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6) 语录(7) 说说(9) 名言(1k+) 诗词(857) 祝福(2k+) 心语(137)

  • 明成祖朱棣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开国大帝之子,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明成祖朱棣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明成祖(1360一1424)名朱棣,14O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济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大明皇帝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青少年时代

      明成祖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 互相征伐。在成祖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明成祖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为此衍义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明成祖长大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他娶徐达的长女为妻,成了他的好内助。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他得到了锻炼,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乱世婴儿

      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岁至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少年经历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几乎与朱棣出生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2、青年时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

      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3、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

      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九门,遂据北*。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朱棣简介,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4、登基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熙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熙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朱棣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同时,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5、去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阅读全文]...

2022-06-12 23:20:23
  • 朱槔谷雨古诗

  • 谷雨,文学
  • 朱槔谷雨古诗

      谷雨马上就要到来了,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谷雨节气有什么古诗吗?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谷雨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谷雨》

      作者:朱槔 朝代:宋宋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译文:

      天上落下的雨滴,点缀在林间,虚拟的蟾宫在梦中出现。

      明天就是谷雨节气了,人根本没有办法让东风不到来。

      田地里的人都在忙碌着,蓑衣真的'帮了很大的忙。

      飞来飞去的动物都很少出生,一切就都由上天安排吧。

      朱槔简介:

      字逢原,号玉澜,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松弟,熹叔。生*未仕,奔走各地。有《玉澜集》一卷传世。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尤袤为其集作跋时,去世已久。朱槔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邝璠刊本为底本。校以清雍天朱玉刊本(简称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

      扩展资料:

      诗中的谷雨也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这时,*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

      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20毫米。华南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拓展:谷雨节气诗词

      1、《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2、《芍药》

      王贞白[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3、《白牡丹》

      王贞白[唐]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4、《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唐]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5、《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朴[唐]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6、《老圃堂》

      曹邺[唐]

      邵*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7、《题伍彬屋壁》

      廖融[唐]

      圆塘绿水*,鱼跃紫莼生。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阅读全文]...

2022-05-19 04:08:02
  • 描写棣花的古诗句72句

  • 优美
  • 棣花古镇游散文

      因了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得主贾的名气,我渐渐知道了他的出生地棣花古镇的这个名字。后来,随着位于丹凤县的棣花镇声名远扬,爱好文学创作的我,萌发了到先生故乡游玩的念头,真真切切地聆听一下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前前后后。

      终因一次去商洛采访任务,我有幸和文友一道,踏上了这片因盛产棣花而得名的棣花镇观光。初春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安排好单位事务后,我们一行九人从咸阳风尘仆仆地出发,车子过西安,经蓝田,一路窗外沟坡上绿油油的麦苗苗、金*地油菜花,被蓝天白云映衬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美图,尽收在我的眼中。

      大约到了下午十五时,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到了白居易所描写的“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棣华镇。在游区导览图的指点下,顶着初春的太阳,我们一行顺着依山势打造的,一街两行门前挂着“古道山珍”“万人麻将馆”牌匾的各类风味小吃店,由北往来,踩着青砖铺就的小道,依次来到相传金国侵略南宋到龙驹寨后,遇到这里南宋将士奋力抵抗,久战不分胜负。当朝宰相秦桧力至求和,便割商给金;金国为了立标志界,按照*寺的造型,融合*建筑艺术,遂于棣花镇东街筑“二郎神”庙为“三八线”;街道东面一律是宋人、宋物、宋代建筑,街西门市却是金人、金物、金代建筑的宋金街,从矗立的木牌简介中,我一下子了解到宋金街的前世今生。吃着正宗的汤挂面,聆听着宋金镇的传奇故事,走在一脚踩在宋代,一脚踩在金国的宋金街,尽管正午的阳光,刺眼地暴晒着,我还是站在那块由名家题写“宋金街”石碑前,让同事“娥”按动了相机的快门,为我留下一组精彩的照片。

      “不到贾文学馆转转,就等于没有到过丹凤,没到过棣花镇……”许多和我熟悉的商洛人,都会这样自豪地说。可能是我对贾先生钦佩的五体投地的原因。我不由得加快了朝文学馆去参观的步伐。拾级而上,来到一个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院子,走进由出生于商州张村的孙见喜题写的“布衣傲青云,文章高白雪”*凹文学艺术馆里,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和“童年记忆”与“文学之路”,立刻吸引住了我的眼球,看着那些珍贵的史料,我深深地被震撼着。前两年,在我那孤陋寡闻的印象中,只知道贾老师似乎只有《秦腔》《高兴》《带灯》《老生》哪还知道,除过这些外,还诸如《商州》《怀念狼》《天气》《妊娠》等名作60多部。其中,以获得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的《XX》为代表的获奖作品10多部。我不由得赞叹起贾先生的著作等身的辉煌成就来。看到高兴处,同行的《检察文学》总编辑赵新贵,连忙掏出手机,向远在西安,自己所熟悉的*凹先生发短信,汇报他参观文学馆的感想。和我一样,在省市文坛占有一*之位的赵总编,也情不自禁地夸奖起先生的勤奋来。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站在书写着先生名作《丑石》的木板前,爱好文学的'我,不由自主地诵读着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岂不知,这一精彩的瞬间,引起了同行的“波”的注意,他自然而然地按动了相机的快门。快要离开文学馆的时候,我发现展馆旁边一间屋子里,有出售先生的亲笔签名的作品集。惬囊中羞涩的自己,不假思索地从别人那里借了50元钱,购买了一本先生签名盖章的《商州》,算上给自己留个念想吧!

      到棣花镇游玩,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那就是*凹老师作品《高兴》中的主人公“刘高兴”。从文学馆里走出来,循着导游牌的指引,我们又踩着铺就青石台阶,下到坡底贾塬村东街51号的“刘高兴”家,见到先生成名作中的刘高兴的生活原型刘书征,同他亲切的交谈起来,拿起由他编著的《我和贾XX》个人作品集,听他讲述自己小时候和*凹先生的故事,我们被深深地感染、陶醉着。

      夕阳渐渐西下,离开棣花古镇,坐在车上的我,回味着棣花古镇的山清水秀的美景,不知为什么,脑海中想出这样一句“秦岭最美是商州,棣花古镇出才子”的话来,中国作协副*贾老师,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贾*凹*作《说棣花》

      引导语:乡*大院门口从此没了那棵树,而老黑还在,新一任的乡长才来了七天,老黑每晚要给新乡长说着一段棣花的历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贾*凹*作《说棣花》

    [阅读全文]...

2022-07-06 21:42:21
  • 热爱祖国的成语和诗句_关于热爱祖国的古诗

  • 热爱祖国,祖国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热爱祖国的成语和诗句》,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热爱祖国的成语

    1、徇国忘身: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2、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安定。

    3、尽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4、破家为国:为了国家,不惜损毁自己的家庭。

    5、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6、以身许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7、杀身报国: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

    8、以身殉国: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9、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10、碧血丹心: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烈士。

    11、爱国一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12、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13、光复旧物: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14、保国安民: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15、相忍为国: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17、美人香草: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18、忠心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19、赤心报国: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20、祖逖之誓:指晋代志士祖逖毅然立誓之事。

    21、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22、国尔忘家: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23、赴汤蹈火: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24、忠肝义胆: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25、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26、忠贞不贰:忠诚坚定,永不改变。也指下属对上层十分忠心。

    27、济世爱民: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

    28、存亡继绝: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29、富国强兵: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30、浩气长存:形容一种刚直正大的精神永远长存。

    31、殉节报国:为了气节而死,用这种方式报答所忠于的国家。

    32、忠君报国:忠于君主,报效国家。

    33、乃心王室: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

    34、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35、国而忘家: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36、光荣就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敌人残杀就义之日。

    热爱祖国的诗句

    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4、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5、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6、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8、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9、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0、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1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2、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阅读全文]...

2022-03-19 09:01:51
  • 春日朱熹古诗

  • 春日,文学
  • 春日朱熹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朱熹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日

      宋代含义: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就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就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含义:春天。

      胜日含义: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含义:游春,踏青。

      泗水含义:河名,在山东省。

      滨含义:水边,河边。

      光景含义:风光风景。

      等闲含义:*常、轻易。“等闲识得”就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含义: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就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就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就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就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就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就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就是春”,就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就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就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就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就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就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就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创作背景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就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朱熹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就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追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无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无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无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追一时新”,描写观赏春追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追”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追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追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追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追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到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追”,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无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无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无”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追”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1-12 00:23:23
  • 朱熹的诗古诗词

  • 1、《咏蕙》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2、《忆秦娥·梅花发》梅花发。寒梢挂着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鸣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3、《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4、《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5、《游烂柯山》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

    6、《赋水仙花》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嗟彼世俗人,*焚衷肠。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7、《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8、《水口行舟》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桌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

    9、《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颓檐滴沥余,忽作流泉倾。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芳馨杂悄蒨,俯仰同鲜荣。我来偶兹适,中怀淡无营。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10、《忆秦娥·云垂幕》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阅读全文]...

2022-04-07 11:14:55
  • 歌颂祖国的古诗

  • 祖国,歌颂,文学
  • 歌颂祖国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颂祖国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竹枝词

    [阅读全文]...

2021-12-08 15:55:25
  • 歌颂祖国的古诗

  • 歌颂,祖国
  • 歌颂祖国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歌颂祖国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竹枝词》

    [阅读全文]...

2022-04-27 21:47:05
  • 关于祖国的古诗_关于爱祖国的古诗

  • 祖国,爱祖国,经典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关于祖国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关于祖国的古诗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5、《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6、《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7、《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9、《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0、《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4、《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15、《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16、《初入淮河选一》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17、《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阅读全文]...

2022-06-09 16:15:59
  • 高阳池送朱二古诗词

  • 高阳池送朱二古诗词

      古诗原文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译文翻译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家池醉饮。

      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注释解释

      高阳池:即*家池。

      朱二:孟浩然友人,生*事迹不详。

    [阅读全文]...

2022-04-23 12:47:36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句子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语录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说说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名言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诗词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祝福
明成祖朱棣的古诗大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