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九课教案

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九课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九课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九课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九课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0篇

  • 教案,历史
  •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俗的变化

    [阅读全文]...

2022-02-18 16:40:11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0篇

  • 教案,历史
  •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引出要学*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阅读全文]...

2022-06-04 21:44:19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0篇

  • 教案,历史
  •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活动与学*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是“特立独行”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好本课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系与理解,。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史实。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建立及措施;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民族融合的表现。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四、教法分析

    [阅读全文]...

2022-01-13 06:34:11
  •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4篇

  • 美术,教案
  •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4篇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营造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学生的热情。每个三年级美术老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美术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三、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2)提问:制作美丽的染纸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运用了哪些方法?特别提示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

    (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阅读全文]...

2022-12-02 22:31:24
  •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菁选5篇)

  •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富强”,同时也用*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目标: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评价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

      3、个人评价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

      八、学*过程:

      (学生在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本课。

      九、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师过渡:

      对!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绎了这场“扫*”的恢宏历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他所创建的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揭示课题:第12课——《秦朝的统一》。2、学*新课:师:(解释课题)什么是统一?就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把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们就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师过渡:

      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课件显示)师:“秦王扫*”是怎么回事?生:

      师:战国七雄指哪些国家?当年的七国都是威震四方,傲视群雄,为什么只有秦国能扫除六国,完成统一?

      生:

      师总结: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远交*攻的军事策略,用10年的时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都咸阳。

      (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师: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要求学生自画简图并记忆)

      生看图回答并能自画简图。

    [阅读全文]...

2022-10-02 00:00:00
  • 七年级下册历史岳麓版教案3篇

  • 教案,历史
  •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

      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以( )( 今*的*)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阅读全文]...

2021-12-20 07:33:04
  •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4篇

  • 美术,教案
  •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4篇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营造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学生的热情。每个三年级美术老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美术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九课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三、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2)提问:制作美丽的染纸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运用了哪些方法?特别提示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

    (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阅读全文]...

2022-12-02 22:31:24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知识点3篇

  • 语文
  •   炽痛(chì) 嗥鸣 (háo) 斑斓(bān 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 (qì) 田垄(lǒng)蚱蜢 (zhà měng) 污秽(huì)

      (1)形*字

      ①诞:(dàn)怪诞 涎:(xián)垂涎三尺②踊:(yǒng)踊跃涌:(yǒng)涌现

      ③蹄:(tí)马蹄谛:(dì)谛听④沃:(wò)肥沃跃:(yuè)跳跃妖:(yāo)妖怪

      (2)多音字

      ①血:xuè(血缘) xiě(血淋淋)②奔:bēn(奔波) bèn(投奔)

      ③召:zhāo(召唤) shào(召姓)④浆:jiāng(灌浆) jiàng(浆糊)

      ⑤拉:lā(拉粮) lá(拉口子)

      ①炽痛:热烈而深切。原意火烧的疼痛,形容沉痛的感情。

      ②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③斑斓:灿烂多彩。

      ④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⑤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⑥污秽:肮脏的东西。

      ⑦亘古:远古。亘,(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⑧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七年级历史教教案3篇

  • 历史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0篇

  • 教案,历史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阅读全文]...

2022-07-29 1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