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关于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k+) 语录(219) 说说(40) 名言(129) 诗词(1k+) 祝福(4) 心语(1)

  • 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

  • 阅读,古诗文,语文
  • 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8分)(1)6分)答: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1分)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2分)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2分)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1分)

      (2)(2分)答: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1分)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2分)

      拓展延续

      韩愈古诗晚春赏析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阅读全文]...

2022-02-12 08:35:36
  • 古诗文的童子功阅读答案

  • 阅读,古诗文,语文
  • 古诗文的童子功阅读答案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文的童子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①看*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阅读题目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3分)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3分)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阅读答案

      5.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计2分。

      6.D.计3分。

      7.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1分,具体有历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有说服力。1分,计3分。

      8.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1分,然后引用古语作道理论据,1分,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1分,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1分,计4分。

      9.答案不唯一。答案要点:影响1分,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论证,2分,计3分。

    [阅读全文]...

2022-02-04 18:08:04
  • 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

  • 古诗文,阅读
  • 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

      在学*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叱奴下车,因*之。*:打死

      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

      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

      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

      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

      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董宣以其不畏*,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

      B.*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

      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4:(2分)D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叱奴下车,因*之。*:打死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董宣以其不畏*,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B.*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D应是“道歉”。

      小题1:D中二者都是“什么”。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搏击” “震栗”“箠杀”等。

      小题1:D应是“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阅读全文]...

2022-03-08 18:10:59
  • 《孟子两章》练*题阅读的答案

  • 孟子,阅读
  • 《孟子两章》练*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孟子两章》练*题阅读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 翻译句子: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课文分析:

      1、中心论点:

      2、“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 )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起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 )后( )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3、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生活上要 。

      5、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百里奚( ) 夫环而攻之( ) 法家拂士( ) 行拂乱其所为( ) 米粟非不多也( )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 解释: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 解释: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解释: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解释: 。

      三、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之( )(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寡助之至( )

      7.舜发于畎亩之中( )

      8.行拂乱其所为( )( )

      9.人恒过然后能改( )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阅读全文]...

2021-12-14 16:02:46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节选)》阅读及答案

  • 阅读,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节选)》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节选)》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循:_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文中,应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争论可以看出:庄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对庄子其人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两句评价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固然;(2)顺着,沿着;(3)代词,鱼的快乐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美学上的欣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理状态。

      4、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庄子心境旷达,视功名利禄如“腐鼠”,有着高沽愉悦的生活情趣,而且能言善辩。(意思对即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5.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16.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

      15.(3分)B

      16.(2分)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4.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阅读全文]...

2021-12-08 01:57:14
  • 《孟子·梁惠王下》翻译及阅读答案

  • 孟子,阅读
  • 《孟子·梁惠王下》翻译及阅读答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能力,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孟子·梁惠王下》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⑶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⑼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⑽笃:厚;祜:福。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⒀衡行:即“横行”。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对,错误。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⑿大戒:充分的准备。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⒁《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⒂蓄(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⑵已:止,不。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县一带。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⑸关:道路上的关卡,*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⑺驽(nǔ):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ó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⑾堠(hòu)粮:干粮。⑿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⒀思戢: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⒃厥:代词,他的,那个。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⒆率:循者。浒:水边。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yù):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扩展阅读:孟子的故事

      话说孟老先生带着研究生们来到魏国,充分地、毫不客气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其实,孟子也知道这些国君私心很重,鱼肉百姓是一定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也一定会滥用杀戮,要想教育他们那是给自个儿找难题,但是没办法,教育总比不教育好,万一他们听进去几句话,对老百姓能好一点呢,这工作也就值了。

      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后,他与魏国的缘分似乎就马上要断了。在这个魏国系列里,最后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的。

      那么,这里有一个谜团。故事为什么在这里断了呢?这个故事到底是发生在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之后?还是发生在梁惠王活着的时候?

      一般认为,这是梁襄王即位后的事情。

      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梁惠王还没有去世,孟子见到梁惠王慧根也就至此了,自个儿的工作余地实在有限,所以开始思考是否离开这里,但是离开之前,孟子还要看看这个国家的未来继承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万一接下来这位特别有慧根,是可以教育成为一个贤明之王呢?万一有这个可能呢?于是,孟子就见了未来的梁襄王,结果,大失所望,于是终于离开了魏国,浩浩荡荡带着研究生,奔齐国去了。

      那么,孟子为什么如此失望呢?

      原来,梁襄王表现得实在不怎么样。

      这篇一上来,第一句是“孟子见梁襄王”。表明了人物,然后,俩人谈了什么,现场记录一片空白,属于秘密约见,估计压根就没让孟子的学生进去,所以没有记录员,我们只知道,密谈了,然后,孟子“出”,对弟子们说,这位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呵呵,孟子这是属于背后议论别人了,而且评价还不高,但是没办法,为了把这事儿记录下去,还是要评论的,评论的内容是:“这位梁襄王,实在很普通,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威严。”

      大家看,这是赤裸裸的以貌取人啊,那么,为什么孟子会以貌取人呢?

      原来,以孟子的历练,早就可以洞悉人性,从人的行为举止,基本就可以判断其内心修为,这是孟子很擅长的,孟子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的内外与世界其实都是一体的,我们从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窥及全部。

      但是,单单凭一个外貌来判断还是有点武断,所以,谈话也很重要,那么,他们谈了什么内容呢?

      孟老先生一点都没藏着掖着的,直接把密谈的内容都给揭底了。

      这位梁襄王上来也没客气客气,直接开口就问:“天下怎么才能安定下来?”(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一听,虽然人家不是很客气,但是问的问题没错啊,于是认真回答:“统一了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吾对曰:“定于一。”)

      “噢?”梁襄王的眼睛骨碌转了两圈,很有启发性地问:“那您说说,谁能统一天下呢?”(孰能一之?)

      孟子一看这位感兴趣,于是开始吊胃口,看了看梁襄王,仿佛说:“是不是您那可不一定,我这儿有个秘诀,按照这个秘诀做的人就能统一天下。”

      梁襄王的眼睛也亮了,仿佛在说:“秘诀?还不快快告诉我?”

      于是,孟子说:“不嗜好**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对曰:“不嗜**者能一之。”)

      梁襄王一听,我晕!这还算是秘诀,不**能统一天下?鬼才信呢。

      于是梁襄王又问:“谁能归附他呢?”(孰能与之?)

      从这句话来看,梁襄王根本就没接孟子“不嗜杀”那个话茬儿,转问谁能归附他,可见其基本不相信孟子的“不嗜杀”的理论。“孰能与之”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不**,那谁能归附他啊?”这里面是有个疑问的语气的。

    [阅读全文]...

2022-05-10 04:37:08
  • 关于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语文,阅读
  • 关于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寺夜起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4-16 08:06:21
  • 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

  • 阅读,语文
  • 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

      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阅读全文]...

2022-02-06 20:35:19
  • 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杜甫
  • 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抒发诗人因不见古贤的惆怅心情。结尾处熔古往今来历史悲剧于一炉,深沉悲壮,让历代豪杰有泪如倾。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问题: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3)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5)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自”和“空”最好。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3)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

      (4)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

      (5)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阅读全文]...

2021-12-13 07:37:46
  • 夜宴左氏庄阅读答案

  • 阅读
  • 夜宴左氏庄阅读答案

      夜宴左氏庄阅读答案,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此诗主要表现了诗人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下面是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夜宴左氏庄

      作者:杜甫

      林风纤月落, 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夜宴左氏庄阅读答案: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流和带两个字的妙处。

      2有人评论本诗抒发的情感有矛盾之处,较为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流字,流淌之意,写出了夜里缓缓流水傍着花径流过的美妙情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带字,环绕、映带之意,(答名词做动词也可。)写出了繁星低垂,围绕着草堂,映带着草堂,好像草堂的飘带,构成了一幅想象奇特的美妙图画,, 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2)本诗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夜宴左氏庄翻译:

      风林树叶簌簌作响,一痕纤月坠落西山。弹琴僻静之处,清露沾衣。黑暗中涧水傍着花径流过,泠泠之声盈耳。春星灿烂,夜空犹如透明的屏幕,映带出草堂剪影。烧烛检书,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看剑饮杯,激起我满腔的壮志豪情。写就新诗,忽闻传来吴音吟咏,又勾起了我前几年泛舟江南的回忆,心情久久不能*静。[我的心不禁穿过浩渺的时空,飞落到当年范蠡的小船上。

      夜宴左氏庄字词解释:

      ①杜甫曾漫游吴越四年,江南水乡的秀美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①吴均诗:林疏风至少。谢朓诗:疏芜散风林。《杜臆》谓林 风与,衣露相偶。鳌按:林风则微,风林则大,只颠倒一字,而轻重 不同。古诗:两头纤纤月初生。张绰诗:云表挂纤月。

      ②《说苑》: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或以衣为琴衣,非是。 谢朓诗:静琴怆复伤。《诗》: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③李百药诗:暗水急还流。庾肩吾诗:向岭分花径。

      ④梁简文帝《神山寺碑》:照影春星。张伯复《诗话》:春星带 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如玉绳低建 章,低字亦然。带,拖带也。《北山移文》:草堂之灵。

      ⑤江淹《伤友人赋》:共检兮洛书。

      ⑥吴咏,谓诗客作吴音。

      ⑦《史记》:范蠡乘扁舟,游五湖。

      夜宴左氏庄创作背景

      此诗为杜甫早期作品,当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这当是夜宴赋诗,*上杜甫闻坐间有以吴音咏诗者,顿时勾念起自己不久之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兴感,遂命诗篇。

      夜宴左氏庄赏析1

      此诗首联“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二句自然而脱俗。上句点明夜景,下句紧承宴事,意象和谐而又形容妥帖。“林风”有本作“风林”,《杜臆》以与下文“衣露”相偶之故,认为当作“林风”,《杜诗详注》更以说理加以论证:“‘林风’相微,‘风林’则大,只颠倒一字,而轻重不同”,大约是说作“风林”的话会妨害意境的和谐,叨扰春夜的静谧,又和“纤月”等意象有失协调。另外,杜甫还有“湖月林风相与清”(《书堂既夜饮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的诗句,也是夜宴情景,以“林风”、“湖月”对举,考虑到诗人的思维*惯,或可作为“林风”的佐证。纤月,则是月初新生的月牙儿,黄昏而生,所以才能中夜而落。成善楷判断该诗写的是早景(《杜诗详注》),就不仅颠倒了时序,亦且错会了诗意,他由此生发的别解,颇乖诗义。正如黄生所云“夜景有月易佳,无月难佳,按此偏于无月中领趣”(《杜诗详注》),即是全诗所描写的是夜景而非早景之意。

      衣露,一般解为中夜露下沾衣,《说苑》有“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的典故,联系到弹琴事,杜甫或正用此事,但也让人极易联想到《诗经》中“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的诗句。露能沾衣,可知湛露其繁,时当春夜,或可拟于李白“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景象,但生机略似,杜诗则多一种简素。净琴,一作静琴。《诗经》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谢朓也有诗云:“静瑟怆复伤”(《谢宣城集·奉和随王殿下·其六》),似乎作“静琴”才是,意为静好之琴,但“净琴”也不妨为杜甫别出心裁。“净琴”显示了素琴横陈,曲如山泉,潺湲叮咚泻出幽谷,顿时脆响盈耳,清新扑面的景象。且杜甫又是极钟爱“净”字的,诗如“明涵客衣净”(《太*寺泉眼》)、“天宇清霜净”(《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雨洗娟娟净”(《严郑公宅同咏竹》)等,都是他用“净”字的出色例证。“张”,又像是设势,同时巧妙地点出了夜宴的开始。一个“张”字,不待言曲而音声之妙已浃人情思,李白有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濬弹琴》)。“张”与“挥”字一般,不仅形象妙肖,而且意味无穷。首联干净洗练,一段雅致,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在中庭静夜悠扬的琴声里,油然升起。

      如果说首联意境超然、高蹈尘外的话,颌联“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二句则涉笔成趣,翩接人间。当夜而能辨出“暗水”,应当是闻其淙淙细流之声;而“花径”为黑暗所遮没,也是非其芬芳馥郁之气所不能察觉到的,暗水流花径,虽然不言声味,而声味隐然毕现。纤月既落,春星当繁,“满天星斗焕文章”,自然会有星垂檐低的错觉,一个“带”字,被杜甫锤炼得精当熨帖,妙义入神。然而承上文成善楷误以为是早晨而对“带”字别有新解,他认为“带”字音义同“逝”,流逝而去的意思,盖谓黎明时分,月落星沉,虽似也合文意,但颇违春水繁星的意境。“带”字含义,且如《吴都赋》“带朝夕之濬池,佩长洲之茂苑”,李善注云:“带、佩,犹*也”,而杜甫又有“翳翳月沉雾,辉辉星*楼”(《不寐》)的诗句,那么“带”约略可以训为“*”的意思,描绘的是星垂接宇的景象。“带”的这种用法在杜诗中还有诸如“江城带素月”(《听杨氏歌》)等,也可知杜甫是惯常这样描写和表现的。“春星带草堂”,作为诗人的主观感受,描绘的是灿烂星空笼罩下的奇幻夜景:暗水,溶溶脉脉地沿着花径流转;春星,辉辉煌煌地映带着茅椽草堂。全联正如黄生所评:“上句妙在一‘暗’字,觉水声之入耳”,“下句妙在一‘带’字,觉星光之遥映。”(《杜诗详注》)杜甫选取这样的情景和物象形诸笔端,不仅雅致非常,而且野趣盎然。

      铺叙停当了,颈联“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二句便转笔描写夜宴的场景,宾主雅宜,乐在其中。检书,大约是宾主赋诗而寻检书籍。之所以选取“检书”的意象,也许在应景的同时,杜甫也寄寓了自己的一种偏好和情趣,从杜诗喜欢用事可以推知杜甫十分看重才学,自然而不免热爱读书,“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床上书连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等诗句都是他的自纪。这里清夜烧烛检书的意象,对读书人而言,有特殊的亲切感,四壁寂然,青灯黄卷,众人不堪其清冷落寞,读书人也不改其读书之乐,更何况与诸同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集·移居二首·其一》),自然更是其乐融融,不觉烛短了,另外杜甫还有“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检点白云篇”的诗句,也足见他“检书”的乐趣。

      看剑,有本作“煎茗”,一作“说剑”。作“煎茗”在格律上既不合乎*仄,在诗意上又与当句“引杯”有复,意境*常,当非杜甫原诗。作“说剑”则与《庄子》外篇《说剑》篇名有复,而杜甫此处似乎并非想用《庄子》的典故,当系后世传抄中浅人所臆改,但看杜诗其他篇目,可以得知杜甫实有中夜“看剑”的喜好,如《蕃剑》诗中描写道:“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在《夜》诗中又有“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在《重送刘判官》诗中又云:“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再到苏轼化用杜诗有“引杯看剑话偏长”的诗句,均表明当是“看剑”。杜甫所以喜好看剑,其实不难从他致君尧舜的抱负和其性格中慷慨磊落的特点看出,雄剑、虎气、龙身,未尝不是杜甫自况,虽是一介寒儒,但当其意兴勃发,便自有心雄万夫的气概,《杜诗详注》云:“因看剑而豪气生于此,快饮亦宜引杯长矣”,言颇中肯。至于清夜引杯,似乎是杜甫的一大嗜好,杜诗有“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的句子。酒兴偶动,便不可支,若遇贫困潦倒之际,自然难免“酒债寻常行处有”了,而检书论文看剑,又是无酒不欢的。诗酒流连,对于古代文士而言是极适意的享受,杜甫有诗:“何当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说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赠卢参谋》);“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似乎以诗文侑觞,才能畅情恣性。而《新唐书》记载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那看剑引杯,不亦宜乎?

      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表现出夜宴气氛渐趋热烈,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顾宸曰:一章之中,鼓琴看剑,检书赋诗,乐事皆兴”(《杜诗详注》),正是此意。

      尾联“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写宴*上勾念起作者以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作诗。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他登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游鉴湖、泛剡溪,历览了诸多名胜古迹,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无限秀美,反映在杜甫的诗篇如《壮游》,就用大量的笔墨来追忆吴越之游,且充满眷恋、略带遗憾,而想往之情不能自已,如“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再如《夜三首》之一写道:“向夜月休弦,灯花半委眠……暂忆江东鲙,兼怀雪下船”(《题郑监湖亭》),可知吴越之游给杜甫留下了十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或者简直可以说吴越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方乐土。此时此景此地,在相距千里的齐赵之地听到吴音吟哦,杜甫心中很自然地会油然升起一种异样的'亲切感,而联想回忆起自己泛舟吴越的情景。《史记》有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故事,杜甫若心存此典故,大约也透露他委心自然、形神萧散的人生追求。《夜宴左氏庄》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尚未为忧愁和烦恼所累,尾联所反映的,也许正是杜甫自然流露出的向往自由的超脱心境。

      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而叙事如检书、看剑、引杯、咏诗,又不辜负风月,极切于情景,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毕具;不单如此,再经由杜甫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用“落、张、流、带”等字将上述意象巧妙地点缀联接,不觉句句清新逼人,妙不可言;而末一联杜甫又用含蓄不尽的笔法点出自我感受,既应景又情真意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不禁陶醉在全诗的和谐之美中。《唐诗*体》赞此诗曰:“写景浓至,结意亦远。杜律如此种,气骨有余,不乏风韵。虽雅*王、孟,实为盛唐独步。”全诗结构如《杜诗详注》所说,“时地景物重叠铺叙,却浑然不见痕迹,而逐联递接,八句总如一句,俱从‘夜宴’二字蓦写尽情”,知是丝丝扣题而又浑如天成,最是上乘。此诗确实如杜甫所推崇“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的标准,《夜宴左氏庄》称得上杜甫清丽诗篇的典范之作。

      夜宴左氏庄赏析2:

      《夜宴左氏庄》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而叙事如检书、看剑、引杯、咏诗,又不辜负风月,极切于情景,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毕具;不单如此,再经由杜甫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用落、张、流、带等字将上述意象巧妙地点缀联接,不觉句句清新逼人,妙不可言;而末一联杜甫又用含蓄不尽的笔法点出自我感受,既应景又情真意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不禁陶醉在全诗的和谐之美中。全诗结构如《杜诗详注》所说:时地景物重叠铺叙,却浑然不见痕迹,而逐联递接,八句总如一句,俱从‘夜宴’二字蓦写尽情,知是丝丝扣题而又浑如天成,最是上乘。确实如杜甫所推崇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的标准,《夜宴左氏庄》称得上杜甫清丽诗篇的典范之作。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阅读全文]...

2021-12-04 17:02:08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句子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语录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说说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名言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诗词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祝福
孟子与庄子的古诗文阅读答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