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关于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4) 说说(14) 名言(8) 诗词(3k+) 祝福(3) 心语(648)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 高考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6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 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阅读全文]...

2022-03-11 08:27:30
  • 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赏析(高三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 诗歌
  •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阅读全文]...

2021-12-20 07:44:05
  • 梦李白二首其二古诗鉴赏题目和答案

  • 李白
  •   梦二首其二

      唐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斯人:指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因梦而得《梦李白》诗二首,此为其二。

      1.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见浮云而念游子,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

      B.“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梦李白(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C .“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通过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心理,使得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D.“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一声沉重的嗟叹中,诗人只是寄托了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并没包含诗人自己的心事。

      E.诗歌通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表达了作者的不*之气和诗人自身的感慨。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3分,B2分,E1分(C这两句诗并没有神态描写,D这两句诗也含有诗人自己无限的心事,E诗歌并没有写疑幻疑真的心理)

      2:这首诗写诗人梦中见到李白的情景,抒写了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2分)“浮云”二句抒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三夜”二句抒写诗人对故人的一片衷情,“告归”以下六句从几个侧面刻画了李白枯槁惨淡的形象,“冠盖”二句抒写对李白生*遭际的不*,末二句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4分)

      简析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梦李白二首其二鉴赏题目和答案]

    [阅读全文]...

2021-11-27 16:48:46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板

  • 文学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板 长亭送别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例】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 ,历代广为流传。

      【例】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

      2.情深意长的勉励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3.坦陈心志的告白

      【例】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11 06:29:45
  •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诗歌鉴赏大全摘抄)

  • 诗歌
  •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上)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 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 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 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 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即可)

    3.①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之情。(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参考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阅读全文]...

2022-05-24 17:46:32
  • 超星泛雅戏剧鉴赏课后*题答案

  • 戏剧,大学
  • 超星泛雅戏剧鉴赏课后*题答案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超星泛雅戏剧鉴赏课后*题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是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

      A、经济活动的频繁

      B、政治活动的频繁

      C、社会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正确答案:D

      2、以下活动中,不属于戏剧现象的是()

      A、生日派对

      B、开学典礼

      C、阅兵式

      D、上学放学

      正确答案:D

      3、任何()都是广义的戏剧学研究范畴。

      A、影视作品

      B、社会文体活动

      C、人类戏剧现象

      D、人类表演活动

      正确答案:C

      4、当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就进入了一种“角色”,即产生了“戏剧现象”。

      正确答案:√

      5、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没有这种需要也就不会有戏剧的产生。

      正确答案:√

      1、戏剧的目的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而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

      正确答案:×

      2、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正确答案:√

      3、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被认为是()。

      A、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B、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C、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

      正确答案:B

      4、以下关于“仪式”表述错误的是()。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正确答案:C

      5、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即()。

      A、情感的本能

      B、表演的本能

      C、欣赏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正确答案:D

      1、原始人的“扮演”活动通常以生产活动而不是取悦他人为目的。

      正确答案:√

      2、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扮演”活动的逼真性。

      正确答案:√

      3、()和接触律是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

    [阅读全文]...

2022-03-20 10:39:44
  • 宿府杜甫古诗原文(宿府诗歌鉴赏及答案)

  • 杜甫,诗歌
  •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断,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这是杜甫一首任严武幕府参谋时所做的。杜甫本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但却因直言,性格太直,而遭弃,漂泊四方。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一个人在府中,听角声,观月色,思前想后,感慨万端。

    诗人看着蜡烛将*烧残,心中感到无比凄凉。一写“听”一写“看”都着力表现秋夜的凄清:号角在长夜里响起,像是在自言自语述说悲凉;高空中明月虽然美丽,可谁能够与诗人一起观赏呢?诗人的孤独,诗人的悲愤,有谁能够理解啊!

    第三联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身世悲凉上:烽烟遍地,岁月迁延,亲人们的音讯全无,欲回故乡,路阻难行。

    末联结出了诗人目前的处境:十年来,孤独的飘荡奔波,寄身幕府犹鸟栖树枝间!

    胸怀大志的诗人孤苦伶仃漂泊,胸中的悲愤该有多么的沉深!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阅读全文]...

2021-12-17 01:50:17
  •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1、鉴赏高中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高中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高中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诗歌鉴赏的七种题型及答题模板

      第一种是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模板

      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歌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阅读全文]...

2022-02-02 14:50:51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句子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语录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说说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名言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诗词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祝福
梁浦行的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