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的别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词的别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词的别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词的别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词的别称有:*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仄上都有规定。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扩展资料
词的分类: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
词起于唐与五代,流行于宋,因此词又被称为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词是配音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
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 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年”的别称
年的别称有夕、岁。年兽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头上的犄角就是武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的别称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活中人们常说“年年岁岁”、“三年五载”、“过了年,又长了一岁”,其中的“岁”、“载”和“年”的意思一样,都是“年”的别称。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年”的别称还有“祀”。据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唐虞时称载,或许因其万象更始。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载,才之假借也,才者,草木之初也。夏曰载,亦谓四时终始也。”唐代孔颖达疏《尧典》也说:“载,取万物终而更始。”唐虞时代重视农事,把草木初生的春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叫做“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了。
岁,原本是星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岁,木星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先民很早就有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期”,音jī,就是指一年。历法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先民生产实践的产物,并为农业生产服务,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祀,就是祭祀。《说文解字·示部》:“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无已”,即是不止,祭祀不止成为“祀”。就是说,殷商记年时以四时祭祀一周期为标准,商人敬事鬼神,不同节令,有着不同的祭祀活动,各种祭祀自始而终,恰为一年。《尚书·尧典》说,“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一讫”,即为祭祀活动的结束,也是农时节令自始而终。由此可见商朝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人们用祭祀来消除自然和人为的各种灾害,用祭祀祈福,通过祭祀来感谢大自然和祖先的恩赐,以致到春秋时期的《左传》仍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
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后将*收之日为过“年”。
晋代郭璞曰:“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也,年取禾一熟也,载取物终岁更始者也。”在“年”的不同称谓中,积淀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历法文化以及中华先民崇敬自然、怀念先祖的思想,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的别称有夕、岁。年兽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头上的犄角就是武器。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传说: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
月亮一般指月球。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汉语中被俗称为月或月亮,古时又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
在古典文学中,关于月亮的常见别称甚多,诗人往往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仄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别称。
别称
银钩,玉钩,琼钩,玉帘钩(初月如钩)
玉弓,弓月,明弓(弦月如弓)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琼轮、白轮、冰轮、孤轮,飞镜、天镜、金鉴、玉鉴、圆轮、轮辉,晶盘,(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金蟾,银蟾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广寒,清虚
望舒,嫦娥,婵娟,姮娥,素娥,
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称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
金丸、素丸,玉环,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阴阳学中月亮又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兔、阴魄
其他别称
太阴、素娥、嫦娥、玉兔(玉兔东升)、金兔(金兔犹悬魄《南朝.江总诗》)、白兔、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唐.李白诗》)、月宫、蟾宫(蟾宫风散桂飘香《金.李俊民诗》)、蟾蜍(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唐.李白诗》)、玉蟾(凉穹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唐方千诗》)、玉蟾蜍、蟾兔(三五明月满,四海蟾兔缺《古诗十九首》)、月桂(一轮月桂)、玉桂、寒玉(江上团团帖寒玉《唐.李贺诗》)、玉羊(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南朝梁.刘孝绰诗》)、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宋.苏轼词》)、月魄、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水精、水镜、阴宗、夜光、素壁
朔月、新月、弯月、新月、月牙、月芽、玉钩(上人分明见,玉钩潭底没《唐.贾岛诗》)、玉帘钩(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钩《南朝梁.刘媛诗》)、玉弓(晓月当帘挂月弓《唐.李贺诗》)
金轮、金盆、玉环(落月沉月环《唐.白居易诗》)、白玉盘(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唐.李群月诗》)
晓月、曙月、皎月、皓月、皓魄、明月、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宋.孔*仲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宋.陆游诗》)、 大明、重明、重光、乌兔(笼乌兔于日月《晋.左思赋》) 残月、缺月、眉月、上弦月、下弦月
月亮的别称及诗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亮的别称及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8、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1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1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6、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1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18、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20、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2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2、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2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4、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2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三)秋歌》
2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27、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
28、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
2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31、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3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3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3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植《赠徐干》)
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月魂: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玉魄中天满,清辉*水多。(何景明《对月》)
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的别称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3、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6、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李商隐:月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夜晚,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丙辰中秋》
1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0、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3.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6.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李商隐:月
春节的别称都有什么?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别称都有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别称都有哪些?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俗。
春节的节日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
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人、外国人都一样。
在一些有*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会议决定:*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间*俗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俗。
端午*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俗活动
端午*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俗,自古以来在*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月亮的别称有哪些呢?关于月亮诗句有哪些经典之作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月亮的别称和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也祝福大家越来越幸福。
月亮的别称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植《赠徐干》)
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月魂: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玉魄中天满,清辉*水多。(何景明《对月》)
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①团团冰镜叶清辉。(孔*仲《玩月》)
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曲》)
⑥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⑦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⑧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①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②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③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②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③*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④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①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②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③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④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范成大《枕上》)
②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谢庄《月赋》)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④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①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李白《初月》)
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③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月,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象征,月亮的清辉穿越千年,在与它无数次的碰撞中,使人们更加富有情感。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3、《生查子》
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6、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9、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1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11、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1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13、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16、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1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9、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20、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2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22、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23、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诗词的别称
帘在古诗词的别称
花的别称古诗词
水在古诗词的别称
古诗词中锐的别称
兰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虾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古诗词中的门的别称
牛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古诗词里山的别称
古诗词中家的别称
古诗词的别称和雅称
古诗词中的代称与别称
古诗词对柳的别称
古诗词中梦的别称
雪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古诗词中的火的别称
古诗词里花的别称
海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古诗词对鹿的别称
含有花的别称的古诗词
有月亮别称的古诗词
炊烟在古诗词的别称
古诗词松树的别称
古诗词情书的别称
珠宝的别称古诗词
井水在古诗词的别称
古诗词农田的别称
小虫在古诗词的别称
古诗词中船的别称6
二十四扫房子的古诗或散文
书法类的古诗
退古诗的配乐
初中生必背的小学古诗二十首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的古诗
种树有关的古诗
爱情的古诗牵挂一个人
赞美婚姻的唯美古诗词
古诗早梅的插图
古诗词大全不能忘怀的伤痛
古诗的画海报
中秋节寓意美好的古诗词
锦纶写的古诗
关于古诗静夜思的配画图片
两败俱伤的古诗
一年做的古诗教学
指导小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古诗词背诵的背景音乐
赞美桃花盛开的古诗词
关于中国海军70周年的古诗
古诗春日偶成的简笔画
吟诗清明的古诗
关于清明节的两首古诗词
清明古诗用英文的书写格式
古诗十酒醉的蝴蝶
与中国传统乐器有关的古诗
适合老师的古诗朗诵背景音乐
含有剪字的古诗
宋词与古诗唐代诗的区别
形容骨子坚韧的古诗
5古诗词三首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