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偓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韩偓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韩偓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韩偓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醉着》韩偓唐诗鉴赏
《醉著》为韩偓的写景小诗,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醉着》韩偓唐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着
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
过午醒来雪满船。
韩偓诗鉴赏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冬日》)、“入意云山输画匠”(《格卑》)。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作者也在为自己的心情写照。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是单指自然风云吗?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显然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然而,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持什么态度呢?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多么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多么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着》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这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也是自然之理。从两幅画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启人遐思,发人深省。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真叫人含咀不尽。
韩偓《已凉》该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注解
1、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
译文
门外是碧绿的阑干,门上绣帘低垂;
狸红色的屏风,描画着曲折的花枝。
大床铺着八尺龙须草*,锦被缎褥;
天色正当转凉,却还未到寒冷之时!
赏析: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阻障,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和织锦*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我们,这是一位贵家少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我们视线的,还有它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创造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终没有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意念。面对这幅画图,我们的主人公难道不会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吗?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上添加*,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降。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呢?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索。象这样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小诗《已凉》之所以传诵至今,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韩偓《故都》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故都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 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 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 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 冯驩无路学鸣鸡。
【注释】
⑴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
⑵想:一作“望”。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⑶“上帝”句:上帝看到这种景象也不敢自信,也会迷惘。深疑,深深的怀疑。
⑷侵:进入。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原来宫庭中的池塘上面编扎竹条,用绳结成网状,使池中的水禽不能飞出,外面的野鸟也不能飞入,这叫池籞。
⑸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鸡。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
⑺地下强魂:指崔胤。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崔胤为了要除掉宦宫,将朱温的军队自大梁召入长安,从此大权落入朱温之手。天祐元年(904年),崔胤为朱温所杀。噬脐(shì qí):为追悔莫及的意思。典故出自《左传》,鲁庄公六年(前688年)记载:楚文王路过邓国,邓祈侯设宴招待他,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王,祈侯不听,三人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其及图之乎?”后来邓果然为楚所灭。后世因此称噬脐为追海莫及的意思。
⑻掩鼻: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载:魏王送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极受楚王宠爱。郑袖告诉这个美女说:“王甚爱悦子,然恶一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常幸子矣。”关女信以为真,照他的话去做。楚王见美女掩鼻,感到非常奇怪,去问郑袖。郑袖说:她“常言恶闻王臭”。楚王大怒,把这个美女的鼻子割掉,从此郑袖权倾后宫。终不觉:不知不觉的意思,指国家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落入朱温的手里。
⑼冯驩(Huān):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忠于孟尝君,为孟尝君出过力。学鸡鸣:孟尝君入秦被困,逃回齐国,半夜驰至函谷关。关门紧锁,须鸡鸣时才能开。孟尝君门客中有人学鸡鸣,关门大开,孟尝君得以脱身。
【白话译文】
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创作背景】
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赏析: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这首诗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偓的感时诗继承了、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切,这是不错的。但韩偓尤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的一斑。
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愁泣到天明。 ——韩偓《秋霖夜忆家》
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花坞。——韩偓《秋千》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韩偓《惜春》
黄昏月下惆怅白, 清明雨后寥梢红。——韩偓《残花》
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韩偓《残花》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 ——韩偓《夕阳》
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韩偓《夕阳》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韩偓《三月》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韩偓《想得》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韩偓《想得》
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韩偓《寒食夜有寄》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韩偓《寒食夜有寄》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韩偓《避地寒食》
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南楼。——韩偓《寒食夜》
清江碧草两悠悠,各自风流一种愁。——韩偓《寒食夜》
旷野风吹寒食月, 广庭烟著黄昏花。——韩偓《寄友人》
夫君亦是多情者,几处将愁殢酒家。——韩偓《寄友人》
绿屏无睡秋分簟,红叶伤心月午楼。——韩偓《拥鼻》
钓矶自别经秋雨,长得莓苔更几重。——韩偓《归紫阁下》
江中春雨波浪肥,石上野花枝叶瘦。——韩偓《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有是作》
静中楼阁深春雨,远处帘栊半夜灯。——韩偓《倚醉》
枫叶微红*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韩偓《秋郊闲望有感》
三春日日黄梅雨,孤客年年青草湖。——韩偓《赠湖南李思齐处士》
黄篾舫中梅雨里,野人无事日高眠。——韩偓《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时李…牵课》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韩偓《梅花》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韩偓《已凉》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歌怜黄竹怨,味实碧桃珍。——韩偓《倒押前韵》
翦烛非良策,当关是要津。——韩偓《倒押前韵》
鸦黄双凤翅,麝月半鱼鳞。——韩偓《倒押前韵》
树头初日照西檐,树底蔫花夜雨沾。——韩偓《春尽日》
柳腰入户风斜倚,榆荚堆墙水半淹。——韩偓《春尽日》
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厌厌。——韩偓《春尽日》
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韩偓《频访卢秀才》
频频强入风流坐,酒肆应疑阮步兵。——韩偓《频访卢秀才》
天遣多情不自持,多情兼与病相宜。——韩偓《多情》
蜂偷野蜜初尝处,莺啄含桃欲咽时。——韩偓《多情》
水香剩置金盆里,琼树长须浸一枝。——韩偓《多情》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韩偓《深院》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韩偓《深院》
何处遇蔷薇,殊乡冷节时。——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韩偓《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韩偓《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韩偓《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韩偓《午寝梦江外兄弟》
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韩偓《午寝梦江外兄弟》
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韩偓《午寝梦江外兄弟》
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韩偓《午寝梦江外兄弟》
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韩偓《僧影》
息虑狎群鸥,行藏合自由。——韩偓《息虑》
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韩偓《息虑》
韩偓《夜深》全诗翻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偓《夜深》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深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释
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参考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赏析
《夜深》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表面上只写景物,但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流连怅惘,抒写了诗人怀旧之情。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安贫》是唐末五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此诗八句五十六字,从生活贫困发端,主要是反映思想上的矛盾。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创作背景】
韩偓于公元901─903年(唐昭宗天复元年至三年)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亲信。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他辗转南下,于公元906年(天祐三年)到达福州,投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定居闽南泉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闷。以“安贫”作诗题,有*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赏析】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发端。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则,诗人不是真的自甘寂寞。第三联转入致贫原由的追叙。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捋虎须,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庄子·盗跖》叙述孔子游说盗跖而被驱赶出来后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按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遭到朱温不满,几乎被杀。《新唐书·韩偓传》还记载一次侍宴时,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起立,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韩偓忠于唐王室,必然要成为朱温篡权的眼中钉。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回顾这一段往事,诗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报国则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壮怀。
结末一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韩缜 凤箫吟》,愿对您有所启发。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
赏析:
此词是咏芳草、抒离愁之作。上片写离别愁绪。锁离愁三句从词人远行写起,以喑垂珠露点染别情。长行二句复写行人,但望极再写爱姬念远登楼,终日目断劳神之苦况。下片以销魂领起,转写别后相思、期愿。池塘二句言池塘漫步之处,而今芳草无人践踏,定必格外茂盛葱绿,连翠裙也生出妒意,曲折传达爱姬睹芳草而生妒怨的闺愁。恁时三句写词人期望携素手重温漫步花茵之情乐。朱颜二句复写爱姬之叹朱颜因愁思而空自憔悴,竟不及芳草之年年春色长新,借芳意长新反衬朱颜闺怨。最后遍绿野二句将词人与爱姬双挽,惟愿爱侣团圆,趁青春游嬉、陶醉于芳草绿野之中,远行之际故作此旷达语以慰藉爱姬,且以自释离愁,透出未来之欢欣。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便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伊人别恨密切相连。
ju.51tietu.net编辑推荐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
作品赏析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这两句化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游子吟古诗。
晚春韩愈古诗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来看看他的晚春吧,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晚春韩愈古诗,欢迎参考借鉴。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是说,草木无情,不是这样的,它们有知有觉。百花对季节的敏感比草木强。意思是,草树都知道春天快结束了,百花就更不用说了,它们争着在春天最后时光开奇斗妍。言外之意万物也惜春,争惜光阴。后两句说,杨花榆荚这种无姿无色的东西不能当做诗材取用,唯一有用的也就是它们的飞絮当作飘雪作为诗材使用。言外之意,任何事物百废必有一用。全诗哲理,谁说草木无情?花草树木都知道,惜时珍惜光阴去奋斗圆梦,不要说人了。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就连这杨花榆荚的飘絮都可以化雪作诗使用。更何况书生呢?一言以蔽之,世界万物有知有觉,任何一物生于世长于世,肯定有一用。
译文:晚春,草树都知道春天就要完了,百花争着开奇斗妍。杨花榆荚这种无用的东西,只有把它满天飞舞的飘絮当作雪花。
本人奉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夜太原寒甚原文及赏析
原文: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译文
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天气虽有些微的寒冷,但不必为它发愁。
春风吹来已经离我们不远,已经吹到了屋东头。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军镇名,又名三关镇。防区在今山西内长城以南,西起黄河,东抵太行山,在今山西省。
寒甚:即甚寒,很寒冷。
寄语:传话,告诉。
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
轻寒:轻微的寒冷。
底用:何用,底,犹“何”,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
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了。
赏析: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却极为*淡。旧的一年过去了,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寄旅太原,滞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远客在外,难免乡愁,况且旧年之中,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句中的“轻寒”与诗题中的“寒甚”对比强烈,“寒甚”是客观的存在,“轻寒"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才能战胜它,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在诗人眼中,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夜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风是那么逼*,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除夜太原寒甚》这一富于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像寒冷的天气不会长久一样,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应该振奋精神,看到困难后的光明前景。除夕虽然寒冷,诗人于谦又客居他乡,但是诗人却没有天涯游子常有的孤独和伤感,而是非常自信地告诉和自己有相同境况的天涯游子:“寒冷不足畏惧,春天即将来临。”最坏的日子都会过去,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趋势往往就是这样富有哲理。
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因此这首小诗有它的象征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诗人以*白轻松的语气,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
韩偓的古诗
晓日唐韩偓的古诗
晓日韩偓古诗的题
韩偓的诗古诗文网
已凉古诗的作者是韩翎还是韩偓
无题韩偓的拼音和古诗
夜深的古诗的答案韩偓写的
唐代韩偓的古诗效崔国辅体
唐韩偓写的古诗夏夜感想
《夏夜》韩偓古诗的带拼音
古诗夏夜韩偓的续写200字
韩偓的醉著古诗最多的视频
韩偓的古诗词小日导师
韩的古诗
韩式唐韩翃的古诗
韩翊的古诗
韩熙的古诗
韩翃的古诗还
韩军的古诗
韩楼的古诗
韩贞的古诗
韩栩的古诗
韩维的古诗
韩河的古诗
姓韩的古诗
韩月的古诗
老韩的古诗
韩石唐韩红的古诗
韩集的古诗
有字是韩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