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关于古诗桃花溪的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桃花溪的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桃花溪的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桃花溪的背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5) 说说(134) 名言(2) 诗词(2k+) 祝福(1) 心语(74)

  •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写作
  •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写作背景,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读后感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小溪*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宁静的桃花源。‘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宁静的景象。土地*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阅读全文]...

2021-12-15 14:53:19
  • 《桃花源记》背景知识

  • 知识,阅读
  • 《桃花源记》背景知识

      《桃花源记》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背景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背景知识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 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诗人这一理想的产生, 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民往往自动结集起来归附于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筑坞壁以自保。诗人在<<拟古>>诗中所称颂的田子泰,就是汉末魏初的一个著名坞主。当前西北人民为逃避苻 秦的暴虐统治,也有此种形式的组织。

      《桃花源记》赏读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或许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若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去。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不惟“忘路之远*”,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秘飘忽。抬眼展望*,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固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呢?

      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之幽深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秘。不为人知的无名山洞竟闪烁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强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山洞延伸数十步之后竟然另有洞天,确乎神极!作者有意将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显然是在暗示读者: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观现实社会。渔人进得洞来,但见“土地*旷,屋舍俨然”,其间恰当地点缀着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这幅静美的画面竟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人情怀。更有那“衣着悉如外人”之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于阳光下闭目养神,间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们则或团坐说笑或追跑嬉戏,好一幅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渔人见此,不免将思维触觉观照士族势力猖獗、战乱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现实,于是禁不住艳羡起来,神思悠悠:来到这样一个绮丽、和*的去处,莫非是在做梦吧。诚如清人刘熙载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曲致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出作者彻底失望于丑恶现实,毅然归耕田舍之后对*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惊喜于眼前胜境的渔人还未缓过神来,桃花源人已经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惊,问所从来”,继而热情相邀,“设酒杀鸡作食”以待。“闻有此人”到来,一村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纷纷涌来探询消息。听了渔人的一番介绍,桃源人不由得“皆叹惋”起来。叹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叹惋呢?自秦以来,外界朝代更替之频繁,令他们惊讶莫名;“自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之后“遂与外人间隔”,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闻所未闻,令他们叹息不止。桃源人在这里流露出来的,既有对自己能够远避动乱之时代、频繁之战乱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饱受阶级压迫剥削之深的同情。庆幸也好,同情也罢,桃源人依然视渔人为嘉宾贵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爱自已这个*等劳动、和*自由、充满真诚的温馨社会。他们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与外人道”,他们谁都不希望因为渔人的到来而破坏自己的*静生活。如此淳朴敦厚的民风该是多么美好,这正是作者虔诚思慕的,热切追求的,而狡诈凶险、贫富悬殊之丑恶现实是与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将深厚的'现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对桃花源神妙美丽生活的描写之中。

      对渔人来说,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赛如天堂神仙的快乐逍遥生活,因此桃源人对他的的叮嘱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在归途中“处处志之”,以期能重返桃源。不仅渔人如此,堂堂太守在闻知渔人这番经历之时,也“即遣人随其往”,高尚之士刘子骥“闻之”,也“欣然规往”。他们对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寻到桃源去。现实社会之令人失望,遭人厌弃的程度昭然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故事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深长的回味。

      陶渊明将桃花源描绘得如此神奇美丽而又飘忽迷离,深深感染读者情绪,强烈振撼读者心灵,关键在于“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全部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他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己济世壮志难酬的深沉愤慨,对诚实劳动、和*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抱朴含真”美好社会的热情向往。他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林去处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异,桃源环境之神奇,桃源民风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复得之神怪,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钟嵘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诗品》)陶渊明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令人深为感佩。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

      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关于诵读教学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

      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

      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

      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以上是就水*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

      二、关于想像力的培养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阡陌鬓邑诣骥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3)一词多义:舍、寻;

      (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追求*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2.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

      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使得故事更加丰腴——用这种复述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能课文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两种复述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

      课文的结构层次

    [阅读全文]...

2022-03-16 22:49:21
  •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 创作,阅读
  •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写这篇名记的动机和思想来源何在呢?这与陶渊明的身世有关。

      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溢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他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6年)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长沙公,赠大司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无从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为桓温长史,名为州里之冠,时称盛德,而孟氏又为陶侃之外孙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陶渊明自幼聪明好学。史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男,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陶渊明29岁开始作官,任江州祭洒,不久,解职归。太元十九年(公元304年),渊明30岁,丧妻,续妻翟氏,甚贤淑,能与夫共甘苦。前后共生五子:俨、候、份、佚、佟。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后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今。当时规定:县令可种公田200亩(二顷),他却吩咐全部田土都要种秫,便于煮酒。翟氏说:“还是多种点粳吧,我们母子还要吃 饭哩!”陶渊明不得已,分50亩给种粳。又买一奴送给儿子说:“他可以助你劳动,但不能虐待他,他也是好人家的子弟呀”郡遣督邮至县,史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免离职去。在官仅80多天。离任肘,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过稳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他一生爱洒,常设洒宴客,已若先醉,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一次,家中酒熟,渊明急不可耐,便以头上葛巾滤酒取饮。滤毕,又将葛巾戴上。他不善音乐,而蓄无弦琴一张,聊以寄惠。他对人喜愠不形于色。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颜延之为江州刺史的功曹,住浔阳,与渊明结邻,常至渊明家饮洒谈文,相得甚欢。此次二人相处约一年之久。到了宋景*元年(公元423年),颜延之做了始安郡的太守,路过浔阳,又和渊明同饮月余,临去,给了渊明二万钱,渊明却全交给酒家,以便随时饮洒。江州刺史王弘,慕渊明之名,思欲一见,不能得见,于是趁渊明上庐山时,使其故人庞通之于半道置洒相邀。二人正饮时,王弘亦乘机而至,庞为之介绍,遂同饮酒。以后弘常遣人给渊明送酒。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征渊明任著作佐郎,渊明说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导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为刘裕所杀。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朗使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

      陶渊明逝世前几年,生活因苦极了。因为年老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力,经常断炊,而靠乞食度日。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给他送来粮食和肉类,劝他做官,都被渊明所拒绝,一无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己63岁了。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颜延之作了《陶征土诔》称他为“有晋征士”,把他比为巢父、许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节,说他“心好异书,性乐酒德”,又介绍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并说他:“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谥典。于是询诸友好,溢他为“靖节征士”。

      由上可知,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渗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世上乌有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瞎的旧社会的*和憎恨。写桃花源里“靡王税”的安乐,正是要说明现实社会君主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比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当然,陶渊明写出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产生,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影响。他们说,在原始社会,人们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共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是受了魏晋以来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嵇康说;“刑本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阮籍说:“盖无君而遮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主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鲍敬言创“无君论”,认为君主是社会一切丑恶、灾难的根源。他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竟不荣,无荣无辱。”这种言论,反映了农民阶级对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而过安居乐业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响。《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选贤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这一行为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的现实处境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阅读全文]...

2021-12-10 12:07:10
  • 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写作,阅读
  • 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的生*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接着溪流*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梅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赏析】

      《桃花源诗》 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劳动、和谐相处、没有君主、不纳王税的美好社会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个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全诗三十二句,寓真情于叙述描绘之中,寄至味于*淡自然之内,引导读者徜徉于桃源仙境而怡然自得。就诗的艺术结构而言,起首六句是缘起,中间十八句是核心,结尾八句是余韵。

      起首六句,叙述桃源中人避乱隐居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开头这两句诗总领全篇,意味深长: 贤者避世而隐,罪在嬴秦暴虐无道。推而言之,任何社会公理不彰、道德沦丧,贤者就不会与之同流合污。

      紧承上面诗意,“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寖复湮,来迳遂芜废。”这四句诗拓进一层,将秦末著名贤者“四皓” 与桃源中人的先世相提并论,对后者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极为敬佩,对其后代继续隐居于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尤为称奇。避乱隐居桃源,长期不为外人所知,亦不知外界如何,堪称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桃源中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美好的呢?

      “相命肆农耕” 以下十八句,传神地描绘出这个由桃源中人开辟的新天地,将读者领入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神仙境界。在这里,五谷按时种植,人人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且又相互勉励、和睦相处,因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尤其令后世称羡的是,劳动所得,悉归己有: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在这里,祭祀衣著,犹存先秦古风;环境安宁,唯闻鸡犬之声。在这里,年复一年,春秋代序,无论童叟,怡然自乐。

      这些缓缓推出的诗句犹如纪录片一样,一幅幅桃花源中风俗人情、四时景色的画面依次呈现于观众眼前。初看起来,亦觉*淡无奇; 一经思索,人间焉有此境?人人劳动、人人*等、没有君主、没有欺诈、怡然自得的桃花源,不仅是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且是古代多少志士仁人梦想已久的人间仙境。而这个自然和谐、优美宁静的仙境恰恰与当时腐朽虚伪、肆行暴虐、互相倾轧的丑恶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尾八句,含蓄隽永,余韵绵长。“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这四句诗以反衬的手法,将久隐忽现、乍现即隐的桃源仙境衬托得如同缥缈难寻、一闪即逝的神仙洞府而格外引人遐思。愈厌恶黑暗污浊的现实世界,愈加向往光明峻洁的桃源仙境。

      紧承上面诗意,最后四句诗以排他的艺术手段,将诗人自己驾着轻风、高飞天宇去寻找桃源仙境中那些志同道合朋友的无限向往之情表现得格外真率动人。排除了世俗之士,陶渊明和他创造的桃花源才显得更有风采。

    [阅读全文]...

2022-07-04 02:50:27
  •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及文章赏析

  • 写作,阅读
  •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及文章赏析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及文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章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白话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阅读全文]...

2022-02-22 20:44:09
  • 关于桃花的古诗

  • 桃花
  • 关于桃花的古诗

      晚桃花 作者: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下邽庄南桃花 作者: 白居易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崦里桃花 作者: 顾况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桃花 作者: 薛能

      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开齐全未落,繁极欲相重。

      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

      篱落欹临竹,亭台盛间松。乱缘堪羡蚁,深入不如蜂。

      有影宜暄煦,无言自冶容。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

      子熟河应变,根盘土已封。西王潜爱惜,东朔盗过从。

      醉*眠英好,题诗恋景慵。芳菲聊一望,何必在临邛。

      千叶桃花 作者: 杨凭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桃花 作者: 元稹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大林寺桃花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寄题忠州小楼桃花 作者: 白居易

      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

      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 作者: 白居易

      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

      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

      桃花 作者: 周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题百叶桃花 作者: 韩愈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六州歌头(桃花) 作者: 韩元吉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

      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跋马。

      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支。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销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山舍南溪小桃花 作者: 李九龄

      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

      绯桃花 作者: 李咸用

      茫茫天意为谁留,深染夭桃备胜游。未醉已知醒后忆,欲开先为落时愁。

      痴蛾乱扑灯难灭,跃鲤傍惊电不收。何事梨花空似雪,也称春色是悠悠。

      桃花 作者: 李中

      只应红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间竹阴。几树半开金谷晓,一溪齐绽武陵深。

      艳舒百叶时皆重,子熟千年事莫寻。谁步宋墙明月下,好香和影上衣襟。

      虞美人 (大红桃花) 作者: 刘辰翁

      鞓红干色无光霁。须是鲜鲜翠。翛然一点系裙腰。不著人间金屋、恐难销。

      英英肯似焉支贵。漫脱红霞帔。落时且勿涴尘泥。留向天台洞口、泛吾诗。

      夜看樱桃花 作者: 皮日休

      纤枝瑶月弄圆霜,半入邻家半入墙。刘阮不知人独立,满衣清露到明香。

      桃花 作者: 齐己

    [阅读全文]...

2022-03-19 13:17:58
  • 赞美桃花的古诗句

  • 赞美,桃花
  • 赞美桃花的古诗句

      桃花大大方方,她深根大地,汲取大地母亲的浮汁,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她喜欢风雨,她喜欢太阳,因为阳光雨露会使她根深叶茂、花美芳香。下面我们来看看赞美桃花的古诗句,欢迎阅读借鉴。

      NO1、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李建勋写的《南唐*事(句)》

      NO2、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刘宪写的《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NO3、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写的《三日寻李九庄》

      NO4、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顾况写的《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NO5、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刘商写的《题水洞二首》

      NO6、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岑参写的《醉戏窦子美人》

      NO7、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元稹写的《桃花》

      NO8、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苏轼写的《桃花》

      NO9、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陆游写的《泛舟观桃花》

      NO10、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顾况写的《桃花曲》

      NO11、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写的《山中问答》

      NO12、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张志和写的.《杂歌谣辞。渔父歌》

      NO13、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韩偓写的《野钓》

      NO14、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写的《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NO15、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刘敞写的《桃花》

      NO16、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写的《庆全庵桃花》

      NO17、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顾况写的《题柳谷泉(句)》

      NO18、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张祜写的《胡渭州》

      NO19、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刘长卿写的《时*后春日思归》

      NO20、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写的《桃花溪》

      NO21、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元稹写的《樱桃花》

      NO22、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张说写的《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NO23、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周朴写的《桃花》

      NO24、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写的《东鲁门泛舟二首》

      NO25、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顾况写的《听山鹧鸪》

      NO26、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写的《宫词一百首》

      NO2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写的《题城南庄》

      NO28、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杨凭写的《千叶桃花》

      NO29、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戴叔伦写的《蕲州行营作》

      NO30、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

      NO31、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写的《杂曲歌辞。起夜半》

      NO32、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刘禹锡写的《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NO33、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吴融写的《桃花》

      NO3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写的《兰溪棹歌》

      NO35、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礕礕数片帆,去去殊未已。——贯休写的《上冯使君五首》

      NO36、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杜甫写的《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NO37、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NO38、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岑参写的《春兴戏题赠李侯》

      NO39、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常建写的《戏题湖上》

      NO40、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杜审言写的《戏赠赵使君美人》

      NO41、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写的《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NO42、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张元一写的《又嘲》

      NO43、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袁枚写的《题桃树》

      NO44、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写的《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NO45、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写的《绝句漫兴九首》

      NO46、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写的《春思二首》

      NO47、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香名万岁春。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刘商写的《题黄陂夫人祠》

      NO48、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写的《田园乐》

      NO49、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韩愈写的《题百叶桃花》

    [阅读全文]...

2022-03-21 09:09:21
  • 有关桃花的古诗大全

  • 桃花,文学
  • 有关桃花的古诗大全

      桃花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人面桃花常常被我们当做是美女的代名词,桃花也是人们常常歌咏的形象。下面是有关桃花的古诗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作者: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曲江对酒

      作者: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一、千队红妆万枝桨,桃花春水白鹅潭。

      二、桃花无语伴相思。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三、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四、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七、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八、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唐·李贺《将进酒·琉璃钟》

      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1、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萝枝,半摇青天月。——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岑参《春兴戏题赠李侯》

      4、桃杏风香帘幕闲,谢家门户约花关,画梁幽语燕初还。——孙光宪《浣溪沙·桃杏风香帘幕闲》

      5、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6、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阅读全文]...

2022-02-19 13:24:24
  • 写桃花的古诗大全

  • 桃花,文学
  • 写桃花的古诗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桃花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下邽庄南桃花

      白居易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崦里桃花

      顾况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

      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题百叶桃花

      韩愈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六州歌头(桃花)

      韩元吉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

      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

      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

      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跋马。

      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

      脸薄拂燕支。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销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山舍南溪小桃花

      李九龄

      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

    [阅读全文]...

2022-04-13 19:25:42
  • 张旭《桃花溪》

  • 桃花
  •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阅读全文]...

2022-05-29 18:55:28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句子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语录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说说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名言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诗词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祝福
古诗桃花溪的背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