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名言

关于商鞅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商鞅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商鞅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商鞅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12) 说说(49k+) 名言(25) 诗词(3) 祝福(767) 心语(501)

  • 关于商鞅的历史人物介绍

  • 阅读,历史
  • 关于商鞅的历史人物介绍

      对于商鞅这两个字,相信同学们都不会陌生,正是因为商鞅的变法,把微弱的秦国变成了强大的国家,打下了统一的基础,那么关于商鞅你知道的多少呢?详情请看下面内容,小编和大家来介绍一下商鞅吧!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毖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南门立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其实在商鞅树木立威之前,吴起也采用过同样的手段。在吴起人西河郡长官时,把一根木头立在城南,规定谁能推到木头就封他做长大夫的官。结果真有人这样做了,做的人也被封了官了。商鞅的做法流传下来而吴起的则没有。

      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三点: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两点:1、开阡陌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2、普遍推行县制。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安阳南内黄县梁庄镇一带)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秦孝公。孝公六年(前356年,一说三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旋升大良造。孝公十二年由雍(今陕西凤翔南)迁都咸阳,进一步变法。后十年(前304年)因战功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商鞅主要进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傍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第二次是在孝公十二年: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遭车裂刑而死。《汉书艺文志》有《商君书》29篇;今存24篇;又有《公孙鞅》27篇,今佚。

    [阅读全文]...

2022-05-03 12:59:09
  • 商鞅经典语录

  • 语录
  • 商鞅经典语录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有名的语录吧,语录是言论的'实录或摘录。那什么样的语录才是走心的语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商鞅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1、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可杀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2、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3、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4、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6、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7、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8、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

      9、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得士者强,失士则亡。以强示弱,以弱示强。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兵强者,攻其将......

      10、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11、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12、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

      13、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14、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15、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16、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

      17、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18、弱民第二十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19、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

      20、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国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21、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22、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匆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23、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

      24、蠹众而木折,隙太而墙坏。

      2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6、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27、背法而冶,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辑也。

      28、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1.宋酒生僻无神,与宋人如出一辙。 酒醇和,无劲力;人醇和,无血气。大争之世,凡有血气才有争心。

      2.宋人温润醇和,自安自保,只能像他们的殷商老祖宗一样,寿终正寝,而成过眼云烟。

      3.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 最终,造物又被芸芸众生围。此为棋道,更是天道人首。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4.棋道,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 方才之棋,若秦国处处与魏国纠缠争地,则秦国早已不能支撑;若以高远之势为地,再乘机削弱魏国,则秦国自胜。

      5.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及杀戮; 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

      6.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7.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只强一时,不强长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则亡。 根本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治,实为人治。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便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8.秦公:赢渠梁对天明誓,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9.卫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10.方今天下大势,只有变法才能强国。就政事而论,秦国变法大要有四:一,奖励农耕以富国;二,激赏军功以强军;三,统一治权以理政;四,移风易俗以正民。

      11.秦国能如此者,随山东六国亦步亦趋,朝野无阻力也;秦国不能如此者,如此不能强国也! 秦国出路,只能在深彻变法,而深彻变法首要之难, 便是承受法治实施的第一个浪头震荡,不经此震荡,秦人不知法为何物!

      12.变法之难在野,变法之险在朝。

      13.有史以来,变法家无不死于世族*。要深彻变法,便不能畏难畏险。

      14.老子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臣借老子之言,变法不畏死难,奈何以死难惧之。

      15.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

      16.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17.立法立制就是要以洞察防范人之恶性为出发点。秦国私斗每年动辄死亡数千人。秦简公六年,举国四十余县私斗死人两万余。治国之难,不在治善,而在治奸。唯有惩恶才能扬善,所以想要根除私斗,惩治凶犯决不能手软。

      18.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不重心,行法才能公*。行法公*,才是真正的爱民。一人卷入私斗**,不管他心性如何良善,此人必是罪犯。比如白驼老人,他固然良善,可是一夜私斗竟砍下戎狄老民六人头颅。君上且说,白驼是老秦人良善之民,那戎狄人就不是老秦人良善之民吗?

      19.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20.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阅读全文]...

2022-06-12 20:17:40
  • 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

  • 历史
  • 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

      商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从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点出发,强**育改革,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抨击了提倡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要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令必须“明白易知”;应以法官为师,给民众解释法令,使“万民皆知所辟就”,把教育作为宣传法制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工具。 商鞅著有《商君书》传世。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商鞅变法的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阅读全文]...

2022-03-05 18:46:43
  •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 六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nang)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小伙子噌(cēng)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而有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

      2、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诚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要言而有信。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教学重点:

      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文题目《商鞅南门立木》。

      3、商鞅历史背景介绍。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4、快速阅读课文。

      5、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齐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3、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4、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5、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研读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阅读全文]...

2022-05-06 16:51:21
  • 李商隐名言

  • 名人名言
  • 李商隐名言

    1、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李商隐

    2、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

    3、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李商隐

    4、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李商隐

    5、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

    6、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

    7、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李商隐

    8、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9、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李商隐

    1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

    1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12、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

    13、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李商隐

    1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15、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16、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隐

    1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李商隐

    18、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李商隐

    19、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李商隐

    20、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李商隐

    2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22、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李商隐

    2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24、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李商隐

    25、望断*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李商隐

    26、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李商隐

    27、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李商隐

    2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李商隐

    29、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李商隐

    3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

    31、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

    32、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

    33、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李商隐

    34、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李商隐

    35、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李商隐

    36、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

    37、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李商隐

    38、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

    39、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李商隐

    40、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李商隐

    41、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

    42、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李商隐

    43、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李商隐

    44、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

    45、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李商隐

    46、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李商隐

    47、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李商隐

    48、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李商隐

    49、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

    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阅读全文]...

2021-12-21 18:12:46
  • 经商之道的名言

  • 名言
  •   1、以诚待人,人人敬;以信办事,事事成。

      2、夜里切不可以在外游荡,早晨要早些起床,乘清心爽意之时,于理些事务。

      3、天*中午时开市交易,招来四面八方的人民,积聚各地的货物,买卖交换,各取所需。

      4、社会是由诚信与法律组成的双轮车。

      5、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6、铸诚信,万事兴;严法治,国必强。

      7、农民要与商人交易余缺,各取所需,才能使双方生活便利而有利可图。

      8、生命因诚信而美丽,生活因守法而精彩。

      9、心连心共筑诚信长城,手牵手齐建法制社会。

      10、人人参与,共铸诚信;个个努力,推进法治。

      11、信是为人之道,法是强国之本。

      12、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3、如果商人不经营贸易,农业和商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14、手牵手,与法治同行;心连心,将诚信同铸。

      15、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

      16、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

      17、诚存人自乐,法正民自安。

      18、诚信不能只挂在嘴上,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

      19、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20、诚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谐人间。

      21、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

      22、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长霞精神耀神州,与时俱进诚信俱佳玉儒形象映中华。

      23、守法律己时时尽心报国,诚信待人处处竭力为民。

      24、法治与安定同在,诚信与文明共存。

      25、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

      26、做诚信之人,铸法治之国。

      27、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28、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

      29、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30、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阅读全文]...

2021-12-09 23:48:19
  • 关于经商之道的名言

  • 名言
  •   对于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而言,赚钱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下是关于经商之道的名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通俗地说,是想象力很够,行动力不够。当然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总是因为执行不到位而夭折。

      2、主意太多,朝令夕改

      3、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4、三月前兴奋地投下钱来,三月后沮丧地要抽身离去,前脚踩油门,后脚踩刹车,企业振荡,落英缤纷……投资者的常见毛病,主要原因是对产业投资纵深化及企业竞争复杂化的估计不足。

      5、只想收获,不愿付出,不愿担风险,把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合作伙伴身上。最后发觉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谁都不愿意和他做生意。

      6、说话不算数、合同不算数、承诺不算数,这几乎是*商人部落最常见的景观。对内,规则计划变幻无穷,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手下无所适从;对外,合同承诺一张废纸,视情况涂抹、打折甚至撕毁,合作者有去无回。

      7、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8、前些年脖子上的金项链一个赛一个的粗,这些年屁股下的坐驾一个赛一个的牛;动辄"周末去巴黎购物",聚会永远聊高尔夫球场见闻……殊不知,面子害人,刻意要面子害死人:太工于摆阔的心计,往往让经营瞻前顾后;太重于摆阔的场面,往往让人生如履薄冰。

      9、有事开会,无事也开会;大事开会,小事也开会。仿佛只有通过会议,老板和员工才能沟通,企业的控制才能实现,老板的意志才能贯彻。然而在很多企业,无效而过多的会议,已经构成它们最大的成本浪费。

      10、一方面永远高估员工的高度,一方面永远低估员工的水*。

      11、对于知识型人才,很多老板往往"既爱之,又恨之"。不得不用,却又从内心深处瞧不起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很多*企业里,人才没有归宿感,老板没有放松感。

      12、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3、关系推动生产力,因此社会关系的建立和运用是商人必要的能力;但关系不等于生产力,把社会关系当成解决企业发展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忘记了"打铁还须自身硬"的真理,则企业本末倒置,大患迟早降临。

      14、我们永远也不要低估人类追求创新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能力;但对人类固执己见坚持错误的"勇气"和"能力",恐怕同样也不能低估。

      15、民营企业"效率优先"、"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是最大的实事求是。但很多企业真实的情况是"*衡优先","私欲优先",是"一切按照老板的喜好办事","一切按照长官的意志办事"……有人说,这是*企业滑向"坏的市场经济"之前奏。

    [阅读全文]...

2022-04-28 23:33:13
  • 经商之道的名言图片(经商之道的名言古文)

  • 名言,古文
  • 1.手牵手,与法治同行;心连心,将诚信同铸。

    2.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3.生命因诚信而美丽,生活因守法而精彩。

    4.心连心共筑诚信长城,手牵手齐建法制社会。

    5.做诚信之人,铸法治之国。

    6.人人参与,共铸诚信;个个努力,推进法治。

    7.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长霞精神耀神州,与时俱进诚信俱佳玉儒形象映中华。

    8.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9.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

    10.信是为人之道,法是强国之本。

    11.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12.守法律己时时尽心报国,诚信待人处处竭力为民。

    13.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

    14.诚存人自乐,法正民自安。

    15.农民要与商人交易余缺,各取所需,才能使双方生活便利而有利可图。

    16.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

    17.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8.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

    19.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20.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21.社会是由诚信与法律组成的双轮车。

    22.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

    23.诚信不能只挂在嘴上,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

    24.如果商人不经营贸易,农业和商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25.法治与安定同在,诚信与文明共存。

    26.铸诚信,万事兴;严法治,国必强。

    27.诚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谐人间。

    28.天*中午时开市交易,招来四面八方的人民,积聚各地的货物,买卖交换,各取所需。

    [阅读全文]...

2021-11-30 05:36:11
  • 形容智商高的名言 关于智商的名句

  • 名言,名人,语录
  • 1、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一、我真敬佩你,因为你并不曾宁愿得到金银的宝库而不要智慧的宝库;显然,你以为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较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

    出自:〔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回忆录》

    介绍: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二、智慧一定具有更神圣的品质,这是永不会丧失它的效能的;可是,由于它的方向不同,于是或为有用与有益,或为无用与有害。

    出自:〔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介绍: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三、智慧有五个特征:通晓一切、知道最困难的东西、最明确地讲述原因、为自身而求取,而不为结果而求取,在诸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介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四、只有那最精确的科学才可称为智慧的,它是对涉及最高贵事物的科学和理智而言的。

    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五、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

    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歌德)

    [阅读全文]...

2022-05-19 17:16:40
  • 经商经典名言40条

  • 名言,经典,语录
  •   1、以诚待人,人人敬;以信办事,事事成。

      2、夜里切不可以在外游荡,早晨要早些起床,乘清心爽意之时,于理些事务。

      3、天*中午时开市交易,招来四面八方的人民,积聚各地的货物,买卖交换,各取所需。

      4、社会是由诚信与法律组成的双轮车。

      5、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6、铸诚信,万事兴;严法治,国必强。

      7、农民要与商人交易余缺,各取所需,才能使双方生活便利而有利可图。

      8、生命因诚信而美丽,生活因守法而精彩。

      9、心连心共筑诚信长城,手牵手齐建法制社会。

      10、人人参与,共铸诚信;个个努力,推进法治。

      11、信是为人之道,法是强国之本。

      12、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3、如果商人不经营贸易,农业和商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14、手牵手,与法治同行;心连心,将诚信同铸。

      15、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

      16、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

      17、诚存人自乐,法正民自安。

      18、诚信不能只挂在嘴上,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

      19、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20、诚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谐人间。

      21、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

      22、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长霞精神耀神州,与时俱进诚信俱佳玉儒形象映中华。

      23、守法律己时时尽心报国,诚信待人处处竭力为民。

      24、法治与安定同在,诚信与文明共存。

      25、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

      26、做诚信之人,铸法治之国。

      27、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28、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

      29、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30、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31、虽然商人终日从事买卖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问心无愧,也不妨碍他成为圣人贤达。

      32、送东送西送出良心与理智,诚实诚信成就道德与文明。

      33、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34、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助推器和安全阀。

      35、法纪为天*,岂容人情充筹码;诚信作准绳,不许利欲乱曲直。

      36、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

      37、你诚信我诚信人人有威信,讲-法治护-法治个个能自治。

      38、倡导法治,法治执根于社会;谋求诚信,诚信融汇于民心。

      39、经营有法有道,交往以信以诚。

      40、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阅读全文]...

2021-12-19 09:22:30
商鞅名言 - 句子
商鞅名言 - 语录
商鞅名言 - 说说
商鞅名言 - 名言
商鞅名言 - 诗词
商鞅名言 - 祝福
商鞅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