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柳》的音频

关于古诗《咏柳》的音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咏柳》的音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咏柳》的音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咏柳》的音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4) 语录(13) 说说(2) 名言(541) 诗词(727) 祝福(1k+) 心语(170)

  • 曾巩的咏柳古诗带拼音

  • 诗人
  • 曾巩的咏柳古诗带拼音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巩的咏柳古诗带拼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yǒng liǔ

      咏柳

      zēng gǒng

      曾巩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jiě bǎ fēi huā mēng rì yuè , bù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

      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翻译

      译文一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译文二

      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8月25日-1083年4月11日):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1-25 14:49:31
  • 咏柳古诗带拼音

  • 优美,诗歌
  • 咏柳古诗带拼音

    yǒng liǔ

    《咏 柳》

    táng hè zhī zhāng

    唐· 贺 知 章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í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 e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咏柳的诗句带拼音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清新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好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一样。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咏柳的诗句带拼音,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阅读全文]...

2022-06-02 01:05:34
  • 古诗咏柳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咏柳诗意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咏柳诗意,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咏柳诗意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咏柳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指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指装饰,打扮。

      一树:指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是指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是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指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是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就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就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是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作者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阅读全文]...

2022-01-28 17:33:17
  • 咏柳的古诗

  • 咏柳的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2、《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3、《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4、《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8、《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9、《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10、《柳》

    [阅读全文]...

2022-04-16 23:48:40
  • 咏柳古诗贺知章

  • 咏柳古诗贺知章

      《咏柳》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古诗贺知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阅读全文]...

2022-07-11 10:14:26
  • 咏柳古诗原文全解(古诗咏柳全文赏析)

  • 原文:

    《咏柳》(唐、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5.裁:裁剪。6.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正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阅读全文]...

2022-07-19 03:31:49
  • 咏柳古诗曾巩赏析(咏柳古诗的意思)

  • 前两天遇到了一个问题:

    都说曾巩的《咏柳》写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处?

    曾巩(1019年 —1083年 ),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 被*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

    不过,他的诗也有很高的水*,这首咏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一般人咏柳,常常用来寄托相思、叹息离别。但是曾巩的这首咏柳别具一格,把杨柳写成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曾巩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代笔,其文*实质朴,温厚典雅,为人所师范。 王安石曾经赞扬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不过也有人认为,曾巩的特长在于文章,其诗并不出色。但是清朝潘德舆不以为然,他评价曾巩诗的水*时说:

    昔人恨曾子固不能诗,然其五七言古,甚排宕有气。*体佳句…..颇得陶、谢家法。 七言绝句,如: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是凉月一溪潮”。

    皆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谓其不能诗者妄矣。 《养一斋诗话》

    潘德舆说, 评价曾巩不能作诗的人很荒谬,并且列举了曾巩的一些作品加以证明,其中就有《咏柳》这首诗。

    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潘德舆对于列举出来的这些作品,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就是:

    皆清深婉约,得诗人之风旨。

    我们看看这首《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清深、婉约,是说这首诗清峻而且深刻,同时诗人又很委婉地表达出来,因此具有诗人之“风旨”。

    这里“风旨”就是传统文学的“兴寄”。诗人通过描写事物,其中寄托了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下面我们看看,曾巩是如何在这首小诗中体现“风旨”二字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迎春的判词写到: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这首诗中,曹雪芹把迎春的丈夫比作中山狼。

    诗人评价某人、某事,一般不会直接指出 ,而是把某人比作某物,拐着弯骂人,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委婉或者“兴寄”。

    兴寄,往往是诗人感触到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情感。但是也有很多种情况,如同上面的“子系中山狼”一样,心中先有情感 ,再去寻找合适的“物”来表达出来。

    曾巩的这首《咏柳》是见到了柳,而生发了情感。还是先有情感,再找到了柳来表达呢?老街感觉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

    倚得东风势便狂,这七个字写出了柳树的姿态,很明显是暗中讽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而且在“乱条犹未变初黄”的时候,你就猖狂,羽翼未满就不可一世,将来是不是要上天?

    第三句 ,解把飞花蒙日月。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发的漫天都是,蒙蔽了日月。

    第四句接着说,难道你不是到天地之间还有清霜吗?

    整首诗的意思,是第四句结束后的留白,言外之意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到了那个时候,你咋办?别看今天蹦得欢,早晚一天要倒霉。小心点吧。

    咏物诗常常人与物合一, 是咏物也是咏人。同时宋诗又擅长说理,《咏柳》就是借咏物来说理的一首诗。

    我们在很多诗词赏析中,常见到某诗被评价颇有“理趣”。

    好的诗人,不会干巴巴地讲道理,而是通过意象(形象思维)来表达,既有道理,又有诗的趣味。这就是风人之旨。

    [阅读全文]...

2022-06-26 16:04:44
古诗《咏柳》的音频 - 句子
古诗《咏柳》的音频 - 语录
古诗《咏柳》的音频 - 说说
古诗《咏柳》的音频 - 名言
古诗《咏柳》的音频 - 诗词
古诗《咏柳》的音频 - 祝福
古诗《咏柳》的音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