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关于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3) 语录(71) 说说(10) 名言(79) 诗词(616) 祝福(10) 心语(3)

  •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

  • 勤学
  •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贾逵勤学原文: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注释

      明惠:聪明智慧。惠,同“慧”。

      无嗣(sì):无子。嗣,子孙后代。

      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扉屏:门扇屏风。

      且:“且……且……”相当于“一边……一边……”文中是说一边读一边记。

      期(jī)年:满一年。

      闾里:里巷。闾,是古代里巷(类似现在街巷)的门。

      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

      《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

      文本说明:

      汉代著名学者贾逵从小聪明过人,这当然是很好的条件,但他所以能成为很有学问的人,还在于他好学刻苦。关于这一精神,文中也写得很生动具体,如:“乃剥庭中桑皮……”几句所写的。

      贾逵勤学文言文翻译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

      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

      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阅读全文]...

2022-01-29 12:20:01
  • 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寓意

  • 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寓意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要一起来学*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寓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文言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2、翻译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3、注释

      1.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即“与之”,给他。

      8.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9.偿:报酬。

      10.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1.愿:希望。

      12.得:得到。

      13.资给:资助给。

      14.偿:报酬。

      15.书:读书。

      16.遂:于是,就。

      17.大学:大学问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汉经学家。

      20.文不识:人名。

      21.乃:于是。

      22.与:给。

      23.愿:希望。

      24.得:允许。

      25.遍:尽。

      26.资:借。

      27.以:把。

      28.解颐:开颜而笑。

      4、寓意

      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2-21 12:40:04
  • 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

  • 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

      匡衡勤学,选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汉朝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 ,欢迎借鉴!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

      参考答案

      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

      ②学*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的。

      二: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及,达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做佣人

      ③资给以书 资:供给,资助

      以:把

      ④遂成大学 遂:于是,就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借光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很刻苦的样子。

      5.用这个成语造句:学*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6.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秉烛夜读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囊萤映雪)

      7.与句中“以书映光而读之”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出淤泥而不染

      注释:

      1.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

      3.以:用。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8.偿:报酬。

    [阅读全文]...

2022-01-16 13:43:57
  • 顾欢勤学的文言文翻译

  • 勤学
  • 顾欢勤学的文言文翻译

      顾欢是一个好学的人,虽然学*条件并不好,但其后天努力终究取得成果。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顾欢勤学的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顾欢勤学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 t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燃⑧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

      ①挞:用棍棒打人

      ②止:停止

      ③于:在

      ④亡:丢失,遗落

      ⑤及:等到

      ⑥笃:坚定

      ⑦躬:亲治农事

      ⑧然:通“燃”,点燃

      ⑨异:对......感到惊异

      ⑩宪之:顾恺之的孙子

      译文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遗漏掉的。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诧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 ,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顾欢简介

      顾欢 自幼好学,家贫,无力就学,乡中有学舍,欢于舍壁后倚听。八岁时,即诵《孝经》《诗经》《论语》。及长,笃志于学。年二十余,就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母亡,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百人。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征为扬州主簿,并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谨删撰《老子道德经义疏》,献《治纲》一卷”。旋辞谢荣禄,曰:“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其“辨章治体”’很受齐高帝之景仰。东归之日,乃赐尘尾、素琴。

      永明元年(483),又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仍不就。史称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齐永明(483~493) 中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齐武帝萧赜诏欢诸子撰欢《文议》三十卷。

      阅读*题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父使驱田中雀: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B、无遗忘者:没有漏掉的。

      C、躬耕诵书:(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

      D、见而异之: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2、对短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主题是顾欢勤奋好学。

      B、顾欢的父亲和同郡的顾恺之都是阻拦顾欢学*的人。

      C、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和《论》。”

      D、短文启示我们:只要勤奋学,任何困难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试题答案 1、D 2、B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赋乃止()

      (2)无遗亡者()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5、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

      6、这则故事,在学*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1)停止(2)丢失,遗落

    [阅读全文]...

2022-03-21 14:00:39
  • 匡衡勤学的文言文翻译

  • 匡衡勤学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对于学霸来说可以说轻松加愉快,但是对于学*成绩**的同学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而匡衡勤学 本是鼓励学*的故事,但是在广大同学手中却只看到了敷衍,有网友就会问匡衡勤学而无烛翻译是什么?下 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匡衡勤学的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非常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

      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注释:

      ①逮:及,达到②佣:做佣人 ③资:供给,资助④ 以:把⑤ 遂:于是,就 ⑥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借光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⑦.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 秉烛夜读 悬梁刺股

      历史如何评价匡衡: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阅读全文]...

2022-06-30 13:37:55
  • 勤学好问的文言警句

  • 励志,名言
  •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知耻*乎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阅读全文]...

2022-05-04 07:19:51
  • 赞美勤学的古诗句

  • 赞美,勤学
  • 赞美勤学的古诗句(精选95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赞美勤学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2、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3、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至乐莫如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0、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11、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12、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13、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14、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1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5、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0、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1、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12、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13、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15、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1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9、岁去弦吐箭。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5、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

      8、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9、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10、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阅读全文]...

2021-12-06 10:31:43
  • 为学文言文简单的翻译

  • 简单
  • 为学文言文简单的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为学文言文简单的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 有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翻译】

      天下的事有难易之分吗?只要做,那么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易的事也就变得难了。人们做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只要学*,那么难的也就易了;如果不学,那么易的也就难了。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 其中一个穷,其中一个富。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朝佛,你认为怎么样?”

      富和尚问:“您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去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条船沿着长江顺水而下,还没有能去成呢。你凭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朝佛的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啊,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反而能到达了。人们立定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为学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读书的难易关键是学与不学。

      论据 两僧去南海朝佛 贫者条件差,但敢于去(为),结果成功了。 富者条件好,但不愿去(为),结果失败了。

      结论 从两僧成败对比的实例,证实“做”(为)是决定因素。

      通过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主观努力对成败的作用,启示人们只要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取得成功。

      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越明年(“越”通“及”,到了)

      2、常用词理解

      (1) 子何恃而往

      “子”,古义为“您”,与今义截然不同。

      (2) 越明年

      “明年”,古义为泛指的“第二年”,与今义略有不同。今义指当年的第二年。

      (3)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与“哉”组成反问句,译为“难道…..吗”。 “顾”还有其他解释详见《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多义词辨义”。

      3、多义词辨义

      (1) 乎天下事有难易乎(吗)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相当于“然”;宜乎,当然。《爱莲说》)

      (2)为为学(做,引申为“进行”,“从事”)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3) 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它”,指事情)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蜀之鄙有二僧(的)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之”还有其他用法,见《陋室铭》中“多义词辨义”)

      4、句子翻译

      例句1子何恃而往

      分析: “何恃”,是表示疑问的倒装结构,即“恃何”(凭什么,靠什么),翻译时注意。

      例句2贫者语于富者日

      分析: “于富者”是介词结构。文言中,介词结构往往移在动词之后,翻译时,应将介词结构放在动词之前“于富者语”,翻译为“对富者说”。

      《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阅读全文]...

2022-07-09 17:58:30
  • 勤学励志的古诗名句

  • 励志,勤学,文学
  • 勤学励志的古诗名句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勤学励志的古诗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勤学

      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3、劝学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劝学诗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劝学诗·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7、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4.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5.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一)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四)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五)懒人做工作,越懒越费力。

      (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七)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八)读书之时读书,则其学必精;游散之时游散,则其体必强。

      (九)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阅读全文]...

2022-03-14 14:41:26
  • 杨时求学文言文翻译

  • 古诗文
  • 杨时求学文言文翻译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时求学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关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②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

      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佑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译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关西张载曾经写作《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

      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了,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张舜民在谏司,推荐他做了荆州教授职。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而他的'品德越来越好,声望越来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都来跟着他学*,称他“龟山先生”。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杨时因此被召任为秘书郎,迁任著作郎。

      李纲被罢免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合在一起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义的人担任主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息。”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的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杨时担任的工部侍郎。他和陛下论对时说道:“自古圣贤的君王,没有不以致力于圣贤之学为首要任务的。”授命兼任侍读。杨时连续上章请求外任,以龙图阁直学士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久告老,以本官辞职家居,优游于山林名胜之地,把著书讲学当作自己的主要事务。去世时八十三岁,谥号“文靖”。

      杨时在东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贤显达之士陈瓘、邹浩都以老师的礼仪事奉杨时。宋室南渡长江以后,东南的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氏的学问正统传人。晚年居任谏省,才九十天,他所论说列举的都切中时弊世道。并且南宋绍兴初年崇尚元佑时期的学术,而朱熹、张栻的学问之所以能够得到程氏的正统之传,它的源委脉络相承都是出于杨时。

    [阅读全文]...

2022-03-15 14:16:50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句子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语录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说说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名言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诗词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祝福
关于勤学的文言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