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悯农古诗书法格式竖着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悯农古诗书法格式竖着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悯农古诗书法格式竖着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悯农古诗书法格式竖着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片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 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片,希望大家能喜欢!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1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2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3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4
关于颜体的古诗书法作品图5
颜真卿书法作品特色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原太守,人称颜*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着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着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田家:农民。卉(huì):草的总称。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景:日光。晏(yàn):晚。犊(dú):小牛。劬(qú):过分劳苦。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惭(cán):羞愧。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禄食(lù shí):俸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关于励志,书法家们又是怎样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为:*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只有心境*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此幅书法作品无论是挂在家中客厅书房或是企业公司办公室都很不错,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提升自身品位和修养的作用!
《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著名的之一,它尤其抒发了*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此幅作品用行书的手法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出了诗词的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书法笔法流畅而不失变化。此幅佳作最适合挂在办公室,公司可以在员工办公室里挂这么一幅作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有激励作用。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这句话出自于《论语》, “天”指“上天”,“天道”即“天意,“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为“勤劳”。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是企业励志书法的首选。
悯农古诗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悯农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悯 农
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 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 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 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 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赏析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众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的补叙,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趋势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相信很多人都对古诗特别的感兴趣,都想要学*怎么写古诗,那么大家都知道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怎么样才算是正确的吗?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你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
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书法格式一共有7种,分别为斗方、三开、对幅、中堂、条幅、对联、扇面。
1、斗方:*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2、三开:*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3、对幅:*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汉字中夹杂的英文
西洋的拉丁化字母是从左向右书写,因而由拉丁字母排成的洋文书都是横排。“洋文码子”不能以码成义,要两个以上的字母拼成词组,而竖行洋文则无法拼词。由于洋码不能竖排,在竖排版的中文书中出现拉丁字母时,也要让其横向卧倒,否则洋文就无法与汉字“兼容”。汉字可以独立成义,因此可以横竖任意排列。横排时也能适应从左向右或自右而左的两种不同方向的顺序。
图为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汉字的书写是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顺序。大部分汉字的收尾,在字的正下方和右下方。因此,汉字书写,尤其是书法的书写最适合竖行进行。这样才最为流畅连贯,易成“行气”。尤以行草书为甚。
决定汉字竖行书写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最初的书写条件。古时无纸,在竹、木简上刻画或书写,以绳或皮条将简条系成“简册”。竖写的简册在阅读时要横向展开,简册的两端执于读者的左右手中;如在简条上横书,简册必然横读。阅读时简册上下展开,读者的双手要一上一下执握简册,这样悖于生理,十分不便。另外,古时无桌,不作大幅,多以尺牍。书写时,左手执牍,右手作书,相得益彰;如将牍本横执横书,在毛笔书写的压力下,左手难于保持牍本的*衡与稳定,必然书写困难,其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汉字的结构与最初的书写条件是汉字竖行书写的成因,竖行书写又决定了出版物与印刷品的竖式排版形式。
《韭花帖》
历史不停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先后发明了纸张,有了桌椅等方便的书写条件。然而,*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今文人并未因此将文字改为横书,文字的使用、出版印刷也依然竖排。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
陈嘉庚书法
1950年6月,陈嘉庚在全国*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中文从左向右横写”的提案,这个提案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之后,郭沫若、胡愈之等文化名人也撰文支持。1955年1月1日,《*》首次改为横排版。并在当年,中央级的17种报纸中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自此全国报刊纷纷效仿,图书出版也顺流而动。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m.ju.51tietu.net)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关于对联书写格式
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行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字面的排列也不尽相同。就格式而言,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
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它一左一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由于实用对联一般文字较少(短则四五言,长则十几言),两边正文分别从上到下一行便可写完。这种对联书法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图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等。将整张宣纸竖式不用裁开,联文按左右两行写在一张纸上,竖着悬挂。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网络(见图2)。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一行(特指正文),左右形成一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行。这两种格式一般适用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必须留有足够的空位用于落款。由于两支单联相向相隔,相互对称,形同一道双扇门,故俗称“龙门对”(见图3)。
采用这种格式,可以在整张宣纸上(按中堂式)书写,也可以裁成两张条幅式,分开书写。这要根据实际用途和场合来选择。如果用于镌刻牌楼、庙宇等建筑物的门柱,就必须裁成两行细长的条幅书写;如果只是用于居室悬挂,或展览、刊印,那就写成整张中堂式就可以了。
4、琴对式:琴对是指联文集中于条幅上部(长度约占五分之四或四分之三)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见图4)。琴对一般字数较少,往往四五言居多,一般不会超过七言。上款置于上联联文之下,下款置于下联联文之下。联文字少而纸长时,多采用这种书写形式。字少显得大方醒目,字多就会局促与拥挤。“琴对”一般用两张条幅分开书写,也可以在一张中堂上书写。
以上四种书写格式,都体现了上下联形式上的两行“双边对称”,是传统的书写方法,不能随意变化、也不能刻意创新的。那么,对联书写是否还可以用其它样式来表现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现实当中真有另外的对联书写形式,姑且也只能算作“联文横幅”、“联句斗方”、“联语扇面”之类了,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书法。
二、关于对联书写和钤印技法
对联书写的技法或者说章法,包括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这是书法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正文的写法
正文是对联书法的主体,占据主要画面,处在中心和醒目位置。好比一个人的脸面,往往决定整个人的基本形象。因此,正文书写好了,整幅书法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写好正文,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字的可读性。就是容易辨识,使人一目了然。我们知道,对联书法具有独特的大众性、实用性与观赏性。特别是那些镌刻于建筑物门柱上的对联,永久性地在公众视野中供人们赏读,这就必须让人一看而知。如果人们连猜带蒙了半天还不知所云,即使对联内容再好,书法再精彩,都无观赏和存在的价值。倘若书法家不考虑对联书法的特定场合,而一味去追求所谓艺术特点和个性,把字写得龙飞凤舞,奇异怪诞,一般人费时半天也认不出来,这就失去了应有的宣传效果。所以,要充分考虑书作的受众(是多数一般公众,还是少数书法行家)对象的不同,切忌不加构思,不问对象和用途,信笔拈来,一挥而就。
二是字的书写位置。一幅对联书法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两行正文,这是主体和重点。因此,要注意上下字距(即单个字的中心点)相等,左右对称。也就是从纵向看,使每个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一条垂直中轴线上,不要左右偏斜;从横向看,左右对应的字基本保持在一条水*线上,不要上下错位,以免造成不稳定感。字与字之间大小要基本保持均衡,不要反差太大。特别是像书写龙门对,由于字数和行数较多,每一行都要*头顶格,做到纵成行,横称列,使之整齐划一,左右协调。数字较多的联文,更要注意纵向与横向排列的整齐划一,左右对称与协调。同时,对联本来字数就少,要注意每个单字的上下左右、大小基本保持一致,不能相差太大。为避免单板,当然可以稍有变化,不必像写在标准的米字格中那样,直径大小几乎个个一样,分毫不差,但必须保持大体均衡。
三是字体的选用。*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大草)五种书体。其中,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称为行楷;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称为行草。一般来说,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度创作。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务必保持一致,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对象和场合,区别对待。就书法艺术与实用效果而言,对联书写选用字体应注重实用性。具体说来,对于受众量较大,易于辨识,可供永久性观赏的`对联,诸如店铺、牌坊、石碑、名胜、楼台亭阁等建筑物,应以楷书、行书、隶书为主;至于篆书、草书(特别是狂草)等,一般适用于居室、书展和刊印,以及书家之间的交流等这些受众面较少的场合。
四是字的结体、笔划要清晰、流畅。书写对联,通常正文字数较少,因此,要做到每个字的线条、笔划要清晰、流畅,不能出现运笔线条模糊、交叉不清或炸墨、枯笔、断笔等痕迹。尤其是需要镌刻在木板、竹子、石柱、石碑上的对联,如果书写不到位,会给雕刻家的再度创作带来困难,也难以保持书法作品的墨迹原貌。
书写对联,其中正文是主体和中心,若在两张单个条幅上自上而下分别一行写完,一定要使字形处在纵向中心线位置,不能偏移。若是书写龙门对,由于字数和行数不同于短联,就必须事先计算并折好格子,纵向多少字,横向几个字,上下联的最后一行各留下多少空格用于落款,都要安排好,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里要特别提醒,龙门对正文由于字数较多,一行写不完,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就要注意上下联的最后一行既不能写满,必须留有足够的题款空位;字数也不能太少,其书写字数与相邻行相比,其长度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如只写一两个字,就显得不协调,缺乏美感。如果是写中堂式的整张短联,宣纸虽然没有裁成两半,但方法是想通的,即纵向将纸折成对开,再按两边折好中心线确定正文位置就可以了。
下面具体谈谈五种书体的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处理方法:
1、篆书。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是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古人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见图5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他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见图6)。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见图7)。
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文及钟鼎文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
篆书联一般用在古庙宇、古殿堂,保持与时代空间相和谐的古朴肃穆的整体效果。篆书的用笔要藏头护尾,笔笔中锋,圆转自如,提按微妙,力感内蕴,接笔自然不留痕迹,笔笔挺健。
篆书联字形大小一般保持一致,不作大的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宜松不宜紧,一定要留出宽松舒朗的字距,使之笔笔可见,字字醒目。上下联关系的处理,一定要左右对称,排列整齐。
2、隶书。隶书至东汉达到鼎盛时期,是我国书法以符号取代象形文字的重大转变。以《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为其代表作,大多为古代圣贤颂扬功德内容的文词。用笔以“一波三折,蚕头雁尾”为主要特征,与篆书相比,生动性大为增强;结体扁方形,与篆书相比静感大为增强。隶书联整体效果端庄大度、沉稳静穆,用于庙宇厅堂较为适宜。隶书联的结字大小同篆书一样,不作太大的变化,基本上保持字形的一致。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应比其他书体的字距更疏松一些,上下联各字左右对称。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是正方形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指龙门对),即竖排行间紧密,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见图8)。
结体扁*是隶书的突出特征,在章法处理上只有大胆布白,方可增强其空灵感,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虚实相生。如果将一个个扁*的隶字上下紧靠在一起,就会显得死气沉沉。
3、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竖直,它“形体方正,笔画*直,可作楷模。”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联文时,字占一格,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见图9)。
楷书联同样适用于庄重肃穆的殿堂庙宇和庄重场合。其书写形式,除了要求上下联对称整齐之外,在字形上一定要遵循“因字赋形”的原则进行变化。如果将楷书联中各字写得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方无圆,就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谈。
4、行书。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见图10)。
行书因其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适当放宽,章法舒朗萧散,别具一格。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落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行书联的适用范围最广,无论皇宫殿堂、庙宇宗祠,楼台亭阁、书房卧室等,都可以行书为之,因为行书既美观大方,又易写易认,为最大众化的书体。因此,在书写行书联时,在上下联基本对称整齐的前提下,用笔和结体比之楷书要作更大胆的变化。
5、草书。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它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容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见图11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见图12)。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妙,变化百出,称为“狂草”,也叫大草(见图13)。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使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接,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章草笔画用“一”形,今草笔画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书写章草联与隶书*体相同,即字距舒朗,大面积布白,有突出的虚实效果。写大草联,上下联各字不必左右排列整齐,每个字的大小、长短,可以根据整体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只要上下联首尾长短无太大悬殊即可。
草书和篆书有相同之处,即有不易辨认,实用价值较低,而艺术欣赏价值较高的特点,一般用于室内欣赏。故不宜书写用于大庭广众的实用对联,更不宜书写字数较多且超过两行的龙门对。
至于不同字体所实用的范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每种书体都有不同风格,或典雅端庄、或古朴厚重、或潇洒奔放、或老辣劲健、或圆润清秀等。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场合和书写者的特长,选用相应的风格。
(二)、落款的写法
落款就是署名和题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以外的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的格式有“双款”和“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正文的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见图14)。上款:位置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见图15)。单款因字数的多少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能起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见图16)。只落穷款的好处是此类作品便于转赠、交换、拍卖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落款已经成为书法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幅章法中起着补充、协调、映衬的作用。落款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识安排合宜与否,直接影响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古人谓之“妙款一字抵千金”,款字往往又能反映书写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品,所以在对联书写中,不仅要讲究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方面也要下功夫。
除以上两种基本落款外,还有一种全覆盖式的落款,即分别在上联左右两侧和下联左右两侧因内容需要写满题字,共有四行(图17、18),这基本属于“双款”范畴,故不必单独归类。
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属于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在一幅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中,可以不题上款,但必须要有下款。
一幅作品作品究竟是用单款还是双款,长、短款还是穷款,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固定格式。
在书写对联落款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落款的字体必须与正文相协调。款字与正文书法字体可以完全一致,可以有所区别,也可以完全不同,需要根据正文字体来决定。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传统的写法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动不挈静”、“今不越古”。若以隶、魏、楷为正文,就用楷、行落款;若以大小篆为正文,就用隶书、楷书、行书落款;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上,通常以行书落款较多,这样既易识别,又避免了呆板。另外,在书写像篆书、特别是甲骨文等不易识别的字体时,往往于落款时在正文一侧附加释文,以帮助认读。
二是落款的字体大小必须与正文协调。款字的题写必须小于正文字,大小一般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具体落款时,款字还应根据留白大小而定。如果留白大而款字太小,则无法稳住作品重心;如果留白小而款字太大,则轻重失调,喧宾夺主。
三是上款不能与正文齐头,一般应低于正文一字为宜,落在上半部;下款也不能与正文齐*,应留有一定的空白,一般处于中下部位置,否则会给人以呆板及闷塞之感。
四是落款与正文如果同行,二者之间应留有间隙,不能挤得太紧。其间隙一般为一个款字宽度左右。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悯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简介
李绅(772846)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共倡新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
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画
远看山有色①,*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②。
【词语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
【诗意体悟】
从远处看,高山颜*翠,走到*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仍在争奇斗艳,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也没有因害怕而飞起。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阐述禅理的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是不同于普通思维心对于境界之观察的。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
悯农①(其二)
【唐】李 绅
锄禾②日当午③,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④,粒粒皆⑤辛苦。
【词语释义】
①悯农:对农民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哀怜。悯,怜悯,同情。②锄禾:用
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③当午:正午,中午时分。④盘中餐:碗里的饭食。餐,
饭。⑤皆:都是。
【作者名片】
李绅(772 ∽ 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谥(shì)号“文肃”。元和进士,与元稹、白居易是好朋友。他的诗篇反映现实和人民疾苦,代表作品有《悯农》诗二首、《莺莺歌》等。
【诗意体悟】
盛夏的正午 , 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锄地,汗水滴到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 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诗歌鉴赏】
诗歌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古诗书法格式竖着的
竖着古诗书法的格式图片
书法竖着写的格式古诗
书法竖着写古诗的格式
书法的古诗书写格式
软笔古诗书法的格式
古诗书法横着写的格式
28个字的古诗书法格式
56个字的古诗书法格式
写书法的格式写古诗竖行
竖版书法纸上写古诗的格式
扇子形的古诗书法格式
竖格的古诗书写格式
古诗书法作品的格式图
古诗书法的正确格式图片
竖版的古诗书写格式
古诗书法的格式加上年
古诗竖式书法的正确格式样板
赞美英雄的古诗书法的格式
书法格式的古诗
硬笔书法写古诗竖着写的格式
硬笔书法纸的古诗书写格式
古诗书法作品纸的书写格式
毛笔古诗书法作品的格式
硬笔书法古诗作品竖式的格式
拿来比赛的古诗书法格式
古诗硬笔书法竖的作品格式
古诗的软笔书法格式
用12格书法纸写古诗的格式
书法纸的格式图片古诗
有关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古诗
描写月亮环境的古诗
抖音上那个背古诗的小女孩
自己写的依依惜别古诗
尽你所能的古诗
日字表示太阳阳光的古诗
古诗中的江湖诗
描写磨难的古诗
不知人间的古诗
古诗鹿柴的全文意思视频
杜甫描写春天的古诗中包括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浣溪沙
隐忍大气的古诗
细雨牛儿的古诗
老师教的古诗是儿歌
休耕说的古诗
大自然的月夜古诗
古诗陆游的书愤
关于爱恨情长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餐厅名字
书香雅韵多的古诗
含有飞鹤的古诗
故事关于牛的古诗
古诗寒窗苦读的秀才图
车在古诗里的读法
适合幼龄的古诗
孩子孝顺的古诗词
有你足够的古诗词
铄相关的古诗
酒菜的古诗词
九上需要背的古诗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