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左迁的古诗

关于含有左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左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左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左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502) 诗词(22) 祝福(1k+) 心语(52)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翻译及赏析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翻译及赏析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2022-04-14 16:29:11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词鉴赏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词鉴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创作背景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被贬,情绪十分低落。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赏析

      中唐文学家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阅读全文]...

2022-04-01 07:22:58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 韩愈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何在?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

      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侍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送呈奏章。

      九重(ch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瘴(zh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赏析: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阅读全文]...

2021-12-02 20:55:17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翻译赏析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翻译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言其弊,被贬潮州刺史。蓝关:距长安不远,在长安附*蓝田县境。《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后四年,即长庆三年(823),韩湘进士及第,后为大理丞。

      一封两句:封,《论佛骨表》,在此指谏书。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时任刑部侍郎,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贬为潮州刺史(参两《唐书》本传)。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

      【左迁】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封】这里指谏书。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朝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天】指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潮州】今广东潮安。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

      【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译诗、诗意]

      一封谏迎佛骨的奏章,清早奏给皇上,晚上就被谪贬到八千里路外的潮阳。我本想替*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浓浓的云雾横阻在秦岭上空,不见家在何方;大雪拥塞蓝关,连马也不肯前进。我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到瘴气多的江边收我的尸骨呀!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聊起韩愈,一般觉得他的散文是强于他的诗,其实这是误解。韩愈散文名气是很大,《师说》自不必说;*代以来,国内中学语文课本长久地将它列为范文,本身就是一个好的例证。正气凛然的《论佛骨表》也是他散文的典范之一。当年若不是因为它触怒唐宪宗,先是要掉脑袋,后又被贬官潮州刺史,我们今天恐怕就再难读到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样意蕴广阔悲怆苍凉的千古名句了。不过虽早有“杜诗韩文”一说,但是昌黎先生被公认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说理诗派”独树一帜,诗词造诣自然不是浪得虚名。

      赏析一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钱仲联 徐永端)

      赏析二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阅读全文]...

2022-01-29 16:05:46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1]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五溪】湘黔接壤的辰、酉、巫、武、沅溪

      【夜郎】此在沅陵境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拓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反思

      通过上这节公开课我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备课上,还是诗歌教学上,还有课堂学生评价上,都收获颇多。

      首先,通过上这节课,我学会了如何备课。备课不但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本课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中考必考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我从一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读出节奏,读出诗意,读品意象,读出情感。让学生学会初读诗歌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还要学会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通过品读意象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理解诗歌的内涵,最后读出诗人的感情。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而且,整个环节我注重学生的读,通过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七年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如何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学*诗歌是教师在七年级应该教给学生的。

      诗歌教学要注重诗情画意的熏陶与渲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因此在学生品悟诗的意象后,我用这样一段话渲染气氛,让学生更好的品读诗人李白的情感:“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少伯你可安好?”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投入的朗读诗歌,品出情感。

      另外,这节课上我还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具有针对性、指导性,不笼统、格式化,让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制定学生的学*。

      总之,这节课我挑战了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阅读全文]...

2022-03-21 16:15:23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赏析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⑵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整体赏析

      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名家点评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

      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王云:白此诗兼裁古意,遂成奇语。周云:音节清哀。

      凌宏宪《唐诗广选》:梅禹金曰:曹植“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齐浣“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此诗兼裁其意,撰成奇语。

      叶羲昂《唐诗直解》:音节清哀。

      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是遥寄情词,心魂渺渺。

      毛先舒《诗辩坻》:太白“杨花落尽”与元微之“残灯无焰”体同题类,而风趣高卑,自觉天壤。

      黄生《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朱之荆 《增订唐诗摘钞》:即景见时,以景生情,末句且更见真情。

      沈德潜《唐诗别裁》: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黄叔灿《唐诗笺注》:“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奇思深情(末二句下)。

      李锳《诗法易简录》:三四句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

      施补华《岘佣说诗》:深得一“婉”字诀。

      *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无情生情,其情远。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2021-12-20 18:21:53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逐句赏析)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两次遭贬。《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他第二次被贬途中写下的。公元818年,唐宪宗派遣中使到凤翔法门寺迎佛骨。819年,佛骨迎至京师,唐宪宗令“御楼以观,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在这场敬佛的闹剧愈演愈烈之际,韩愈秉笔直书,写下了《论佛骨表》上呈朝廷,劝谏唐宪宗“以此骨付之有司,我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不料一片忠言反而招致杀身大祸,盈裴度等人说情,才免去死刑,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就是韩愈的第二次遭低,侵于王命的韩愈不敢迟延,在“恩除潮州”的当天,就“奔驰上道”了。当他到达离长安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湘的到来,犹如在韩愈波澜送起的心海中又投下一块石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抒情名篇。

    韩愈在诗中抒发了一种既悲且愤的情感。悲,显见于颈联和尾联;愤,则主要表现在前四句。首联写愤还较为含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干。”诗人在叙写遭贬原因的同时。也流露出些微的艾怨和抗争——仅为一份奏章,何至于惩处得这样迅疾又这样严酷呢?领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则在明言自己的冤屈和愤慨,为自己作理直气壮地争辩。上书为的是除“弊事”,自己的见解并没有错;“除弊事”为的是圣明天子,动机也是光明磊落的,我何罪之有呢?现在既然已经无罪遭贬,那么好吧,我宁愿捐弃衰朽之身,也不改初衷!

    当然,诗中的“悲”和“愤”是水*融的。主写愤处有悲,从“路八千”、“衰朽”、“残年”等处,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惨戚。主写悲处亦有愤,“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固然是对韩湘的嘱托,但其中又何尝不包含着作者决绝的态度呢?

    悲,诚能引发人们的同情;愤,则使读者生出敬重之心。读了这首诗,人们不仅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更为诗人的刚直不阿、老而弥坚所感动,*添几分凛然正气。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正是流落在字里行间的既悲且愤的感情,使这首诗获得了壮美,并在同类诗中独占高格。

    叶燮在《原诗》中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验之“左迁”一诗,这则评语也是确当的。写困顿而不萎靡,写哀伤而不消沉,这固然和作者的情怀襟抱有关,但是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作也难以臻于此境。通读全诗,人们会发现它笔势纵横,开合自如。首联直陈非罪远谪的原因,颔联紧承其上,表明被贬前后的心迹,到了颈联又宕开一笔,写眼前之景,尾联则向韩湘交代后事,和颔联紧紧相扣。寄寓其中的悲愤之情,时而飞瀑直泻,时而盘旋冲决,宛如三峡之水,从顿挫中获得了更强的力度。

    假若瞩目诗句,人们又会发现它“取景以大”的特点。“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可以作为代表。诗人以“横”字状秦岭之广。以“拥”字状积雪之高,以“马不前”表征前路的艰危,境界的确是阔大的。无怪人们读后虽然领略了诗人那彻骨的哀伤,却没有多少低沉之感。至于“路八千”“九重天”这些短语,同样因为极言道路的迢遥、丹的高崇而带来廓大的气势。

    钱仲联先生认为这首诗“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确是的当之语。

    [阅读全文]...

2022-04-17 17:08:32
  • 杨花落尽子规啼全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文赏析)

  • 说到古人送别,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唱和送别,最有名的当属汪伦送别李白的唱别情景,还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佳句。第二种饮酒饯别,饯别是指亲友们为旅行者设宴饮酒送行。《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汉郑玄应诏前往袁绍帐下做官之前,亲朋好友前来送行,到场者三百余人,“皆离*奉觞,自旦及暮”,郑玄饮酒300余杯方才成行。第三种折柳送别,因古代远行多走水路,码头岸边又多生垂柳,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所以“折柳”也成了送别的代名词。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知道古人这三种送别方式,这却是初中学生的中考原题。

    [阅读全文]...

2021-12-13 06:44:48
相关推荐
含有左迁的古诗 - 句子
含有左迁的古诗 - 语录
含有左迁的古诗 - 说说
含有左迁的古诗 - 名言
含有左迁的古诗 - 诗词
含有左迁的古诗 - 祝福
含有左迁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