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谢逸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谢逸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谢逸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谢逸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孟浩然山水隐逸诗的艺术特征
导语: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孟浩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基础上,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的超越,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本文将从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孟浩然山水隐逸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些年来随着隐逸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们把更多的目光移向了开创盛唐山水诗派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作为王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在盛唐时代能够开宗立派,自然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有超人之处,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山水诗创作上孟浩然深受南朝诗人谢灵运山水风格的影响,并使山水诗得到了发展。同时因其所具有的隐逸经历和隐逸思想,使其自然山水诗、田园诗带有隐逸的情调。孟浩然现存诗歌二百五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他希望济世的抱负和决心以及不能济世的困惑和苦闷,而孟浩然最受人推崇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一、改变主客体审美关系,形成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李泽厚曾说过“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主客体在这里仍然对峙着”(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主客体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山水诗中景是景、情是情,二者割裂互不相融,如诗中往往一半是写景,一半是抒情,这种形式就比较生硬和呆板,艺术性不是很高,不能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境界。而孟浩然则改变以往做法,把山水当成倾心相诉的对象,把自己求仕不得的苦闷愁情融入到写景之中。因此,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其山水诗已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诗: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此诗为孟浩然登临汉江孤屿之作。王迥是孟浩然的好友,家住鹿门山,孟浩然在家乡时常去鹿门山看望他,写作此诗时,王迥已经离开了鹿门山,诗人在江中孤屿回想当年两人分手时的情景遂作了此诗。诗的前半部是描写眼前的山水情景,看上去纯是写景,但景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慨,“忆与君别时”至“归来恨如失”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贴切。此诗先写清江悠悠,水落屿出的景色,“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以山岩翠竹共同勾画出溪山之景。幽幽的深潭,密密的绿竹使景物在清雅中多了几分曲折幽深的神秘感。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诗人把神秘的“鲛人”和自在放歌的渔人对举,就是一幅恬淡安详的渔舟唱晚图,由此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自然唤起下文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山水是如此引人向往,但如今只能自己一个人欣赏,回想当年,鹿门山上的别宴是那样兴酣意畅,如今却只有自己孤单一人,怅然而归。孟浩然虽然在景物中没有显示出任何主观活动的痕迹,而通过描摹清旷、幽深的景色暗示和传达了对老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在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中感到作者隐逸生活之惆怅和若失。
二、改变主客体审美关系,单纯形象提升为文学意象
谢灵运把摹写物象的再现手法带入山水诗的创作中,是对山水诗的贡献,但我们从他的山水诗中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波澜,更难见出作者的性情与面容。他的山水诗还处于对山水的描摹与再现上,没有融入主观感情色彩,也只能看出景是景,情是情,二者的分离与独立是很明显的。而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的原形描摹,也不是在写景的基础上简单地摆放和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水诗中的简单形象提升为具有深刻艺术意蕴的形象。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山水形象,是融入了他个人性情气质的一种文学意象。如他的早期作品《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方识,浦树遥莫辨。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这首游览怀古诗先写乘船顺流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山后遥想“庞德公”当年的行踪,缅怀他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早年对故乡前辈隐士高人的钦羡之情。全篇从清晨写到日暮,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程的转换而变化,对山水原形特征进行了描写,但我们通过诗中的形象,更多的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诗人游山览水的勃勃兴致和向往隐逸之情。
还有孟浩然著名的宿建德江一诗,描写了江边水烟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愁思,极目远望,那寂寥空旷的原野,似乎天比树低;再看*处,江水如镜,天上的明月,映照在澄清的江水之中,似乎距离诗人更*了,远景,云树接天;*景,月与人*;诗的意境,真是优美淡远极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诗中曾经出现过“愁”字,便以为这首诗只是写羁旅之思,那就难免失之表面化了,这说明了孟浩然的诗既不是单纯地写景,也不是单纯写人,而是景情融为一体了。读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仅领略了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感受到了这位正直风雅的古代文士的思绪与隐逸的情怀,孟浩然这种在山水诗中表现人的存在的取向,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创作手法上相比有很大的超越和创新。
三、以奔放的笔势摹状雄伟壮观的山水胜景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故乡襄阳度过的,襄阳有许多名胜古迹。山水滋养了他的性情,开阔了他的视野,涤荡了他的心胸,激发了他豪放的思想感情。又曾在湘赣、吴越、蜀一带游览漫游,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雄奇壮丽的景观,诗人于是用奔放的笔势传神地描绘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登望楚山最高顶》便是其中一首: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惟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第一、第二句指出襄阳山水景致的美超过会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第三、第四两句点明望楚山是襄阳境内最高的山,诗人以前未曾登临。第五、第六句描写登上望楚山最高顶俯视众山时的情形。“石壁疑削成”是写山势的险峻,“众山比全低”既是写众山,又是用比较来衬托望楚山的雄伟高峻。第七、八句是设想在晴朗的天气下登上望楚山眺望的情景,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景色。第九、十句还是设想,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望楚山的雄伟高拔。高耸的山峰使诗人不禁心旷神怡和浮想联翩。结尾两句写留连忘返,写月下银光潋滟的清溪,写往返时的感受。这就是雄壮的自然风景给诗人带来的无尽感受,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和飞动的逸兴。孟浩然描写雄伟壮丽景物的诗句如:“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江分九脉,淼漫成水乡”(《自洵阳泛舟经明海》),“林开扬子异,山出润州城”渡扬子江,从大处、远处着笔,以雄伟壮阔的意象构成宏大的境界,有气象雄浑之感,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和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回味,去想象,去感受诗的内在意韵。
四、运用神似的描摹创造韵味悠远的意境
孟浩然的山水诗以表意为主,重在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因而他诗作中的形象特点是不对物象进行精细刻画,也就是说不对诗中的形象做细致的刻画,而是注重大方面的、形象的整体把握。他的.名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叙述了作者应邀至老朋友的农庄宴饮,表现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真挚的宾主友情,并流露了诗人为此情此景陶醉的舒畅心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写了院外围的景色,*望写了绿树在村边环绕,远望是横斜着的青山,庭院中有青色有绿树,描绘出故人的家园是那么的清新怡然,那么的美妙和温馨。
从屋内通过“开轩”望出去,给人以宽敞、舒展和心旷神怡之感,在同故人“把酒话桑麻”中外景映入了屋内,映入眼帘,别有一番滋味。“话桑麻”就更让人感受到是田园生活的趣味和特征。作者用简单的几笔,从大处着眼,抓住物象的特征,做了一个简单的粗线条的勾勒,诗人仅选取了“绿树”、“村边”、“青山”、“开轩”等几个具有农田风光的色彩鲜明的物象组成一幅村景图。
这样写,首先让读者从整体上、概貌上形成一个印象的把握,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对其中的“树”、“村”、“山”、“桑麻”等特征形象再做更进一步的刻画,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去体味和感受*淡、怡然的农村风光。从诗人简简单单、**淡淡的勾勒中不仅能领略到强烈的农村风土人情,仿佛可以看到绿色的村庄和绿油油的麦苗。
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只是追求那种意会上的相似,即神似,而不是非要将物象真实细致地刻画,即形似。因此,孟浩然的诗歌看重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是要通过这种神似达到诗歌所要达到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至高境界。
隐逸诗宗孟浩然山水之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绿水青山,天朗气清,在隐逸山林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眼里,美好的自然风光似点滴流水荡漾心胸,给人清新愉悦之感。秀丽的田园景色总是像那快哉亭里的浩浩清风,以一股清爽的力量荡涤灰尘,扫除心神间的尘埃,不受过多的烦愁的困扰与纠缠。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往往在自然之中凝聚,而孟浩然也是在在这种正气的浸染下坦坦荡荡,内心毫无挂碍。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白昼渐渐随着夕阳西沉一点点消失,薄暮时分,幽静的古寺传来阵阵钟声,万籁俱寂之时,这一声钟鸣似乎更加肃穆悠远,令人内心也为之清净了很多。此时孟浩然隐居鹿门之地,面对着渔梁渡头喧闹嘈杂的人群,他的心却是万分宁静,因为他沉浸在这种远离尘寰的浓浓禅意之中,两相对比,一眼便知。诗人孟浩然清高自许,与世无争,淡泊高雅,不慕名利与富贵。
鹿门的林木被浓重的烟雾围绕着,朦胧迷离,葱郁的树叶苍翠欲滴,映入眼帘的是这美好的景色,让人久久地为之神往不已。他以庞德公自况,其实想表达出自己这种状态也是迫不得已,出于一种深深的无可奈何,但是他彻底地理解并领悟了“遁世无闷”的横生妙趣和至深真谛,所以亲自不辞劳苦地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理念,以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姿态,践行着庞德公的道路,绝不后悔,因为他始终以一种高度热爱的心情去拥抱大自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唐孟浩然《凉州词》
隐居在山林时,孟浩然也不免有一些黍离之悲,感慨世事苍茫,往往美好的事物总敌不过时光的洗刷,因为时间是一把最无情的利刃。襄阳之地,曾经是,杨柳依依,桃花片片,干净的池水荡漾着缕缕清波,翻飞嬉戏的蝴蝶缠绵缱绻,姹紫嫣红的花朵争奇斗艳,袅袅娜娜的女子倩影依依,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惜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烟消云散与弹指一挥间,繁华落幕,到处萧条冷落,空旷黯然,意气风发的名流也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回了。
这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越发使得孟浩然向往隐逸生活了,使他越发流连自然美景,眷恋山水间的奇松怪柏,飞瀑流泉,巨石虬枝。这里的赤松子,也是传说中一代隐逸的道宗。
不过,一生隐居的孟浩然也常常被边塞之景所陶醉,毕竟身为男儿身,一腔热血时常澎湃沸腾。尽管胡地距此有着万里之遥,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他也想会挽雕弓如满月,劲射天狼,豪情万丈,气吞山河。他更加留恋的是边塞的威武雄壮的景象,剑戟森森,刀光闪闪,旌旗猎猎,虽然令人胆寒,可是一份豪情也不免流露出来。这种豪情其实也是一种柔情的反射,一种爱惜山水田园,更想要边塞将士更好地保护这片美好与芬芳的愿望。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孟浩然眷恋美好的田园,醉心于山水之间,可见其与世无争的禅意精神与不求名利的高洁情怀。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欢迎大家参考!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居要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在于,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前期,陶渊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胸怀“猛志逸四海”的大志积极投身于尘嚣,追求着功业,以求获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矛盾和烦恼亦接踵而来。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一心想施展抱负济世救民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如此,不免英雄气短、愤世嫉俗,深有怀才不遇之感的陶渊明在失望之余便心生退避遁世之念。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以及家族的使命感使得他在短暂的辞官之后又匆匆投入了喧嚣的尘世,结果又是因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愤然拂袖离去。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的陶渊明终于明白在官场并不能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于是便辞官归田了。后期,则是追求自由与自然的陶渊明在历经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其人生的重要转换,在形体上和精神上都释然了,获得了退守后的个体自由。
茫茫暗夜中,陶渊明独自一人在这“路漫漫何其修远”的人生沼泽地里匍匐前进,上下求索着。苦苦探寻着的陶渊明在经历一个漫长的黑夜后终于迎来黑暗中的第一线光明,完成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并选择了一条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路径——归田。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取代,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此时便入主他的灵魂之中了。
看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陶渊明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而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以之乐为美。他确实不是一般的隐士,隐士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所谓的“隐居地”,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造一个“隐士”,更确切的说是“高士”的名声,根本动力还是能引起当朝皇帝的注意,进而谋得一官半职。历史上这样的人可谓不胜枚举,这种“隐士”一边“隐居”一边观察政治动向,适时而动,诸葛亮就是这种“隐士”中的一位,当他还高卧隆中之时,就已经看清时势发展,并且为刘皇叔制定出了详细的夺取天下的计划。而陶渊明不同,他只是生活在人有草庐,鸟有树枝,人欢鸟欣,酒香蔬美的艺术的情境中。一般的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是使生活艺术化。陶渊明虽然仕途坎坷,但却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拿起了农具,和普通农民一样下田劳作,这在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极端的东晋王朝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在紧张的农活后捧起自己喜欢的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他甚至在一边读书,一边听到了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发拔节的声音。有春酒,有园蔬,微风来,好雨俱,而《周王传》,《山海图》又把灵魂带到那遥远而又神奇的地方,让他做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不乐复如何!
陶渊明非神也,即使身在山林、躬耕于田园,也绝冲淡不了他心中的哀世之悲,徜徉于东篱之下的陶渊明心系着尘世,却并未再次出仕,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厌倦了政治也看透了政治。陶渊明在诗里一再地描写着隐居的快乐,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但也不能排除他以此作为坚定自己隐居决心的一种方式。在陶渊明的心中,他试图调和入世和出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且矢志不逾地努力着。
陶渊明的探寻成功了,他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上。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陶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先生称陶渊明“革新旧义,孤明先发”,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也以陶渊明为魏晋玄学的终结。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陶渊明走完了全程。他是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他的追求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示。
《赡逸斋诗词》的偶得记短文
一种偶然常隐伏在必然之中。
那天在文联小坐闲聊,不想,突然有一位五十六、七岁的汉子闯了进来。此人开门见山,说是要送一本书给我,我凝神审视,只见他性格爽朗,语气畅快,又有些文人气质,便睁着疑惑的眼睛审视着他。他自我介绍,叫操杰,是香铺中学教师。至此,我才算了然于心,见到了久已闻之,颇有些名气的诗词楹联爱好者---操杰了。操杰的楹联我读了不少,在一些报刊上,特别是在《桐城文学》上看到他那些词格隽永的楹联,感到此人对古诗词研究颇深,结句很工整,严谨,有着很深的功底。这次意外得到他的古体诗集,该是喜出望外,也是一种必然吧!
《赡逸斋诗词》装帧很素雅,淡青色的封面几片枫叶飘舞,一纸有诗人字迹的素笺折射出他的品味,很是雅致。翻开诗集,一阵油墨味扑鼻而来,这正是文人喜爱的翰墨味。操杰在扉页上写着“xxx:请雅正!操杰敬赠。2007年5月”让我感到他是那么真诚和郑重,可笔者对诗,特别是古体诗词一窍不通,只能说,意收在珍藏,难有感悟了。
这本诗词分“情系河山”、“咏物寄意”、“感事抒怀”、“酬唱赠答”、“缅怀纪念”、“散题杂咏”等六个篇章展开,其中对家乡、对友情、对时事的吟咏颇为感人!其《读(《白梦真情诗选》)率成二首》一诗中,“对影寻章读妙句,真情景仰韵无前!”“莫问诗人情何系,书成自有泪千行。”写得真切感人。女诗人白梦亦是我的`文友,她的《白梦真情诗选》也是我很爱读的。其中的情感波澜,常在委婉的叙说中,打动人,让人在柔软的叙说中感觉到那颗心的真诚与痴情。而操杰的诗,正是对此诗集的正确解读。操杰对自巳的家乡十分热爱,其中很大一部分诗词都是吟诵那片土地的。如《忆江南,桐城好》,这是一首类似清代乡土诗人姚落花的填词,姚落花《龙眠杂忆》中也写了乡土桐城,但他是站在那个时代,用那个时代的情感解读桐城的,“桐城好,灯鼓满街敲,竹马儿童三五个,火龙长短十多条,人日到元宵。”姚落花描绘的是那时的桐城民俗民风,如清淡古朴的字画,但操杰抒写的是在蓬勃发展,勃然崛起的今天的桐城城乡。他充满激情地写道:“桐城好,文派列前茅。新市新楼来紫气,老屋老街涌诗潮,代代出文豪。”这是怎样的歌唱,怎样的状写与抒怀呢?!当然是激情在燃烧而吟出的诗句了。操杰的诵物诗也写得很有意蕴,如,《野菊花》,诗人吟诵到:“蓠畔山间簇簇黄,百态千姿尽芬芳。凌霜虽无彩蝶戏,装点秋色胜春光”。情感饱满,起笔不俗,收尾有力,表现了诗人驾驭语言时的情感堆积,是喷发而来。当然,这本诗集乃显粗糙,一些语言结句和韵角韵律有待推敲,但不管怎样,一个中学教师,在繁忙的教书育人中,仍然倾情于诗词,且有这么多收获,都是让羡慕和钦佩的!
抗疫诗词《感谢有你》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小窗幽记·集醒篇》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镜花缘·第一回》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葬花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张泌《寄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崔涂《春夕》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初夏》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江采萍《谢赐珍珠》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叹流年、又成虚度。——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论衡·卷十二·谢短篇》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原文】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泰戈尔感恩的句子感谢的诗词。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3、西方有句谚语这样说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家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就不会幸福。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4、选择最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
5、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
6、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7、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8、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
9、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明亮的双眼。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枝繁叶茂,花开叶落;看,名山大川,峻险陡峭,奇葩异草,缤纷多彩;看,江河湖海,奔腾不息,静谧深邃,浩荡无垠;看风花雪月,春华秋实;看时序更迭,沧海桑田……我们用清澈的双眸还原物体的本质原貌,一个五光十色、缤纷斑斓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欣赏华美,我们也洞悉丑恶。
10、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
11、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12、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粉碎!
13、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用恨来结束一段爱。
14、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15、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1.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谢道韫《咏史八首》2.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谢道韫《泰山吟东晋》3.时见林泉飞白石;还思柳絮散清芬。注:晋书载道韫晚年寡居会稽,为前来请教学子传道授业,“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谢道韫《赞魏晋才女谢道韫四联》4.谢氏门楣荣宝树;王公巨笔圣兰亭。注:谢道韫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叔父是名相谢安,哥哥是大败苻坚的主将谢玄;结婚嫁给了王凝之,做了书圣王羲之儿媳、王献之嫂子。出身显赫,归嫁名门。--谢道韫《赞魏晋才女谢道韫四联》5.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揺.--谢道韫《拟嵇中散咏松诗》6.咏絮当年,娴花映水初惊艳;清心何处,山月当空雪照明。注:谢道韫小时有“未若柳絮因风起”句,被叔父谢安赞赏,成为名句。--谢道韫《赞魏晋才女谢道韫四联》7.子也天真,夫也贤良,岂料飞来横祸;心如海阔,德如玉润,自能笑对刀丛。注:在孙恩之乱中,谢道韫丈夫王凝之及五子一女均被杀害;出身将门的道韫招募家丁英勇杀敌,被俘仍能舍身保护他人,大义凌然,让人赞叹。--谢道韫《赞魏晋才女谢道韫四联》
谢道韫
逸诗句
谢逸的诗词
带有郑逸清和谢超怡的古诗词
谢逸的所有古诗
谢逸的古诗咏蝴蝶
古诗词里有逸的
逸宸的古诗词
逸篇的古诗词
漂逸的古诗词
逸远的古诗词
古诗词的逸闻
含逸字的古诗词
有轩逸两字的古诗词
含逸和朽的古诗词
闲情逸致的诗词
带逸字的古诗词
贾逸祖的古诗词
带逸清的古诗词
逸辰有关的古诗词
含有逸晨的古诗词
关于逸潇的古诗词
诗意闲逸的古诗词
曹植古诗词的逸闻
古诗词带逸的诗句
清逸的古诗词词意
带逸臣二字的古诗词
带逍逸的古文古诗词
超逸出尘的古诗词
初中带逸的古诗词
形容逸晨的古诗词
八个字小清新唯美句子
形容生病严重的句子
笑话句子大全
夜深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对男朋友绝望的句子
两个人浪迹天涯句子
关于宝宝洗澡的句子
说自己老了幽默句子
形容人貌美如花的句子
对孩子的期许的句子
谢谢你给我的爱的句子
关于列车的句子
想好好爱一个人的句子
骂男人花心的句子
遇事冷静的句子
累心的句子
夸奖女子有才的句子
依靠不了别人的句子
祝福发财经典句子
劝老人开心的句子
表示浪费时间的句子
形容森林茂盛的句子
有韵味但不常见的句子
说一个人不好的句子
形容做备胎的句子
看破世事的句子
描写兴奋激动的句子
吃货的文艺句子
形容自己很傻瓜的句子
形容装修心情的句子
别人嫉妒自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