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的古诗

关于结识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结识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结识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结识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 语录(2k+) 说说(8k+) 名言(636) 诗词(52) 祝福(3) 心语(76)

  • 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

  • 阅读,知识
  • 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我们在不断的学*中,获得了更多的进步,不如让我们小结经验,展望未来。那么问题来了,小结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 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七、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阅读全文]...

2021-12-23 00:32:00
  • 走出深闺人结识“打一字”

  • 学*
  • 走出深闺人结识“打一字”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谜语源自*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走出深闺人结识“打一字”,希望能帮到大家。

      谜面:走出深闺人结识(打一字)

      谜底:

      拓展阅读:

      1、山上还有山 (出)

      2、十张口,一颗心(思)

      3、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尖)

      4、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5、字谜:差一点六斤 ——兵

      6、字谜:家中添一口:豪

      7、字谜: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省

      8、字谜: 点点成金 全

      9、字谜: 一人一张口,下面长只手 拿

      10、字谜: 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连田

      11、字谜:种花要除草,一人来一刀、 ——化

      12、字谜:存心不让出大门,你说烦人不烦人、 ——闷

      13、字谜: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 哭

      14、字谜:皇帝新衣袭

      15、字谜:一点水准 淮

      16、字谜:格外大方回

      17、字谜:七十二小时晶

      18、字谜: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19、字谜: 一月一日非今天明

      20、字谜: 综合门市闹

      21、字谜: 守门员——闪

      22、字谜: 有人偷车——输

      23字谜: 半青半紫——素

      24字谜: 身残心不残、 ——息

      25字谜:千里丢一,百里丢一——伯

      26、一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27、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28、一人在内,猜一字 答案是:肉

      29、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答案是:夷

      30、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答案是:告

      31、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32、一大二小,猜一个字答案是:奈

      33、一斗米,猜一个字 答案是:料

      34、一月七日,猜一个字 答案是:脂

      35、一加一,猜一字 答案是: 王

      36、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 ,猜一个字 答案是:汁

      37、一百减一 ,猜一个字答案是:白

      38、一夜又一夜,猜一字答案是:多

      39、一个人搬两个土 ,猜一个字答案是:佳

      40、一个礼拜 ,猜一个字答案是:旨

      41、一家十一口,猜一字答案是:吉

      42、一只牛,猜一个字 答案是:生

      43、一只狗四个口,猜一个字答案是:器

      4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怕风,一边怕雨,猜一个字答案是:秋

      45、七人头上长了草,猜一字答案是:花

      46、九只鸟,猜一个字 答案是:鸠

    [阅读全文]...

2022-03-16 15:51:47
  • 结识朋友开心的句子

  • 开心,朋友
  • 1、真正的友谊,只能基于相*性情的结合。

    2、财富并非永远的朋友,但好朋友却是永远的财富。

    3、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4、朋友是无助日子里的无数帮忙,从不让你失去生活的信心。

    5、朋友不必很多,知心就好;牵挂不必很多,动情就好;不想说的太多,只是让你知道:认识你真好!

    6、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他就是你永远的好朋友!

    7、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的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8、朋友总是心连心,知心朋友值千金,灯光之下思贤友,小小信息传佳音,望友见讯如见人,时刻勿忘朋友心。

    9、爱朋友,喜欢朋友,用诚意去对待朋友,但不要依靠朋友,更不要苛求朋友。能做到这几点,你才能够享受到交友的快乐。

    10、纯纯的情谊用真金都难以对换。世上的人有无数,只有真诚的朋友常留心间!让我记住你:朋友!记住你的友谊!珍藏你的友情!

    11、时间过得好快!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转眼之间自己都长这么大了,借助信息我要感谢收到此信息的人,我想说:多谢你!

    12、最美的相遇,总在不经意间走进心里;最美的缘份,总能绽放出最璀璨的徇丽;不为别的,只为友谊的温馨,心灵的相依,朋友的真诚,缘份的珍惜。

    13、今日是感恩节!虽然我不信基督,但我认同感恩,真的感谢上苍让我们相识,但愿我们成为一生的好朋友!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愿一起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

    [阅读全文]...

2022-05-01 04:07:35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 知识,古诗文
  • 有关春晓古诗知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春晓古诗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阅读全文]...

2022-06-04 21:30:30
  • 古诗活动总结

  • 古诗活动总结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颂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20xx年5月15日下午,我班举行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本学期开学初,我班把古诗文背诵活动纳入学班工作计划,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诵读,我们倡导“诵读经典,感悟成长”的理念,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从而营造了“经典润心灵,书香溢班园”的良好诵读氛围。本次活动在各班主任的精心准备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的开展,如清风涤荡班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一学期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班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很欣慰!本次活动,仅仅是一次尝试,一次良好的开端。我们将以此次比赛活动为契机,将“读经典,学做人”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班园,我们深深地相信,孩子们的阅读水*会提高很快。

      经典就是永恒,不管怎么变化,经典的东西里面都蕴藏着人生的体悟,智慧的源泉。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文雅举止、才华风貌、大方谈吐,都与自身的修养、学识有关。而让学生从小背诵古诗词,天天“诗不绝口”,腹中定是诗书充塞。谈吐中经常引名言佳句,久而久之,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了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古诗词诵读活动,大家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到情感熏陶。

      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喜读书,爱背诵经典诗词”的兴趣,创设浓厚的班级诗词文化氛围。让孩子把家长买给他们的学*资料,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学生课前读、课后读,写完作业也可以读,在这种浓浓的书香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阅读。

      二、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

      1、利用班队会进行古诗大比拼。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进行个人经典诗文比赛,比一比一分钟内,谁背诵的诗文最多。小组内进行经典诗文接龙比赛。如老师先说《春晓》,另一个接作者,朝代,再一个接着一个说诗句,或者一个出“床前明月光”,另一个就往下接。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对我国诗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古诗词的积累。除了诵读课本中已有的古诗词,在其他讲读课文中教师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有关诗词的积累。如:学*《梅花魂》时让学生搜集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3、创设“诗文氛围”。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当我们走进古诗词,也就走*了古代文化。在班级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由两名学生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并在这一天对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有组织、有检查地诵读、熟背中华古诗文,可以使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吟唱古典诗词是我校的又一艺术特色,它在继承先辈诵读的基础上揉进流行音乐、民歌小调进行吟唱,让学生有韵味、有美感地背诵和吟唱唐诗宋词。在吟唱过程中,让学生品味经典古诗,吟唱流行金曲,在古诗文天地中尽情畅游,增强学*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效率。我校在20xx年5月又一次举行了“吟唱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班级吟唱比赛。

      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一幕幕精彩的表演,浸染着浓浓的诗意,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此次活动促使老师和同学们品读经典推动了我校书香校园创建,与此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很好地增强了同学之间、班与班之间的联系。相信遨游在经典诗歌海洋中,会让我们更有涵养。

      一、领导引路,实施行动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通过召开教师大会等多种方式,向全体教师宣传吟唱经典诗文的重要性、可行性,使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有了明晰的认识。学校制定了《古诗吟唱比赛方案》,召开“经典诗文吟唱活动启动大会”,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广播站等多种渠道,倡导师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吟唱氛围日渐浓厚,我们似乎听到了老师和孩子们悦动的心跳。

      二、扎实推进发展

      我们将经典诗文歌吟唱纳入音乐课程,并对相关课任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协调安排:音乐课程两周抽出一课时,由相关年级的音乐教师对歌吟曲目进行精心细致的教唱指导,规范学生的吟唱;学校课程教师每周安排一课时,对经典诗文进行诵读,对诗文内涵进行感悟解读。由此实现了歌吟曲目学*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对接,进而实现了歌吟教学内容的课程化、规范化、常态化。精心组织此次活动。充分利用下午课前十分钟的预备时间,全面铺开并认真落实“课前一支歌”的活动。组织学生借助多媒体学唱和巩固每周所学的《中华经典诗文歌吟》中的吟唱曲目,浓厚了校园文化的氛围,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曲谱优美旋律的熏陶和感染,陶冶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操。

      三、收获

      1、学生素养得以浸润

      经过一个学期的歌唱活动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地唱会本年级的诗词歌曲,很多学生还能绕有韵味、富有美感地演唱。这说明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了经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唱出了古诗词歌曲的韵味。由此孩子们对诗文吟唱的兴趣与日俱增,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该项活动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科综合”的`发展趋势。活动中教师增强教学研究能力,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音乐教师,都不断学*充实自己,积极投身到诗文诵读、吟唱活动中,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开展诗文吟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了学生,激活了教师,也激活了学校。

      3、人文课堂诗意更浓

      课堂上,精心指导,点石成金。在这方面,我们着力号召并引导广大教师在人文化课堂上积极探索,放手实践,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此取得了显着成效。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在学*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新课改精神及上级部门精神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可以说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中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国学,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师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国学经典比赛活动的计划,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积累、诵读国学经典。

      1、首先积累背诵国学经典,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

      2、号召学生收集国学经典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理解、积累国学。

      3、利用《唐诗》、《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国学经典,利用晨会和班队会诵读国学经典。

      4、利用课前3分钟背诵国学经典,一二年级学生要求课前背3首古诗,三六年级学生要求课前必背4页内容。

      5、家校结合,利用家长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经典。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三、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国学经典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国学经典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国学经典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让国学经典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一年来,我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我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学*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唱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首诗的,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博士。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阅读全文]...

2022-05-05 20:13:49
  • 关于团结的古诗

  • 团结,励志
  • 1、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

    2、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3、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4、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5、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6、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7、枝繁叶茂万人瞻,古木参天雨露沾。夏日阴凉花簇拥,蜂飞蝶舞醉心甜。

    8、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9、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

    10、并是战友同仇概,肩负使命簇胸怀。战争拉*隔万里,斗酒携手春花开。

    11、独木孤单难成行,滴水集成汇海洋。众人捧才火焰高,群心荟萃定辉煌。

    12、好多高树围成圆,喜望它们顿觉甜。若会人间能这样,何愁世上不无欢。

    13、万马千军过楚河,众人合力斩顽魔。一家一户齐参战,心荡春风祛病苛。

    1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阅读全文]...

2021-12-04 16:16:46
  •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 知识,古诗文,文学
  •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说文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要求根据某一事物进行论述,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内容可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方面。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为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至南朝梁萧统《文选》遂专列“论”为一门,收录西汉至南北朝间一些著名作者的论文。在写作上,以“论”名篇的论文大都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层次进行安排,但每篇具体分析的写法各不相同。以“说”名篇的论文常用来阐述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看法,但有的重在记叙,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牧的《黄生借书说》,韩愈的《师说》《杂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论”与“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论”重在论理,“说”重在说明。

      记叙文

      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文章的总称。为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记叙行踪描摹山水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姚鼐的《登泰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有通过描写山水来阐明深刻道理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有记叙人物动人事迹的,如崔铣的《记王忠肃公翱事》、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有记叙生活见闻及遭遇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有记叙事物形态特点的,如沈括的《采草药》、李渔的《芙蕖》、魏学}f尹的《核舟记》等。总之,内容可包罗万象,形式可不拘一格,虽以记叙为主,但又兼以议论和抒情,写法很灵活。

      传记文

      或称为“传”,记载人物的生*事迹。最早的传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厥后世之学士大夫,或值忠孝才德之事,虑其淹没弗白,或事迹虽微而卓然可为法戒者,因为立传,以垂于世”(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列于史书的称“史传”,列于家谱的称“家传”,自叙生*者称“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陆羽的《陆文学自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对本传记事补充者称“别传”。还有记叙生*事迹较史传、自传、别传简略的小传,如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有一人一传者,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有两人或数人合传者,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也有如《列女传》《高僧传》《唐才子传》等按人物性质编撰的类传。内容有记叙文臣武将的,也有记叙下层人民的,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侯方域的《李姬传》。还有如韩愈的《毛颖传》、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记叙寓言故事的。

      赋

      最早写作赋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荀况,今存荀况《礼赋》五篇。到战国末年宋玉进一步发展了赋体文学,其作《风赋》《神女赋》皆为赋中名篇。到了汉代,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文采华丽、铺张扬厉,形式上可分为问答体与非问答体两种,大多篇幅较长,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是其中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赋体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追求字句的工整对仗和音节的铿锵,讲求用典,篇幅较短,故又称“俳赋”或“骈赋”。唐宋时由于科举考试用赋,便产生了一种既讲究对偶又限定音韵的新赋体——律赋。律赋格式严谨,对仗工整,*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字数一般不超过四百字。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属于这一类赋体。中唐以后,由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赋体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文赋”。文赋一反俳赋、律赋在骈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而趋向散文化。它句式参差,用韵自由,几与散文相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到了清代,因受八股文的影响,在赋中讲求股对、程式,赋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相似,从而走人了赋的末途。

      书表

      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统称为“书”。战国时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即为奏书的性质。因为是写给国君看的,所以后代将这类性质的文章通称为上书。亲朋间往复信札性质的书,内容则可包罗很广,或议论时政,或讨论学术,或评述人物,或传授学业,或抒写际遇,或劝喻亲友,大至*要事,小至日常生活,都可意到笔随,称心而言。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吴均《报朱元思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宗臣《报刘一丈书》等。

      表,则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章以谢恩,表以按劾。”但汉代以后,其界限区别已不太严格。唐宋以后,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也用“表”体。表重在陈情,故在奏议文体中往往写得最为恳切感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开端作“臣某言”,结尾作“拜表以闻”或“臣某顿首”,是表的一般程式。

      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古代称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后来“诗”“歌”互称,或合称“诗歌”。诗起源于劳动,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古诗多四言,东汉魏晋以后,各种诗体始趋于完备。古代诗歌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形式比较自由,一般不受格律束缚,句式也有长有短,四、五、六、七言及七言以上的杂言都有,《诗经》《楚辞》与汉乐府及汉魏五言体是这类诗体的代表。*体诗对押韵、*仄、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只押*声,每篇必须对仗,*仄须符合一定的格式,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又分五言律、六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以及三部律诗等,绝句则分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体诗相对而言。其体制特点是每首诗的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定,押韵可押*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句句押,也可隔句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诗的*仄完全自由,没有任何规定。不讲求对仗,诗中有时也出现对仗,这只是修辞上的需要。古体诗虽然不受格律上的束缚,但仍讲求音韵、音顿,讲求音节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课本中的《饮酒》《观刈麦》《归园田居》《迢迢牵牛星》等都属于古体诗。唐代律诗盛行之后,古体诗为了表现与律诗的不同,尽可能多用“拗句”(*仄声调不合律诗规则的诗句),多运用“三*调”(诗句的末三字全用*声),力避对偶、声律,以显示出辞气的高古,表现气格的浑厚与超迈。另外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入律古风”,这类诗全用七言律句或基本用七言律句组成,而且大量运用对仗,经常换韵,往往*仄交替,全诗很像由多首七绝组成,如课本中的《琵琶行》及高适的《燕歌行》、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二)乐府诗

      乐府,原为汉武帝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其任务为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这些收集的乐章和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乐府诗”除要求配合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东汉末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首先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两汉乐府歌辞的风格来写旧乐府体诗。这些作品,有的是根据两汉乐府的曲谱所作的歌辞,有的则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创作的不入乐的歌辞。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的风气十分盛行,李白、杜甫、王建、张籍等都是写乐府诗的能手。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王昌龄的《塞上曲》《塞下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崔颢的《长干行》等,这些诗歌虽为乐府诗,但已不能人乐歌唱。还有一些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等即事名篇的自制新题的乐府诗,既不能人乐歌唱,又不沿袭乐府古题,称作“新乐府”。中唐以后,发展为白居易、元稹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不依旧谱,不用旧题,仅根据汉乐府“缘事而发”叙事写实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这是乐府诗的新发展。后代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与袭用乐府旧题仿作的不入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乐府诗,特别是汉乐府,多数出自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反映社会现实广阔而深刻,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明快,在我国诗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体诗

      *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因格律严密得名。起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一种自觉讲求声律的新诗体——永明体,后经阴铿、何逊、庾信等诗歌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入唐以后逐渐成熟,至宋之问、沈俭期,总结六朝以来诗人在形式格律上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律诗形式定型的最后任务。五、七言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两句称起联或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称颈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旬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帮助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整齐的美。每首诗都有固定的*仄格式。

      另外律诗中还有一种叫“排律”。凡律诗中旬数超过八句者叫“排律”。排律的句数少则十几句,多则一二百句。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句子不论多少,每联都必须对仗,其用韵、*仄、粘对等规则都与五律七律相同。排律分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两种,五言排律齐梁时代已有试作,七言排律到盛唐以后才出现。排律篇幅过长,又限于声律、对仗,束缚很大,不容易写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则是写排律的高手。

      (四)绝句

      绝句,又称“断句”“截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种。古绝为古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不受律诗格律的限制,虽押韵而用韵较自由,押*声亦可,押仄声亦可。这类诗如王维的《鹿柴》《竹里馆》《杂诗》,裴迪的《送崔九》,李白的《静夜思》等。

      律绝分为五言绝与七言绝两种。每首两联,其要求一联之间两句*仄相对,两联之间*仄相粘,押*声,与律诗相同。至于对仗,或用于前两句或用于后两句,或两联皆用,或不用对仗,皆无不可。现在一般通行的看法,认为律绝是在隋唐以前五、七言四行小诗的基础上受到齐梁时代讲求声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对仗

      对仗,指诗歌中的词句对偶。晋以后在诗歌与骈文中已大量运用,后来则构成*体诗格律的要素之一。在律诗中,二、三两联要求对仗,但也有三联以至四联都运用对仗的,如杜甫的《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对仗要求严密工整,不仅要求词性相同(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上下两句字词不重复,而且要求两句的意思不雷同,做到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如果两句意思相同,则称为“合掌”,这是律诗的大忌。对仗有利于诗歌内容的展开,可以形成诗歌形式的整齐美。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当句对、扇面对等多种形式。工对要求做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虚词以及联绵词都要相对,还必须做到同类相对。词性相同而门类不同的对仗叫宽对,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江湖”对“鸿雁”,“秋水”对“几时”,就属于宽对。在唐诗的对仗中,大量出现的是宽对。借对则是用双类语来作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音,即采用谐音的方法进行对仗。如张乔《月中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借“下”为“夏”,与下旬中的“秋”相对。另一种是借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用乙义与另一词相对。如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下句的“丁”是丁壮之丁,借为丙丁之丁以与上句的“甲”相对。当句对是指一句中自成对偶,然后又与他句相对。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全诗不但一二句、三四句各相对,而且各句自对对仗,“金河”对“玉关”,“马策”对“刀环”,“白雪”对“青冢”,“黄河”对“黑山”。所谓“流水对”是指在一联中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气贯注如水顺流而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王维《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元稹《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流水对不仅具有整饬对称之美,而且能增强诗歌珠走泉流的音乐美。所谓“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也可以说是上联与下联相对。如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曲

      词是伴随着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与乐曲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词初期的功能是人乐歌唱,需要按乐谱填词,因此作词又称为“填词”、“倚声”、“依声”。在创作上则要求:一、每首词要选择一个词调。词调就是歌唱的乐曲。二、根据乐曲的段数,词分成二片、三片或四片。三、根据乐曲乐句的参差,词也为长短句。四、词必须讲求*仄声韵,以配合管弦,合于歌唱。总之,每一词调的片、句、字数及声韵、*仄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就是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词律。词,因由诗歌发展而来,故又称“诗余”(如《双溪诗余》);因其先有曲后有词,故又称“曲子词”(如《敦煌曲子词集》);因其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因其能合乐歌唱,故又称“乐府”(如《东坡乐府》)、“乐章”(如《苕溪乐章》)或“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还有称为“雅词”(如《紫微雅词》)、“琴曲”(如《静志斋琴曲》)等名的'。

      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人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北曲”又称“元曲”,因产生于元代配合北乐故名。北曲包括“散曲”和“剧曲”两种性质不同的文体。“散曲”是一种配乐可歌的诗歌,“剧曲”是一种以曲词为主又有说白、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戏剧,故又称“杂剧”。“南曲”产生于宋代,配合南方音乐。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词的分类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十六字至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一字以内的词称“中调”,九十二字以上者称“长调”。词的这一分类始于明代中叶以后嘉靖年间(1522-1566)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此书将南宋何士信所编《草堂诗余》改为以小令、中调、长调三类编排重刻(原来分四季景物、天文地理等十二类),清代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对小令、中调、长调三类词的字数又作了以上这一具体的规定。这种分类曾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如清万树在《词律·发凡》中提出质疑:“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日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日中调乎?抑长调乎?”这种分类确实无科学根据,但它以具体数字来划分词的类别,对读者还是有帮助的,因而被一直沿用下来。小令一般出现在唐与五代,到北宋初年,特别是在柳永以后,中调和长调才开始大量出现。

      词牌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一个词牌就是一种词调格式,表示它特定的宫调(即律调)以及字数、句数、*仄、韵脚等。有的词牌除本名外还有别名,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谢秋娘”等,“念奴娇”又名“酹江月”“百字令”“壶中天”等;有的词牌牌名相同却非一调,如“西江月”与“西江月慢”。词在初起时,词牌与词的内容完全相合,宋黄开说:“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后来词人为了点明题旨,说明所写词的内容,就在词牌下标出词题,如“春思”“咏梅”“端午”等;有的还加上小序,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有的为了标明词的宫调,就在词牌下注明仙吕宫、双调、歇指调等。词牌名称很多,来源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有的来自唐代乐曲,如《菩萨蛮》《天仙子》;有的依据词的字数或句式,如《十六字令》《三字令》;有的根据人名或地名,如《虞美人》《梁州令》;有的采用别人的诗句或本词中的字句,如《满庭芳》《忆秦娥》等。

      小令

      小令为宋词体式名,又称“令曲…'歌令”“令章”。它的来源,一是大曲——摘取大曲的某一段;二是出自宴*间所行的酒令。唐人宴会时,常利用时令小调作酒令,词人根据乐调即*填词,元稹《何满子》诗“牙筹记令红螺盘”,“记令”就是“记曲”;有时或令歌女唱小曲以劝客饮酒,白居易《就花枝》诗“酒翻衫袖抛小令”,“抛小令”即唱小曲。后来,酒令发展成为词,这样的词一般字少调短,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调长字多的大多出于大曲,如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婆罗门令》(八十六字),《六么令》(九十六字),《胜州令》(二百一十五字)。

      散曲

      散曲是曲词的一种体式。是南宋以后民间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相互融合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词形式。盛行于元明两代。和诗词一样,多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只供清唱,没有说白动作,有别于元杂剧中的剧曲。散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但不论南曲或北曲,都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和词中的小令不同,通常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如《朝天子》《天净沙》《山坡羊》等,没有双叠或三叠、四叠。同一曲牌的小令可以重复使用,从几首直至百首,组成组曲形式,歌咏同一故事或分咏各事,名为“重头小令”,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然完整独立,可以分押不同的韵。有的小令在乐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一支至三支其他曲子,称“带过令”,常见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等,也属小令一体。散套又称“套数”“大令”,通常由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押同一韵脚,一般都有“尾声”,曲调多少与长短皆不拘。小令或散套除本调规定的字数外,还可在句首或句中增添衬字,以便于更自由灵活地歌唱。

      古代文体知识

      古人喜欢在文题上表示出体裁。古代文体大致如下。

      一、论说类

      1、疏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重情。

      3、论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

      4、说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

      5、原推究。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原君》

      6、订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订,论。《订鬼》

      7、序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二、记叙类

      1、纪传体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阅读全文]...

2021-12-14 19:04:51
  • 古诗文学常识大全

  • 文学
  • 古诗文学常识大全

      古诗文学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本章小编就为大家找到了古诗文学常识大全,希望对你的学*有所帮助。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②人称赞,

      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其余三家郑马白⑥,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尚有短篇拟话体,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注:①《诗经》共305篇,“三百”之说是取其整数。②指《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③指曹操及曹丕、曹植。④即司马迁⑤指李商隐和杜牧。⑥指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骑着猪上船

      诗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笔者着重介绍按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阅读全文]...

2022-02-06 08:26:00
  • 含有识字的古诗词 带识字的诗词名句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增广贤文·上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水知鱼性,*山识鸟音。——《增广贤文·上集》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上作》

    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醒世恒言·卷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小窗幽记·集醒篇》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人生贵得适意尔——《世说新语·识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格言联璧·接物类》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解老》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菜根谭·概论》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围炉夜话·第一六二则》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世说新语·识鉴》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李贺《苦昼短》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阅读全文]...

2022-03-03 06:53:09
  • 小升初古诗知识积累

  • 知识,积累
  •   小学必背详解及*题

      一、《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

      1、 直译:华山高耸,只有天在它的上边,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同高齐肩。抬头望,江上太阳*在眼前,低头看,白云在脚下下盘旋。

      2、有趣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曾三步成诗的诗人,他便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据史料载,寇准年少时,其父宴请宾客,酒至酣,一客人提议请寇准即*赋诗助兴,寇准欣然应允。客人命题为《咏华山》。接题后,寇准踱步思忖,至三步,一首五绝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寥寥数句,道出西岳华山雄伟峭拔之势,满座宾客无不叹服。

      3、作者: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仲。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似﹐也被列入晚唐派。

      4、 相关*题

      (1)《华山》这首诗主要写了华山的______。(高)

      (2)本诗通过对于( )衬托出了华山的高

      二、早发白帝城 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直译:早晨辞别了耸立在云霞里的白帝城,坐船而下,相距千里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去。*的猿猴的叫声一直在山谷回响,轻便的小船,已经穿过了万座重重的高山。

      2、 重点解释:

      (1) 早发白帝城: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 朝辞:早上辞别。

      (3) 千里江陵:传说江陵据白帝城接*一千里。

      3、 相关考题

      (1)《早发白帝城》是写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早晨)时从(白帝城)出发。

      (2)“万重山”与“一日还”突出了诗人回家时的( 愉快)心情。

      (3)李白的时擅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与本诗中的哪一句同样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黄鹤楼送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直译:老朋友孟浩然与我在黄鹤楼辞别,在繁华盛开的三月,他乘船东下去扬州,孤单的船儿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绵延的长江水滔滔不绝的在天边奔流。

      2、 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主要写两人的离别之情。情调轻松,充满了诗情画意。

      3、 相关考题

      (1)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指的是(春天鲜花烂漫的景象)

      (2)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唯”的意思是(只)

      (3) 请写出几个含“际”的成语。

      (4) 这首诗同《赠汪伦》一样是一首( 送别)诗,本诗借景抒情,而后者以(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形象。

      四、《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 作者:字廷秀,号诚斋。写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诗集为"诚斋集"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

      2、直译: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那翩翩飞舞的*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电影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虽然他们找不到蝴蝶,但是他们依然很高兴、快乐。

      3、 相关考题。

      (1)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住宿在新市镇的徐公开的酒店)

      (2)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晚春农村景色的诗,请找出能够体现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动词( 急走)、(追)

      (3) 本诗作者是(杨万里),是(宋)朝的杰出诗人。

      五、《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 直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2、 卢纶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小学阶段所说的《塞下曲》指得是这首。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

      3、 相关考题。

      (1) 辨音。本诗最后一局中“没”应读(墨),棱读(冷二声)

      这首诗中的那两句写出了将军的箭法高超。(*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小升初古诗知识积累]

    [阅读全文]...

2022-01-16 16:20:00
结识的古诗 - 句子
结识的古诗 - 语录
结识的古诗 - 说说
结识的古诗 - 名言
结识的古诗 - 诗词
结识的古诗 - 祝福
结识的古诗 - 心语