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有关的古诗

关于孙武有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孙武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孙武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孙武有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1) 说说(5k+) 名言(6) 诗词(20) 祝福(1k+) 心语(55)

  • 关于孙武穹窿山的诗句

  • 冬日述怀奉呈韦祭酒张左丞兰台名贤 --崔日知

    弱龄好经籍,披卷即怡然。覃精四十载,驰骋数千言。

    孔壁采遗篆,周韦考绝编。袁公论剑术,孙子叙兵篇。

    鲁史君臣道,姬书日月悬。从师改炎燠,负笈遍山川。

    上异西河夏,中非北海玄。光荣拾青紫,名价接通贤。

    既重万钟乐,宁思二顷田。长戟同分虎,高冠亚附蝉。

    晚怀重虚旷,养志息雕镌。登高惭思拙,匠物谢情妍。

    不慕张*子,宁希王仲宣。谁谓登龙日,翻成刻鹄年。

    循循劳善诱,轧轧思微牵。琢磨才既竭,钻仰德弥坚。

    朽木诚为谕,扪心徒自怜。终期吞鸟梦,振翼上云烟。

    赋成先掷地,词高直掞天。更执抠衣礼,仍开函丈筵。

    雾披槐市蔼,水静璧池圆。愿逐从风叶,飞舞翰林前。

    柳梢青 --吴泳

    元九不回,胡三不问,花说与谁。赖得东皇,调停春住,句管花飞。庭前密打红围。想孙子、兵来出奇。似恁丰神,谁人刚道,色比明妃。

    游后湖赏莲花---李璟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

    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南山赵行军新诗盛称游宴之洽,因寄一绝---李商隐

    莲幕遥临黑水津,櫜鞬无事但寻春。

    梁王司马非孙武,且免宫中斩美人。

    狂寇后上刘尚书 ----方干

    孙武倾心与万夫,削*妖孽在斯须。才施偃月行军令,

    便见台星逼座隅。独柱支天寰海正,雄名盖世古今无。

    圣君争不酬功业,仗下高悬破贼图

    题杜甫集 ----罗隐

    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

    忍交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

    春秋战国门孙武---周昙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

    检举孙武 说: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孙武 说: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孙武 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 说: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

    孙武 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孙武 说: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武 说: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 说: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孙武 说: 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

    孙武 说: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今年“十一”长假,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穹窿山游玩。

    穹窿山可是个福地呢!要知道乾隆皇帝也曾六次来到这里,也是孙武的名著《孙子兵法》的诞生地。它的主峰箬帽峰是苏州最高的山峰,海拔347.1米。

    来到穹窿山,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龙飞凤舞地写着“穹窿胜迹”四个大字。大门的前方是气势宏伟的牌楼,只见牌楼的两根柱子上,有一副金光闪闪的对联,上联是:穹窿亿丈凌星辰。

    下联是:太湖万顷在襟袖。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景区,只见一个圆形的大池,池水十分清澈,游鱼水藻都能看到。

    池的后面是飞流直下的瀑布,瀑布哗哗地飞泻下来,远远望去像一条银色的绸带。瀑布的左边是幽深的竹林,瀑布的右边是假山。

    一盆盆鲜花围绕着池塘,一阵微风吹来,鲜花朝我绽开了笑脸,仿佛在对我招呼:“欢迎光临穹窿山!”我们沿着“乾隆御道”拾级而上。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双膝泉”。

    听了这个名字,你一定很奇怪吧!为什么叫它“双膝泉”呢?你看,那地上有两个深陷下去的小潭,涓涓小溪从山上流了下来,这个小潭的潭水一年四季都是满的。关于这两个小潭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话说乾隆皇帝十分想找到自己的生父,就在这里叩拜天地,结果跪下去便跪出了这两个小潭。

    我们沿着竹林掩映的小径向前,就到了“孙武苑”。 “孙武苑”是兵圣孙武的隐居地。

    我满怀神圣感地走进去,看到三间用茅草搭起来的屋子,走进一间屋子,里面放着许多竹简,这是孙武学*的屋子。右边是他的厨房,里面放着许多烧饭、菜的用具。

    左边便是他的卧室,只有床与箱子,十分简陋。这些东西让我想到了:虽然孙武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却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巨著,真了不起!随后,我们又转道前往箬帽峰,箬帽峰真高啊!爬呀爬呀,才爬到半山腰,可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但是我想: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一定要爬上箬帽峰,我一定要去享受山顶的美景!于是,我又咬咬牙向上爬。

    [阅读全文]...

2022-02-07 11:43:04
  • 孙武和《孙子兵法》

  • 修养
  • 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是我国春秋末世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奠基人。孙武七世祖为陈国公子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武和《孙子兵法》,欢迎大家阅览。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覆亡楚国。

      2、《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继我国春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它着重阐述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问题。寓意精邃、论理精微,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本学者誉为东方兵学圣典,被美国学者誉为世界兵学之祖,被英国学者称为"世界史上研究战略战术原理的第一部著作"。

      《孙子兵法》十三篇。

      《计》篇列为第一,主要论列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战略运筹学和用兵谋略等,可以看成是十三篇的总纲。

      篇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开篇即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军事的重要性,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给予特殊的注意。

      其次,从战略学的高度,指出敌我双方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是"五事"和"七计"。"五事"为道、天、地、将、法。"道"讲政治问题。"天"讲阴阳寒暑时制气候等自然条件。"地"讲地理条件。

      "将"讲将领的素质。"法"讲军队建设。其中政治问题最为重要,所以列为第一。"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武指出比较战争双方的"五事"和"七计",谁占优势谁就将获得战争的胜利。

      在本篇,孙武还提出了"因利而制权"的战术原则,即善于利用客观条件采取灵活策略,造成战场上有利于我的态势。这些策略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而示之远,远而示之*。"即声东击西,以假乱真。要做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即善于分析对手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战术原则:"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为《作战》篇,论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指出一切战争均以经济为后盾。

      他指出兴"十万之师"要"日费千金"。所以,战略进攻战的重要原则是"兵益胜,不益久",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这也是本篇的主旨。

      第三为《谋攻》篇,论述政治战、外交战和军事战略的计谋。

      开篇即把政治战和外交战放在单纯军事进攻的前面,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指的就是"伐谋"、"伐交"的政治战与外交战。在运用军事谋略时,孙武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他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如果兵力与敌人相等,则要"决一死战"。而如果兵力少于或弱于敌人,就要摆脱敌人,转为退却或防御。孙武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战术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第四为《形》篇,主要论述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在攻敌之前先要做好战略防御。

      "形"字,指的是看得见的军事物质要素,诸如兵员、武器、装备、营垒、要害等。而对敌我双方的物资要素,必须利用"度、量、称"等手段进行评估,借以做出孰胜孰负的判断。

      善战者首先要做到"先为不可胜",再"以待敌之可胜"。"先为不可胜",要求首先做好战略防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步才是"以待敌之可胜",即等待机会攻击敌人的`弱点,这样才能达到"能自保而全胜"。

      "形"胜者的军队作战,好像开决八千尺高山河流中的积水,一泻千里,威不可当。

      第五为《势》篇,论述在战略进攻中运用奇正相辅相成的策略,造成对敌的必胜之势。

      《势》是《形》篇的姊妹篇。如果说《形》篇着重讲战略防御,指的是军事实力的内涵和静态;《势》篇则着重讲战略进攻,指的是军事实力的外在表现和动态。

      《势》开篇提出四对范畴:"分数",指部队人数;"形名",指阵形与指挥系统;"奇正",指运用常规与非常规的战略战术;"虚实",指避实就虚,选择攻击敌人的弱点。在以上四对范畴中,本篇着重阐述运用"奇正"的策略,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著名战术原则。"正"是正面交战,是常规战;"奇"是以非常手段,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孙子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意即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奇正互变,变化无穷。

      运用奇正的原则作战时,要善于捕捉战机,造成激水漂石的"势"和"飞鸟之疾"的"节"。其"势险"有如张满的弓弩,蓄劲待发。其"节短"有如触发弩机,短促而猛烈。

      第六为《虚实》篇,通过"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的阐发,进一步论证"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说能调动敌人、牵着敌人鼻子走,而不被敌人所左右,这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问题。

      "形人而我无形",是说能掌握和了解敌人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而使敌人不了解我方情况。

      兵形如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无常形即是"无形",达到"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而虚实运用到这种程度,也就随时能做到"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

      第七为《军争》篇,论述在两军相争中的战略、战术原则和交兵中的禁戒。

      本篇总的战略原则是后发先至、制敌先机。但这样做的难点在于:化迂回为直进,化祸患为有利。这就需要在迂回运动中,利诱迟滞敌人,以收到后发先至之效。

      行军战斗要坚持以下战术原则:

      其一,以欺敌立足,以利益行动,分兵合兵依形势变化。

      其二,战机来临,动如狂风;战机未至,静如森林;攻敌时,如烈火燎原;防御时,如山岳不动;隐蔽起来,如阴云蔽日;动作起来,如雷霆万钧。

      其三,侵掠敌"乡"要分兵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守要地。深入敌国要权衡形势,相机而动。

      其四,先知化迂回为直进之计,即可战无不胜。

      用兵还有八戒,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这也是重要的"用兵之法"。

      第八为《九变》篇,论述临机制敌,趋利避害之策略。

      所谓"九变",就是多变、善变。着重阐述要善于抓住战争的规律和特点,以变应变,去夺取战争的胜利。本篇教导将军们要精于变通,根据敌情变化,临机应变。"通于九变之利",这样才说得上是"知兵",才可以"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用兵的法则在于"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讨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通权变的将军,是"用兵之灾",会导致覆军杀将之祸。用将的君主,对此不可以不省察。

      第九是《行军》篇,论述行军宿营的各种行动原则、迎敌措施和侦察判断之术。

      首先指出大军处在山地、河川、沼泽、*陆等不同地形上的行军、迎敌措施。其次,指出宿营要领:不论何种地形条件下,选择营地都要贵"高"、贵"阳"、贵"养生"。本篇还论述了行军中侦察敌情的各种方法,即敌方的营垒,敌方行动征候,敌方使者,敌方布阵,敌方士兵的表现,敌方营地,敌方将领,敌全军的表现等方面判断敌方情况。

      并指出,用兵不在于多,而在于士卒能并力,将领能料敌,这样即足以胜敌。切忌无深谋远虑而又轻举妄动。

      第十为《地形》篇,分析各种地形的优劣利弊,论述怎样选择地形用兵。

      本篇与《行军》篇所讲地形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行军的角度谈的,本篇则是从交战的角度谈的。

      本篇首先将千态万状的地形划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类:"通"是敌我双方往来方便者;"挂"是易往难返者;"支"是敌我双方出入皆不利者;"隘"是两山相对的通谷;"险"是高山深谷急流险滩;"远"是两军营垒间较长的中间地带。作战方法依不同地形而有别:在"通"形上,要抢先占据高坡,控制交通要道;在"挂"形上,要乘敌不备,出奇兵制胜;在"支"形上,要诱敌来战;在"隘"形上,要抢先占据谷口,严阵以待。如敌已先占,重兵防守则不攻,兵力不多则迅速攻克;在"险"形上,要抢先占据高坡阳面以待敌,若敌已先占,我即主动撤退;在"远"形上,利于待敌来攻,不利于我方进攻。了解利用地形作战的各种战术原则,是将领的职责,不可不明察。

      其次,归纳了六种常见的战败情况:曰"走",即攻击十倍于我之敌;曰"弛",即士兵强悍将吏懦弱;曰"陷",即士兵懦弱,将吏强悍;曰"崩",即将吏怨怒,不服从指挥,遇敌擅自出战,将军又不了解他们的才能;曰"乱",即将领软弱无威,教令不明,士卒无常法可依,布阵混乱;曰"北",即将军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军中又无精锐做中坚。指出导致战败的原因,不是天灾,不是客观条件不利,而是将帅的主观过失。

      本篇又指出,地形在战争中虽然重要,但只是辅助条件,真正料敌制胜的,还是将军们的指挥艺术。所以,在战争中将军必须保持独立的决策权:"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不战可也。"将军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用兵之宝也。"这些提法在专制的奴隶制时代闪烁着民主精神的光辉,是难能可贵的。并在最后提出了:"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著名论断。

      第十一为《九地》篇,论述九种交战地形的运用以及深入敌境后的用兵策略。

    [阅读全文]...

2021-12-24 05:48:06
  • 孙武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2.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3.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4.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5.上下同欲者胜。

    6.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7.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8.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9.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0.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1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而示之远,远而示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乎意料。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2.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输赢见矣。

    13.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14.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5.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16.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17.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8.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19.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20.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21.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22.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2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4.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25.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26.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27.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28.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29.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30.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31.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32.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33.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34.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35.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36.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37.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38.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39.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40.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41.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42.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43.以*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44.掠乡分众,廓地分守,悬权而动。

    45.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46.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47.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8.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49.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50.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51.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阅读全文]...

2022-05-20 20:39:41
  • 孙武名人励志名言名句

  • 励志,名言,名人
  •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5、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6、上下同欲者胜。  7、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9、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0、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1、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12、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3、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14、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15、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16、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17、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并计谋,为不可测。  18、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19、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20、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21、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22、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23、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24、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25、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26、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27、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28、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29、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30、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31、以*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32、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3、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罢了。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34、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35、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36、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37、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38、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39、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40、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41、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42、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43、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44、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45、敌*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46、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47、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48、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49、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50、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51、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52、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输赢见矣。  53、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54、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55、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56、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逝世地。  57、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58、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回生。  59、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60、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6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62、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63、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64、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65、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66、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67、地者,高下、远*、险易、广狭、死生也。  68、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69、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70、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而示之远,远而示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乎意料。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2、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73、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74、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75、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76、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77、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78、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79、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80、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81、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82、掠乡分众,廓地分守,悬权而动。  83、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4、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阅读全文]...

2022-07-10 09:57:31
  • 孙武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名言
  • 孙武名言名句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5、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6、上下同欲者胜。

    7、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8、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9、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10、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1、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2、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13、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4、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15、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16、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17、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18、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并计谋,为不可测。

    19、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20、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21、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2、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2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24、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25、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26、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27、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28、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29、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30、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1、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32、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33、以*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34、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5、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罢了。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36、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37、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38、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39、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40、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41、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42、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43、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44、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45、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46、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47、敌*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48、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49、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5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阅读全文]...

2022-05-31 03:56:22
  •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 名人名言
  • 孙武子(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开疆,华夏族,齐国(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春秋时期吴国将领,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他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

    孙武名人名言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地者,高下、远*、险易、广狭、死生也。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并计谋,为不可测。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逝世地。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回生。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罢了。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敌*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而示之远,远而示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乎意料。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输赢见矣。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阅读全文]...

2022-01-03 05:33:24
  • 送储邕之武昌古诗词

  • 写作
  • 送储邕之武昌古诗词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储邕之武昌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译文翻译

      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注释解释

      ⑴储邕(yōng):李白友人。武昌:唐属江南西道鄂州,即今湖北省鄂城县。

      ⑵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黄鹤楼。《潜确居类书》:”黄鹤山,在武昌府城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鹄山。昔仙人王子安骑黄鹤憩此,地志云: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鹤矶。“西:一作”高“。

      ⑶张乐:奏乐。《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于游。”

      ⑷诺(nuò)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⑸诗传谢朓(tiǎo)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南齐书》:”谢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⑹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又见《楚辞·渔父》。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

      ⑺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张衡《西京赋》:“齐栧女,纵棹歌。”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李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作于巴陵(今湖南岳阳)附*。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此诗于上元元年春,李白游巴陵所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别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别景致。“难为别”,意寓以离别为难。“惜未倾”,意寓惜别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别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末后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阅读全文]...

2022-03-31 05:11:44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 韩愈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何在?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

      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侍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送呈奏章。

      九重(ch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瘴(zh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赏析: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阅读全文]...

2021-12-02 20:55:17
  • 描写崇武古城的诗

  • 古城
  • 描写崇武古城的诗

      (一)

      威镇海邦崇武城,几经风雨始闻名。

      张荣誓死杀倭寇,元敬卫民屯锐兵。

      碧海涛涛凭艇跃,银滩漠漠任君行。

      岩礁镌刻名书法,精美石雕排草坪。

      (二)

      古城崇武一登游,东向扶桑送远眸。

      岸隐潮声思故雁,天行春意满芳洲。

      风传鼓角霜侵戟,云卷旗旌雨覆楼。

      怀旧空吟闻笛赋,落花明月万山秋。

      (三)

      六年前客此桃津,每爱涛声自洗尘。

      十里雪堤方入夏,一泓秋水尚含春。

      风清喜弄轻沙重,灯忽疑逢旧梦新。

      莫道无情皆世事,谁知片石亦怀人?

      (四)

      泉州自古八面风,丝路连接欧亚通。

      货贸东西天下睦,*俗融汇人民丰。

      焉知倭寇折地柱,岂有共工任天崩。

      弹洞凿城未修补。留于后辈作警钟。

      (五)

      寻兴摩登古镇游,东临大海开眼眸。

      潮声拍岸翻云幕,雁羽凌空逐浪舟。

      石砌城堡长堤防,坪街华丽座阁楼。

      传吟鼓角水边塞,夜览群星花影秋。

      (六)

      羁旅流连转皖闽,久违崇武景更新。

      葱茏竹海环城堡,斑驳石墙留弹痕。

      倭寇几曾攻未破,继光千古迹长存。

      画楼拾级凭栏望,白浪殷勤传趣闻。

      (七)

      六年前客此桃津,每爱涛声自洗尘。

      十里雪堤方入夏,一泓秋水尚含春。

      风清喜弄轻沙重,灯忽疑逢旧梦新。

      莫道无情皆世事,谁知片石亦怀人?

    [阅读全文]...

2021-12-16 20:21:01
  • 关于武夷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相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 1.《武夷山中》宋朝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2.《初入武夷》唐朝

    李商隐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3.《武夷山》唐朝

    李商隐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4.《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宋朝

    辛弃疾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澜上不来。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5.《武夷茶歌》宋朝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6.《题武夷》明朝

    戚继光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北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

    7.《过武夷》明朝

    张以宁

    羽节霓旌蔽紫氛,幔亭高宴武夷君。虹桥一断青冥隔,天乐多传白昼闻。岩挂玉机虚夜月,洞函金骨暖春云。*见说今犹在,拜乞刀圭傥汝分。

    8.《武夷曲次晦翁棹歌·幔亭彩幄会仙灵》明朝

    郑善夫

    幔亭彩幄会仙灵,紫雾蒙蒙薄太清。奏罢人间可哀曲,凤笙龙管杳无声。

    9.《寄婺卒张同年渭叟并简其婿黄元辅自然二首·江峰映带武夷青》宋朝

    王迈

    江峰映带武夷青,几度携筇此地行,韵士魁人钟间气,冰翁玉婿并时名。世方争效十赞巧,渠自不贪三字荣。料得*章风月暇,家书一阅万金轻。

    10.《和朱元晦九曲櫂歌·听取渔歌说武夷》宋朝

    欧阳光祖

    听取渔歌说武夷,武夷九曲水涟漪。放舟理櫂从头去,三十六峰天下奇。

    11.《武夷曲次晦翁棹歌十首·其六》明朝

    郑善夫

    大隐屏前烟水深,九霄云覆紫芝林。彤墀不作含香梦,丹洞忻传出世心。

    12.《武夷九曲》宋朝

    叶梦鼎

    兴穷九折更悠然,棹转船头障去川。留取洞中无尽意,桃花水暖鳜鱼天。

    13.《武夷精舍十咏·观善斋》宋朝

    袁枢

    出处绍前哲,典型资后生。虚堂悬青镜,视者心自明。古人不难到,功用在力行。缅怀朋簪盍,耿耿中夜情。

    14.《宿田家望武夷山》明朝

    蓝仁

    仙崖蓄灵异,怪石盘空曲。一水隔花源,千峰入茆屋。金芝暖逾秀,瑶草寒更绿。云中武夷仙,一一颜如玉。白马去不归,玄猿叫相逐。昔陪丹丘侣,酣歌紫霞谷。鸡鸣洞天晓,落月…

    15.《武夷十咏·其七·金鸡洞》明朝

    徐熥

    红尘容易使人迷,流水无情日又西。大梦纷纷谁自觉,空劳仙洞报金鸡。

    16.《武夷十咏·其二·架壑船》明朝

    徐熥

    壑里藏舟经几春,溪头何用叹迷津。世人自爱风波险,岂是神仙不渡人。

    17.《和朱子武夷杂咏十首·其八·钓矶》宋朝

    丘崇

    清溪转回环,石矶俯深碧。公来坐忘归,此意白云识。

    [阅读全文]...

2022-03-31 12:07:30
孙武有关的古诗 - 句子
孙武有关的古诗 - 语录
孙武有关的古诗 - 说说
孙武有关的古诗 - 名言
孙武有关的古诗 - 诗词
孙武有关的古诗 - 祝福
孙武有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