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关于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33) 语录(18) 说说(17) 名言(7) 诗词(1k+) 祝福(1k+) 心语(82)

  • 李白去黄鹤楼写的古诗

  • 李白
  • 李白去黄鹤楼写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去黄鹤楼写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唐代诗人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相信大家也读过不少李白的作品了。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阅读全文]...

2022-07-10 09:26:50
  • 李白黄鹤楼古诗

  • 李白
  • 李白黄鹤楼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李白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李白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李白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阅读全文]...

2022-02-21 00:36:50
  •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 李白,文学
  •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释】

      ①江夏,唐时郡名,即鄂州也,属江南西道。

      ②宋玉《讽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③杨齐贤曰:黄鹤楼,在鄂州。《国经》云:“费文祎得仙,驾黄鹤憩此。”

      ④鲍照《舞鹤赋》:“振玉羽而临霞。”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

      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写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阅读全文]...

2022-04-17 22:07:32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李白的登黄鹤楼)

  • 李白
  • 百位名家诵读赏析百首经典古诗词,把最经典的古诗词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古诗词的力量与芬芳,在吟诵鉴赏中志存高远、陶冶情操。让我们传承经典,引领未来!

    今天,由著名播音员苏扬为大家诵读和赏析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唐) 诵读:苏扬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撰稿人:冯倾城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传世佳作众多,如《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30年)三月,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一首送别诗。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指老朋友,两位文采风流的大诗人在这座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武昌黄鹤楼依依惜别,自然以诗去记录这种诗意的离愁。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烟花” 点出了扬州繁花似锦的暮春美景。在这开元盛世、春光明媚的时节,好朋友要去扬州这最繁华的都会游历,浪漫的李白似也心生向往。

    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显示李白在江边久久伫立,翘首凝望友人渐行渐远的船影,直至那片孤帆消失于碧水蓝天的尽头,他才意识到,只有一江春水,还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里的“孤”字,有两重涵义,既反映了诗人只关注好朋友孤独的帆影;同时,在诗人的眼中,友人是孤单的,盼望江水能载着自己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开阔,文字绮丽,情深意挚,被评为“千古丽句”。

    诵读人介绍

    苏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首*播,金话筒奖得主,主任播音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代表作:央广新闻评论节目《央广新闻晚高峰》;长篇纪实文学《*》有声版播讲;纪录片《*遗物的故事》《苦难辉煌》《第三极》《河西走廊》《大后方》解说;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主讲等。

    往期精

    [阅读全文]...

2022-07-13 07:01:04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阅读全文]...

2022-02-06 14:57:15
  • 李白仿写黄鹤楼的诗(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 李白
  • 说到黄鹤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诗——《黄鹤楼》。崔颢的这首诗不仅堪称历代吟咏黄鹤楼诗作中最佳者,更是受后世无数诗家赞誉,被推崇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就连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仙”李白也为之甘拜下风。

    据传李白初登黄鹤楼时,胸中豪情欲吐,却无意中看到了崔颢题在墙壁上的诗。李白诗情顿收,为之折服,连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自此不敢言题黄鹤楼,悻悻而去。

    得登千古名楼而不能赋诗留墨,李白终究还有些耿耿于心。后来,李白登临金陵凤凰台古迹,有心赋诗与崔颢一争高下,于是便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了一首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虽是模仿之作,但以模仿至此,殊为可贵,可见其才力之盛。至于高下之分,后世也莫衷一是,有诗家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也有诗家说: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更多的诗家则将两首诗并列为“唐诗登临怀古双璧”!

    其实李白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过两首诗,一首是人人皆知的《登金陵凤凰台》,而另一首则知之者较少,便是下面这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归来途径江夏时,重游长江胜地,登黄鹤楼,望鹦鹉洲,再次模仿崔颢笔法写下了这首诗。崔颢诗意表“乡关”之愁,李白凤凰台诗则表爱国之思,而这首《鹦鹉洲》则表达“迁客”之悲!

    鹦鹉洲是长江在江夏段的名胜,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于此作《鹦鹉赋》,有展翅欲飞之态,故而得名鹦鹉洲!李白此诗开篇四句一气直下:鹦鹉飞来,江洲传名,鹦鹉飞去,方洲犹青青!一唱三叹,气势气流转自如,表达出对祢衡的怀念而又情韵幽深。比之崔颢《黄鹤楼》异曲同工而别具匠心。

    颈联则承接“何青青”之意,描写鹦鹉洲春光美景,极尽明丽之态。而结尾则再次一转,面对如此美景,“迁客”却忽略不看,反而“极目”望远,只望“长洲孤月”不为迁客照明!联想诗人*生不遇,流放边远的遭际,此刻吊古伤今,其内心孤寂悲苦之意,可谓尽在一句“长洲孤月向谁明”!

    《黄鹤楼》诗本歌行体而自合七律,亦行亦律,而《鹦鹉洲》则是李白以古体作律诗,亦古亦律!清代诗家曾评价道:崔颢《黄鹤楼》……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

    [阅读全文]...

2022-06-13 13:05:05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的古诗分享)

  • 分享
  • 黄鹤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武汉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登至顶楼,极目远眺,滚滚长江尽收眼底,甚是美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建成后多次遭到战火摧毁,*多次重建,自古便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

    作为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名楼,自古以来,黄鹤楼深受文人骚客们的青睐,凡是到黄鹤楼游览的诗人都会即兴赋诗一首,崔颢的《黄鹤楼》则代表了众多咏“黄鹤楼”诗的最高水*,至今无人超越,就连诗仙李白也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多达千首,数量极大,小何收集整理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几首,与各位看官共同品读欣赏。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宋代〕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李白 〔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梦武昌

    揭傒斯 〔元代〕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铺七泽流。鼓角沈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孟浩然 〔唐代〕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黄鹤楼

    张顒 〔宋代〕

    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楼前黄鹤不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

    小何才疏学浅,对于描写黄鹤楼的其他名作并不熟悉,关于黄鹤楼,你还知道多少,欢迎评论区指点。

    [阅读全文]...

2022-06-18 09:00:49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句子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语录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说说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名言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诗词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祝福
李白写的黄鹤楼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