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读后感

关于凉州词读后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凉州词读后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凉州词读后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凉州词读后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凉州词王之涣3篇

  •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及注释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凉州词》教案3篇

  • 教案
  •   一、了解诗歌的题材分类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所谓边塞诗——即以描写军旅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一首边塞诗——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其中“凉州词”是词牌名而非诗的题目,这是凉州歌的唱词也是盛唐时流传的曲调名,因为很多人为其填词所以很多人都写了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诗人。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本环节让学生交流合作完成)

      四、点出本诗的重点词语:孤城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

      五、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可从音量、语调、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指导,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进行朗读,从朗读的角度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

      六、明确诗歌的主旨:本诗已悲壮凄凉的笔调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无线思乡之情。

      七、完成学案作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凉州词》读后感3篇

  • 读后感
  •   古诗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唐代则被视为*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据我所知,《凉州词》有两首,一首是王之涣写的,另一首是王翰写的。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我要阐述的是王翰写的《凉州词》。作者王翰,字子羽,今山西太原人。他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他性格豪爽,无拘无束,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来看看这首《凉州词》,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摹出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可在大家“欲饮”的时候,又马上奏起了琵琶。“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立即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要骑在马上弹奏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上的畅饮和劝酒。前两句王翰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将士们耳听着阵阵琵琶声,你斟我酌,开怀痛饮。有人已微微醉意了,放声大喊“醉就醉吧,即使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由此见得第三、四句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我觉得,这些将士们就如同我们国家抗日时期的.八路军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奋勇抗敌,作殊死战斗,最终把可恨的日本鬼子赶出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这些将士们真的“醉卧沙场”,那我觉得也值,因为他们终究为的是国家统一。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享受的时刻,精美的酒杯,与晶莹透亮的葡萄美酒交相辉映,让人都不舍去饮用。乐师在马上弹起了琵琶曲,那乐曲悠扬而又豪迈,恰似时而急促又时而舒缓的山涧流水,催促着大家开怀畅饮。劳累了一天将士们举杯痛饮,大醉一场。谁知今日同乐的战友,明日会不会战死沙场,与其这样,不如来一场大醉。

      这就是古诗《凉州词》中的意境。动荡的边关、凶险的敌军、严酷的环境,将士们无不紧张,终于盼来了一场盛宴。大家借酒消愁,半醉半醒中,不由得念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啊,自古以来,又能有多少人能从边关活着回到家乡呢?许多士兵被迫抛弃妻儿,离开家乡,来到边关浴血奋战,有些甚至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一面,这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残酷啊!

      此刻,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从远古社会开始,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争夺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发生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次战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散,许多家庭就此支离破碎,还有大量战败国的人民成为奴隶,备受欺压。

      战争说到底,是人无限的贪欲造成的后果。日本军队1937年的侵华战争,就是经过*主义思想熏陶后,许多被“”的日本青年,杀戮他人,也最终毁灭了自己。

      战争,除了痛苦和鲜血,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美好的事物。只有和*,才能得到*等和尊重,发展和进步。血腥和暴力绝不可能泯灭人们对和*的向往,白鸽必定会飞翔到任何一个角落。愿和*之光永照人间!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享受的时刻,精美的酒杯,与晶莹透亮的葡萄美酒交相辉映,让人都不舍去饮用。乐师在马上弹起了琵琶曲,那乐曲悠扬而又豪迈,恰似时而急促又时而舒缓的山涧流水,催促着大家开怀畅饮。劳累了一天将士们举杯痛饮,大醉一场。谁知今日同乐的战友,明日会不会战死沙场,与其这样,不如来一场大醉。

      这就是古诗《凉州词》中的意境。动荡的边关、凶险的敌军、严酷的环境,将士们无不紧张,终于盼来了一场盛宴。大家借酒消愁,半醉半醒中,不由得念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啊,自古以来,又能有多少人能从边关活着回到家乡呢?许多士兵被迫抛弃妻儿,离开家乡,来到边关浴血奋战,有些甚至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一面,这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残酷啊!

      此刻,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从远古社会开始,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争夺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发生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次战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散,许多家庭就此支离破碎,还有大量战败国的人民成为奴隶,备受欺压。

      战争说到底,是人无限的贪欲造成的后果。日本军队1937年的侵华战争,就是经过*主义思想熏陶后,许多被“洗。脑”的日本青年,杀戮他人,也最终毁灭了自己。

      战争,除了痛苦和鲜血,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美好的事物。只有和*,才能得到*等和尊重,发展和进步。血腥和暴力绝不可能泯灭人们对和*的向往,白鸽必定会飞翔到任何一个角落。愿和*之光永照人间!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 赏析
  •   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阅读全文]...

2022-05-26 22:42:24
  • 《凉州词》教学设计5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阅读全文]...

2021-11-30 13:43:29
  • 凉州词王之涣 拼音 (菁选2篇)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2]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3] chūn fēng bú dù yù mén guān 。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王之涣《凉州词》 (菁选3篇)

  •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其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凉州词王之涣全诗的意思3篇

  •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

      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

      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凉州词的原文翻译赏析3篇

  • 赏析,翻译
  •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原文: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注释

      蕃:吐蕃。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注释

      蕃:吐蕃。

      沙州:治所在今敦煌。

      赏析

      这首《凉州词》与其说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莫不如说更具有史料价值。从诗中“沙州”、“凉州”等地名可以推断,反映的是中唐河湟(今青海)一带的战事。此地本是吐谷浑领地,后来因闹内哄,国王被部下杀死,唐朝一度降服了那里的军队。但凶悍的吐蕃不断侵扰,经过多年的战争,便把这片土地争夺过去。

      公元851年一天的夜里,沙州的节度使(又称都护)张义潮乘吐蕃的内乱,率领当地的蕃兵(为唐朝守边的少数民族士兵)一举夺取了凉州,收回了被吐蕃占领的属地,这便是诗中头两句:“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第三句的“黄河九曲今归汉”,颇有自豪的味道,流过九十九道弯的、绵延数千里的黄河终于又回到唐朝(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可是第四句便转出了悲凉:“塞外纵横战血流!”战乱并没有因这次军事上的胜利而终止,人民依然在流血。这句是指吐蕃内部的纷争,论恐热发动叛乱长达二十余年,据《通鉴》所载:“所过残灭,尸相枕籍”,“杀其壮丁……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由此看来,诗人为祖国军队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又为吐蕃人民深受内乱之苦而冲淡。这悲喜情感的起伏,使这首小诗的主题从爱国主义的层次上升到人道主义的领域。诗人是爱国的,但他更呼吁把和*和安宁还给各族人民!

      这首诗,是反映张义潮收复凉州、吐蕃内乱史实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