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调净沙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越调净沙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越调净沙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越调净沙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1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之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之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调,下面是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请参考!
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
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昏鸦:黄昏时之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之创造。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之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之触发物。曲上之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一种动人之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之意象来表达作者之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之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之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之艺术形象。*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之特色。*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之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之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之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之忧伤悲凉之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
与意象之繁复性并存之是意象表意之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之意象之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之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之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之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表达自己惆怅感伤之情怀,选用众多之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之内心情感,情与景之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之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之意象被作者之同一情感之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之图画。
意象之繁复性与单一性之结合,是造成*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之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之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之特点,这种有序性之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之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之*惯。
有人称马致远之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之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之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由远之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之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描写角度,因而增加意象之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之,不超出秋景之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之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之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之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及远之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之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之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之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之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之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之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之,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之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重新创作。在景物之选择上,他为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之情感,选取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之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之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之情感不合之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之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之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他之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之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之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之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之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之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之程度,用最少之文字来表达丰富之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之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之悲苦情怀,使个人之情感获得普遍之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之一种悲哀忧愁之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之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之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之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之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之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之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之凄苦悲凉之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文人最为普遍之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之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之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之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文人一种传统之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不朽之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之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之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越调天净沙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调天净沙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老树昏鸦: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乌鸦是黑色的,黄昏时天光昏暗,从远处看,看不清乌鸦的头脑,所以称昏鸦。
「赏析」
本曲描写秋原旅人的'情怀。开头三句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没有动词的并列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并从中带出奔波在他乡的游子,在景物中又透露出游子的身世。作者并没有写出在古道中骑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但用“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就不会孤单一个人骑一匹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驰。妙在用一个“瘦”字。“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驰在古道上的时间,也给整个画面更涂上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最后一句用“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激烈,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这首曲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二十八字,但却雕绘出一幅深有诗情的画面和感动人心的意境。
「题解」
这是马致远的一首名曲。写一个飘零异乡的游子在秋日的黄昏思念家乡的情怀。
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越调】天净沙——马谦斋园亭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马谦斋园亭
簪缨*上团栾,杖藜松下盘桓,喷玉西风脆管。雪芳亭畔,秋香一树金丸。
雪中酬王一山
瑶园树老琼枝,玉奴酒捧金卮,十二阑干倚徙。探梅人至,灞桥诗等多时。
春情
一言半语恩情,三番两次丁宁,万劫千生誓盟。柳衰花病,春风何处莺莺?
明月楼上有赠
意中千里婵娟,楼头几度团圆?灯下些儿空便。柳惊花颤,何时长在樽前?
由德清道院来杭
丹炉好养朱砂,洞门长掩青霞,又上西湖去马。放心不下,姚源亭梅花。
寒夜书事
月移影落冰池,烟消香护帘衣,枕上佳人未知,雪篝重被,小梅招得春归。
桃源洞
苍云朵朵奇峰,翠蓬隐隐仙宫,醉眼帘花儿重?小桃溪洞,刘郎不信秋风。
春晚
翠帘不卷钩闲,华堂长见门关,血指频将泪弹。玉人愁惯,杏花楼上春残。
秋感
翠萍波底游鱼,碧梧井上啼乌,独立西风院宇。相思何处?芭蕉一卷愁书。
《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越调·天净沙·即事》元曲原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越调·天净沙·即事》元曲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文】
越调·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注释】
真真:是画中美女的名字,典出《太*广记·画工》,说唐代进士赵颜得一美女图,画工告之:此女叫真真。这里是形容女主人公如仙女真真一样美丽动人。
停停当当:指梳洗打扮整齐。
人人:即人儿。
【赏析】
此首叠字小曲,十四对、二十八字全用了成双成对的叠字,而妙语天成,极为自然通俗,自来有名。这类不应多费气力,多浪费时间,只备一格,以见作者的才能与功力。
【题解】
此曲赞美春天,赞美爱春爱美的女子和爱情的'和谐美满。
拓展阅读:
内容很简单,一写春景,一写佳人,景与人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图。
这幅画在“莺莺燕燕”的叽叽喳喳声中展开,既突出春天生机盎然,给人一种喜悦之感,又为人物的出现作铺垫。在古诗词中,“莺莺燕燕”被赋予了其他的意义,苏轼说“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朱淑真说“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张炎说“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很显然,莺莺燕燕都与女子有关。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呢?作者随即写道:“花花柳柳真真。”
到这里,画面已展开了大半,春天该有的绿柳红花都一一出场,而那位“真真”一样的美人,就在花柳的簇拥下缓缓走来。
“真真”用典。据杜荀鹤《松窗杂记》记载,唐代有一个叫赵颜的进士,在画工处得一软障图。画上的妇人十分美丽,赵颜心动不已,便对画工说:你有法子把她变成活人吗?我喜欢她,想娶她为妻。画工说:这是一幅神画,画中人名唤真真,是个神女,你只要对着画喊她的名字,昼夜不断至百日,她就会活过来。赵颜照做,果然,真真从画上走出来,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赵颜终偿所愿。一年后,真真生下一子,却被赵颜疑作妖妇。真真失望之余,带着儿子回到画中,从此神画中多了一个婴孩。后来,诗词中常用“真真”来代指美人,如纳兰性德“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这位美人还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女子,不但长得“娇娇嫩嫩”,做事也妥帖周全,言谈举止富有风度,是个“停停当当人人”。
“事事风风韵韵”与“停停当当人人”同时出现,似乎有斧凿之疑。但整体上看,通篇都用叠字,韵律感极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原文:
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昏鸦:黄昏时之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之创造。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之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之触发物。曲上之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一种动人之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之意象来表达作者之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之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之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之艺术形象。*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之特色。*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之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之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之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之忧伤悲凉之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
与意象之繁复性并存之是意象表意之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之意象之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之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之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之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表达自己惆怅感伤之情怀,选用众多之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之内心情感,情与景之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之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之意象被作者之同一情感之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之图画。
意象之繁复性与单一性之结合,是造成*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之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之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之特点,这种有序性之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之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之*惯。
有人称马致远之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之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之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由远之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之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描写角度,因而增加意象之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之,不超出秋景之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之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之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之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及远之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之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之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之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之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之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之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之,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之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重新创作。在景物之选择上,他为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之情感,选取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之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之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之情感不合之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之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之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他之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之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之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之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之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之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之程度,用最少之文字来表达丰富之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之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之悲苦情怀,使个人之情感获得普遍之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之一种悲哀忧愁之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之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之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之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之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之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之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之凄苦悲凉之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文人最为普遍之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之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之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之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文人一种传统之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不朽之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之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之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天净沙秋思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悲落叶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本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十个字无一虚字,用六种事物联缀字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能使人联想无穷。
本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后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
浪淘沙古诗
《浪淘沙》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诗句的意思。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赏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天净沙·秋思》全诗翻译注释
秀天的意境总是悲凉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天净沙·秋思》全诗翻译注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浣溪沙古诗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浣溪沙古诗晏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鉴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越调净沙秋的古诗
净沙秋的古诗
《天净沙秋》的古诗
天净沙秋恩的古诗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
天净沙秋古诗的配图
天净沙秋是谁写的古诗
天净沙秋秋的随笔古诗
古诗白朴的天净沙秋
古诗的绘画单调一些天净沙
模仿天净沙秋的古诗
天净沙秋的古诗背景
天净沙秋古诗的拼音
天净沙秋的诗句
仿天净沙秋思的古诗
天净沙秋的古诗全文
天净沙秋的古诗大意
跟天净沙秋思的古诗
天净沙秋古诗的注音
天净沙秋词的古诗配画
古诗天净沙秋的舞蹈
天净沙秋的名句
天净沙秋思是秋天的古诗吗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配画
仿写天净沙秋思的古诗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句是
仿天净沙秋思写的古诗
天净沙秋思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答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