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关于《木兰诗》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木兰诗》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木兰诗》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木兰诗》教案菁选

  • 《木兰诗》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阅读全文]...

2023-02-23 00:00:00
  • 木兰诗教案

  • 教案,教学文档
  • 木兰诗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阅读全文]...

2022-11-08 17:33:35
  •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

  •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靠*,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127;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第4段为第三部分,&127;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12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127;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木兰诗》语文教案5篇

  • 语文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难点:

      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

      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拓展运用

      你还知道历史上或者传说中哪些女英雄及她们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题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阅读全文]...

2022-02-03 23:35:53
  • 《木兰诗》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完成课后*题二

      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木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奇”

      兰 巾帼英雄 孝父爱国、渴望和*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阅读全文]...

2022-03-24 05:21:30
  •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1、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2、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翻译,赏析

  • 赏析,翻译
  •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二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 / 木兰辞》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唯: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木兰诗优秀教案 (菁选3篇)

  • 教案
  •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厚禄,而渴望过和*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阅读全文]...

2022-10-13 00:00:00
  • 《木兰诗》说课稿10篇

  • 说课稿
  •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学*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9、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全文]...

2022-03-31 04: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