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翼古诗说的李杜是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赵翼古诗说的李杜是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赵翼古诗说的李杜是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赵翼古诗说的李杜是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小李杜指哪两位诗人
小李杜 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李杜指哪两位诗人的相关内容,欢迎浏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李杜特点】
唐朝的诗人,一般认为李白杜甫最牛,其他的牛诗人也多数生在唐朝早期,上半截。唐朝繁荣也是在上半截,那会才配得上叫盛唐。
到了下一半,唐朝开始衰落,唐诗也在走下坡路,超牛的诗人比以前少了。好在还出了这两位:李商隐、杜牧。在写诗方面,这俩人给晚唐争了面子。俩人恰好也是一个姓李一个姓杜,所以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们家的生活过得很苦。但他确实有才华,16岁的时候,写了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被当地的一个大人物看上了,那人开始资助他读书,还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李商隐第一次考科举,没考上。25岁那年再去考,考上了。李商隐很高兴,但他绝对想不到,考上科举,他这辈子也没机会当什么大官。牛李党争,把他害惨啦。
考上科举之后,李商隐娶了一个大人物的女儿当老婆。但是,这个大人物属于李党。当年帮助他的那个人,是牛党的。李商隐娶老婆的前一年,帮助他的那人刚刚去世。牛党的人认为,李商隐这么做是背叛,没良心。
偏偏这时候,牛党当权。所以,李商隐虽然中了进士,但只给了一个都城以外的非常小的小官。李商隐不高兴,干了几年,辞职不干了。辞职不干不是因为他不想当官了,他还想。他又想办法回到京城当了个小官,等机会。
这时候,朝廷又换李党了。李商隐觉得也许自己机会来了,偏巧,他母亲在这时候去世了。当时的人,有规矩,父母去世,得辞官回家守丧三年,不然就是不孝顺。
李商隐回家呆了三年,等他再出来的时候,你猜怎么着?李党又不行了。李党有个大人物被贬,李商隐跟着这个人去了外地,给这人当手下。当了一年,那人又被贬,李商隐连工作也没了。
从那以后,李商隐要么当个芝麻大的小官,要么给大人物当手下,一直也没有实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咱们讲过,古代有才华的人,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的想法。至于写诗,他们认为是捎带的,不算正事。
所以李商隐活得很郁闷,他又是个天生敏感的人,所以他的诗里,愁闷和失落的情绪多一些。
【小李杜简介】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坛上杰出的人物,我们总是拿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与其进行比较,所以就成他们两个为小李杜。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种世家的出身一直是小杜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他在诗中言道: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比杜牧小十岁,怀州河内人。虽然他自称是帝胄之后,但实际上早已家道败落,只不过和大唐皇帝共姓一个“李”字而已。
“永 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大意是,希望做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泛舟归隐)这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抱负。由于关心政治,他写了一些讽 谕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写了长安西郊农村破落荒凉的景象,指出国家的治乱“在人不在天”,表达了人民渴望和*生活的愿望。
【小李杜交情】
就像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深厚一样,小李杜的关系也很不错,两人之间,也有互赠诗文。李商隐写给杜牧两首诗。《杜司勋》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说:“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极尽仰慕之情。然而,正像李白和杜甫的深情厚意仍无法改变两人的差别一样,小李杜的差异也很大,他们的气质、出身和思想的差异,使他们的诗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隐心中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
唐代大李杜是指谁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于杜甫而言,是他 一生的幸运,对他苦悲困顿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代大李杜是指谁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李杜指的是唐代著名的两位大诗人李即是李白杜是杜甫。扩充一下,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其二人因为不凡的艺术成就被称作大李杜(区别于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人物介绍】
诗仙李白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生*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诗圣杜甫简介
(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杜甫生*
杜甫(公元712--770年)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究炼字炼句的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详见《旧唐书卷一九》和《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历史价值
不仅在唐代,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就是杜甫了。这两位大诗人,一位作为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位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不仅是盛唐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而且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拓展:
从李杜谈眼界作文
眼界宽了,世界就大了。
董其昌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尤为在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增长知识,增进智慧,万里路让我们实践真理。
李白正是一位兼具读万卷书万里路的才人,从小五岁开始学*,有“五岁诵六甲”的说法,十几岁时便有了诗赋多首且被社会名流认可,读万卷书后,又到了成都,峨眉山,渝州等多地远游,祖国大地上留下了他多少足迹,带给他灵感与思考。曾在黄鹤楼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景色优美,多了份诗意少了伤感,也让他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份美好深厚的友情。在白帝城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彩云缭绕的美景,遥望千里之遥的江陵,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在观赏美景之余,感受到了诗人胸怀宽广明亮,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游历中,欣赏美景,结识好友,成就他了美景独特的描写和开阔的胸襟。多本书,多个地方,造就了他爽朗大方的性格,洒脱的人生态度,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压抑的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终是在困境中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篇。
杜甫也是这样一位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人,从小饱读诗书,在文学方面才华深厚,虽然应试不第,但诗词方面确是个厉害人物,曾游吴越,过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泛剡溪,尝游金陵瓦官寺。过了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豪放浪漫生活,并与高适,李白结下了深厚友谊。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安史之乱那历史中最艰难的一段。他经历了作官、陷贼、流亡、遭贬,生活体验异常丰富,最后才能在安史之乱后说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百姓疾苦,愿天下安稳,而不是一人独乐。
如今的人们时常在网络的世界中穿行,电影,电视剧占据了我们读书的时间,要想开阔眼界大多数人还要仰仗行万里路,可是......
看着朋友圈里“颐和园一日游”的照片,如今所谓的旅行大多是跟着行程紧密的旅行团来到每个地区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一张张经典地标的“拍照打卡”,与曾经相比少的是少了用眼睛看秀丽河山,奇松怪石,用心感受自然,体会自然,少了结交挚友,共赏山水的乐趣。这行万里路竟全无了以前的意境......
只有真正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人,才能拥有广博的胸襟,开阔的眼界,眼界大了,看见的并不只是自己,而是天下,眼界大了,看到了才不只是苟且而是洒脱。
眼界大了,世界就大了。
李白去世前于江中泛舟,见月在江水,趁酒后醉意跃入江中捞月,死。
他一生行文浪漫主义,又浪漫而死,无意间的殉道。而且去世时一定美滋滋的,捧着镜花水月以为拥有了世界。他人言公子痴,无妨,自己充实,便好。
难得的,我很向往这种死亡,倘若哪天必须面对的时候。
杜甫晚年饥寒交迫,县令知之,捧白酒牛肉供食之。甫贵难得之货,大啖,不消化,死于客栈。
杜甫行走民间,常言民生疾苦,己不例外。公元七五九年冬,天寒地冻,携一家老小至同谷,无食,上山于雪中刨黄独。我认为他在世时一定考虑过他的几种死法:饿死,冻死,战乱而死,病死。而真实的情况刚好与饿死相反,他一定没有想到。事后看来,逻辑也通。
命运真会开玩笑。
谈及两位天才诗人之死,是为他们惋惜。而作为他们自己,却并不难过。谪仙人自有一种周庄梦蝶式的自信,你若为他难过,他还笑你看*哩。诗圣则饱读人间冷暖,受尽折磨,解脱,也不难过。
耶稣说:小孩子可以进天国。说的就是如李白这样的人,盲目的自信,无畏的洒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狂的可爱,赏心悦目。杜甫则不成,他心思重重,忧国忧民,十足的老头形象,执念太深,上不了天堂。
然论伟大,当推杜甫。人言:伟人必先死过。我相信杜甫死过不止一次,才能如此沉重。他在世的时候就死了,所以他死后依然活着。
我们读李白,享受的是他的飘逸清灵,天赋异禀。读杜甫,体会的是他的哀民生艰,絮絮叨叨。
*可一窥其作品而神交,然真与之为邻,却不好相与。李白疯疯癫癫像个神经病,杜甫忧心仲仲像个怪老头。然我知二位都是真性情。
李杜为友。李白死后,杜甫感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起句突兀。有种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感觉。故我很愿意相信这是晚上写的诗。他一定是梦到了李白,醒,胸口沉闷,难以释怀,点灯提笔,怀念故友。故友隔天地,天地不可*,想那谪仙人该是归位了吧?
想昔人事,令人动容。
1.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2.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6.一人知己足*生。
7.空国而来骄必败,背城能战弱为强。
8.*观古书,每随己境地。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矮人在*地,举头仰而企。危楼有凭槛,刘桢方*视。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
9.一蚊便搅一终夕,宵小原来不在多。
10.一抔总为断肠留,芳草年年碧似油。苏小坟连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
11.帘钩风动月西斜,仿佛幽魂尚在家。呼到夜深仍不应,一灯如豆落寒花。
清朝虽然很落后,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差劲,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文学上还是有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仅仅一部《红楼梦》,便足以傲视群雄;另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等等,这些作品同样流传很广,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
小说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由小说家做主,至于怎么去创作,完全凭借个人的经历,还有对于情节的把控。但是很显然在古代,特别是在清朝小说,并不是主流,无非是文人的消遣之作;比传统的文人,还是以诗词为主,毕竟几千年来诗词代表着正统,最能够体现出文字的精华,还有文字独特的美。
清朝的诗人尽管不是太突出,至少无法和唐朝那些大文豪相媲美,不过也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其中龚自珍、袁枚、郑板桥、黄景仁、赵翼等人,相对来说比较有影响力;以其中的赵翼来说,其诗通俗易懂,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论诗五首》、《野步》、《读书所见六首》,这些作品无论是流传程,还是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并不赢于唐诗。
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又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江苏常州市)人。赵翼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是《论诗五首》,在这五首诗中,充分地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还有对于诗歌的理解,其中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谓是妇孺皆知,成为其流传最广的名句,另外还有《野步》,也是难得的佳作,这首诗意境唯美,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秋美景,可以媲美唐诗。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野步》即独自在原野外散步,除了突出散步时的心情,还有就是抓住了秋天的特点,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描写秋天的景色。这一类描写秋色美景的作品,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对于后世的诗人来说难度很大,如果稍稍写得不好,很有可能落入俗套。赵翼在这首诗中很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铺直叙,则是以另一种视角来展现,从而让这首诗更具有韵味。
第一二句着实*淡无奇,没有很突出的地方,无非先是从天气开始着笔,然后描写自己如何一个人出门散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只要一到了秋天,天气就开始逐渐转凉,料峭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好像是在催促人们尽快换上厚重的棉衣,一个人拄着拐杖到郊外去游玩。在这两句中,最让人叫绝的是第一句中的“催”字,用得可谓是出神入化,立马营造出了一种阴凉之感,也体现出了秋天的寒意。
当然整首诗最精华的部分是后两句,在诗人看来秋天并不美,甚至秋风还有点管闲事,“最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里一个“管”字用得很巧妙,每年秋天来临之后,秋风也紧随而至,那秋风最爱多管闲事,只要秋风起,不但把枫叶变红了,还让人的头发变白了。深秋季节,秋风渐起,那个时候寒风瑟瑟,枫叶变红了,并且还带来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人的头上,好像在一夜之间使人头发花白。
赵翼这首《野步》清新脱俗,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也写出了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让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画面感。可见在清朝的诗人中,赵翼可以算是比较优秀的诗人之一,而这首诗也是写出了新意,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秋天,无论是意境,还是写作技巧都是一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足以媲美唐诗。
《论诗》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导引·新宫翼翼
佚名〔宋代〕
新宫翼翼,钜丽冠神京。金虬蟠绣楹。都人瞻望洪纷处,陆海涌蓬瀛。仙舆缥缈下圆清。彩仗拥天行。熉黄珠幄承灵德,锡羡永升*。
诣畅春园问安皇太后命观园内所艺禾黍与与翼翼诚有秋也得诗一首
弘历〔清代〕
占岁今秋好,祈年午夜曾。仙壶叨泽渥,宝稼应时登。
绣陇黄云合,芳园懿赏凭。泠泠朝露缀,霭霭野烟凝。
宫府应无异,农桑合并称。艰难知穑事,慈训敢钦承。
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
吴文英〔宋代〕
东风未起,花上纤尘无影。峭云湿,凝酥深坞,乍洗梅清。钓卷愁丝,冷浮虹气海空明。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
几度问春,倡红冶翠,空媚阴晴。看真色、千岩一素,天澹无情。醒眼重开,玉钩帘外晓峰青。相扶轻醉,越王台上,更最高层。
赠李翼
韩翃〔唐代〕
王孙别舍拥朱轮,不羡空名乐此身。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谢进士张翼投诗两轴
王溥〔宋代〕
清河诗客本贤良,惠我新吟六十章。格调宛同罗给事,功夫深似贾司仓。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好去蟾宫是归路,明年应折桂枝香。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袁崇焕〔明代〕
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又赓张翼韵
朱元璋〔明代〕
腊前三白旷无涯,应是天公降六花。
九曲河深凝底冻,张骞无处再乘槎。
赠丁翼诗
曹植〔两汉〕
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肴来不虚归。觞至反无余。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鹧鸪天(偶有鳞翼之便,书以寄文卿)
赵长卿〔宋代〕
一曲清歌金缕衣。巧佼心事有谁知。自从别后难相见,空解题红寄好诗。忆携手,过阶墀。月笼化影半明时。玉钗头上轻轻颤,摇落头豆蔻枝。
鹊桥仙·青鸾有翼
朱彝尊〔清代〕
青鸾有翼,飞鸿无数,消息何曾轻到。瑶琴尘满十三徽,止记得,思归一调。此时便去,梁间燕子,定笑画眉人老,天涯况是少归期,又匹马,乱山残照。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史记·赵世家》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赵世家》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战国策·赵二·武灵王*昼闲居》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佚名《东城高且长》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李白《长相思·其二》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
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战国策·赵二·武灵王*昼闲居》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佚名《赵威后问齐使》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与赵莒茶宴》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刘基《乞猫》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钱起《逢侠者》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苏轼《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徐凝《汉宫曲》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杨炯《夜送赵纵》
买丝绣作*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李贺《浩歌》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齐州送祖三 / 河上送赵仙舟 / 淇上别赵仙舟》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李清照 新荷叶》,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新荷叶》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注释:
1、高耸万丈蓬瀛:蓬瀛,指代神话传说中之神山。
赏析:
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寿者未点明是谁,从词义看,可知其人应是当时名儒,而且是直至此时尚隐而不仕者;有的评论人认为是工诗善词的名士朱敦儒。据史传称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后屡经诏聘,方于绍兴二年出山,赐进士出身在朝廷供职,是与易安居士同时代人。看来这种测猜是很有些道理的,当然要认定下来,还需有佐证。这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象花一般柔媚,象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需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赵翼古诗说的李杜是指
李杜写的古诗有
小李杜写的古诗
李杜的古诗全部
形容李杜的古诗
李杜的著名古诗
古诗含李杜的诗句
古诗中的小李杜
小李杜的古诗七律
赵翼晚年的古诗
赵翼的诗五首古诗
古诗赵翼的赤壁
关于赵学翼的古诗
赵翼的除夕古诗
赵翼的论诗古诗视频
论诗其六清赵翼的古诗
论诗五首其二清赵翼的古诗注音
赵翼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杜鹃宋赵师秀的古诗
赵翼古诗除夕朗诵的背景音乐
赵师秀写的杜鹃古诗的诗意
古诗的小李指谁
古诗词中的杜叟是指谁
翼字的古诗
含之杨翼的古诗
李白的古诗手指游戏
古诗杜甫李白的诗
杜甫李白写的古诗
杜甫怀李白的古诗
杜甫的古诗24桥指是哪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