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于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63) 说说(70) 名言(57) 诗词(3k+) 祝福(6) 心语(2k+)

  • 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

  • 感情,思想,阅读
  • 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下面是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游览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分析

      1、第1段:

      ①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

      ②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2、第2段: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先写鱼呆呆的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3、第3段:

      这一段写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犬牙差互”写的是*的形状。潭是“石”潭,岸是“石”岸,特征突出。

      4、第4段:

      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练*题

      一、注音:

      篁( huáng ) 佩( pèi ) 洌( liè )

      坻( chí ) 屿( yǔ ) 佁( yǐ )

      翕( xī ) 邃( suì ) 寥( liáo )

      俶( chù ) 怆( chuàng ) 嵁( kān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见: 看见

      (2)隔篁竹 簧竹:成林的竹子

      (3)如鸣佩环 鸣:使……发出声音;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4)心乐之 乐: 以……为乐

      (5)水尤清洌 尤:格外

      (6)*岸,卷石底以出 *:靠*,动词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覆盖 络:缠绕

      (8)参差披拂 参差: 高低不*

      (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下:向下照射;澈:穿过,透过;布:照映、分布。

      (10)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11)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12)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三、填空: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C)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阅读全文]...

2022-04-13 21:10:08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山居秋暝全诗意思)

  • 诗意
  • 《山居秋暝》赏析

    一、作者:王维,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与另一个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是好友,二人合称“王孟”。又因王维专诚奉佛,其诗充满禅意,故*又称其为“诗佛”。王维的诗画俱佳,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紧扣诗题,营造意境)

    空旷的山谷里刚下了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人感到秋天来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

    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

    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回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人生境界)

    任凭春日的花草凋零,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1、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浣女: 洗衣物的女子 3、歇: 尽

    4、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5、随意:由着性子,任凭

    6、春芳:春天的花草 7、下:顺流而下

    二、1、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等

    2、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通过对山居生活中的青松明月、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人等人、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热爱山水田园生活,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人生境界。

    3、诗中典型的动静结合的诗句是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表现诗人人生追求、乐于归隐的诗句是: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竹喧归浣女, 王孙自可留。王维诗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很多,比如《鸟鸣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4、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两句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勤劳淳朴的人的喜爱。

    5、颔联和颈联都是具体写景,找出这两联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两联有什么不同。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写的是“山居之景”,突出了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浣女、莲、渔舟“等景物,写的是“山居之人”,突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6、从颈联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空山并非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能体现出这里的寂静、清幽的意境。

    7、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意境?首联和诗题有什么关系呢?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微凉,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意境。

    此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8、《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秋雨初晴后山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民风,并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人生追求。全诗将(空山新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影),(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时的喧闹),(渔船顺流而下荷叶的摇动)等各个场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3-22 14:33:45
  • 万山潭作古诗的翻译(万山潭作古诗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附图)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孟浩然诗集就是宋代蜀刻本,这个本子中的这首诗题作《岳阳楼》,第二联作“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唐代殷璠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后一句也作“波动岳阳城”。孟浩然的后辈、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郢州孟亭记》中引此句也作“动”。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西清诗话》,南宋的《唐诗纪事》,元代的《瀛奎律髓》也都作“动”,敦煌写本亦作“动”。也就是说,直到元代,人们读到的这句诗都是“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那么,“撼”字从何而来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明代人的改写,因为明代以后的孟集才开始出现“波撼岳阳城”的写法。一个“撼”字,洞庭湖那种波涛壮阔、摇撼天地的气势喷薄而出,相比之下,“动”字就太普通了。正是因此,改写后的版本流布更广,不少人还以“撼”字为例,分析孟浩然炼字的妙处。如果这个字真是明人所改,孟浩然先生应该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异代知音。

    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阅读全文]...

2022-02-01 15:37:43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拓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1-31 20:04:00
  • 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 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鉴赏

      这首诗主要是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就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就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就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全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就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就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时只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山居秋暝》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翻译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山居秋暝》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阅读全文]...

2022-04-29 19:23:09
  •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简单(山居秋暝解释和意思)

  • 简单,解释
  •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名词解析: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雨后山泉在岩石上流的情景。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背景解析: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唐朝诗人、画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美景足以令人流连。

    赏析:

    此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先,诗中的面有构图之美:画面上有山有水,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约的山峰,中部是苍劲的松林和林间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脚的竹林和林边的荷塘。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进荷塘,河边洗衣归来的女子,穿过竹林,走回山村。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联成一体,诗篇对之依次写来,从容自然,又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纵轴山水画。其二,诗中有色彩之美,诗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欢用青、绿、白诸色创造恬静的意境,给人淡雅,清新的美感。此诗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绿和白,整幅画的青绿色的基调配得十分和谐、素雅,符合诗人隐居*静的心境。另外,诗人对于动静描写的运用也很成功,自然界和人的活动既有动态,也有静景,诗人以动写静,把整个诗的境界反衬得更为幽静。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评价:

    刘辰翁《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锺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唐汝询《唐诗解》:雅淡中有致趣。结用楚辞化。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王夫之《唐诗评选》: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储者。颔联同用,力求切押。

    黄生《唐诗矩》:尾联见意格。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

    范大士《历代诗发》: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沈德潜《说诗晬语》: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

    张谦宜《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五六加婉琢矣。评: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梅坤承曰: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阅读全文]...

2022-07-27 05:40:15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阅读全文]...

2022-02-12 11:43:24
  • 山居秋暝翻译及赏析(山居秋暝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阅读全文]...

2021-12-31 12:06:51
  • 王维 《山居秋暝》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阅读全文]...

2022-07-19 04:35:39
  • 元日古诗的思想感情(元日古诗的讲解及赏析)

  • 思想,感情
  •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是新的第一天。

    古时,人们十分重视这一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今天是正月初一,隐娘想分享8首元日诗词,送你最温暖的祝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新年来了,一切都预示着希望,愿你的2020年,希望满满,如爆竹般热烈喜悦。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四海升*,岁月静好。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

    2020年,愿你的未来,温暖常在,春风无限。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有些朋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见面,*时就天各一方。

    如果和友人能日日常相见,那么人生会拥有许多欢乐。

    2020年,愿你和朋友,能常见常聚,友谊万年。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一年元日,杜甫抱着儿子宗武,满是怜爱。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孩子,就会有了许多欢乐。生活再难,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就会烦恼全消。

    2020年,愿你和孩子,笑颜常开,幸福满满。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个元日,卢照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庆大唐的春天,乡间的风景是那么迷人,愿年年如此,共享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说明一切都顺利。2020年,愿岁月长好,人长安。

    《元日早朝》

    唐·耿湋

    [阅读全文]...

2022-02-15 21:44:57
当前热门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句子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语录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说说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名言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诗词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祝福
山居秋暝古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