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

关于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负数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数学
  •   本节课为负数第二课时,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用数轴表示正负数并掌握正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脱离数轴进行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最后找出规律,拓展练*,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的实效性。

      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大树为起点的运动状态引出数轴,画数轴;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数轴上画一画,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正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 “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同学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动手画数轴表示数并比较大小),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充分利用数轴给正负数和0比较大小,最后脱离数轴进行比较,完成了对学生的知识引领。

      在比较大小时,先引导学生利用数轴进行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再进行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然后总结出规律,最后让学生脱离能够脱离数轴进行比较,认识到负数之间比较时,数值大的负数反而小,数值小的负数反而大,从而掌握正负数和0之间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二、我的感受:

      1、课标、教科书、学生三位一体的思考,提高了我教学思考的深度。

      因为是前所未有的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我设计教学活动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我能够采用目标牵动,活动块状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价值、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学*过程。

      2、活动化设计,因学而教,让我领略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每个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思考方法的优劣,追踪问题的原因,体现数学学*的实质——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思维水*、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中不断生成,使我教学的难度增加,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面对,适时、因势引导,但这样的课让我每上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快乐。

      3、同事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

      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每次试讲,本校的老师都来听课,给我提建议,帮助我修改教案,一字一句的修改,制作课件。我真的很感动,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谢谢你们!

      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让我再上这一课,我会更自信,准备更充分,过渡语更自然,教学程序更紧凑,激励语言更及时……总之,我会更加努力的!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教案 (菁选2篇)

  • 教案,数学
  •   一、教学内容:

      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一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2、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4、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5、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6、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㈡、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4、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㈢、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xx、、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㈣、练*题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完成第8页“练*一”第2、3题。

      七、教学结束:

      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在*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六年级数学《负数》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数学
  •   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我是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我首先考虑到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交流、比较、回报等知识建构的过程,来感知富庶的产生。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

      不足:

      1、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富庶的产生是为了表示更方便。

      2、没有为以后学*数轴进行有效的渗透。

      改进:

      1、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还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

      2、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1.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数学好玩”,能创设好玩的数学学*起点,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本节初识“负数”,我不仅考虑知识自身的特点,更关注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收看每晚7点半中央一台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的身边处处都有负数,只不过是他们暂时缺乏认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辅以具体的直观情境,是可以促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以游戏的形式感知“相反”量的意义,(比如:师说向左看!生:向右看!)又比如:设计的一张表格,我口述信息,学生填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最后集体讨论优化,重点介绍用+或-来表示的学生记录。由此引入正、负号,学生接受的快。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通过学生广泛举例和对“电梯”、“海拔高度”以及“方向”中正、负数的重点讨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绿色圃中spx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的价值。

      3.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把负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先通过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再现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并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纪录数据。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4.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

      本节课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在开始情境中“进球和丢球”、“转来和转走”以及“赚和亏”这些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在温度计上找温度的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的比较—5和+5、—15和-5,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的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5.练*的多样化

      例题和练*题中,选取的内容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如:海拔以地*面为准,上为正,下为负;气温以0摄氏度为准,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收入以盈为正,亏为负。学生能解答这些约定俗成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是真正理解了正负数是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相反这些典型事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有例题的学*是不够的。因此,在这题解答后,提问:如果张军向西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东走50米,记作()。如果张军向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6.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

      在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今天,或许老师使用一下最原始的自制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本节课中,我出示了自制的非常简陋的温度计,课后竟有学生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这是真的温度计吗?看来,我的温度计做的还蛮像的。

      探讨:正号和负号能等同于加号和减号吗?

      我的观点是:正号和负号在某些地方等同于加号和减号,但在某些地方正号负号与加号减号的又有些差别,例如:8-(-8),这两个“-”,前一个“-”我们*惯上说是减号,后一个“-”我们*惯上说是负号。

      实践让我再次体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朴实无华、真实有效”才是真境界。“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负数的已有经验。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说说负数在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学生将负数置于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教案,数学,教学文档
  •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0页-132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阅读全文]...

2022-09-30 20:01:32
  • 六年级数学负数练*题3篇

  • 数学
  •   一、计算下题

      (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二、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三、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

      水沸腾的温度( )℃ 水结冰的温度( )℃月球表面的温度( )℃

      四、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五、用正数或负数表示。

      1)*最高的城市——那曲高于海*面4500米,记作( )。

      2)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均高度仅比海*面高1米,记作( )。

      3)印度洋最深的海沟——爪哇海沟,最深处低于水*面7450米,记作( )。

      4)汽油沸腾的温度是四十摄氏度,记作( )。

      5)汽油凝固的温度是零下十八摄氏度,记作( )。

      6)金星表面最高温度可达四百六十五摄氏度,记作( )。

      7)火星表面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一百二十三摄氏度,记作( )。

      8)如果小丽向东走100米,记作+100米,那么小强向西走120米,记作( )。

      9)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层,那么电梯下降9层,记作( )。

      10)如果在银行存入1000元,存折上记作+1000元,那么从银行取出600元,存折应记作( )。

      一、填空。

      1、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 )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

      2、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

      3、+8.7读作( ),-读作( )。

      4、海*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 ),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

      5、如果把*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均成绩( ),-18分表示( ),比*均成绩少2分,记作( )。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 )边。

      7、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 );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

      二、判断对错。

      ( )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 )2、0是正数。

      (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 )4、死海低于海*面400米,记作+400米。

      ( )5、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一、计算下题

      (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二、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三、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

      水沸腾的温度( )℃ 水结冰的温度( )℃月球表面的温度( )℃

      四、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五、用正数或负数表示。

      1)*最高的城市——那曲高于海*面4500米,记作( )。

      2)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均高度仅比海*面高1米,记作( )。

      3)印度洋最深的海沟——爪哇海沟,最深处低于水*面7450米,记作( )。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5篇

  • 教案,统计,数学
  •   扇形统计图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2021-11-25 08:34:02
  • 六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 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练*法

      教具准备: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阅读全文]...

2023-03-14 00:00:00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阅读全文]...

2023-03-13 00:00:00
  • 六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一、导入

      1.口算:

      38 3 45 4 95 6 413 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

      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行*均分,看能分成几份。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依据。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12 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12 ?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12 一份,可分成几份?412 是几?

      板书:412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23 米剪一段23 ,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23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四、练*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课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使认知水*有所提高。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进行一定的学*方法的渗透。

      4、在整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意识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边学*边整理知识的*惯。

      教学重点: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教学难点:综合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一个有趣的知识导入对代数知识的整理。

      (1)师:在某地,蟋蟀的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上3就等于当地的气温。

      (2)提问:①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阅读全文]...

2023-03-11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