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关于刘景文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景文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景文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景文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6) 说说(241) 名言(3) 诗词(3k+) 祝福(8) 心语(854)

  • 赠刘景文古诗意思解读(唐诗赠刘景文赏析)

  • 唐诗
  •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1-31 09:56:41
  • 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意思(赠刘景文古诗全解及翻译)

  • 诗意
  • 荷尽⑵已无擎⑶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⑷橙黄橘绿时⑸。

    注释

    ⑴刘景文:北宋诗人,刘季孙,字景文,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⑶擎:举,向上托。

    ⑷最是:一作“正是”。

    ⑸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简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90),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最豪放名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乐山市眉州)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阅读全文]...

2022-05-28 05:17:14
  • 七步诗的古诗意思

  • 七步诗的古诗意思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步诗的古诗意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原文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三、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四、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阅读全文]...

2022-01-25 20:48:29
  •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古诗翻译和赏析)

  •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即题目所写赠刘景文。如果这首诗题目为初冬,从下面的诗文中绝看不出来与人物有着任何关连。即是赠人,那么人与诗文有着什么联络呢?

    先了解此诗写作背景与刘景文资料。此诗苏轼写于1190年,苏轼54岁,刘景文58岁,苏轼任杭州知府(应该是从三品),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应该是从七品)。两人在杭州相遇而成朋友,苏轼认可刘景文,称之为:慷慨奇士。并向朝廷举荐他。

    58岁在当时算是老年了,所以诗中以菊残犹有傲霜枝来形容刘景文。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雪呢!夸奖刘景文,也是鼓励刘景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算是鼓励的话。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有些争议。橘子不绿,绿色的是枳。有成语橘化为枳,出自于《晏子春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化为枳是贬义,因环境而变坏。这里可以理解成,年老的刘景文因环境改变或许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勋。暗喻着苏轼举荐刘景文后,相信他可以做出成就来。

    诗中不提刘景文,仅题目中提了,但诗文中句句可以体现出刘景文的存在。这即是苏轼诗文的奥妙所在。

    [阅读全文]...

2022-06-20 22:10:41
  • 赠刘景文的诗意

  • 诗意
  •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m.ju.51tietu.net)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3-28 08:21:26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歌行的古诗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这首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好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全诗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2022-04-14 11:41:18
  • 刘方*月夜赏析(月夜唐刘方*古诗意思)

  • 月夜
  • 月 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乃唐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颍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古人写月夜,多属秋天,而此诗所写则是早春的月夜,这就别出心裁,不与别人相类。

    “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夜深人静,月轮悄然西移,庭院一半明亮一半阴影。在熄灯深眠的农村夜晚,这种景致是十分幽寂迷人的。

    “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春天夜空的征象,囿于时代所限,古时的夜晚没有灯光污染,星空就显得特别惹眼,因此,古人对星空十分敏感,每月星空皆不同,古人一一烂熟于心,北斗、南斗相互辉映,正是正月星空的特征。

    这两句合在一起,就造成早春夜晚的静穆悠远,让人想到“夜静春山空”的深邃意境。

    “今夜偏知春气暖”,“偏”字写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多么强烈,那就是:毫无疑问,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作者之所以觉得有几分暖意(更是心中的暖意),是因为他听到了久违的虫声,真乃“一虫知春”也。

    “虫声新透绿窗纱”,一“新”字表明,气温转暖,有些昆虫已经出土了。着一“透” 字,写出早春刚出土的虫声之“脆”之“清”,同时也写出虫声之单之少,因为毕竟是早春而且是比较冷的夜晚,出土的虫子少之又少。着一“绿”字,特有诗意,境界全出。“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作者内心的盎然春意。”(刘学锴)绿色,是属于春天和生命的颜色,使人想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

    更妙的是,这句诗写出了一种发展态势,即花香鸟语、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不久就要来临了,这给人多么美好的憧憬!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草色遥看*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它们都写出了一种发展态势,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季节上的春天是短暂的,人生的青春年华也是一去不复返。但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艺术中的“春天”会随时陪伴她的青睐者。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寒冬,每天打开几页书沉浸其中,人生的“春天”就会永驻!

    [阅读全文]...

2022-01-11 04:35:47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句子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语录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说说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名言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诗词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祝福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