5种不同的能够分解淀粉的菌落,经初步淀粉酶实验,1号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号、3号、4号次之,5号最小。
2、在淀粉酶试验中,3号培养基感染杂菌,出现不同菌落,故后面不再对其处理;其它菌种均得到较纯的单菌落,淀粉酶实验结果不变,与上面相同。
3、各种菌落的革兰氏染色中大部分为阳性,菌体形态多为椭圆形趋于杆状,只有4号菌为阴性;5号菌菌落难以挑故过没能进行染色。
4、1号、2号、4号经划线纯化均得到单菌落,5号菌没能划出单菌落;综合分析可以判定,1号菌即为优良的淀粉酶产生菌,即为枯草芽孢杆菌。
5、本次实验遇到一件让人颇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实验所用酒精灯的酒精被煤油替换,连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为使用煤油产生大量的黑烟,导致大量颗粒吸附在实验器具上,其气味也难以忍受,故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使用,引起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
⑵盖盖玻片
材料及制作方法:
把塑料积木固定在桌子四周,可以作为花园的围墙,又可以作为花坛。
把吸管剪成分叉的树枝状,插在橡皮泥或其他可以固定的物体上。再准备一些小房子、桌椅、汽车、小动物等情景玩具,供孩子摆弄。
玩法:
孩子们运用团、捏等方法制作彩泥花,插在用吸管做成的树枝上,然后在“花园”里摆弄“树”和上述情景玩具,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明:
托班孩子喜欢彩泥,但常常会把彩泥搞得满桌、满手、满地都是。经过观察,我发现原因在于孩子们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这类易于造型的材料。孩子们要么整块使用大泥团,要么在分泥过程中把彩泥撒落在地上,而过小的泥块孩子又不易拿捏。因此提供汤圆大小的彩泥较为适合,不仅易于孩子们团、捏、搓,还容易造型,只要一团一插就可以做成小花。
建议:
1.为了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游戏前可先在“花园”里投放小房子、家具等情景性材料,关注活动时孩子如何选择材料和表达,并及时引导。
2.“吸管树”的枝叶可以修剪出不同层次,这样不仅便于孩子们插花,而且能让孩子们感受层次美。
3.观察孩子们运用彩泥造型的动作。
为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与实施,进一步构建“生态课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造精品常态课,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水*,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决定于12月2日举行体育优质课比赛。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体育组教师教学研究和交流,展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打造一支优秀体育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二、组织方式:
体育组全体教师全员参加,抽签决定比赛顺序,上课班级由教师自己选择,提前3分钟带领学生做好准备。
三、比赛时间:
20xx年12月2日(星期二)
四、比赛地点:
西操场
五、比赛要求:
1.参赛内容:按新课标要求,自己选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授课时间为40分钟。
2.教案设计:参赛教师根据参加赛课的内容和要求,在11月26日前上报体育课教案(课的设计)。
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方法灵活,主体突出。
4.评委构成:评委由市、县体育专家担任。
五、录取名额及奖励办法
1.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3等奖4名。
2.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精神和本学期园务计划,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于10月15日——11月15日为体育月,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体验乐趣,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合群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充分的活动机会,切实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二、活动主题:
“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三、活动要求:
人人参与 ,天天运动,教师、幼儿、家长达成共识,积极参与锻炼,确立合作、竞争、快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
四、活动准备
1. 增设丰富的户外体育器械:皮球 、高跷、*衡木、呼啦圈、脚踏车、软垫、绳子、沙包等。
2.倡议教师与家长共同为孩子自制丰富的户外体育器械。
五、内容安排.
(一)、技能锻炼
1、项目:
大班组(跳绳,拍球,骑车);中班(拍球,踩高跷,骑车);小班(踩高跷,滚球,走*衡木):小小班(走*衡木,爬行)。
2、规则:。
①、大班《跳绳》
a、单人跳:幼儿能连续跳10——15
b、双人跳:一人摇绳,两人同时跳5——8个。
②、大班《拍球》
a、原地拍球:幼儿能连续拍15下。
b、行走拍球:幼儿能边走边拍球5米。
③、中班《拍球》
a、幼儿原地拍球能连续拍5——8下。
b、2---3人互相抛接球。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对比性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对比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对比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的能力
Y3=对信息评价的能力
Y4=反省认知的能力
Y5=自我评价的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的不同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能力的变化发展对这五种能力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对比实验。
(2)为避免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先对学生的确基本学*能力、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考虑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实验对象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2)、(5)班为实验对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实施前对学生能力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相当,视为等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5)班
实验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虑到前测时可能两个学校的两个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为两个等组,故从两学校的两班中分别选取部分同学形成两个等组。为不影响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对不纳入实验的同学也实施同样的实验手段,但不纳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
3、实验过程
本实验研究采用等组对比前测后测实验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对预期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并分别从两个自然班中选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2)利用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学*风格、能力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能力状况,为以后的效果分析扫清障碍。
(3)在两个学校的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任务驱动基本架构是由研究者和学科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共同确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反思日志表、调查问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4)在研究进行两个月左右时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发展进行形成性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行补救。
(5)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发展进行终结性检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实验数据证明,如不成立,说明原因。
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
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教学设计方案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质量,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6个“应、桩、斧、厂、音、燃”;能正确填写量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3、继续学*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惯。
4、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大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不能肆意地破坏自然,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6个,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2、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瞧,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它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多么欢乐的时光啊!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离开大树,飞到南方去,于是大树对鸟儿说(出示句子)
2、好朋友就要分离了,同桌演一演鸟儿和大树的道别。(注意读好小鸟的话)
3、师:鸟儿和大树依依惜别,明年他们还会见面吗?今天我们就要学*11课《去年的树》
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
直奔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接触文本,防止因过多提问消耗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鸟儿问了、和,最后见到了的大树。
2、交流
3、默读,用直线划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
4、交流、出示
三、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1、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2、指名几组读对话,其余学生点评(感受鸟儿的焦急、担心和伤心)
3、好朋友不见了,鸟儿是多么地牵挂啊!这回请你和同桌合作,选择一组对话,发挥合理的想像给鸟儿说的话加上提示语,练*朗读。
4、大家读得都很用心,把鸟儿对大树的无限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深情的鸟儿,在演之前再读读它说的话,要努力记住。
说明
一人演鸟儿,其余同学演配角。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在不知觉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
5、鸟儿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个动人的故事,师生配合读3-12节。
四、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1、师引读最后一节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1)鸟儿为什么要对灯火唱歌?
2)鸟儿为什么盯着灯火看?而且是看了又看?
说明
这里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它用自己的歌手寄托对好朋友的思念;它非常想念大树,舍不得离开它;鸟儿去年答应大树要来看它的,它很守信……
3、说话训练
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接着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4、回归课题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说——(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五、课外拓展
鸟儿依旧忘不了自己的好朋友,第二年春天,它又飞回来了,看见了怎样的景象?会怎么想?怎么说?
关于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都不难,“桩”和“燃”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忆,“应、厂、音”这三个字,大部分学生*时都已经认识了,难是难在“应”的后鼻音,“燃”容易和“蓝”的读音混淆,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关注的。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及会写的生字。
2、借助学生自己的识字经验来识记、书写本课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再读课文,能熟练、流利地朗读。从读中巩固生字音与形。
教具准备
字音、生字、新词卡片、田字格小黑板、鸟叫声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营造气氛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小鸟,还听过各种各样的鸟叫声!你们听(播放鸟儿的叫声磁带)你们从这些鸟声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心情?(欢快)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学*一篇美丽的课文。
出示课题:父亲和鸟
三、 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1、教师范读本课,学生感受,初步感知本课的人物、时间、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说说本课有哪些人物(“我”和父亲)。讲的是什么时候?(“我”的童年)是在一天清晨,父亲与我在树林边。
三、借助字音,熟读课文
1、教师出示字音卡片,学生准确拼读。注意“喃”字没有后鼻音,“ ”是直呼。
2、字音与字形相结合,学生认读。注意与同音字、音*字比较。例:未——味,农——浓,南——喃,吾——焐,恩——
3、指名朗读,或以开火车形式朗读,对读不准的读音,要予以及时纠正,并鼓励学生加强练*。
4、自己借助字音,熟练朗读,要求读流利。
5、指名朗读课文,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朗读。全班齐读课文。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喜、夜、重”等生字字音,指名读,随时纠正读音。注意“重”是翘舌、后鼻音。
2、小组合作,分析字形:共同分析每个生字可用什么方法来识记。
3、小组汇报识字方法,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4、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偏旁组字)让学生熟练认识生字。
5、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观察书写笔顺与结构。
6、学生临写,教师巡查,指正。
五、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了解小鸟的生活*性,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尤其是小鸟的爱护、珍惜之情。
2、能用“快活”说一句话,理解并掌握课后新词。
教具准备
1、鸟儿鸣叫歌唱的录音带。
2、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流利通畅。
二、感悟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边读边体会内容,并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几位同学朗读全文,大家评一评,读得准不准,好不好。
3、通过朗读课文,请用“最喜欢┅┅还有┄┄”说说父亲喜欢什么?带着十分喜爱的语气来读第一段话。
4、找一找,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什么时代?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在哪儿?学生用叙述、*缓的语气朗读第二段话。
5、自读第三、四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句子。
6、教师出示课文插图,理解“雾朦朦”。自“自言自语”的一句话理解“喃喃”。学着用若有所思的语气朗读这一段。
7、朗读“┅┅并没有┅┅也没有┅┅”带上自己奇怪、疑问的语气。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没看见一只鸟飞,没听见一声鸟叫,爸爸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⑴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⑵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⑶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⑷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⑴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⑵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⑶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⑷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⑸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⑴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⑵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介绍了哪两种猫?
2、交流板书:
大猫 古怪
小猫 淘气
三、理清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1、课文的分段。
2、段意的概括。
课题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格式
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课题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范文
生化实验设计范文
实验研究设计方案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化学实验室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实验方案模板
设计方案
食堂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分类
项目设计方案
营销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景观
装潢设计方案
医院设计方案
桥梁设计方案
薪酬设计方案
展位设计方案
文本设计方案
展馆设计方案
课题的实验方案怎么写
北欧设计方案
围墙设计方案
电源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